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2024-05-06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精选6篇)

篇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

在市场应用方面,2011年从整体来看,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

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

近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出现新的演变趋势:

一是产业发展“强者愈强”,资源要素将继续向优势地区汇聚集中。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作为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聚集地,企业分布密集,研发机构众多,产业氛围良好。同时,这些地区依托发达的经济环境与雄厚的地方财力,建设了一大批物联网示范项目。这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发展方向,并带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大范围社会应用。得益于产业与应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未来优势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国内物联网领域的资源要素也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汇聚集中。优势地区在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分布“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蓬勃涌现。物联网产业广泛的内涵以及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其能够在具备先发优势的地区之外,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除前文所述的重点省市之外,包括天津、昆明、宁波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也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此外,四川双流县、河北固安县、山东微山县等众多县级城市,也纷纷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三是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明晰显现。虽然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RFID与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相关软件,以及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几大产品领域的产业分布已经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国内各重点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格局也已初步显现。随着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整合也将随之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格局也将进一步显现。总体来看,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将分别在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等几个层面确定各自的优势领域;而其他二、三线城市,则将更多聚焦于物联网应用层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赛迪顾问 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图解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2009年初IBM抛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使得物联网成为时下热门话题。2009年8月,温总理提出启动“感知中国”建设,随后物联网在中国进一步升温,得到政府、科研院校、电信运营商以及设备提供商等相关厂商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物联网概念、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应用前景以及市场机会等方面对物联网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现阶段广泛认为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2、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3、物联网工作步骤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是首先通过标签等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利用感应器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发展历程及应用

根据物联网技术水平、用户需求和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演进路线可分为信息汇聚、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将会渐进式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

从应用发展角度来看,与技术演进一致物联网也将经历三个阶段方能成熟:当前是典型应用的示范期,然后是规模增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在目前阶段,普遍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是物联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监测、人员出入管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已在国内外小范围内推广应用,物联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推广的过程,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2、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增加了部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在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推出物联网业务;其次,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再者,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因此产业的聚合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物联网产业链

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当属电信运营商,各大电信运营商不仅把物联网看作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更把物联网看作是下一个“净利润增长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并已在有些领域涉足物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率先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紧接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相继在无锡成立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起步较早走在前列,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09年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物联网的前提下,目前均处于概念宣传和部署应用试点阶段。但中国电信对IPv6技术早有部署,目前已处在试商用阶段。另外,中国电信拥有众多的行业客户资源,后期对发展物联网将形成有利条件。而中国联通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而言,拥有最成熟的3G网络这将给物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三、物联网产业机会分析

1、应用前景

随着IC制造、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在各国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中科院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表示“中国的物联网到2015至2020年会出现产业萌芽。”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近期来看,值得期待就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机会

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将给信息产业及通信产业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使运营商对网络扩容升级。网络的扩容升级将带动光纤光缆技术、接入以及骨干传输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3G、4G以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设备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物联网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

国外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统计,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形式M2M在2009年全球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约为15亿美元。而从全球市场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M2M市场规模将达到2234亿美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1.产业现状

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009年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传感器放到电网、铁路、桥梁和公路等物体中,能量极其强大的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部人员和物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利用动态实施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达到“智慧”状态。

2009年5月7、8日,欧洲各国的官员、企业领袖和科学家在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进行专题讨论,并作为振兴欧洲经济的思路。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2009年6月欧盟发布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

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U-Korea”的计划和构想。“U”来自拉丁文“Ubiquitous”意为“无所不在”。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2)基础性关键技术RFID,成为市场最为关注技术

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2010年以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RFI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人们对RFID产业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目前RFID技术正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许多国家都将RFID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予以积极推动。

(3)各组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竞争日益激烈

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竞争日益激烈。

2.发展趋势

在当前物联网发展进程中,技术趋势呈现出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管理应用趋势呈现出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和工程化的特征。

(1)应用大规模普及,即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在其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6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而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这句豪言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地改为“给我一个物联网我可以感知地球”。

(2)欧美市场将引领全球RFID产业发展

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2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领先全球,是当前主要的区域市场。

从垂直市场发展来看:飞利浦、西门子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Intermec、Symbol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

从技术标准制定来看: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了RFID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

从具体应用推广来看:欧美地区技术应用较成熟。美国的RFID应用已经从军事应用为主,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和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欧洲地区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等RFID产业发展领先国家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09年11月7日,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项目研发领域覆盖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多个前沿领域。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和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和深圳等地都在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2.发展优势

(1)技术优势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和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和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其影响力举足轻重。

此外,我国还在通信、网络等领域申请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方面的积累,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取得长足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软实力基础。

(2)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2006年我国制订了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十七大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构想,2009年“感知中国”的新兴命题又迅速地进入了国家政策的议事日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一些城市和地区也相继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规划和设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短短几年内,物联网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由一个单纯的科学术语变成了活生生的产业现实。2009年9月,我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成立,随后又在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此外,在北京、无锡和杭州等城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一大批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从事中国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说,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是我国物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政策优势。

(3)市场优势

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具备良好基础。物联网将所有物品连接到互联网,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实现人和物或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系统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效益

3.瓶颈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喜忧参半。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政府各部门对发展物联网产业态度积极,是产业发展的“喜”;但“忧”的一面则主要表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产业发展约束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筹规划

虽然我国各地政府机构正在积极地开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有关园区、产业联盟,但是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薄弱,凸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

(2)核心技术缺位

纵观我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之具备物联网特性。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原生态创新,所以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导致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更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的成本过高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3)规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我国物联网发展虽然有了一些基础应用,但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所以,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规模化行业应用的不足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形成、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的重大瓶颈。另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下游的通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5月9日

巨大的应用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鼎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如今,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市场越炒越热,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值得深思。

多项政策出台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导意见》实施之日,就是打响我国物联网产业驶入快车道起跑枪之时,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 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人民币,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有利有弊,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

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跟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关于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发布,让物联网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确保了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同时,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产业链薄弱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工程化发展。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原文地址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但在过去3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缺少融资渠道,规模化应用少。市场还需培育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无锡定位为“感知中国”中心之后,已经形成了“五园联动”、“五网齐聚”、“三中心协同”(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家传感网质量检测中心)的区位发展优势。截至2012年,无锡市共有物联网产业法人企业739户,注册资本达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72户,注册资本达222亿。而这其中,系统集成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物联网设备制造占百分之十五,而信息传感设备不到百分之五。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物联网感知层传感器布局十分欠缺,而传感器布局的不足将导致数据产生的不足,将从源头上阻碍物联网的商业发展,所以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讨非常必要和迫切。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马晓东曾说:“过去三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就会缺乏后劲。”

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曾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包括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需求不够明确,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产业标准滞后,信息安全风险巨大等多方面因素。

据业内人士分析,物联网产业重点目标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物流、电力、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在该领域要加强行业客户的理解,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其核心是客户理解、高质量客户的把握、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二是近期重点推广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要力争在该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建立相关标准,其核心是规模数量产皮和服务的完善程度。三是重点培养金融、农业领域,注意不过度投入,以满足政府和公关目的,收支平衡为考量。

曾明认为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以应用创新为主,带动产业形成,由政府引导促进;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以技术创新为主,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以服务创新为主,此时物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最终进入物联网时代。“这三步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曾明说。

结语

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应用为主,除了部分市场化程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篇3: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关键词: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席卷而来。物联网产业是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更是具有极大开放度的全球性产业, 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尽管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国家的积极推动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较大成效, 已经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 但仍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需破解。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比尔.盖茨1995年在其所撰写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值”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 并由此步入了加快发展时期。所谓“物联多”, 就是通过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依照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 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按照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定义, 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 (Thing to Thing, T2T) 、人到物 (Humanto Thing, H2T) 、人到人 (Human to Human, H2H) 之间的互连。

2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 尽管这一概念不是由我国提出, 但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 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移动基站、传感器终端机、微型传感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 获得了多项专利, 目前在“传感品”技术研发领域已经与美国、德国、英国共同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具有“话语权”。2009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 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 成为我国第一颗物联网芯片, 标志着物联网核心技术已经被我国攻克, 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优势的不断凸显,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将“传感网”纳入重点研究领域;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物联网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 预计“十二五”末年物联网产业产值奖突破5000亿元, “十三五”将突破10000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3650亿元, 比2011年增长了38.6%,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安防、从“智慧城市”到二维码普及, 我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3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制约因素

3.1 缺少统一规划

尽管我国各地都深刻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 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了园区集聚、产业联盟等推进措施,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从全国来看, 我国物联网产业还没有全国性的产业分工、产业合作、产业共享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和无序发展的现象, 提高了研究和发展成本, 而且还导致了重复建设问题, 造成了资源浪费。

3.2 技术创新不强

尽管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 但我国物联网产业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研发, 原始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 很多技术都是一种“新功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是物联网产业最核心的技术, 我国在这一技术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 90%以上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需要进口, 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3 标准建设滞后

众所周知, 物联网产业涉技术领域较多, 且技术层级也比较高, 不公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而且还涉及到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 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标准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 还没有颁布和实施物联网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文件。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果标准化建设不能跟上发展步伐, 必将阻碍我国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物联网产业出现混乱局面。

3.4 产业层级不高

从我国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发展情况看, 尽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供应商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支撑, 而且我国也已经跻身物联网系统设备国际领先行列, 但我国物联网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 特别是物联网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上、中、下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局面, 对于打造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3.5 市场规模不足

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一样, 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物联网产业必须在大规模的传感器设置为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发展物联网产业只能是空谈。但从目前看,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物联网商业运作模式, 大规模应用不足, 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创新以及标准化建设。

4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发展规划

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国家要着眼于推动物联网产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通过“顶层设计”抓好物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成立物联网产业服务机构, 负责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调、组织、落实、推动等具体工作, 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2 推动技术创新

要着眼于推动RFID高端芯片、传感品高端产品、物物互联数据算法等技术创新, 国家要大力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物联网技术创新, 加大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建立全国性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 集中“优势兵力”, 安排“专项资金”, 开展“专项攻关”,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4.3 制定行业标准

在新经济时代, 一流企业制定标准, 二流企业开发服务, 三流企业出售产品。要国家要把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作为抢占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把物联网产业标准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国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运营服务商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 共同致力于物联网行业标准建设, 努力使我国物联网产业能够主导全球话语权。

4.4 组建企业集团

要把组建企业集团作为我国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物联网产业国际竞争实力、实现物联网产业资源优化利用、促进物联网产业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 按照“专、精、特、新”的原则, 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的战略性重组, 创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集团, 并积极推动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努力打造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

4.5 创新商业模式

目前在全球最大的100家物联网公司中, 有60家公司的收益源于一种“免费”的商业模式, 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或不收取费用, 来大量吸引客户, 然后再通过他们吸收更多的客户。我国物联网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 应着眼于扩大市场规模, 把“免费”作为商业模式创业的重要举措, 并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逐步将“免费业务”转换为“付费业务”, 以此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市规模迅速壮大。

5 总结

在我国大力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历史条件下,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理和转型升级具有重点战略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推动技术创新、制定行业标准、组建企业集团、创新商业模式, 不断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物流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机, 也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必须找准发展道路, 积极需求新的发展对策, 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 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价值工程, 2010, (08) :55-56.

[2]吴旺延.关于经济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 (103) :32.

[3]王宇.城市经济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风险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8) :15-16:

[4]何佳泓, 郑淑蓉.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5) :71-73.

篇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中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4年中国整个物联网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据统计估算,中国M2M连接数在2014年已突破7300万,同比增长46%,占全球M2M连接数的30%,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场地位,未来中国M2M规模将继续扩大,2020年预计达到3.5亿,全球占比将达36%。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中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图传传感网设备销往欧洲,并已安装于警用直升机;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

总体而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埃森哲的研究显示,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提高本国吸收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推动下,未来15年,物联网在制造业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业的经济价值将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

其二,政策导向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影响显著。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15年之后,中国政府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旨在将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提高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将生产流程与互联网相整合,使制造业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优质。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推动“互联网+”战略,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其三,在政府政策推动下,中国物联网发展遵循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的路径推进。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

其四,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众多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国已经形成涵盖感知制造、网络制造、软件与信息处理、网络与应用服务等门类的相对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在企业发展方面,大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已基本成型,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生态圈,借力大平台的态势出现。随着应用的落地与可挖掘数据的逐渐积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开始显现。在信息技术企业引领下,物联网与新兴技术协同发展,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金融资本竞相追逐。

其五,中国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仍是重点关注技术突破,自主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仍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据估计,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1.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一段距离。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无法同步;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各省对物联网投入资金比例不同,也导致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数,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为此,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政策、技术等层面全面跟进。

nlc202309081406

2.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导致各地各自为战,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推进机制尚待建立。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是国家先行,民间企业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虽单项技术市场规模可观,但无法形成产业联动。尽管一片片物联网产业园区在拔地而起,但是对于从事物联网的有关各方,尤其是那些从事着具体技术或应用开发的链条从业者来说,或许还依然没有感受到在隆隆物联网春雷之下的春雨所带来的喜悦。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出台的当地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各地各自为战。这种封闭发展的模式所设置的政策性门槛,为创新性应用的推广和资源的顺畅流动造成了一定瓶颈。在一个缺乏顶层设计的模式下,各地蜂拥而起的规划意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但是也同时对物联网发展的规模和区域经济的成长构成了地域性的局限。

3.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环节分散,物联网发展脉络难以把握。物联网每个产业环节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少数大企业,但缺乏能够凝聚产业形成发展合力、具有产业引领和绝对话语权的灵魂企业。虽然当前国内一些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等系统设备商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物联网产业化需要芯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以及移动运营商等厂商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完善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此外是行业协作存在困境。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宽泛,但在大多分属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具有交叉性的行业应用中,欲推广物联网这种基于传感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并将其产业化,则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高度的协调与互助,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交互,推动体制改革和优化。

4.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这就会导致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企业各自为政,势必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比如在感知层面,各个行业需要感知的对象不同,需要采集的物理世界信息不同,造成了传感器的差异,例如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和用于农业土壤监测的传感器是无法通用的。信息处理层面,各行业的基础信息不同,需要分析和决策的内容不同,因此尚没有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软件能够适用于所有行业。又比如在RFID行业,RFID产业联盟早在2005年11月就宣布成立,次年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为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时至今日,我国RFID产业却仍未能步入正轨:技术强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技术标准却迟迟难以落地。

5.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RFID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一系列技术。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是主要的核心,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这也是严重阻碍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基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应用,其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部分高端传感器,例如对水质、土壤进行监测的传感器,一个进口传感器价格可能在十万元以上,现阶段不可能进行规模化应用,而国内的传感器或者生产能力不具备,或者精度达不到应用要求。目前,全球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6.信息安全问题制约物联网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物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也对物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在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物联网信息互联的基础,也成为易受攻击的环节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网络入侵等问题,更有可能将虚假数据传入网络冲击后续所有应用。实现传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为保障中国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因此,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高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此外,国内传感器企业应在并购所构建的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迅速成长,并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从而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的传感器生产商。

篇5: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上海企业培训网2009-12-30

回顾2009年热点,云计算、虚拟化等成为2009的关键词。而在2009年的年初一个过去曾经被忘记的概念正在悄悄被逐渐的重新重视——“物联网”。据资料显示互联网上关于”物联网”的报道及搜索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而在政策、行业发展、以及用户需求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物联网”过去由虚拟的概念逐步进入一个“落地”的阶段。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所谓“物联网”确切的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而中国也是研究“物联网”的最早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但当时没有叫做“物联网”,而是叫做传感网。“物联网”的最直接的概念就是利用产品电子代码,还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网络来实现物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实现点对点的互联互通。

经过了近几年的市场及大环境的培育,“物联网”在随着技术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及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据Forrester Research指出,“物联网”有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全球市场价值将会从由2008年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115亿美元。应该说,“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潜力也很巨大,但是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乃至公众共同努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 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也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应有,而且会带来上万亿规模的科技市场。

“物联网”国外的应用

在国外及欧美国家对于“物联网”的非常重视,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对更新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提出了更具高新技术含量的信息化新的方案,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超越以及ICT研发与创新战略,而在日本政府紧急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同时,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步伐,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受到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在未来的3—5年之内,更具智能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逐步与传统的基础设施融合,更加智能化的网络也将会逐步得到普及。

“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挖促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物联网”在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呢?国内启动“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又走到了哪一步?从国内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态势来看。

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1月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 年8月7日 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2009年8月24日 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9月11日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 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9月14日 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高调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

2009年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部长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指出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高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提出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并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而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种种的数据和形动表明,“物联网”在中国的再次“复出”为我们制订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影响“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现阶段国内的“物联网”虽然在政策、产业、市场方成突显很大优势,但现在的物联发网发展普及及真正的应用还存在的很多的问题。

1、RFID应用将加速“物联网”进程 起推进性作用

RFID全称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中文名为“射频辨识系统”),最早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主要应用于物流、食品、零售等行业,“物联网”的兴起首先带动了RFID产业的发展,因为实现在点对点的物对物的操作,因此在“物联网”的发展RFID功不可莫。RFID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物联网”最前端的关键技术。据业界一位RFID专指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是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合,互联网传输的是数字代码,“物联网”这个物理世界中的事物本身无法产生数字代码描述,必须借助各种射频设备,帮其按上一个“身份”,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而RFID将是解决这个“身份”载体的关键,所以RFID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

RFID具有快速读写、距离远、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上游产业,特别是最具潜力的超高频RFID,“物联网”的到来将加速其产业化发展,将是受益最大的基础产业,同时,反过来对比,RFID也将帮助“物联网”真正的实现物理性。

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英杰介绍,“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通讯技术做到铁道部已经成功实施了一个信息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其中采记了RFID技术,通过把这个技术感应安装到铁路、桥梁及一些关健的设施,利用“物联网”使现有的信息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对于铁路的设备、基础设施全面的管理,实现铁路客运管理的智能化,推进信息组织建设。

2、“物联网”标准有待建设

标准,一直是对于任何技术的最后的一个统一规范,如果任何技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会使整个产业混乱、市场混乱,更多时候的会让用户存在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可能还面临着完整的标准体系,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标准体系出台。而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因“物联网”这牵扯到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导致标准也非常多,所以,当前应进快明确一个统一合理的的标准,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关健因素。

据了解,2009年9月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曾向笔者表示,“物联网”发展在未来非常热但“物联网”标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于“物联网”: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

篇6: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行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过去五年,我国有超过1000家企业牵头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迅速,RFID产业、智能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2013-2017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界对物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在推出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途的产品和系统,并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三,资本市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参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物联网概念股都逆势上扬,充分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四,国家各相关部委、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出物联网发展计划,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务实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五,国家的ICT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快速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一篇:精选英雄经典语录下一篇:南通市文明施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