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船舶类行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2022-10-09

一、俄罗斯船海类高等院校概况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自产生以来,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2003年加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后,在学位结构、学分转换、质量保障体系、毕业生就业力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据调查,俄罗斯设立船舶与海洋技术类专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共计20所。主要分布在14个城市。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西南部及远东地区,靠近波罗的海、里海及日本海。这些城市和地区也是俄罗斯重要船舶企业的集聚地[1]。

二、俄罗斯与中国船海类高等院校的比较研究

船舶与海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之一。工作小组设立于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主要负责船舶与海洋技术专业国家教育标准及教学计划的起草工作;参与协调船舶企业、高校、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研究并制定大学后该专业继续教育方案。该委员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海洋技术大学校长,部分船舶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2]。会上明确了船舶类行业特色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俄罗斯北极发展战略及北极大陆架开发提供人才保障[3]。

俄罗斯船舶及水上交通技术与工艺大类中包括9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舰艇制造、海洋技术、海上结构物技术;船舶能源动力;水上舰艇及水下设备技术及应用;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舰艇、船舶及海洋技术的设计与建造;船舶导航;水上交通管理与船舶水文保障;水上舰艇与水下设备建造、修理与搜寻救生;船舶自动化系统与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与修理[4]。

中国船舶及水上交通技术与工艺大类中包括10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舾装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舱室设计);通信技术(船舶电子设备与通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涂装专门化);工程力学[5]。

通过调查研究,对比中俄两国教育大纲的,从整体上来看,俄罗斯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专业必修课学分共计138,中国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专业必修课学分共计153.5;俄罗斯选修课学分共计102,中国选修课学分共计44.5。由此可见,俄罗斯高校选修课内容更为丰富且学分比重较高,中国则更加注重学生对必修课的掌握情况[6]。

为什么俄罗斯高校重视专业课教学,而中国注重实践呢?这点差异是由两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俄罗斯的发展战略是“北极战略”,俄罗斯对北极地区历来看重,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北极开发发展的国家战略,俄罗斯“北极战略”详细规定了其北极地区在社会发展、军事安全、生态安全、信息技术和通信、科学技术以及国际合作领域的目标和任务。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俄罗斯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变化,俄罗斯企业与西方公司共同开发北极的合作遇冷,俄罗斯在北极开发中的困难和阻碍增大。可见提高自身实力培养大量专业性人才才是硬道理。大学是人才的摇篮,重视教育且注重专业课教育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7]。

目前,中国以“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教育是民生之本、是为国家发展而服务的,船海类专业院校更是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唯有在教育中注重实践才能得以发展。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在书本里讨出路,还是到实践中找出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注重实践,到实践中去!

三、中俄船海类高等院校教育合作前景展望

(一)中俄高等院校合作基础深厚

中俄历史渊源深厚,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良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为双方人文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双边教育交流非常活跃。2014年,中俄合作高校数量,俄方达120所,中方则达到600所。2015年年底,中国在俄留学生总人数达到2.8万人,俄罗斯在中国留学生总人数至1.6万人。当前,中俄两国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俄罗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正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可以说,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长,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双方高校应找准定位,汇集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合作形式,形成具有中俄教育合作特色的模式并辐射推广,为两国战略对接和重大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8]。

(二)中俄两国船舶与海洋发展战略为两国行业高校交流合作提供机遇

作为船舶制造业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研发、设计实力。随着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加快实施,《2013-2030年船舶制造业发展纲要》的出台,培养船舶及海工专业新型人才是俄罗斯船舶类行业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给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层次行业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协同创新视阈下,船舶类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织下,第六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召集,14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旨在促进院校间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拓展中俄船海类高等院校教育合作形式

高校互派留学生。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奖学金数量,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这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资助是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主,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为辅的多元资助体系。俄罗斯对留俄学生设立总统奖学金,每年资助全球1000名优秀的国际学生到俄罗斯高等院校留学。中俄船舶类高等院校可以共同申请政府奖学金项目或校际间设立专项基金,通过互派学生方式,取长补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两国高校间开展合作办学,侧重船舶类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截止到2010年底,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近1200个,覆盖了28个省、地区、直辖市2。中俄船海类高等院校可以联合开展“2+2”、“3+1”等“双校园”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中俄两国境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毕业颁发两国学历、学位证书。诸如此类“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为两国学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了解船舶行业前沿科学发展动态,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联动两国高校及企业,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两国船海类高校应紧紧抓住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机遇,汇集中俄船舶类精英大学,联合成立中俄船海类高校联盟。通过联合举办高校论坛及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增进中俄船海类高校互相了解,促进高校间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两国船舶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多种形式增进两国大学生交往。两国高校可以通过共同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夏令营、船舶科技竞赛等活动,搭建平台,展示青年学生的风采,提供了解对方国家的机会,加深两国青年的友谊。

中俄船海类高校创新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两国船舶特色院校的深入交流。对我国船舶行业院校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行业特色院校优势,提高船舶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梳理了俄罗斯船海类高等院校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俄罗斯船舶制造、海洋技术、海洋结构物技术专业学制、学习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情况。结合目前中俄高校交流合作现状,在互派留学生、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学生交往等方面对中俄船海类高等院校教育合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船海类院校,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安德烈·多布罗沃利斯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J].重庆高教研究,2015,(3):3-5.

[2] 俄罗斯教育[EB/OL].http://www.edu.ru/vuz/.

[3] 俄罗斯高校排名[EB/OL].http://raexpert.ru/rankings/vuz/vuz_2016/.

[4] 俄罗斯船舶与海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EB/OL].http://russhipping.ru/ru/prof/news/?id=530.

[5] 俄罗斯船舶与海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圣彼得堡海洋技术大学召开会议[EB/OL].http://gov.spb.ru/gov/otrasl/c_industrial/news/46678/.

[6] 安德烈·多布罗沃利斯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J].重庆高教研究,2015,(3):3-5.

[7] 李辉大使在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eduru.org/publish/portal103/tab4884/info127091.htm

[8] 林金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上一篇:浅析小号的演奏艺术与呼吸技巧下一篇: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