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研究报告

2024-04-29

教育类研究报告(共8篇)

篇1:教育类研究报告

题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面对课程改革要求感到茫然,有的教师盲目的移植照搬他人经验,追求形式不看效果,有的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们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埋头实践,高付出低效率,新课程的理念不能真正落实,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如何使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落实,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使教师以科学的思想,态度,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我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校决定开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1、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

假设:通过本课题研究,设想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地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学生行为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最终找到答案。

3、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备课阶段)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课堂评价)

本课题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教学中,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四、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过程和最终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06—2015.10)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为课题研究做好各种准备:

1. 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大面积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5.11—2012.05)这一阶段为主要的课题实践阶段:

1.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实例,并对数据作出初步的分析。

2.进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主要任务:

A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课堂反馈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建立、收集研究个案,并进行必要的客观分析。

B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实例,并对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12.06—2012.06.30)这一阶段为课题的结题阶段:

1.对课题进行整体的分析与总结。

2.整理课题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优秀论文、典型教学案例等。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理论及其理论研究的最新的进展,进行相关科研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阐发。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2、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课堂学习过程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为课题研究作好先期准备。

3、案例研究法。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堂观摩或个别访谈,与参与有效性学习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

4、行动研究法。主要指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写作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教师随机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

篇2:教育类研究报告

预期主要成果:调查报告《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课例集锦》

预期完成时间:XX年12月底

一、课题释义

在众多的课题中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做过多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课题很大,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XX年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四)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

综上研究(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比较差异,深刻挖掘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尊重和利用这些因素上好各个学段的英语课。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课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李岚清副总理对我国当前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多次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当前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有了加强和改进,但总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花的时间长,相对的效果较差。一些人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必须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研究,加以改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益不大,亟待改进。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阅读原版书,不能用外语会话,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和扩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于一个这样的背景,诱发了我们对该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正如岚清总理所讲,学生对此不满意,教师也同样不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其根本原因是:英语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条龙”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许多学生在小学学习了英语,进入初中后,又不得不从头学习,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又要重复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挫伤了学习者英语的兴趣。

一时间,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的问题成了外语教学的一个重心工作,而教材要衔接的呼声则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这种众声喧哗的局面,我们的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试图打破外语教学的这种状况,尝试以教材的衔接为突破口,但实践证明,单凭教材的衔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衔接问题。人们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来。而此番思索必然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在这个课题之上。

2、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篇3: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改革研究

虽然社会需求火热, 但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却总显得吸引力不足、成效不明显。

一、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的特点

(一) 培养应用型人才

接受机械类成人教育的学员, 几乎都是本专业岗位的一线工人, 甚至很多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他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发现了自己在本专业继续发展的瓶颈, 而希望通过成人教育来解决。企业也希望通过培训他们, 来实现企业自身的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与扩展。他们都从生产一线来, 必定也要回到生产一线上去。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精英人才不同, 机械类成人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二) 培养学习型人才

企业出面培养一个人才, 不是为了员工个人的发展,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接受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 在学成后享受工资、福利等待遇提升的同时, 也必然会要求成为企业竞争的弄潮儿。他们要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必定要在具有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学习。

(三) 培养综合型人才

接受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回到岗位上去的成人学员, 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必定不同于接受教育前。之前他们也许仅仅是一个流水线上技术娴熟的操作工, 之后企业就要求他们能独挡一面, 独力承担设计任务。

二、现今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的不足

(一)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成人学员出于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对知识的追求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 他们的年龄、个性、兴趣、智力以及原有的知识结构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成人学生以整齐划一的教学相对应, 肯定是不合适的。

同时, 由于成人教育长期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 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本校普通高等教育的克隆, 并不能达到成人教育的目标。

(二) 教材选择忽略特点

成人教育由于生源的不同, 重点培养方向应定位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课程与现实紧密联系, 从而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和贴近社会的发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

但是传统普通高等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 重传统而轻发展, 教材选择上理论比重过多过广、内容陈旧甚至脱离社会发展实际。

(三) 教师授课以学院派为主

给成人教育任课的教师, 大都以普通高等教育教师为主。近几年, 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加大, 相对的就没有时间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备课与讲授, 而是简单地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转移到成人教育中来。

同时, 高校教师从学校出来, 又进入学校, 很少人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 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相比, 理论水平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 往往只能在课堂上空谈理论, 导致学员对课程失去兴趣。

根据某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机械类专业二专业2008年任课教师资料统计, 一专业2008年开课7门, 其中4门为普通高校教师任课 (无双师资格) , 2门为具有双师资格的高校教师任课, 1门为在读博士生任课;一专业2008年开课6门, 其中5门为普通高校教师任课 (无双师资格) , 1门为具有双师资格的高校教师任课。其中一位具有双师资格的老师同时在两个专业担任同一门课程。也就是说, 机械类二专业2008年共开设课程12门, 其中9门课程由普通高校教师任课, 1门由在读博士生任课, 只有2门由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并且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导致教师任课任务偏重。

(四) 教学安排加剧工学矛盾

来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要兼顾工作、家庭与学习, 有的学员工作与上课地点甚至不在同一城市。依据传统教学管理实施教学, 课时安排过于分散, 课程持续时间长, 只能导致他们做出舍此就彼的选择。

机械类专业每门课程基本上要持续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如果考虑到国定假日停课因素, 授课持续时间就是整整一个学期, 但是每周上课时数很少。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长处在于实践能力, 但由于长期脱离正规教育、多面兼顾、年龄增大等因素, 记忆、背诵能力下降。传统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 引致他们为考试过关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

三、解决机械类成人教育不足的方法

(一) 加大实践课比重或理论课中实践教学的比重

根据机械类成人教育的特点, 将成人教育的重点由培养理论性、专一性人才转向实践型、综合型, 是最合适的方法。

修改教学计划, 将个别更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修正为实践课, 在一些需要加入时间操作技能的课中加入或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是一项不错的改进。[4]同时, 实践类内容无意识中会成为成人教育学员的“课后作业”, 促使他们工学结合、温故知新。

(二) 编制专门教材, 或以专题式教学为主

最治本的方法, 是重新编写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特点的机械类教材, 降低理论要求难度、缩减不必要的辅助性理论, 增加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内容。

如修订教材工程浩大, 也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 以教材为基础, 由任课教师综合理论与当今技术发展现状, 做专题报告式的教学, 这样会更适合成人教育特点。

(三) 任课教师摆正心态、精修内功

给成人学员上课的教师也要摆正心态、精修内功。只有理论而无法联系实际给予指导, 是无法在重视实践的成人学员那里获得信任的。只有摆正心态, 将教学看成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取经的过程, 在传授学员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补充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 考核方式更注重考核应用能力

把传统的以闭卷形式为主, 以考核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识记为重点的考核方式, 转变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5]可以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以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 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学员实践经验丰富、实验器材 (日常生产工具) 熟悉的优势, 激励他们进行综合性的、以培养协作能力和全方面运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设计。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参与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想法与意见, 愿抛砖引玉, 迎来机械类专业成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袁小强, 袁建宁, 王焕, 孙志强, 潘华彬.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2) :55-59.

[2]高校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的探讨:罗佑新, 车晓毅, 廖德岗, 肖伟跃, 何哲明.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J].装备制造技术, 2008, (11) :134-136.

篇4:教育类研究报告

摘 要: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进行体系优化,才能解决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中理论课程单一、教学内容分散、与中学课堂接触少的问题。结合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提出增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管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 地理教师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优化

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后备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中学地理课程地位不断提升,高师院校优化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教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内容,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高师院校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急需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仅要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通过多种途径锻炼其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能力。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综合类学科,涉猎范围较广,高师院校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

1.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其授课内容相差不多,根据主要教学内容将其分类,可以将这些课程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部分。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发展导论、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摄影与后期制作等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品牌地理、Coreldraw软件操作等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则以微格教学、校内外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支教实习为主。

公共选修课程开设较早,一般从第一学期开始学到第四学期结束。该类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教师这一职业,逐步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和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素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时间略晚,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学到第六学期结束,该类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独特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整体性与区域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各个学期自主选择学习,教学目的是促进其教学技能提高,有助于他们入职后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教育实践课程一般从第六学期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结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

2.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性较差。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1]。目前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开设科目较多,多为公共必修课程,但是该类课程理论性较强,高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学实际情况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学练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未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成为教师后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并未起到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学生教学技能的作用,微格教学开设课程较少,在校内外教育实习中考核制度不完善,部分学生并未参加教育见习和支教实习,缺乏教学实践,严重阻碍学生深入了解教师的职业要求。

2.2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系统性较弱。

由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跨越自然、区域和人文三大课程体系的综合课程,还有众多交叉和边缘学科,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规划、经济、人口等诸多领域[2]。因此各部分课程应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但在现在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教学活动内容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界明显,尚未引导学生从实际教学角度学习与中学地理相关的内容,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较弱,理论课程枯燥无味,实践课程形式单一,各种教师技能并未相互配合开展教学训练,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无法提高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3与中学课堂接触少,衔接性较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地理课程的课程结构、内容、理念及设计思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地理师范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一些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用,部分高师院校教学内容并未随着中学地理教材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衔接性较差,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并未满足社会需要,不利于成为教师后的长远发展。此外,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新趋势,不仅教学内容应结合课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应紧跟时代发展变得更加新颖,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数高师院校针对中学地理课堂的设计理念并未及时反馈给地理教师教育学生,教学内容中贴近中学地理教学前沿的知识较少。

3.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3.1增加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学是教师最根本的工作,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问题,逐步改善自身不足,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展现自身的教学技能。增加教学实践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较早地开设地理教学课程,将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演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演习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高师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讲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学生讲课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课,带领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学生应增强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

3.2提高教学技能。

地理学科教育课程除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外,含有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技能等课程[4]。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对教学技能的练习,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课堂上学到的相关技能,通过反复练习、思考,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技能专项训练,例如,针对三板技能开展粉笔训练,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展示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任务;针对语言技能可以举行演讲朗诵比赛,也可以通过配音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找寻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技能大赛是最快最有效的整体提高教学技能的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分别举行教学技能大赛,各年级学生相互观摩,互相促进教学技能的提升。

3.3转变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高师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把学习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5]。经过教师的指导,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会逐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他们入职后以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对待中学生。中学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中单纯要求学生学会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只有变“学会”为“会学”,才有助于发挥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师积极引导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中学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健全的学习平台。

3.4注重教学管理

中学生心智尚不健全,位于人生中的叛逆期,课堂秩序仍需要教师维护,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一节课的质量高低。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应锻炼班级管理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师院校可以从第一学期便组织学生定期到中学进行旁听见习,鼓励他们自主发现中学地理课堂中存在哪些教学管理问题,与一线中学教师交流探索解决办法,在第五学期之后要求学生到中学课堂中进行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高师教师应注意引导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变化,只有做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4.结语

高师院校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向中学教育输送合格的地理教师,通过增加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管理的方法完善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海瑛.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卓越地理教师[J].地理教育,2011,11:60-61.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50-53.

[3]张广花,秦耀辰,胡良民.中国7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565-571.

[4]牛超,刘玉振.TPACK视阈下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5,23:8-11.

[5]杨铭.基于高师地理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36-139.

篇5:教育类实习报告

首先,应该格外的注意前期数据的收集,这是众多关于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应该怎么撰写的回答中最关键的要点部分,我们知道如果前期的数据足够充分,那么后期报告的结论或许会更加简单一些,因为只要能够将所有的数据做一个大数据的处理,那么就能够保证结论的得出非常的有理有据,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很多人他们就是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后期应该怎么推广怎么去展开这个环节,忘记前期数据的获取,很可能导致整个报告看起来非常的空洞,而且没有任何的数据作为支撑,这是一种非常不好情况。

其次,建议大家也可以在网络渠道上下载和搜索一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范文进行参考,要知道,如果能够优先选择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保证后期的装修过程更加顺畅,而且还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也能够有更好的侧重点,要知道,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个实习调查的话,其实方面角度是多样化的,比如说可以从这个时期过程中的薪酬方面来作为侧重点,也可以从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获取方面作为一个撰写重点,不同的侧重点他们在后期撰写过程中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最好能够先在前期关键词搜索的时候定位上自己想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方向,这样才能够保证后期的撰写过程更加顺畅一些。

再次,非常推崇每一个想要撰写教育实习调查报告的学生必须要注意多跟人沟通和交流,当然了,这个沟通主要是指跟其他的实习生的沟通,同时也包括跟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员工的沟通,因为只有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把握,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后期的调查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撑。

篇6:教育类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10月8日---20xx年11月2日

实习地点:吉大师院附属小学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说的是听的人不如见的人知道的详细,见的人不做的人知道的透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性,培养合格师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合格人民教师的基础。对于我们促进了解小学教育,巩固专业教育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我初教系零八小教二班于10月8日11月2日进赴师院附属小学开展了为期四周的教育实习活动,现将实习期间的各项情况总结如下:

一、充分预备,科学规划

我班在上学期就开始进行实习动员,鼓励同学们充分熟悉自己手上的教材,积极撰写教案,并请到相关教法老师担任评委,进行班级微型课竞赛,使大家得到一定程度的练习,充分感受到实习前的紧张感。在本学期开学时,就由班委会设计拟订实习强化训练方案,根据同学们的特点和能力,留意高下结合、特长搭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讲、试教,使大家在其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更有相关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组织学生编写教案,钻研教材教法,仔细倾听学生试讲,并提出详尽的修改意见。由于预备充分、安排合理,督促有力,前期试教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适应、迅即投入

前往实习学校前,所有实习生都在实习队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并反复修改,写出了教为完整具体的教案,同时在试讲中精益求精。在进入附属小学后,我们认真听取了附属小学领导对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的介绍。校方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三天的见习时间,为实习生提供机会参考原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帮助我们尽快熟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利用这段时间,实习生虚心向原任教师请教,听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收益颇深。并深进了解学生情况,结合班级实际继续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备课精益求精,做到胸有成竹。

三、名师点睛、细致入微

在本次教育见习中,由我系杨建湘、刘艳芳、石艳平、李达菲、向芬、石长柏六位老师负责具体指导工作。几位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繁忙的工作与教学任务之中连续奔波于学院和见习学校之间,联系工作、解决各种突发事情。所有的指导老师都非常认真、细致,除了负责各种联络事务以外,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如何引导实习同学们组织课堂、反思教学、设计调查等专业工作上,投入到了对每一个见习同学的具体指导上。正因为工作细致,他们对每一个见习生的表现都了解得很透彻,对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之处和欠缺的地方都能够分析得很准。这次教育见习的成功,得益于指导老师们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不计回报的热诚奉献。

四、课堂教学、初试锋芒

本次实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努力进步教学质量。以实习班级为单位把任务落实到各组,由实习学校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备课、上课的把关检查,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所有实习生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批阅并签字同意其教案后方可上课。在课堂教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努力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独立写出了质量较好的教案,并在预讲和试讲中得到逐步进步。在实习上课时,绝大多数实习生都能较好地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留意启发性和学生动态,教态自然,语言清楚流畅,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清楚规整,讲授比较正确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久前,我们还在象牙塔的窗棂间好奇的窥探外面的世界,想象着天空的湛蓝、大地的广阔,想象着社会上美好或残酷的种种际遇,满怀着期望与忐忑想去到塔外的广阔天地里跋涉与冒险。到如今,我们已然走上了这方神圣的讲台,用一只短短的粉笔书写真情。从大家坚毅的眉宇间,可以知道这群初生牛犊已经在这一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天地里悄悄的把扎下,等待着春天里的萌发。

五、班级管理、别开生面

根据实习计划,本次实习除教学工作外,还要实习班主任工作。各实习小组依照顺序分别实习班主任管理工作,实习班主任首先需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全面把握班级情况,深入了解实习班级情况,熟悉学生和班干组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特点,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主动热情协助班主任老师搞好本班工作和活动,还要虚心学习原任班主任老师正确的教育思想,细心观察他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学生,怎样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心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在班级日常工作和管理及开展各项活动,都会预先征求原班主任老师的意见,主动争取他们的指点和帮助。积极负责检查、监督早自习、和课间操的情况,维持课堂纪律,检查卫生值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指导如晨练等的学生课外活动,在实习中,各代理班主任均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实习工作中,积极谋划,大胆创新,以身作则,关心学生,受到实习学校师生和家长的称赞和好评。通过班主任实习,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更为恰当的了解,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真实的体验,锻炼了我们对问题的协调、组织能力。

六、倾心交流、真情投入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时光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带一点尘滓的真诚与热情,为了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我们有计划地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调查;询问,交流,做笔记,实地观察,我们不想漏掉每一个细节,或许,那一点不经意的发现就能开始一段故事。同学们耐心的与这些孩子沟通交流,试图找到有效地信息和线索,鼓励和开导他们。在和孩子们包括对周围的老师、家长的接触和交流中,我们倾听和了解关于孩子背后的很多际遇和故事,有欢乐的成长历程,也不乏有让人辛酸和惋惜的遭遇,突然感到此时的我们是在与孩子们一同欢乐,一同悲伤和沮丧,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他们的世界,与他们流露着同样的情感。对于他们,在鼓励和引导的同时关于孩子和他背后的一长串故事我们又多了似无穷尽的思考。带着难以释怀的触动和满满的故事,我们踏上了归途,朝着一个未来教育者即将要面对的广阔天地迈步向前。

七、及时总结,共同进步

为利于工作的安排和开展,同时也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机会和环境,在实习队的统一要求下,规定同组成员必须全程互相听课,同课的尽量听,听课后进行评议,做好规范的听课记录。各实习小组在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工作后,都要统一集中对当日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对于当天的教学与管理情况,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评议,及时改进。在会上,还将通过共同协商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安排、布置,以保证实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八、查漏补缺、回顾反思

回顾这短暂却又漫长的一个月,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和纰漏,但总的来说,这次见习做得不太够的地方,不在态度方面,而是在方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与所在班级原任老师的沟通交流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对于突发的课堂生成问题难以全面准确的处理和解答;

3、教育研究的调查问题过大、过泛,短期内无法完成;

4、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并没有能真正理解和体现高效课堂的理念。

篇7:教育类实习报告

在成都玉林中学实习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与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来这里实习的朋友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从西南大学走出来,走到玉林中学的校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对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这一段经历,将成为我将来走向教师岗位,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深刻、有意思,同时又坚固的基础。在学校实习的工作具体有两方面的,一个是物理学科实习工作,另外一个就是班主任实习工作。在这两方面,我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

先从物理学科教育说起。

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当中占着相当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很难的科目,因为它要求学生有抽象的物理思维;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抽象的物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实习将近三个月的我来说,对于其中的体会已经颇深了,深知物理不好教,但从老师那也得到了很多经验。

物理这门学科要求严密的思维、抽象的思维,因此也确定了物理不能像其他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那样“好玩”。对于像语文那些科目,涉及到了很多很广的知识,而同时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学科能够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而对于物理来说,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物理教学必须要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 对于还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对物理教学仅仅是从理论上有着一些了解,但真正地要实际操作起来应该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因此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就跟随着自己的学科指导老师,认真听每一堂课,当然不仅仅是用耳朵来听课。我们在课堂中首先要听老师讲课,将知识点听清楚,听老师如何处理重难点;再从整体上思考,老师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的,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怎样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当然还要看,看老师的教态、教姿,教法等。凡事都要从模仿开始,然后再从学习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让我接手了文科班的物理教学。虽然说是给文科班上课,但是这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毕竟以前讲课是对着自己的同学,和真正的走向讲台是不一样的。虽说教文科班没有大的压力,但是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学物理,是非常

有挑战性的。因此,在给文科班上课的时候,我尽量采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比如说在导入的时候,尽量采用情景法、讲故事法、实验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鼓励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

过一段时间的进一步学习,老师给了我上理科班的机会。首先确定讲课的内容,然后自己准备好详细的教案,让老师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建议我怎样安排内容,怎样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问题,然后自己再进行修改。最后自己就走向了理科班的讲台。第一次上理科班的时候,我是非常紧张的,自己也闹了一个大笑话。在打上课铃的时候,我说了第一句话“起立!”学生们先是惯性的站起来,然后是一阵狂笑,应该是值日生喊起立的,我这个老师帮他做了。我是尴尬的不行,也跟着他们笑起来了。这堂课在这样的开始中结束了。下来之后学生和老师真实的反映是不怎么样,他们也说了很多对这堂课的看法,哪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当然还是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对于这样一节课,成为了我今后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听了另外几位物理老师的课,发现不同老师有自己独特、闪光的地方,都值得我学习。于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进步。在这三个多月的实习中,对物理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我看来,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物理的导入有以下几种比较常用、实际的方法。

一、旧知识复习导入

物理教学的导入经常用到旧知识复习导入法。课前对上一节课或是上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主要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强化作用。而且旧知识导入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学生也比较熟悉。

二、情景导入法

前面已经谈到,物理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比较难以想象。比如力学中的功、动量、冲量,电磁学中的磁场、磁感线等概念,虽然课本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是学生会问:它到底是什么?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这样的问题,用情景导入法,假设一个情景或者现场呈现一个情景,相应的将生硬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生活现象连接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情景导入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进行。

三、实验法

实验在物理当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些推理、推导都必须要科学、可靠的实

验来验证,之后才能得到认可。而很多伟大的物理发现是从身边的实验现象中得到启发的。而对于今天我们的学生来说,实验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验证与更加深刻的记忆。用实验法导入,第一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能够自然并且有效的导入这堂课要教授的知识内容。

四、讲故事法

一般来说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通过讲一个和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故事通常可以是和这堂课中心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是相关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五、提问、设疑法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提出一个难度适中、比较有趣的问题,先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在这些引入方法当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能够更加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实施和组织。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使得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能得到思维的激发与碰撞。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教授,对于一门对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更应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发挥他的思维。

实习的这一段时间,对物理教学有了深刻的感触。听不同老师的课,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们的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发光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不断累积经验,培养出自己的风格。

课后的教学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能做到完全百分百的吸收,因此课后的辅导是相当的必要。首先我从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找出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单独的进行辅导,主要是问问他们对上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没有掌握好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给他。其次,将物理整体情况较差的学生,分成六个组,每天一个组来进行基础知识过关训练,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

再来说说班主任实习工作吧!

我班主任实习班级是高一、12班。这个班级是中上的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和行为习惯相差比较大,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刚到班上的时候,看到六十多个学生都穿着一样的衣服,感觉他们都是一样的。在班主任的实习工作中,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态度问题。班上存在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班级排名后二十名左右的同学,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经常没有按时按量完成。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做了适当的调查。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基础太差,现在的学习太吃力,学习压力太大,学起来太费劲于是渐渐的放弃了对学习的兴趣,处于严重的自卑状态,没有想过自己要 考大学这样的事;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他们的心思完全在其他的个人爱好上面,是没有想过今后要考大学,自己走另外的路。对于中等的学生,他们有想要考大学的目标,但是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学习动机也不是很强,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目标、理想在暂时的娱乐中忘掉。而对于处于班级前面的同学来说,虽然是班级的前十多名,但是和其他班级优秀的同学比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竞争意识不强烈。因此,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开展了两次以“学习动机,理想、目标”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中,我给学生们介绍了真实的大学生活,以自己的亲生经历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多所有名的大学。同时要学生思考自己在高中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大学目标,以此来激励他们。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习惯问题。这些学生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还存留着许多小孩子的习性。打扫完清洁之后,学生的保洁做

的很不好。经常见着这帮学生乱扔废纸、食品垃圾之类的。对于课堂纪律、自习课的纪律也不是很好。通常来说,在班主任的课堂上,以及班主任守的自习课,学生的纪律比较好。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提醒他们注意。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好,特别是对于一个理科的学生来说,对外语、语文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学习。通常的情况是老师不值得任务学生不按时完成,而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在抄十遍单词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后期的学习中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班上的时候,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事情他们不能解决,他们就会和我进行谈谈,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尽力地去帮助他们。有些是关于学习方法,有些是关于生活。大家在一起相处了三个月的时间,关系也很是融洽。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我们班上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我组织了几次活动,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同学们放松,还让同学之间建立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

篇8: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研究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核心竞争力

教育学科作为我国学科门类的一种,广义上指的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所列的各种教育学,主要是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并从中归纳总结出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目前,我国教育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分为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中,教育学科发展较好的多为综合性院校,但也存在一批理工类院校在向综合化转型过程中,追求学科设置的全面性、设置教育学科、创办教育类专业。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不同于师范类院校,集中在各学科教材教法或面向中小学一线培养教师,而多集中在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等领域,更注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

1 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原因

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设置和发展除了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外,还与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外部原因。在社会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由浙江大学率先开启的大学合并之风,使得许多理工类院校也加入其中,由理工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教育学科作为衡量高校学科覆盖面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合并、院校升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这样,理工类院校在自身发展基础上,开始兴办包括经、管、文、法、教育等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

(2)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主要是依靠师范院校,且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领域,研究内容多为直接的教学理论、基本规律,教学手段、方法等。随着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使得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开始了教育学科向非师范类院校的转移。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的发展,解决了教育研究中具体专业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研究顾此失彼的问题。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结合理工院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发展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各高校纷纷提出了注重办学特色、重视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培养符合理工院校特色发展的教育科学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了针对于理工科院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

(4)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培养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的需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要实现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要具备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理工院校发展教育学科,培养教育科研人才,既能为理工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提供学习教育理论的机会,又使得教育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同理工类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和研究。

2 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困境

理工类院校的教育学科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来说,仍然存在着建设基础薄弱,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等问题,陷入了发展困境。

(1)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在我国,理工类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处于边建设边探索的状态,既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师范院校作为参照来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园氛围及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理工类院校的校园氛围缺乏人文气息,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同时,管理者仅将教育学科作为增加学校学科门类的一种,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重点建设,使得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中长期处于配角,而未发挥其在高校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生源质量不高。生源质量不及师范院校也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从学习动机上看,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生,都将师范类院校作为第一目标,使得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学生调剂生源增多。从专业背景上,报考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生较多,学科背景不一。硕士和博士生源,在职人员和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比例更大。这样,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就呈现出与师范类不同的特点,增加了其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第三、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薄弱。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重点环节在教育教学。同师范类院校相比,理工类院校图书馆资料多为理工类书籍,教育类书籍收藏量少,且更新速度慢,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科研等带来不便。其次,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种,同教育教学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学生往往很少有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实践基地等建设也不够健全完备。再次,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建设中,缺乏学术交流,包括同师范类院校的资源共享、同国外先进大学的经验交流以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

第四、缺乏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理工类院校从事教育学科教学及研究的教师,多是从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学科转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尤其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这些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方向也就更侧重于实践应用领域,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明显不足。一方面,从事理工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的教师多为其他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不能及时补充到理工院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其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理工院校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形成合理的梯队[1]。

(2)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应对外部激烈的变革和竞争时,能够取胜于对手的能力集合。目前,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在与师范类院校教育学科的竞争中,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从学科的竞争还是从学生的竞争来看,都缺乏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都是以师范院校为参照而建设的,但其在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等方面又不如师范院校,因此在学科发展速度、科研项目申请、社会支持、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中都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学生在参与科研、社会实践、选择就业等方面,也无力与师范类院校学生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在于特色,无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上,理工院校都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来支持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2]。

(3)可持续发展力不足。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并未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力,缺乏可持续发展力。可持续发展力强调的是专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不断进步不断增强的能力。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从专业发展模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独立探索创新,未形成独特的模式。由于理工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使其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致使学科发展陷入可持续发展力不足的境地。

3 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陷入困境原因的分析,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

(1)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及条件建设、生源选择、教师队伍建设等。软环境建设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师生观念转变等。

第一,硬环境建设方面,教学资源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针对理工院校教育专业图书馆藏文献资料少、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图书馆藏教育学科资料,加强对教育类文献资料的更新速度。同时,建立同师范类院校的交流通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立项申请,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等。

第二,在生源选择上,鼓励对教育学科有兴趣及热情的学生报考,特别是研究生生源,既要鼓励有“科班背景”的优秀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又要欢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在其复试阶段,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重视其报考的动机、教育思想、科研能力等,吸收真正愿意且有热情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学生。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在年龄上,要实现老中青结合,在专业背景上,既要继续引进教育学科专业毕业博士、硕士生,又要鼓励有其他学科背景,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愿意投入到教育研究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既要有教育基础理论扎实的教师从事教育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又要有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理工院校实际及教育热点问题,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关于软环境建设,首先,行政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教育学科的发展是理工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对教育学科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深刻的研究。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文理交融的环境下,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呈现出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态势。理工院校不再只是理工专业生长的土壤,各种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也应在这里生根发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态势。最后,转变师生观念。理工院校的师生观念中,首先应该摒弃教育学科的“配角”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科学研究中[3]。

(2)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加强以“质量”为中心的核心能力建设,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质量要从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学科的发展依托于具体的专业及各教学环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科学研究、教学反馈等。

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及从事理工科教育教学工作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上,设置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使得非教育学科学生有机会学习教育学课程,教育学科学生能灵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教学方法上,重视实践环节,结合理工院校的特色,开展针对于理工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申请,注重理工特色,研究理工院校的实际问题等。从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4]。

(3)以“特色”取胜,走特色发展道路。特色不仅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更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特色学科专业发展是理工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特色”的建设,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教育学科的专业建设,要结合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专业,寻求其与教育学科的恰当融合,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多和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大胆吸收经、管、文、法、工、理等学科的优势,创建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学科专业。

依托优势,探索新的教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学科背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专门人才,增加学生的学识宽度和厚度,使培养的学生既是教育学科的专业人才,又具有多种发展潜力。

(4)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力。创新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学科在理工院校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现有的学科建设实践探索中,应逐渐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机制。

借鉴国外理工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建设情况,我国理工类院校应建立“大教育学科———宽专业设置———灵活课程选择”的发展模式。

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要着眼于特色,从其他学科领域的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专业方向,淡化教育的学科专业意识,充分发挥其它学科门类的优势,注重“基础性”、“综合性”,规划大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上,注重交叉性,不仅局限于教育视野内的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注重基础课程同研究性课程的结合,开设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非教育类专业学生的灵活课程选择。

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获得宽泛的学科背景,深厚的基础知识。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选择专业,设计自我,激发个性化能力的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多变的职业生涯。

同时,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市场的导向和毕业生的反馈功能。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科研人才,因此,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毕业生的反馈功能同样是影响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学科专业建设,是增加竞争力,促进理工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编辑:厉艳飞]

参考文献

[1]全丽娟.非师范院校教育类研究生培养现状[J].时代教育,2009(9):62-68.

[2]徐庆利.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0(2):81-82.

[3]杨俊辉.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文科:理工科大学如何发展文科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95-99.

上一篇:读《丝绸之路》有感1000字下一篇:第二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