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2024-05-14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共8篇)

篇1: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现场审核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去年11月份工信部发布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旨在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厂依据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深化造船转模、推进科技兴安,并以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及造修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体系的达标创建工作为契机,促使企业安全管理、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船舶建造周期大幅缩短。今天我们又迎来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审核专家组现场审核,专家们在审核中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水平和严谨、细致、公正的专业态度。在此,我代表XX船厂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辛勤的付出表示诚挚的谢意!

刚才,各位专家对我厂船舶规范条件现场审核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讲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里,我代表XX 船厂作出四项承诺:

第一,加大先进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钢材综合利用率、分段无余量建造及无余量搭载率,下水前舾装工程完整率、焊接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率等,逐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满足国家对节能降耗和环保减排的新要求。

第二,继续加强设计部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造

船转模工作,增强造船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进一步深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造修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规定及要求。确保安全生产稳定有序、产品质量逐步提升,树立起xx船厂造船的内涵品质和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认真落实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继续深入推进船舶规范条件建设,广泛动员全厂广大员工举一反三,持续改进,加大整改力度,逐一销号整改,形成闭环,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篇2: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已公告的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船舶建造企业(以下简称规范企业)的动态管理,督促其保持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并改进提高,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已公告的规范企业,规定了规范企业监督检查、变更、整改、撤销公告等管理事项及程序。

第三条 本办法是开展规范企业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央企集团)应依据《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和本办法加强对规范企业的.管理。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规范企业管理,负责规范企业监督检查、变更、整改、撤销公告等动态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央企集团负责本地区(本集团)规范企业的监督管理,负责涉及规范企业动态管理的有关初审、数据汇总及相关材料报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核查等工作。

第六条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级社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和维护规范企业信息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系统,开展规范企业管理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

第七条 规范企业应自觉保持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积极配合监督 检查。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八条 监督检查采取企业自查自评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检查规范企业达标项和年度指标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情况。

第九条 规范企业应于每年4月底前提交上一年度的自查自评报告(见附件1),由各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央企集团审核后于5月底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央企集团所属企业应同时抄送所在地的省级行业主管部门。

第十条 规范企业应在自查自评报告中按照《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和本办法的要求,对企业涉及《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有关情况变化和改进提升等方面进行重点说明。

第十一条 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央企集团应适时对本地区(本集团)的规范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每个规范企业的现场检查原则上不应少于每两年一次。

第十二条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级社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规范企业自查自评报告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规范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不定期组织对规范企业执行《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情况进行现场抽查。

第十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和媒体对规范企业出现不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章 变更

第十五条 规范企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出变更公告申请:

1、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

2、企业注册地址发生变化的;

3、中央企业隶属的央企集团发生变化的;

4、规范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导致公告内容发生变化的。

篇3: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一)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制定本规范条件。

(二)国家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

(三)国家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船舶建造企业实行公告管理,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四)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符合CB/T 3000《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以下简称CB/T3000标准)定义的钢质一般船舶生产企业。

二、基本要求

(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七)应具有生产场所用地长期的合法土地使用权,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

三、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要求

(八)应具备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岸线、船台或船坞、舾装码头、起重设施、涂装设施、厂房和仓库,并应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及供电、供水、供气能力。

(九)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船体加工设备、机加工设备、喷涂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船舶建造的要求。

(十)应具备满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密性试验用设备、倾斜试验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测厚仪、理化实验设备等检测设备及各类计量器具。

四、建造技术能力要求

(十一)企业的造船生产应满足现代总装造船的要求,具备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体系和作业流程。造船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形式应与作业流程、工程分解方式相适应。

(十二)应按照精细化管理和准时化生产的要求建立工程计划管理体系,能够进行生产能力测算、生产资源与生产任务的量化平衡分析,具有企业标准作业周期和作业指导书。

(十三)应设有专门的生产设计部门,具有现代造船生产设计能力,建立区域生产设计模式,船、机、电等专业能够按区域配套出图,为区域造船提供完整、准确、可靠的工艺信息、生产信息、物量信息和管理信息。

(十四)应具有与总装化建造技术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集成能力,建立船舶建造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和分析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普及率应达到80%以上,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应达到85%以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应达到

2014.1船舶物资与市场1770%以上。

(十五)企业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应达到:造船综合能耗每万元增加值不高于0.20吨标准煤,钢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焊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65%以上,涂敷系数不高于2.2,分段无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分段上船台(进坞)无余量搭载率不低于80%,下水(出坞)前舾装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0%。上述指标评定按照CB/T 4335《船舶建造技术水平评估方法》执行。

五、技术创新和产品要求

(十六)企业应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具有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

(十七)企业所建造的船舶产品应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国际公约,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十八)企业所建造的船舶应按照要求通过船舶检验机构的审图、相关建造工艺认可,完成船舶建造各阶段验收,获得船舶检验合格证书。

(十九)应具有完整的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和保修(包修)制度,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

六、人员要求

(二十)企业领导中应有专人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并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和主管相关工作的经验。

(二十一)应配有适任的、能覆盖船体、船机、船电等专业的技术、检验和检测人员。

(二十二)应具有与生产规模和所建造的船舶相适应的技术工人,全部船舶焊工均应持有船舶检验机构颁发的焊工证书,持证上岗。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持证上岗。

(二十三)应建立企业发展规划、经济分析、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七、质量保证体系

(二十四)应按ISO 9000系列标准或GB/T 1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

(二十五)应制定企业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并建立采购质量控制制度、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库房及原材料管理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外包(外协)管理制度等。

(二十六)应建立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质量检验部门并配备专职质检人员,质检人员应具备相关岗位任职资格。归档保存船舶建造过程中全部检验资料和全套完工图样,交付时应有船舶检验机构颁发的检验合格证书,并建立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

八、安全生产、节能环保、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

(二十七)企业应按AQ/T7008《造修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十八)企业应按ISO14000系列标准或GB/T 24000系列标准、ISO 50001或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规章制度,制定能耗限额标准和节能减排措施,落实单位产品生产能耗限额标准。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粉尘、噪声等处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并应通过环境保护部门验收。

(二十九)企业应按OHSAS18000系列标准或GB/T 28000系列标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并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设置完善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工作场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应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用工制度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九、规范管理

(三十一)企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船舶行业规范管理工作。申请企业须编制《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申请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通过本地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其中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所属企业通过所在企业(集团)总公司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并抄送企业所在地省级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地区船舶企业的申请进行初审,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负责对所属船舶企业的申请进行初审。初审须按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初审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3.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相关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依据规范条件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评审。

4.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通过评审的企业进行审查并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三十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每年要对本地区或所属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的;

4.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撤销公告资格的,应当提前告知有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

(三十三)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应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各地应综合运用经济、市场和法律手段,积极推动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十四)列入公告的企业名单将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相关政策将不予支持。

十、附则

(三十五)对本规范条件的第五至第十条、第二十至二十六条,应按照CB/T 3000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三十六)本规范条件所引用的标准均以最新有效版本为准。

(三十七)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篇4:船舶行业直面风险

今年以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多次强调,中国造船企业需要直面风险,应对新形势。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陈强也指出,在2010年拐点来临之前,诸多因素将影响船舶行业的发展。

毛利率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公开指出,中国主要造船企业的订单大多签至2010年,但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洲航运界已停止新签合同,中国造船厂已很难承揽到2011年以后的欧洲订单。那些已经在手的订单同样并不保险。一些通过“提前锁定造价”获取订单的企业,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将面临“被迫亏损造船”的困境。

企业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造船成本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杨新发告诉记者,上海几大船厂的人力成本上涨很快。一方面,民营船厂正挖走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焊接等技术性工种的工人们薪酬节节高升,“前几年这部分职工每天也就几十块最多100块的工资,现在已经接近300元每天的工资。”

此外,2008年3月始,船板价格的飞涨也大大加重成本负担。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供的数字,2007年底船用钢板的价格大约在6600元,吨,而截至2008年4月,这一价格已经攀升至7000~9000元/吨,个别钢厂的价格甚至高达10000元/吨。易贸资讯的分析师笃慧表示,钢铁约占造船成本的30%,今年以来船板的价格上涨了20%左右,等于造船成本上涨了6%。

同样,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使船企毛利锐减。由于船只报价一般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元对人民币从今年年初的1:7.3,到现在的1:6.84,仅今年上半年,汇率上升一项就增加全行业成本约14亿元。

上述三个成本因素,使2008年中国造船企业的毛利率不容乐观。正是在8月22日,被称为“中国造船业风向标”的中国船舶公布了“引人关注”的2008年中期业绩报告。该中期报告显示,中国船舶2008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107.49亿元,同比增长39.68%;实现营业利润24.9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净利润总额19.5亿元,同比增长80.6%;实现每股收益2.94元,上述结果略低于分析师预期。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由于人民币升值、船板等原材料价格上升及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刚开始投产这三大原因,上半年中国船舶造船业务的毛利率由2007年的25%下降到19.4%。

资金链风险

由于造船企业毛利率的下滑,加之造船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国家开发银行的首席信息官胡本钢在7月底的“2008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提醒船厂,“未来几年中国船舶企业收益并不乐观,如果没有新的商业模式、造船模式或者销售的模式,资金链可能出现问题。”他同时表示,“目前船厂生产流动资金十分困难,中小企业船厂的流动资金更为困难。所以船厂的融资需求确实很大,很迫切。”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目前中国船厂的资金呈现冷热不均的状况。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两大集团,有各自的财务公司,有好几百亿的资金在滚动;另外船东向两大集团支付的预付款比重已经高达40%,有的甚至高达50%,这保证了两大集团流动资金的充裕。此外两大集团都有很高的授信额度,都属于银行的优质贷款。同时,两大集团旗下都有各自的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也不是问题。

民营船厂则普遍面临资金压力,一方面民营船厂的自有资金往往全部都投入了船厂的建设之中,部分民营船厂还将部分船东的预付款投入了船厂的建设中。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资金链吃紧,流动资金匮乏。另一方面,在融资环节,由于民营船厂的实力有限,往往担保能力不够,银行信贷需要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而民营船厂并没有多少可以抵押的资产。

在造船行业里,造船企业需要找到本国的银行开出保函,由国内银行为本国的造船企业做担保,才能从船东委托的银行拿到预付款,获得流动资金,国内银行需要承担的是造船企业不能按时完成委托船舶建造和交付的风险。对于新民营船厂而言,信用额度缺乏是最大的问题。

出路:多元化与规模化

“我们讲的拐点并不是整个船市出现拐点,而是不同类型船的拐点,比如最近就是集装箱船的拐点。”长江证券分析师黄振表示,“2008~2009年,油轮订单将成为造船业的主要支撑点。”虽然我国的新船订单在4月超过了韩国,但从新船订单的构成来看,韩国船厂的订单结构最为理想,集装箱、干散货及油轮所占的比例更为均衡。据了解,依靠更为成熟的制造能力以及更早的交货时间,国际上大部分油轮新船的订单都为韩国船厂所得。

为了分散风险,熔盛开始船型多元化。从其订单来看,以建造油轮见长的熔盛去年接了部分散货船,甚至包括四条目前行情并不景气的集装箱船。“我接四条集装箱船,是准备当(市场)出现回升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这个领域。虽然每次接单的量不大,但是必须把它完整,形成一个产品系列。”陈强说。 除了造船,与中船重工一样,海洋工程是其下一个目标。比起造船,海洋工程具有毛利率高、收益稳定的特点,根据韩国的经验,海洋工程目前的毛利率大概为30%,而且随着向深海的进一步进军,未来的获利可能更为丰厚。当陈强在一次董事会上提出海洋工程的方向,有人表示反对,认为造船最景气的时候应该抓紧造船,而不该空出船位给新业务。陈强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海洋工程是要靠经验取胜的项目,虽然我们这里有很多人过去参与过海洋工程的项目,但是我们公司没有做海洋工程的经验,我们必须拿到进入这个领域的入场券。”最终熔盛在中海油的项目中中标,该项目于9月16日开工。

此外,规模化是抵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国家在2006年的造船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指出,资本金低于20亿以下的船厂,原则上是不鼓励的。”陈强说,“现在一下子上了那么多船厂,有很多新建的小船厂,等周期性调整一出现,整个行业肯定要洗牌。”

篇5: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一、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

(一)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

(二)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不得建设光伏制造项目。上述区域内的现有企业应逐步迁出。

(三)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对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等确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报行业主管部门及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二、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

(一)光伏制造企业应采用工艺先进、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二)光伏制造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太阳能光伏产品独立生产、供应和售后服务能力;具有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申报符合规范名单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本条第(三)款产能要求的50%。

(三)光伏制造企业按产品类型应分别满足以下要求: 1.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不低于3000吨/年; 2.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 3.硅棒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 4.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 5.晶硅电池年产能不低于200MWp;

6.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 7.薄膜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50MWp;

8.逆变器年产能不低于200MWp(微型逆变器不低于10MWp)。

(四)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以下要求:

1.多晶硅满足《太阳能级多晶硅》(GB/T25074)1级品的要求;

2.多晶硅片(含准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2μ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10和16PPMA;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10μ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1和16PPMA;

3.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和18.5%;

4.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5.5%和16%;

5.硅基、铜铟镓硒(CIGS)、碲化镉(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8%、11%、11%、10%; 6.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微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和95%)。

(五)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以下要求: 1.多晶硅满足《硅多晶》(GB/T12963)2级品以上要求;

2.多晶硅片(含准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2.5μ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8和6PPMA;单晶硅片少子寿命大于11μs,碳、氧含量分别小于1和16PPMA;

3.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5%和20%;

4.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6.5%和17%;

5.硅基、CIGS、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2%、13%、13%、12%。

(六)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衰减率在1年内分别不高于2.5%和3%,25年内不高于20%;薄膜电池组件衰减率在1年内不高于5%,25年内不高于20%。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一)光伏制造企业和项目用地应符合国家已出台的土地使用标准,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

(二)光伏制造项目能耗应满足以下要求:

1.现有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65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120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电耗小于55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100千瓦时/千克;

2.现有硅锭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8.5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小于7千瓦时/千克;如采用多晶铸锭炉生产准单晶或高效多晶产品,项目平均综合能耗的增加幅度不得超过0.5千瓦时/千克;

3.现有硅棒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45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小于40千瓦时/千克;

4.现有多晶硅片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45万千瓦时/百万片,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小于40万千瓦时/百万片;现有单晶硅片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40万千瓦时/百万片,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小于35万千瓦时/百万片;

5.电池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10万千瓦时/MWp;

6.晶硅电池组件项目平均综合能耗小于6万千瓦时/MWp;薄膜电池组件项目平均能耗小于50万千瓦时/MWp。

(三)光伏制造项目生产水耗应满足以下要求: 1.多晶硅项目水循环利用率不低于95%; 2.硅片项目水耗低于1400吨/百万片; 3.电池项目水耗低于1700吨/MWp。

(四)其他生产单耗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四、环境保护

(一)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项目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应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企业应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获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

(二)废气、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恶臭污染物排放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工业固体废物应依法分类贮存、转移、处置或综合利用,企业危险废物贮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相关要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59)相关要求,SiCl4等危险废物应委托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有资质单位进行妥善利用或处置。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三)鼓励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PAS2050/ISO/TS14067碳足迹认证。

(四)光伏制造项目应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工作,公开自行监测信息。

五、质量管理

(一)光伏制造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配备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应配备AAA级太阳模拟器、高低温环境试验箱等关键检测设备,鼓励企业建设具备CNAS认可资质的实验室。

(二)光伏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通过国家批准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

(三)企业应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件使用寿命不低于25年,质保期不少于10年,逆变器质保期不少于5年。

(四)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产品可追溯制度。

六、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光伏制造项目应当严格落实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企业应当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保障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当年及上一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达到三级以上。

(三)企业应当依法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对重大危险源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设备。

(四)企业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类保险,并为从业人员足额缴纳相关保险费用。

七、监督与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

(二)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未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及项目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本规范条件的要求。

(三)对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的投资、土地供应、环评、节能评估、质量监督、安全监管、职业病防治、信贷授信、应用扶持等管理应依据本规范条件。

(四)光伏制造企业自愿提出申请,对照规范条件编制相关申报材料,通过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当地光伏制造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对企业进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检测机构从市场上对已公告企业产品等进行抽查,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五)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

4.发生重大安全和污染责任事故;

5.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资格的,提前告知相关企业,听取相关企业陈述和申辩。

(六)有关行业协会、检测机构要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本规范条件的实施和跟踪监督工作,组织企业加强协调和自律管理。

八、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所有类型的光伏制造企业,本规范条件所指的光伏制造行业主要为光伏用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制造行业。

(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篇6:塑料再生加工行业规范条件

一、企业的设立和布局

(一)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是指采用物理机械法对热塑性废塑料进行再生加工的企业,企业类型包括PET再生瓶片类企业、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及以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

(二)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所涉及的热塑性废塑料原料,不包括受到危险化学品、农药等污染的废弃塑料包装物、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等塑料类危险废物。

(三)新建及改造、扩建废塑料加工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规划。企业建设应有规范化设计要求,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及生产装备。

(四)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确定或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新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已在上述区域投产运营的废塑料再生加工企业,要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二、生产经营规模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000吨。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000吨。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吨。

(四)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厂区作业场地面积。

(五)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要求。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一)企业应对收集的废塑料进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不得倾倒、焚烧与填埋。

(二)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千瓦时/吨废塑料。

(三)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1.5吨/吨废塑料。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四)其他生产单耗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四、工艺与装备

新建及改造、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废塑料再生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应实现自动进料、自动包装与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湿法破碎、脱标、清洗等工序应实现洗涤流程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应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设施。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清洗工序应实现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分选工序鼓励采用自动化分选设备。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预处理设备和造粒设备。其中,造粒设备应具有强制排气系统,通过集气装置实现废气的集中处理;过滤装置的废弃过滤网应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四)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工艺、装备要求。

(五)鼓励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研发和使用生产效率高、工艺技术先进、能耗物耗低的加工生产系统。

五、环境保护

(一)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二)企业加工存储场地应建有围墙,在园区内的企业可为单独厂房,地面全部硬化且无明显破损现象。

(三)企业必须配备废塑料分类存放场所。原料、产品、本企业不能利用废塑料及不可利用废物贮存在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厂房或加盖雨棚的专门贮存场地内,无露天堆放现象。企业厂区管网建设应达到“雨污分流”要求。

(四)企业对收集的废塑料中的金属、橡胶、纤维、渣土、油脂、添加物等夹杂物,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企业不具备处理条件,应委托其他具有处理能力的企业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与填埋。

(五)企业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率必须符合环评文件的有关要求。废水处理后需要外排的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企业应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工艺,或交由具有处理资格的废物处理机构,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除具有获批建设、验收合格的专业盐卤废水处理设施,禁止使用盐卤分选工艺。

(六)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气、粉尘的加工车间应设置废气、粉尘收集处理设施,通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七)对于加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大的设备,必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企业噪声应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六、防火安全

(一)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内应严禁烟火,不可存放任何易燃性物质,并应设置严禁烟火标志。

(三)生产与使用化学药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七、产品质量与职业培训

(一)企业应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制定完善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应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保证检验数据完整;鼓励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塑料再生颗粒原料符合相应加工制品质量标准要求;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应达到国家相关制品的质量标准或要求。

(三)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材料、产品可追溯制度。

(四)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再生与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八、安全生产

(一)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限期达标。

(二)加工企业的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应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三)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应有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检查制度。

(四)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机械伤害。对可能产生粉尘、烟气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九、监督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未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现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二)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强对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三)塑料再生加工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产品;建立符合规范条件的评估体系,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四)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塑料再生加工利用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五)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和监管办法。

十、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塑料再生加工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篇7: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为促进粘胶纤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调整结构、有序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原则,特制定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

一、生产企业布局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市场需求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本地区粘胶纤维行业的发展。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二)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内,食品、药品、精密制造等严防污染

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

二、工艺和装备要求

(一)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采用产污强度小、节能环保的工艺和设备,鼓励生产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绿色环保型产品。

(二)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总生产能力要达到:连续纺粘胶长丝年产10000吨及以上;粘胶短纤维年产80000吨及以上,产品差别化率高于30%。

(三)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生产装置要严格按照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要求,采用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清洁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主要工艺装备和基本要求如下:

1、采用先进的连续浸渍压榨粉碎联合机,保证碱纤维素的合格组成和粉碎度。

2、采用先进的老成机,保证碱纤维素老成的温度和时间

稳定。

3、采用自动配料、加料系统,黄化过程采用程序自动控制,黄化机应有泄压设施(泄压阀门或泄压膜)等安全装置。

4、采用先进的粘胶溶解工艺及粉碎、研磨设备,提高粘胶的溶解及过滤性能。

5、采用连续自动过滤装置和废粘胶处理装置,必要时应增加先进的板框过滤装置,保证粘胶的纺丝可纺性。

6、粘胶长丝纺丝机优先采用密闭性好的管中成型连续纺设备。

7、粘胶短纤维纺练装备按不同品种的要求进行选择,原则上采用密闭性好、变频调速的设备。

8、酸站的酸浴循环系统要采用酸浴脱气装置和废酸液回收处理装置;回收系统要采用多级闪蒸和制取元明粉装置,元明粉制取量要大于产生量的60%以上。

9、粘胶纤维生产要配置有效的“三废”治理或回收装置。

10、为严格生产的工艺控制,应全线采用DCS集散式自动控制系统。

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类别执行。

(五)扩建粘胶长丝生产装置,纺丝机机台密封要严密可靠,在保证纺丝车间有害气体含量不超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换气次数,从而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粘胶长丝生产要求对黄化、酸站脱气等处浓度较高的废气进行治理,并逐步加大对所有产生废气的治理。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短纤维生产装置要采用先进可靠的CS2回收装置,全硫量回收达到87%以上。

(六)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生产装置,对原液浸渍产生的压液回流碱和过滤产生的废粘胶必须确保全部回收利用,不得排放。

五、质量与管理

(一)鼓励和支持粘胶纤维生产企业采用ERP、DCS、DMS等信息技术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

(二)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质量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粘胶长丝产品一等品率达到95%以上,粘胶短纤维产品一等品率达到99%以上。

(三)粘胶纤维生产企业应实行三级能源、用水计量管理,并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能源、取水、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建立管理考核制度和数据统计系统。

六、职业安全卫生

(一)企业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粘胶纤维建设项目应当严格遵循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要求。

(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达到三级以上。

(三)企业应当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有关规定,依法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

七、社会责任

(一)企业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并为从业人员足额缴纳相关保险费用。国家鼓励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二)鼓励粘胶纤维生产企业按照《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要求,履行社会责任。鼓励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八、监督与管理

(一)新建(改扩建)粘胶纤维生产项目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本规范条件的要求,企业的投资管理、土地供应、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要依法履行相关手续。未通过建设

项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行业自律,不定期开展规范条件落实的监督检查,协助政府部门抓好规范条件的实施。

九、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的粘胶纤维项目是指以天然纤维素(浆粕)为基本原料,经纤维素磺酸盐溶液纺制而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线新建或改扩建的项目。

(二)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各类所有制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

(三)本规范条件采用的标准或数据如有修订,从其规定。

(四)本规范条件自20

****年**月**日起实施。

篇8:《铝行业规范条件》解读

为落实《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适应近年来铝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 应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行业协会、设计研究单位和广大生产企业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开展行业规范管理的呼声和诉求, 我部在广泛听取行业协会、地方工业主管部门、重点企业、设计研究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会同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督总局等部门, 对《铝行业准入条件 (2007年) 》 (以下简称《准入条件》) 进行了修订, 并将名称修改为《铝行业规范条件》 (以下简称《规范条件》) 。

我国是世界铝生产大国, 氧化铝和电解铝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资源保障程度低、电解铝和再生铝产能过剩、氧化铝和电解铝大多数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2012年铝冶炼行业实现利润仅9.3亿元, 2013年1到5月, 亏损3.5亿元, 众多企业亏损严重。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要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品种产能过剩矛盾作为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要通过严格执行准入标准, 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因此, 亟需对《铝行业准入条件 (2007) 》进行修订, 提高准入标准, 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 对行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

近年来我国铝行业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自主开发的异型阴极槽等铝电解节电技术居世界领先, 500千安大型预焙槽等已经得到应用, 低温低电压铝电解节能技术取得了突破, 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已基本实现产业化。根据国家转变政府职能, 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的要求, 铝土矿山已经下放地方核准。总之, 国内铝行业在产业政策、产业规模、工艺技术和装备、资源和能源消耗、环保等指标方面, 与2007年相比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 为适应铝工业发展的实际, 引导铝行业技术进步, 修订原《准入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范条件》的作用有哪些?

不同于以往新建项目的核准、审批或行政许可, 《规范条件》关注布局与规模、产品质量、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等企业等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是对现有铝工业实施全口径的行业规范、引导国内现有铝产业健康发展。现有企业只要符合这些基本条件, 就能自动纳入国家铝行业的规范管理, 因此《规范条件》将有助于对现有铝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本次修订着重突出了铝行业结构调整, 要求新建项目按《规范条件》进行建设, 现有企业采取措施达到《规范条件》要求。希望通过新《规范条件》的贯彻实施, 加快推动铝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通过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引导信贷等社会资源支持符合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 也为其他职能部门开展管理提供依据。

三、《规范条件》制定的原则有哪些?

《规范条件》制定的原则包括:

(1) 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规划;

(2) 符合铝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3) 充分考虑我国铝工业目前发展水平, 以现有铝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基础;

(4)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选择铝行业常用指标;

(5) 指标尽可能与产业政策、规划和相关标准的规定保持一致, 对于实际生产中已发生较大变化、原有规定已不适应的指标, 参考典型企业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制订;

(6) 对难以量化的指标, 给出明确的限定或说明。

四、为何将《准入条件》改为《规范条件》?

准入条件的内含是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包括布局与规模、产品质量、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等6个方面, 但“准入”二字从字面上理解, 容易产生审批或行政许可的歧义。为贯彻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的改革精神, 借这次的修订, 在对原《准入条件》涉及的审批内容进行修改的同时, 简化了申请办法, 并决定从标题上将原《准入条件》改为《规范条件》。

五、在品种选择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由于铝加工已经完全市场化, 且品种众多, 新产品不断出现, 《规范条件》难以覆盖, 因此, 取消了铝加工相关内容。鉴于目前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在大唐国际已基本实现产业化,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等地区有多个氧化铝项目拟建,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将其列为发展重点, 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 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能达到360万吨。考虑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对资源、技术、环保等要求较高, 此次修改增加了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相关条件。

六、在布局方面有哪些修订?

根据环境保护部意见, 增加了在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公园不得布局新建铝冶炼企业。将“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企业周边1公里内, 不得新建铝冶炼 (电解铝、氧化铝、再生铝) 企业及生产装备”, 改为“敏感区域附近建设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厂址位置及其与周围人群和敏感区域的距离”。主要原因是, 原《准入条件》中1公里缺乏依据, 不同地区、不同风向防护距离是不同的, 经研究采用环保部最新修订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中防护距离相关规定的说法。

七、在规模方面有哪些变化?

取消了铝土矿需经国家核准及对总规模和服务年限的要求。根据氧化铝生产设备进一步大型化的发展趋势, 将利用进口铝土矿的氧化铝项目的起步规模由60万吨以上提高到80万吨及以上, 境内外资源保障年限不变。增加了“利用高铝粉煤灰资源生产氧化铝项目必须接近粉煤灰产地, 起步规模应达到年生产能力50万吨及以上, 并落实高铝粉煤灰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 高铝粉煤灰资源保障服务年限应不得低于30年。”

八、如何引导电解铝企业提高竞争力?

与原《准入条件》相比, 增加了“鼓励电解铝企业通过重组实现水电铝、煤电铝或铝电一体化。”方面的内容。

九、对于铝用炭素在规模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考虑采用混捏技术的铝用炭素生产线规模一般在15万吨/年较为合理, 而目前我国铝用炭素厂小而分散, 应提高规范门槛。因此, 提高了独立铝用炭阳极项目生产规模, 禁止建设15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阳极项目和2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阴极项目。

十、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有哪些新的变化?

原《准入条件》中, 铝矿山、冶炼、再生利用项目资本金比例要达到35%及以上。根据《国务院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的通知》的规定, 电解铝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40%。

十一、为何增加产品质量?

原《准入条件》没有质量方面要求, 为规范企业生产和经营, 引导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修订后《规范条件》增加了铝锭及最新的冶金级氧化铝和预焙阳极炭块产品质量标准。

十二、对铝土矿开采有何新的要求?

与原《准入条件》相比, 新的《规范条件》适应国内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增加了对与煤矿伴生的铝土矿的开采要求, 增加了依据铝土矿资源情况增设脱硫和除铁生产系统。

十三、氧化铝生产工艺选择为何增加串联法工艺?

由于国内串联法生产氧化铝技术已成熟, 低铝硅比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率高, 碱耗及赤泥含碱低, 增加了串联法生产工艺, 取消了原《准入条件》中的投资及能耗相对较高的联合法 (主要指混联法) 生产工艺。

十四、新的《规范条件》对电解铝槽型和阳极生产有何要求?

根据铝行业技术进步和设备大型化的发展趋势, 新建电解铝项目必须采用400 k A及以上电解槽, 现有电解铝生产线要达到160 k A及以上预焙槽。

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进口低廉高硫焦趋势明显, 但高硫焦带来污染问题严重, 且影响后续电解铝生产, 应加以控制,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新增了“铝用炭阳极项目采用中、高硫石油焦原料时, 必须配备高效的烟气脱硫净化装置”。

十五、对再生铝生产工艺有哪些修订?

原《准入条件》对工艺技术和装备没有明确,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新增了“必须采用双室炉、带蓄热式燃烧系统满足废烟气热量回收利用、提高金属回收率等的先进熔炼炉型, 并配套建设铝灰渣综合回收及二噁英防控能力的设备设施。现有再生铝生产系统, 应采取有效措施去除原料中含氯物质及切削油等有机物”。

十六、修订后氧化铝能耗是怎么考虑的?

近年来, 随着氧化铝生产装备大型化、余热回收利用以及管控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氧化铝生产能耗不断下降, 因此, 新的《规范条件》与原《准入条件》相比, 新建拜耳法及其他工艺氧化铝企业综合能耗分别由500千克标煤和800千克标煤, 修订为480千克标煤和750千克标煤, 新增新建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1 9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含副产品) 。现有拜耳法由52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改为500千克标准煤, 其他工艺由9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改为800千克标准煤。

十七、为何增加铝液电解交流电耗?是怎么确定的?

电解铝作为高能耗产业, 电耗是重要的规范标准, 为突出能耗指标, 修改后的规范条件将吨铝电耗作为必须类规范指标, 同时考虑到可考核性以及适应目前企业直接将铝液销售给附近铝加工企业的现状, 增加铝液电解交流电耗, 并结合技术进步, 将新建或改造项目的吨铝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定为12 750千瓦时, 对于现有企业, 吨铝铝液电解交流电耗为13 350千瓦时。虑到目前电解铝企业均采用低电压操作, 将新建项目电流效率94%和现有企业电流效率93%, 适应降低, 分别调到应达到93%和92%。

十八、再生铝综合能耗是怎么考虑的?

原《准入条件》没有明确具体指标, 修订后《规范条件》明确了新建及改造再生铝项目, 综合能耗应低于130千克标准煤/吨铝, 现有企业应低于150千克标准煤/吨铝。

十九、这次修订在氧化铝资源消耗和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怎样修改?

考虑到我国铝土矿石铝硅比不断下降, 氧化铝回收率有所降低;因采用大型设备及其优化配置, 新建氧化铝厂的占地面积减小;采用赤泥压滤、乏气回收等措施后, 水耗降低等因素。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增加“鼓励增加赤泥综合处理回收技术及流程, 进一步提高氧化铝的回收率并降低碱耗”。对于新建项目, 采用铝硅比7及以上的拜耳法, 氧化铝回收率应达到80%以上, 新水≦3吨, 占地≦0.5 m2。其他工艺与原《准入》不变。高铝粉煤灰:氧化铝回收率应达到85%及以上, 新水应低于10吨, 占地面积应小于1.6 m2, 硅钙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必须达到96%以上。现有企业, 对于采用铝硅比5.5以上的拜耳法, 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75%以上;使用矿石铝硅比5.5及以下的, 应采用先进可靠技术对尾矿和赤泥进行综合利用, 尽可能提高氧化铝综合回收率, 降低碱耗和水耗。

二十、电解铝资源消耗和综合利用是怎么考虑的?

通过采用新型烟气干法净化技术以及采用大容量预焙槽,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中, 将现有企业氧化铝单耗由原《准入条件》中的1 930千克/吨铝降为1 920千克, 阳极净耗由430千克/吨铝降为420千克/吨铝, 新建项目氟化盐消耗由25千克/吨铝降为18千克/吨铝, 现有企业氟化盐消耗由30千克/吨铝降为20千克/吨铝, 新建项目及原有企业用水由7吨/吨铝和7.5吨/吨铝降为3吨/吨铝, 新建项目占地面积由3平方米/吨铝降为1.5平方米吨铝。

二十一、对再生铝的资源消耗和综合利用有何要求?

原《准入条件》没有明确具体指标, 通过大量调研,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明确了“新建及改造再生铝项目铝的总回收率大于95%, 现有再生铝企业铝的回收率大于91%, 最终废弃铝灰渣中铝含量小于3%”。

二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有哪些修订?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意见,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 突出了对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提出铝土矿要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障金制度, 编制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铝冶炼企业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5465-2010) , 将电解铝项目氟排放量由低于1千克/吨铝提高到0.6千克/吨铝, 并要求安装在线监测, 并对电解、焙烧车间天窗等部位定期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根据安监总局意见, 进一步强调了新建和改造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

二十三、为何将监督管理修改为规范管理?

原《准入条件》监督管理办法主要是对其他部门提的工作要求, 考虑到我部职能, 将这部分内容取消, 增加了规范管理办法, 明确规范的相关程序, 增加了规范报告编制大纲, 便于地方和企业编报规范申请报告。

二十四、企业如何申请?如何组织审查和公告?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铝行业规范管理工作。申请规范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须编制《铝行业规范申请报告》, 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并抄送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规范申请和初审, 中央企业自审。

3.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规范标准, 对申请企业进行核查, 符合规范条件的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二十五、为什么要对已公示的企业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上一篇:《玩出了名堂》1教学设计下一篇:餐饮类餐饮部经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