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3

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中国油画家,别无选择地都走上了苏俄现实主义的道路,而苏俄正是那个时代向中国第二代油画家打开的学习西方油画的唯一窗口。如果说第一代油画家的引进是多流派、多层次、多渠道并因此显得多样与散乱的话,那么单向专一的苏俄现实主义的输入,则有助于中国油画教学体系建立的完整性与系统化,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1:

中国美术馆自评工作汇报

各位专家:

文化部开展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形势下,着眼于美术馆的专业性建设,特别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美术馆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这次评估工作势必进一步推动全国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也向我们这样有比较悠久办馆历史的国家馆提出了新的课题。按照评估工作的要求,全馆进一步分析了我们馆的历史优势、这些年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把评估作为谋划未来和思考建设的契机。在这里,我简要向各位专家做中国美术馆的自评工作汇报。

一、综合管理

中国美术馆是在中国美术界和全社会拥有极高认知度的国家美术馆。1958年中国美术馆馆舍的兴建,是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1963年开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明确了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性质。经过几代美术馆人的努力,特别是在中国美术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美术馆成为展示中国美术时代成果,满足人民群众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收藏和保存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优秀作品的重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一样,步入复苏和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通过举办大量老艺术家进入创作鼎盛时期的展览和反映中青一代艺术家的积极探索,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与美术界的艺术创新营造了学术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艺术展览,为拓宽社会审美视野和中国美术借鉴吸收外来经验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对传统、当代、国际三个方面美术成果的关照,成为中国美术馆工作的基本视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方针指引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属性。在文化部的正确领导和文化部艺术司的支持下,中国美术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践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为公众服务的平台上,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方向,以着力建设现代形态美术馆、提高专业水平为目标,办馆宗旨与方针更加明确,探索了一系列改革与机制更新,在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

中国美术馆现有在职正式员工131人,在岗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35人,占27.6%,大学文化程度77人,占60.6%。近5年加快招聘、引进专业人才,加大人员业务培训,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有较明显改变。后勤管理与服务委托专业物业公司承担,有200余员工在岗上班。我馆在新一轮的机构调整中,为加强艺术品收藏,将收藏职能从原典藏部中抽取出来,单独建制;为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联系,设立了公共关系部;为加强信息传播与办公信息化,成立了信息与传播部;为加强艺术品修复,组建了艺术品修复中心筹备组。目前,共有18个处级职能部门。全馆事业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文化部专项补助、本馆事业收入,及部分项目社会赞助。近五年来,在项目经费补助上得到了较大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美术馆实行“开门办馆”方针,援请美术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收藏评鉴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各项业务工作中获得有力支持。

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即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近些年根据工作的拓宽和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分工负责、重大项目通力协作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效率总体比较高,体现了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的特征与水平。

二、建巩与环境

中国美术馆现有主楼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共8000平方米左右,办公区面积3500平方米左右,馆内藏品库房实际使用面积1700平方米,馆外租用北京中外运公司海关监管库设立临时周转库房,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

2002年,国家投资1.4亿元对中国美术馆主体建筑改造和内外装修,近几年,馆内也不断投入,进行前后广场、公共电梯、中控系统等修缮改造,展览、库藏条件及服务设施得到提升和完善,能够基本满足美术馆各方面功能的需要。例如,在安全保障方面,有驻馆武警部队全日制警卫,馆区安装有各类摄像头186个,展区、画库和围墙四周设有红外线监控报警系统,中控室实施24小时值班监视。安全保卫制度和岗位管理一向完备严格,与中央、北京市及东城区警卫、安保系统业务合作密切,确保中央领导来馆参观、重大活动和展区、库房安全无恙。馆内恒温恒湿设备比较先进,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和空调变频装置,基本保证展厅内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要求。展览设备配置比较完善,展具、灯具备量充足。由于中国美术馆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加上我馆注重环境美化,不断完善展览服务条件和公共服务措施,使中国美术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建筑造型和优良的参观环境成为美术界和广大观众喜欢的美术文化家园。

三、藏品资源及利用

中国美术馆以收藏中国近现代至当代优秀美术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为重点,同时收藏富有艺术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民间美术作品,兼及收藏世界各国优秀艺术作品,藏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与中国文化特色,目前藏品总量达10万余件。

中国美术馆的收藏目标是继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存中国古典美术精华之后,建立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序列。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战争、动荡走向发展、建设的历史巨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中,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条件下,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视觉文献,具有不同于西方美术发展逻辑的中国文化现代性意义。一方面借助历史的优势,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相当可观,不乏名家经典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例如20世纪前半叶的几大名家、新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80年代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以及历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但另一方面,由于较长时间里政府经费投入量和持续性不足,也使收藏捉襟见肘,导致藏品有许多缺链。我们迫切地感到,作为国家美术馆,应该尽全力抢救式地收藏历经沧桑已难能可贵的历史作品,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财富,应该着力收藏为中国美术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重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注重收藏反映当代美术多样发展的优秀作品,构成中国美术不断发展的现代面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美术资源已通过不同渠道流向社会,因此,加大收藏工作力度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我们一方面运用每年500万元以上的常规收藏经费,在来馆举办的各项展览中选择收藏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

承担落实由文化部、财政部设立的“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奖励和捐赠计划”。在老一辈和著名艺术家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专家委员会论证收藏项目,把关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从2005年开始,至今实施了近50个捐赠收藏项目,包括张仃、华君武、李平凡、刘迅、王琦、力群、武必端、赵延年、汪刃峰、赵望云、唐一禾、莫朴、吴作人、滑田友、李瑞年、苏天赐、朱德群、刘岘、吴冠中、靳尚谊、杨之光、苏高礼、乔十光、蔡亮、庞均、林岗、庞涛等一大批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中,我们感念艺术家的奉献,认真举办捐赠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新闻传播、出版捐赠作品集等一系列活动,弘扬捐赠者的崇高境界,在艺术界和整个社会产生了良好和强烈的反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入藏国家美术馆,极大地加重了馆藏作品的份量,增添了国家艺术财富总汇,也更为清晰地呈现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主线。

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即开始收藏民间美术。1980年以来,不断加大力度形成民间美术收藏的重点和特色。2005年以来,在民间美术收藏上,先后接受了王树村、马正荣等收藏的民间艺术品,并通过研究带动收藏,多方寻访,充实了5000余件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民间美术作品。目前,馆内设有民间美术部,专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书法、陶瓷和摄影的收藏。在德国著名艺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现代艺术品117件的基础上,近些年来也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收藏外国美术作品。明年春节期间,我们将以建馆以来接受捐赠收藏的主要作品构成大型展览,向社会宣传艺术家的奉献精神,让捐赠藏品供广大群众欣赏。

利用藏品形成固定陈列,是美术界和我们的长期愿望,但是,由于现有展览空间面积的局限,以及不断增长的各种展览的需求,我们在不能举办长期固定藏品陈列的情形下,调整做法,采取以研究性专题相对长期展览的方式,经常性地举办不同类别的藏品展,以不断提供观众对美术馆藏品丰富性的认识。近些年来,使国家美术资源为社会共享,正在成为我们愈发明确的理念,并且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大规模地在各种大型主题展、专题展、国际交流展中运用藏品,使许多以往较少展示的藏品得以与公众见面。例如,在2008年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9年举办的“新中国美术60年”等大型展览中,馆藏作品就发挥了主干性的作用。此外,还先后运用藏品策划主办了“四大家”、“农民·农民”、“明清绘画精选——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藏品联展”、“长风万里西部情——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天边的彩云——中国美术馆藏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专题展,不少展览巡回各地展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有机会欣赏国家美术藏品。几年来,调动藏品总量数千件,充分发挥了藏品的作用,得到了美术界和观众的好评。

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库房基本条件良好,几年来加强了数字化建设,形成了藏品数据库,为研究藏品和策划展览提供了方便,也在美术馆网站上便于观众欣赏,出版了多种捐赠作品集和藏品集,目前,正在积极加快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步伐。

四、展览与社会影响

展览是美术馆的主业,美术馆通过举办展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功能。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过数千个美术展览,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其影响自不待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加大自主策划的力度,改变一味被动接展的状况,如何加强精品意识,使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与文化服务手段形式的创新相得益彰,如何把好申办展览资格审查关,普遍提升展览质量。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已形成三方面齐头并重的格局:一是根据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安排和着眼美术发展形势,自主策划了一大批思想性强、主题鲜明的大型展览和学术展览。在展览内容上也从美术扩展到书法、篆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二是与美术院校、美协、画院系统合作,共同策划组织专题展和学术展,并注重接纳和支持全国各地大型美术展览来馆展出,体现美术全局视野。三是依靠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认真把好申办展览质量关。现在,自主策划和合作策划的展览在时间、规模上超过展览总量的50%。与此同时,科学安排展期,形成常年好戏连台、精品纷呈的局面;极大地加强了展览展示设计和平面设计,重点展览重点投入,使观众入馆常进常新,获得新颖的艺术体验;在重要展览举办时召开学术研讨会,使美术馆成为学术智慧交汇碰撞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在策划和组织展览中,我们坚定地按照党的文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用优秀的展览项目引导美术界的创作思想,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使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主流的组成部分。例如“新中国美术60年”、“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情境书法大展”等展览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为中央领导了解美术发展状况、关心美术家和支持美术事业提供了观赏与调研的平台。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踏访次数最多的文化单位。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同志及文化部领导来馆参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馆的建设。例如,李长春同志在参观“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之后,对国家十部委作出了推动动漫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之后,指出“中国美术馆举办‘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很有意义”,并发表了“做德艺双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家”的重要讲话。

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美术馆承担执行了大量对外交流任务项目,同时还积极与世界各国著名美术馆建立了业务关系,引进了大量优秀外国艺术展,也在世界多个国家举办藏品展、专题展,推动了美术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在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澳文化年、中意文化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期间,我馆策划了几十个有特色、有质量的展览,2009年我馆在海外举办的展览就多达17个。

此外,我馆还发起和举办了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和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术馆合作举办了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和上海美术馆等合作举办了“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年会”。

五、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体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美术馆界较早组建专门职能的公共教育部,现有正式员工7人,并长年吸收实习生和组织志愿者参与工作。

由于中国美术馆的活动内容丰富,面向社会的受众面大,我们必须思考“泛教育”与“精教育”、普及性

与专门性的关系问题,力求首先做好公共教育的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层次。

第一、基本服务。包括常年开设的专家学者讲座。根据大型美术展览主题和美术发展趋势,邀请艺术家、美术及文化界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深化公众对展览和美术状况的了解,提供观众与策展人、艺术家、学者的对话现场;在重要展览中提供语音导览、志愿者讲解。目前培训有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工作效果出色。例如在举办墨西哥壁画“三杰”展览期间,墨西哥文化部长来馆参观,随机点名的志愿者能够用英语为其讲解,其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志愿者能用国际语言讲解自己国家艺术,十分感动。

第二、专门项目。这方面主要针对三类观众。一是少年儿童教育。通过连续举办“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儿童美术夏令营”、“亲子家庭美术体验”等活动,形成儿童美术教育的固定项目,开发了一批教材,并开展儿童美术创作评奖等活动。我馆与北京城郊20多个少年宫、中国儿童中心、各区县教研中心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受益儿童达数万人次。二是大学生审美教育。与北京40多所高校建立了联系,包括组织“十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运用馆藏作品组成20世纪中国画、油画两个展览,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把校园展厅打造成高雅艺术空间,并辅以讲座,收到了强烈反响。三是社会特殊群体。如邀请农民工参观展览、组织农民工子弟参加美术活动,组织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美术活动等。事实证明,公共教育既要有“面”——在数量上形成覆盖规模,还要有“点”——根据中国实际实施专门教育,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关怀意识。

第三,作为国家美术馆,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公共教育的内涵,在学术层面上,探索“美术馆教育”这一国际性学术课题。几年来与联合国开发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歌德(中国)学院等机构合作,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深化了公共教育的理论研究。目前拟建立高层次的“中国美术馆论坛”和全国美术馆教育协调与培训中心,和各美术馆一起经常交流,着眼于方兴未艾的美术馆人才需求,进一步推动中国在美术馆教育方面的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馆通过展讯、电话查询、展览资料、网站等形式,基本满足观众的需求。除此之外,这些年加大了与媒体的联系,与首都及全国百余家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建立了固定关系,每年举办媒体工作表彰总结会,评选中国美术馆好新闻。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建立媒体关系,一方面使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得到深入的报道,成为美术馆活动的社会延伸,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提高美术报道和传播的水平,并使美术馆的功能和工作特性得到社会更大的认知。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大众媒体对美术馆活动的报道给予了突出的重视,引起了公众对美术馆工作的关注,这对建构严肃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的社会意义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努力,我馆年观众量逐步增加,在继续成为美术界交流的中心之外,成为观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家园。年观众总量上升到90~100万左右,2008年观众总量达108万人。目前正在准备实施全面免费开放。

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建设

作为一个老馆和大馆,中国美术馆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点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优势与不足、挑战与机遇。目前突出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有:现有编制数为80年代所定,20余年未曾增加编制,按编制数自然减员招聘新员工数量有限,而事业发展很快,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员工数量和素质还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规范,美术馆功能得不到全面充分地体现,需要抓紧向国家申请编制,扩大队伍;现有库房已越发不能满足增长的收藏数量需求,也影响了对藏品的深度研究和进一步科学分类,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现有公共服务空间不足,需要扩大观众休闲阅览区;要进一步加强美术史和艺术博物馆学研究,使中国美术馆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不断提升等等。

为了切实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央已决定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兴建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在概念性设计方案招标中,得到国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机构107家的积极响应,经资质评审,选定了20家进入第一轮设计,目前,项目任务书已制定完毕。在调研国内外已有美术类博物馆建筑功能和多年来听取美术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国家美术馆将重在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功能,除高标准的藏品库和完善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服务区之外,突出两大主题:一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长期固定陈列,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同时设立重要美术现象、重要艺术家专室,大规模陈列馆藏作品。二是前瞻美术的未来发展,为多种型态的视觉艺术提供充分展示条件。在此基础上,设立三大收藏展示区,即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和国际艺术,通过以中国美术为主体、兼顾国际艺术的展示格局,彰显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文化影响力。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好软件建设。以新馆建设为契机,以这次评估为新的起点,中国美术馆正在迎向一个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我们工作的长期关心和支持!欢迎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作者:范迪安

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我的出国留学之路

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中国油画家,别无选择地都走上了苏俄现实主义的道路,而苏俄正是那个时代向中国第二代油画家打开的学习西方油画的唯一窗口。如果说第一代油画家的引进是多流派、多层次、多渠道并因此显得多样与散乱的话,那么单向专一的苏俄现实主义的输入,则有助于中国油画教学体系建立的完整性与系统化,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作为20世纪50年代公派留苏学生张华清,无疑全面系统地接受了苏俄油画的造型和色彩训练,全面接受了苏俄从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到社会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和同时代其他人相比,他的艺术创造性并不显现在主题性与情节性方面,他喜爱并擅长通过光色传达他的创作激情和艺术个性。

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青年人出国留学的亲身经历……

1956年8月6日满载着2000多名出国留苏学生的国际列车,在《东方红》、《歌唱祖国》洪亮的歌声伴奏下徐徐开出了北京前门火车站。坐在车上的学子们青春焕发,心中充满了神奇,如同朝圣一般唱着《莫斯科——北京》等中苏友好的歌曲,驶向那一代人向往的地方——苏联。我与同在一个包厢里的著名女画家冯真等四人随着列车开动的节奏、留恋着北京,同时眺望着窗外祖国大地和山川渐渐远去,以无比的兴奋与幸运之感憧憬着未来,同时又肩负着国家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第二天清晨,熟睡之后的我第一个醒来,列车正在越过国境线,办理出关入关手续,此时的我突然问自己,这不是做梦吧?童年喜欢做梦的我,无数神奇的梦境里也从没有做过“出国留洋”的梦呀!可如今对于一个工农子弟说来,不正是“白日梦”吗?我出生在山东泰肥山区的牛家庄,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历来对外界发生的事人们知之甚少。如辛亥革命过去20余年,然而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一直到了30年代仍然盛行。祖父辈中大都不识字,他们终日田间劳作,受尽旧社会的压迫与苦难。在他们看来,读书上学只有富家弟子才有可能,出国留洋更是官僚、富豪门第的专利。我还记得,l947年我在的文工团为躲避敌人的追击奉命化整为零,脱下军装,装扮成当地农民模样,在可靠的农民家中躲藏起来。同时抓住有利时机组成小分队灵活地出击,打分散的小股敌人、还乡团等。有一次曾经抓获从济南出城抢粮的青年军人,这些青年其实都是城里被持枪武装的大学生。附近村民从四面八方跑来见识这些城里的洋学生,有的农民还点出其中的某人是某富家之子。看到如此热闹的情景,有位战友顺口说:“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等全国解放了,我们也去上大学!”旁边的人异口同声地说:“别做梦了!”那时正值蒋军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战火激烈云涌之时,每个战士生与死的命运难以琢磨。不久遵照上级指示,将捉到的人放回被我军围困的济南。时隔一年,1948年济南解放,不久我们的文工团奉命开进了济南,把美国教会在中国开设的齐鲁大学的校园改为华东大学,这时大家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消息传到我出生的山沟里,村民夸口说“咱村也有了大学生”,这件事在那个年代,竟成了当地百姓争传相告的一条新闻。

在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国际列车飞驰地向西驶去,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我,此时心情十分特别,似乎车轮的每一次转动,生我养我的故土远我而去,对祖国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我们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梦想与人民战争的胜利相伴而来,与祖国的新生一起成长。人们常说青春是幸福的时刻,留住青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无论他的生命道路上有多少坎坷。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我们披着战争的硝烟、迎着共和国诞生的礼花走上了大学的课堂。昔日的战场上作为一名战士,命令就是一切;如今在大学为祖国求知识成了硬任务。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课程差距之大、困难之多。遵循“生活便是寻求知识”(门捷列夫,1834—1907)的名言,决心拼搏和奋斗。经过三年的学习,我得到了较好的成绩。山东大学毕业后,我成为新成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的助教,不久我又被派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徐悲鸿任校长,吴作人(1908—1997)任教务长。吴先生把我分配到他任教的绘画系甲班。吴作人先生早年留学比利时美术学院,他的油画功底十分丰厚,高雅的绘画风格和他的高尚品格相一致。记得有一次同学们都外出春游了,我留在教室花了一天的时间画了一幅油画自画像,第二天他来到班里上课时拿起这张画,面对全班同学问道:“这是谁画的?”当知道是我的画作之后,他赞扬我对油画色彩学习的认真和正确的追求方向。吴先生的鼓励成了我学习油画艺术的动力。直到现在吴作人先生教我的油画色彩调配方法我还采用,即画绿色不直接用原料中的原有绿色,而是用群青与黄色(土黄、卡黄、淡黄不等),视对象之不同而选择调配的方法,这样调出来的色彩沉着不俗。他教素描、画人体的那句名言即“要从看不到的东西开始画,到看到的东西结束”。他要求学生首先从理解对象之后再着手动笔。他这些精湛的造型技艺的经验,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洪波先生教这个班的创作课,1954年春季带领我们年级赴河北农村深入生活,他亲自参加并主持下乡临时党小组会议,推选我为小组长。洪波先生处处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大家,保证了实习任务的圆满结束。

首都北京处处使我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学、老师、领导之间都是同志式的相处。徐悲鸿院长上研究生的课,恰巧我们五四甲班与研究生班同在U字楼的二楼相邻,他在课间休息时也常走到我们教室里来指导。齐白石先生也常来校讲课示范,我有机会拜见这位中国写意画大师;李可染、黄均、蒋兆和等先生都曾在我们五四届几个班级内任课;因此有机会我们常向他们请教。

1954年9月我转到新组建的绘画研究班,主讲教授是著名油画家王式廓先生(1911—1973),他早年留学日本,专学油画。l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后,他愤然离日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1938年赴延安鲁艺任教,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作了《参军》、《保卫家乡》、《血衣》等著名历史画作。

王式廓先生无论素描课还是油画课,他不赞成学生习作中那种只追求表面效果,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主张深入地研究对象。他教学认真,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学到手。1955年6月,他带我们班在北京郊区实习,有一天,我正在画速写,他急忙地走来,喊我停下来,他说:“接到通知,叫你立即回去,到美院人事处报到。”此时的我似乎已经习惯了仍如战时服从命令一样,不问为什么,就收拾东西立即回美院。第二天我到人事处时正好院党委负责人在场,他先问我学油画的目的和打算,我一一作了回答,显然领导很满意,对我说:“组织上推荐你参加留苏生的选拔考试,你要立即复习,准备迎考。”这时我顿然感到重担压在我身上,也意识到是国家把最好的学习机会给了我。此时离考试不到3个月,我立即分秒必争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文化与专业科目中去。8月底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统一选拔考试之后,不久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成了此次美术专业录取的3人中之一。9月1日江丰院长亲自派车送冯真、张世椿和我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文一年之后赴苏留学。

列车经过七天七夜的行程终于到达苏联列宁格勒市,迎接我和冯真的是王宝康、马运洪、郭少纲、周本义等同学,他们老大哥般的热情使我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兄弟般的亲情。他们首先带我们去办好注册手续,安排好住处和生活,然后又带我们参观、熟悉这座古老又现代化的城市。

1956年l0月1日开学,我被分在一年级一班,共有学员15人。其中大都是苏联各地美院附中、美术中专的学生,还有几个是服过兵役的老兵,如班长里斯特柯夫,他在中专美校参军服兵役后,再来报考列宾美术学院。米哈依诺夫担任我们班的素描教授,此时他已是八旬多的老人了,他是全校唯一一个从19世纪走到20世纪来的老教授。除了班长以外,还有一个年纪大的学生是位没有双手的人。这令我十分震惊,没有手怎能画画?和他一起去领画架、画板时,我主动帮助他,但遭到谢绝,他笑着对我说:“我能,谢谢您!”这个学生叫廖沙·普吉村,卫国战争后期在家乡清除第49个地雷时突然发生了爆炸,从而失去了双手。自幼梦想做画家的他,在经历了绝望之后,被奥斯特洛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句名言:“即当人们活不下去的时候,要站起来活下去”鼓舞了他,从此开始苦练,用余下的两个残臂夹着铅笔写字和画画。他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读完了高中和美术中专学校,然后报考了美术学院。起初开始报考,立即被美院招生办拒绝,然后他写信到莫斯科美术科学院、文化部申请,得到最高领导特别准许才得以同意,结果他的愿望实现了。从此我与他同班学习、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曾去过他的家乡,90年代后期我邀请他来中国访问。前不久他来信说:“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部表彰了他的艺术成就,并授予他‘功勋艺术家’称号。”

米哈依诺夫教授是19世纪著名素描教育家契斯恰柯夫的最后一批学生之一。他的教学主张是坚持造型的准确性和艺术表现规律的科学性。一年级第一个作业是大卫石膏像,第二个作业是老人头像。我选择画老人的侧面像,已经画了四天(每天两小时),米哈依诺夫走到我的跟前,拿着一支铅笔,先在侧面像前,从额部起直向下巴处画下一条垂直线,并指画着说:“人像内在的头骨造型最重要,你画的这张像猛然看,表面有点像,仔细推敲,头部额骨、鼻骨、下颏骨相互间位子没摆准,轮廓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你怎么能画下去呢?”突然间我明白了自己画中所犯的错误。在这张画上已经擦不掉老师画的那条又粗又黑的线了,只好另取一张素描纸从头打轮廓,重新开始。过了两天,米哈依洛夫来到我的素描画架前,看了我的新画后,高兴地说:“这就对了!”这时我找到了在国内画素描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表面立体效果,内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从此,我开始重视“人体解剖学”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同时向古代素描大师们学习。自此我成了列宾美院图书馆的常客,几乎每天晚上在图书馆关门之前坐在阅览室里,临摹意大利出版、印刷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的素描,如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丁托莱托等人的作品。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对人物内在结构表现的方法,更大的收获是学习大师们观察对象和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

班长里斯特柯夫是位年长者,我24岁,他已经接近30岁的人了,各方面很成熟。他来自著名画家费欣的家乡,自幼受其影响,他的素描基础很棒,一、二年级的素描习作都被选入《优秀素描作品集》中(1963年莫斯科造型艺术出版社出版)。我与他一起画素描,有一次我与他在教室里画大卫头像,一直画到午夜12点以后才走出教室,这时校大门已锁,门卫下班了,我们只好回到教室,推开窗子跳了出来,走回宿舍。

担任一、二、三年级油画课的教师大都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画家,他们大都经过美院附中、大学、研究生等十几年的专业基础和创作实践中选拔出来的美术精英。如巴博休克、维肖尔金、瓦尔采夫等,我都曾受教于他们,同时我还到他们画室参观访问,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指导。一般说来,这些教师的作品都入选全苏美展,是美术界的中坚人物。向他们学习色彩写生的方法。同时每周我都去艾尔米达什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看大师们的原作。配合课堂油画人物写生课,我开始在俄罗斯博物馆临摹谢洛夫的作品,研究他画中油画色彩的微妙变化。临摹大师的作品是研究作者此时观察的方法、判断色度和对比层次运用的表现技巧。

1959年结束了基础课年级,第三年我进入了约干松工作室,素描与油画专业课题基本内容是人体写生。此时我们经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考试,对人体结构比较熟悉了,因此画起来感到轻松了许多。时任素描课的是胡甲柯夫教授,他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令人敬佩。平时这位老师非常严肃,很少讲话,走到学生面前久看,不会立即发表意见,当他长久思索之后,才指出画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必须要改正。1960—l961年的第五年级是基础教学的最后阶段,上学期是单人体素描,下学期为双人体素描。双人体素描是五年素描教学的总结,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胡甲柯夫老师对双人体的摆设十分重视,一连摆了三天素描课(每天两小时)的时间,其间我一直陪着老师,作为他的一位助手,同时也是最好的教学实习。双人体素描结束以后,紧接着是着衣双人组合像,老师选了一老一少的模特儿,他构思的主题是:一位老母亲正在听着女儿或是儿媳读远方儿子的来信(参见张华清的素描《读信》)。摆好这个主题后,学生们也都很喜欢。我选择了较侧面的角度,因为从这个角度主次分明,老人穿的深色上衣与年轻女性的白色裙子形成明确的对比。我起先画了多张速写,确定了小构图之后,我开始画整张铅笔画纸大的正稿。第二天,胡甲柯夫教授从家里拿来一张波兰硬卡纸,一面是白色,一面是淡黄灰色,走到我面前说:“张,送你这张卡纸,在淡黄、灰色画面上,效果会更好!”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用从国内带去的炭铅笔重新画了这张素描。《读信》在后来选入莫斯科艺术局出版的《高等美术院校优秀素描作品集》。

进入约干松工作室的三年,一直是萨依采夫教授主持油画教学。20世纪70年代约干松去世后,画室改为“萨依采夫工作室”。他的助手是索柯洛夫。1915年生于列宁格勒,1946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194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曾作为约干松的助手共同创作了《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这幅著名的油画。索柯洛夫是油画教学的主要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2007年我再次与他相见时,他已92岁了,但依然主持画室,此时画室已改为“索柯洛夫工作室”。画室在美院的顶楼,他每次都爬楼梯上去。从家里到学校,他也仍然坚持坐地铁与公共汽车上班。中俄关系改善之后,我几次邀请索柯洛夫来中国,但他都谢绝了,他说:“你的邀请太晚了,我不能离开这里,余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要为自己的国家多作些贡献。”

俄罗斯对年长的学术权威人士一直留用,不退休,一直到他们生命的结束,使其一生的学术成就,他们的学派能够全部传授给下一代。这种美术教学的体制保证了这个艺术工作室油画艺术的风格特征、学术主张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l962年夏天,我与冯真、李骏三人结束了列宾美院学习以后,上级批准了我们留下一段时间的申请,到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和特列嘉柯夫画廊临摹大师的作品。我们来到莫斯科,住进了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宿舍,工作人员虽值放假,但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免费提供服务。那时到处都令人感受到对中国人的友好。不管你去哪里,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都非常热情,免费提供住宿,有什么困难他们尽量帮助解决。我刚到苏联的时候,许多地方时常举行中苏友好活动,邀请我们作为尊贵的客人出席,我曾参加过普希金城的学生夏令营,也去过波罗的海沿岸的许多中小城市,走到哪里都受到热情的欢迎。

即将回国的那一年,我在莫斯科大街上突然发高烧39度,救护车把我送到鲍特金国际医院,院方医生、护士一起将我送进浴室,一个女护士帮我收拾衣物,并替我换上医院病人穿的衣服。到达病房后医生立即会诊,结论是患了疟疾。住进病房后,我得知同房的病人都是从街上收容而来的,如我一样患急病的莫斯科街上的普通公民。那时苏联的医疗制度是对患重病的公民进行全方位的救治,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饮食都是由国家负担。我以为我是一个外国公民不享受这一待遇,所以在病愈出院时我到财务付款,他们告知我,对所有的重病人一律免费,这足以体现出苏联社会制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1960年11月在苏方举办欢迎刘少奇主席访问的盛大的国宴上,我与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康兹涅夫大将坐在一起,相互熟悉后,自然地交谈起来,他对我说:“优秀的小伙子,你应该找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我部有个实习医生,是个美人,找她做妻子,你一辈子会幸福长寿!”他的真情令我感动,除了示谢之外,我告诉他:“我的祖国更需要我,那里的姑娘等着我!”此时大将只好耸了下双肩,表示遗憾。在出国前有人说,俄罗斯少女是世界上女人中最美丽的。事实确如此,当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的那些天生丽质、亭亭玉立、清灵秀丽容貌的女孩,婀娜多姿的身姿,如杨柳般飘逸,独具魅力、纯洁风韵的微笑,处处使无数青年男人倾倒。在大学里经常听到俄罗斯年轻姑娘们对中国学生抱怨说,她们非常喜欢中国人的用功、勤劳、和善,但太理性,少了一份浪漫的情怀,即心中的男女爱情不敢吐露出来,她们称中国留学生是“热水瓶”。50年代初,有关领导曾经鼓励留学生与外籍学生谈恋爱,认为可以多带回专家和技术人员回来参加祖国的建设,然而实践证明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有的毕业生带回洋妻子,没过多久,由于我国生活条件差,牛奶、面包很少,生活上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又加文化的差异,洋媳妇大都选择了离异回国,对双方都产生了悲剧性的后果。50年代中期又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曾给留学生传达了国内的指令:“不准与外籍学生谈恋爱”,这成了一条硬性的规定,铁的纪律,中国的留学生人人都要遵守,对违规者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列宾美术学院中国留学生中,我还算小字辈,大多数同学已婚,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然后舍家留学。虽然我还未成家,为了出国学习也曾舍去戎马年代那恍惚的初恋、青梅竹马的女友。身居异国他乡的我,此时除了专心完成学习重任之外,心中装着对故土、乡亲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专心地刻苦用功。

在出国四年之后,1960年夏天乘上莫斯科一北京的列车,踏上了回国探亲之路。当国际列车进入满洲里站台,我从车窗朝外看,站台上一个穿着蓝棉袄的女列车员向列车走来,我走出列车车门时,她满面微笑地说:“辛苦了!欢迎你们回国!”她的这句话顿时让我热泪盈眶,使我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1960年夏天,在北京留苏学生短暂的政治学习结束之后,我离京去南方实习,回到曾经工作的南京艺术学院。学校举办了介绍苏联学习的报告会,还请附中的一位女学生让我现场对她写生,作示范表演。同时几位教师和我一起画,一面写生,一面介绍国外油画写生的一些方法,氛围十分亲切。画完之后,这位女学生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方知她们一家原是和我一个县的同乡。临别时我送给这个女孩一张小油画作纪念,事后这竟然成了我与她之间爱情的吉祥物。经过几年不断鸿雁传情,相互了解增多,情感的心田冒出了爱情的火花。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不平常的信,她在信的末尾贴上了一张她的照片,留下一行字:“想你的李华英。”从此我们彼此相爱,爱情像灿烂的阳光,如纷飞的花瓣,更像随风潜入的春雨,缓缓地、无声无息地洒落到我们的心间。历经七个春秋的风风雨雨,终于在1965年底,在她大学毕业一年后,我们结为伉俪,成为生活与事业的终身伴侣。1994年我与夫人李华英到俄罗斯访问,一天我们去拜访健在的老师索柯洛夫教授,当他打开门时,我说:“学生带着妻子看望您来了!”令我意外的是,索柯洛夫教授突然地反问我:“这是你最后一个妻子吗?”我立即回答:“她是我第一任,也是我最后的爱人!”年近九十的老教授捧腹大笑,并且说:“这就好!”

作者:张华清

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3:

解读俄罗斯当代油画家卡留塔的绘画艺术

摘 要:本文阐述了俄罗斯著名的当代油画家尤里·卡留塔的绘画特征。重点解析了画家如何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艺术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东方的艺术精神,形成具有中国精神的绘画风格;同时就画家作品中独特的画面构成,娴熟的技法,对人文关怀的意境表达亦做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旨在为油画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外国大师艺术的平台。

关键词:俄罗斯;卡留塔;发展创新;意象油画

尤里·卡留塔是俄罗斯当代有杰出成就的天才画家。他是世界著名学府列宾美术学院的优秀教师,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画家1957年出生于俄罗斯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州弯角市。从从小就读于故乡的克里沃罗格艺术学校,而后少年时代在俄罗斯最古老的奥德萨格列科夫国立美术学校,在这里画家接触到了罗马尼亚绘画大师乌·巴巴的艺术作品,并深受其影响,为画家日后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1977年卡留塔从该校毕业。1983年卡留塔进入到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在这里画家再次接受了世界最优秀的美术教育。1989年画家在列宾美院油画艺术系读研,师从梅尔尼科夫教授,后留校开始美术教学生涯,在列宾美院德高望重的学院派萨哈洛夫工作室任教。可以说长期的绘画实践使得画家在绘画技巧方面无比纯熟,在对艺术理解的方面见解独到。画家尤其在油画人物肖像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以身边的亲人朋友为模特,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创作画,并成为当代俄罗斯乃至世界的人物画创作的巨匠。卡留塔的作品被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同时他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好朋友,研究卡留塔的绘画,将不同程度地提升我们中国油画的创作水平。

卡留塔的油画创作自由奔放,并形成独立的风格。他在油画的传承与发展中注重传承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与突破。卡留塔的油画作品以看似单纯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创造了一种博大的艺术境界。画家的作品兼具现代艺术的表现性。而且笔触遒劲、奔放,技法高超,令人折服。下面我就画家较为主要的绘画风格及艺术特征予以解读。

1 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卡留塔是一位具有深厚传统素养和果敢创新精神的画家。他始终认为,学习研究优秀的世界油画经典成果是推动当代油画发展的可靠前提。所以他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了历代欧洲大师的油画作品的精华,尤其是继承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之上,个人的创作风格较经典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创新。画家个人的绘画风格深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例如,巡回展览画派的画家,以及画家费欣等的艺术影响。而且卡留塔特别钟爱西班牙画家的作品。早期罗马尼亚画家巴巴的艺术也深深地植入画家的心灵深处,与此同时后期画家还吸收了一些东方艺术的意象性特点。因此,可以说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卡留塔博众家之长,艺术理解深刻而有见地。

客观世界的物象在人们的视觉和心灵记忆中,有两种基本印象:碎片的与整体的。古典的,现实主义的绘画较为重视人们记忆中永恒的整体的东西,而有些现代绘画则开始关注碎片一面的事物。卡留塔既有传统修养,又有现代情怀,他的画既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甚至古典精神的特征,同时又不乏浪漫的现代情怀。他善于利用碎片印象,又在似碎片的块面组合中强调舒畅的整体感。碎片的组合中包含着线和色彩的律动,而贯穿其中的严谨素描结构与和谐的色彩关系,则给人愉悦的、浑然一体的生动感。与此同时,卡留塔的作品突破了以往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那种很多以主题性、历史性、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艺术特征,他的作品恰恰相反,总是利用碎片的记忆把复杂的内容纯净化。因此,他的画面反而以淋漓破碎的笔法,表现出有着巨大张力的内涵。这一点体现在画家的创作题材,画面的构成,以及画面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无疑是俄罗斯当代绘画中独特的创举,也奠定了卡留塔作为创新者的地位,这是他受到观众赞赏的原因。

2 具有东方的艺术精神

卡留塔的油画作品具有极强的书写性、生动性与节奏感。这种书写性所形成的绘画的现场感、即兴感与中国的写意画特征相符。“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概念,但它不独属中国,它本质上属于全世界,它应该是人类绘画的重要美学精神。水墨画笔在宣纸上的流畅行走,凸现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性,油色画笔在麻布上的艰涩行走,遮蔽了欧俄油画的写意性,其实两者都有着相同的美学特征,只是油画的这种写意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而已。卡留塔的油画艺术中有着很多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画特点是一种注重意境,注重抒情,注重凝练概括,注重走心的艺术表达,主要特征是追求形而上的特点。而卡留塔的画则很有意境感。卡留塔的作品中技法酣畅淋漓,但却极为精到;他的作品富有诗意,但这种诗意是一种浑厚与内敛的表现,不是那种甜美清新的表达;卡留塔作画的艺术思想,一切都来自简简单单的生活之中,但最终呈现在画面上的内容绝对是生活的提炼与再创造。总之卡留塔的艺术和东方艺术精神具有某些相同之处,这使得画家的作品在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升华。后来卡留塔与中国结缘,他和中国画家及中国艺术的交往频繁,这无疑促进了他对油画写意性的开拓。他早就敏锐地发现中国写意艺术体系在世界艺坛独一无二的地位,他觉得他的努力与中国写意性、象征性的语言审美追求是一致的,他也努力从中国艺术中吸收养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也追求油画的写意性,但它脱离了生活物象对绘画高质量的制约,卡留塔是在追求生活物象美的高标准要求下,去开发油画的写意性的,他这种有根基的探索使得作品有着深厚的底蕴。在意象油画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卡留塔的油画在西方艺术已经走到极致的今天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很轻易地就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占有了相应的重要位置。

画家经过系统的学院的教育和训练,获得了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又善于摆脱学院派写实的古板与拘谨,在绘画语言上努力拓展与创新,形成一种形神兼备的富有流动感、现场感、即兴感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恰好与中国的写意画相符。他继承了他的老师梅尔尼科夫表现性的绘画传统,善于准确地把握物象形的结构,富有感情地描写它们内在的神韵。他富有灵性地运用点、线、面的所造成的形以及色彩关系的千变万化,组成有美感与文化意味的画面。与梅尔尼科夫不同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表现的偶然性、随意性和直接性,赋予绘画语言迅捷快速的节奏感。这种类似中国水墨的即兴感,使其作品又有了新的意味及绘画感。

世界上一切有高远志向的艺术家所孜孜追寻的梦,就是既能从心所欲、挥洒自如地畅神写意,而卡留塔既能高标准地表现出生活物象美,又能高于生活表现出一种丰富的、意象的、情感的、精神层面的绘画表达。这是画家卡留塔在油画中寻畅神写意之梦奋斗多年的结果。

3 画面具有强烈的构成感

卡留塔利用巧妙而独特的画面构成,使作品充满强大的张力。画家尤其是对于画面的黑白灰布局,对于色块之间的调度,对于面积大小的对比,对于线条的节奏等等,画家都具有非常出色的操控能力。在作品《热》中,画家利用强烈的黑白明暗对比的手法,有效地进行光影的布局,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感突出,构图稳定而主次鲜明,达到了一种简单中孕育着力量感与厚重感的视觉效果。卡留塔擅长用红色、黑色、白色来处理色调的对比,尤其是红与黑的组合给人以隆重庄严的感觉。在作品《米丽莎》中,画家设定大面积的大红色为整个画面基调,然后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描绘了一位优雅朴素的女性形象。在这个人物肖像中,画家根本没有使用过多的笔墨来对人物进行面面俱到的细致刻画,而是仅仅就人物的面部予以处理,同时搭配黑色块的头发,提亮几处肤色。例如,面部、颈部、手部。在这种红与黑,红与白的色彩世界中,画家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就生动地把人物刻画得极为传神。卡留塔的作品很多画的都是平平常常的身边的人与物,但它巧妙地设计画面的构成,而后与之粗犷豪放的技法相结合,反而使画作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场。

4 技法简约、概括、流畅

卡留塔的油画绘画语言鲜明凝练。画家吸收了众多绘画大师的语言特点。例如,既有费钦的洒脱自如,游刃有余,又有巴巴的高贵而凝练的笔法,而且还有梅尔尼科夫的那种大气奔放,不拘小节。但有一点是画家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极其简约流畅娴熟的技法。画家的绘画技巧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概括与凝练的程度。忽略细节,淡化琐碎,完全是以一种简约而自由的作画语言在创作。这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语言是画家锲而不舍地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结果。总之画家在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体系和写实技巧的创作中,不断从现实生活中,从本民族的传统和其他民族的艺术创造中汲取营养,使绘画的语言与时代步伐的节奏相适应,最终形成了独特简约流畅的艺术语言。

另外,我们纵观卡留塔的作品,无一不为他的素描造型所折服。画家强大的素描造型能力为他后续的油画创作提供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画家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勤奋,在列宾美院长期的素描基本功训练,造就了卡留塔无与伦比的素描造型基本功。在这种精准的笔法下,他所刻画的人物如行云流水般地喷薄而出,栩栩如生。卡留塔的创作中经常性地以素描的方式呈现,而且受到了大家一致的肯定与好评。从卡留塔精准、概括、流畅的素描技法中,可见造型在油画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只有先解决素描造型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绘画创作有发展的空间,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耐看。在造型过程中,他充分利用了素描、速写的功能。以线为基础的素描与速写,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古典绘画把它们视为创作的预备手段,而在现代艺术中,它们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它们既可以是绘画的辅助手段,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卡留塔机智地把各种材料的素描与速写融合在油画创作的全过程之中,即使在看来已经完成的画面上,他仍然适当地添加素描手段以造成“未完成感”,给人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

这种无与伦比的绘画技法不仅仅是因为画家良好的绘画天赋使然,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画家的勤奋。这种对绘画执着的艺术精神,时时刻刻勤奋作画的工作态度,才使得画家形成了自我的,娴熟的,流畅的,富有艺术魅力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画家的成功来得如此轻易,个中缘由显而易见。作为每一个热爱绘画的人,学习画家这种宝贵的持之以恒的艺术精神,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首要任务。

5 作品情感表达真挚

卡留塔的油画创作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那就是笔者心中总是洋溢着爱的芬芳。只有内心充满爱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在画家的作品里无处不流露着真情实感与爱的温暖。哺乳的妈妈,可爱的儿子,美丽的妻子,青春的少女……正如画家自己所言:“当我大儿子出生的时候,我硕果累累,因为这种爱如同雨露滋润着我,使我有了更大的动力。”总之,母爱和家庭成为画家永恒的表现主题,而也是这种最质朴的爱孕育并造就了今天画家的一切。

尤里·卡留塔以鲜明的绘画语言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画家丰富的绘画语言,流畅的技法表现,独特的画面构成,创新的艺术思想……这些鲜明的艺术特征使其在现实主义油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为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且卡留塔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一位中俄艺术交流的友好的使者。因此,尤里·卡留塔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代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北京涅瓦文化传播中心出版社.尤里·卡留塔作品集[M].北京涅瓦文化传播中心出版社,2008.

[2] 戴玮霆,徐超,司格林,译.尤里·卡留塔画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 李晓雯.卡留塔作品集[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秦嗣英 马振庆

上一篇: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下一篇: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