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有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

(一)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果学生学习非常主动和积极,那么就会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目的。反之则会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实际情况就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初中的教学中,尤其是政治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的任务或是学习是否优秀的标志,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而是看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这种长时间错误性的知识考查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陷入一种误区,形成了一种非常单调的、乏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填鸭式的方式。现在我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折中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培养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而且影响到了我们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使政治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真正地、顺利地、有效地完成它该有的任务。

(二)对因材施教即差异性教学的理解

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在新课程改革中也重点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又可以成为差异性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就是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自己所分成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适宜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争取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并对政治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保证学生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逐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节知识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和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来思考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勇敢地接受挑战。接下来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现有的知识基础来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来学习这堂政治知识,还可以用政治的观念来剖析知识,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或是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总之教师要用各种有趣的、丰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方式,并且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政治知识。

(三)差异性教学的方式

想要顺利成功地完成差异性教学,真正履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需要打好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要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型学习转变成自主性学习,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样教师就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自主性的探索知识,并且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基础类型制定相应的适宜的探索任务和目标。比如,我们学习《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挑战,如果教师只是单纯性地讲述这两个概念的话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就会非常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样他们的思想就会比较容易受到束缚。不但不能够准确的理解知识,还失去了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和学习,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性的引导和鼓舞。这样我们就能够让学生真正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体会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感,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政治理论的实际性

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含义就是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初期,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要设置巧妙的生活场景,用更加生活化的思路去敲开学生理解的大门,从而使学生拥有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理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这节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课本中人口的数字或是课本中罗列出来的一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为学生展现出生活中因为人口众多而出现的各种危难场景,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节政治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

三、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结构,拓展政治教学方法

在学习政治这门基础教育知识的时候,我们要重视政治知识的思想支柱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让政治知识形成网络机构,便于学生巩固学习和理解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步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在第二步中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源头出发,将知识更好地拓展和补充,从而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自主学习政治知识有突破性的理解。总之,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政治知识的学习之中,有效地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学生可以从此类活用来考虑。

在理解句子中的虚词时,教师要关注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种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学生必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别。学生可以理解这些词的用法,理解起来文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地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思维上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文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一些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基本句型,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成分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根据语法功能辨别句式的能力。要想正确理解并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知识。倒装要以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常规顺序作标尺来判定,如果宾语跑到谓语或介词前面去了,就教宾语前置。被动句指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翻译时要注意加被动词。与此同时,学生要分析语境,根据语感辨析。有些被动句,语句上没有特殊的语音标志,就要凭借语感,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戍卒叫,函谷举”,可依据上下文的理解,“举”的前面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只能解释为“被攻克”。有些判断句式既不用判断此,也不用语气词,也可以通过上下语义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三、合作学习,提炼文章思想和中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彼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会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思想,进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学生的交流会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通过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体会文章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感,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和信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会深入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畅游在文本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生的沟通讨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四、师生互动,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轻松地找到学习思路,产生灵感和探究动力,进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

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学生可以采用析意图的方式,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学生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分析时学生要抓关键,在文言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文章

三、四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对于文章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探究出文章中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先写了霪雨霏霏,迁客骚人会“物悲则己悲”;后写了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学生在互动分析中透过了文本中的现象,看到了文中本质的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地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让学生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2]陈吉.语文品言悟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年14期

第三篇: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陕县教体局教研室 杨恒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在大小不等的学习合作团组内展开的。团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团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团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有的甚至于异化为课堂的“点缀”。因此,如何进行团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思考。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团组。

教师必须建立分组合理,职能明确的合作机制。组建团组时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团组,表现为团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间同质”即团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尽量使团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适当适时合理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团组合作。

(1)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学习内容,忌生搬硬套。有些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用讲授或自学的方法可以清楚的,有的教师也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方式是不经济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分析内容的性质、难度,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可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不必一律交由学生讨论,切忌生搬硬套。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节 :物体在上浮、漂浮、悬浮时是否受到浮力,学生只需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和课本插图自学就能明白,基本不需进行团组合作;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再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耳听见的声音》这节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老师补充说明弄清楚,几乎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2)适当适时地安排合作学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中盲目地采取团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次数太多,不能一一落实,使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结果收效甚微。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适当地安排合作学习次数。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可进行合作学习的地方很多:①声音的产生。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③气体能传声④固体、液体体能传声,⑤真空中能传声吗?⑥声音是具有能量的,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安排①④⑤。

同时还要注意抓住团组合作的契机。在课堂中开展团组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合作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组合作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常见的时机有① 团组出现较大分歧时,例如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②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时,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透镜》中,请你运用3种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③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而个努力又无法完成时等等。

(3)团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序的。

要保证团组合作有效,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求课堂行为必须是有计划、有序的,尤其是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

曾经有人认为现代课堂在合作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备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教师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计划,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课前的设计中充分地预见,就难以使合作学习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从教学内容、学生、教具等计划好团组合作的各个环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团组合作中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按照由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组合成题。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进行合作学习:声音怎样产生的?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与理解我设计了几个子合作课题:子合作课题①如何让你桌上的器材和身边的物体发声?;子合作课题②: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不发声?;子合作课题③:发声与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区别?从而保证合作的层次和关联性,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有序。

三、团组合作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案例]:我曾经听过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变阻器》一节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变阻器的原理、结构、使用和作用,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上课,并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作用进行了团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开始出现躁动,出现较大的噪音,并开始“研究”起桌上的器材来。团组合作学习时,声音就更大了。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讲纪律、讲要求,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安静了下来,没过几分钟,学生又开始干自己的事,说的说,笑的笑,玩的玩。一堂课就在这种纷乱的氛围中延续到了下课的时候。

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为了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首先就是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运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表明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的认同感。上述案例中如规定进实验室时①安静,不要随意乱动桌上器材。②在团组合作中如出现问题而又需要老师时要举手报告,不要在座位上大声喧哗。③团组合作时声音不能太大,不要影响到其他团组的同学。④团组同学或教师讲话时,其他的同学要学会“倾听”,不要随便讲话,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举手发言。⑤规定各合作团组课堂纪律管理人员。等等。

其次,有效地管理好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对时间的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是时间管理的唯一者。因此,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团组合作学习中需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切忌:虎头蛇尾、蛇头虎尾、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等合作的低效现象。

总之,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揣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不断思考,才能更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团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多拥有一些真正意义上团组合作学习,不断地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

第四篇: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课题实验报告

作者:张 伟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含浦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全社会对人们的道德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好前景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倡导诚信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声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嬗变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现象成为社会公害。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发展也受时代、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心理失导,讲谎话、失信、考试舞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这些歪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也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学校这块主阵地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是一所“长沙市示范性学校”,也是“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元月,我校申请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为解决我校德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二、研究目标: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我们自2005年11月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探索培养学生诚信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到

学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家校结合,重视社会力量,宣扬诚信,传播诚信,完成教育广大学生“诚实守信,学做真人”的伟大使命。

二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及合格公民的需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口,注重人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现代公民。

三是通过本课题研究,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从而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初中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讲诚信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这是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源泉。

2、心理学依据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讲谎话、失信、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诚信品德。初中生思想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是本课题的主体依据。

3、行为规范依据

《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谦虚,知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六条: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等。

4、传统美德传承

诚信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另外,“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等俗语都强调了“诚信”二字。

四、研究概况:

(一)研究内容:

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诚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2、科学、严格的常规管理。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良好的诚信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扎实、经常的行为规范管理来做保证。具体地说,主要从讲制度、规范;查教育措施落实情况;践诚信行为规范;树示范榜样等方面抓起。

3、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光荣榜、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黑板报等为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其较强的辐射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从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3·15”、“9·20”重大纪念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搞好常规教育活动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品德修养。

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教育网络,使家校、社会教育同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互通信息,以便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学校、教师: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为目标,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努力取得“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更大成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德和提高我校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努力探讨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校是农村初中学校,我校被教育部关协、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称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从事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选定的主要成员系学校行政人员及班主任,部分老师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都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骨干教师曾参加过区级课题研究和课题研讨会,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05年11月~2008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2月)

本阶段制定了课题方案与计划,成立了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开题论证。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8年3月)

本阶段已进入实质性实践与研究。这一阶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召开研讨会、开展训练与实践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组织教师论文评比等。尤其是“诚信考场”、“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读书征文活动、“诚信教育园地”的展览、征集“诚信格言”等系列活动,结合了学生实际,为我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倡导文明新风增添了不少生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本阶段着重对课题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邀请长沙市教科院专家结题评审验收。与此同时,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推广,从中探讨总结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使其向纵深发展:不光在教师、学生中进行教育学习,也在家长中开展培训讲座;不光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也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进行;在光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也在教育领域以外的场所(如商店、厂矿、企业、社区等)中进行„„总之,我们将开展课题研究中得出的理论经验及实践途径与方法广泛用于学生的教育实际中,为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具体操作:

我们在开展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时,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需要为根本,以“认知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通过专家的整理和论证,正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情的统一,以寻求解决诚信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认知诚信,注重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教师诚信观念,实施学科渗透。老师的思想行为,很大程度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才能把诚实守信教育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注意了教师诚信人格养成的督导;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理论研讨活动,注重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要以诚信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教师在授课时要有诚信教育的渗透与体现,并开展了教师的诚信教育论文征集评比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诚信人格力量的无穷与巨大。

2、坚持学生诚信教育,关注品德形成。首先在学生中我们进行了诚信教育知识讲座,使学生深刻领会诚信的实质问题,另外我们还在学生中进行了“诚信教育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所反映的问题举办了各种活动:

“诚信主题征文大赛”、“诚信伴我行”讲故事比赛、“我们需要诚信吗”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真诚到永远”诚信演讲比赛、征集学生诚信格言大赛等,获奖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征文,还是格言都创意新颖,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课题组精心组织,举办了一期“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宣传长廊和多期诚信主题黑板报,效果明显,教育作用突出。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按“优秀、良好、合格、有待进步”四等对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等级评价,以此检查学生的诚信言行。

(二)、感悟诚信,注意家校结合,努力求得家庭教育对学校的支持。

在前一阶段认知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探索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1、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机,为学生家长进行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教育讲座。家长了解了诚信品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掌握了诚信教育的方法策略。

2、配合中央教科所进行了“学生上网行为”家长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并组织家长认真参与填写,以此测试学生的诚信度。

3、 做好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表现,行为表现,调查学生在父母面前是否有讲谎话、欺骗、抄袭作业等行为表现,班主任认真做好此方面的教育工作。

4、成立家长委员会,交流经验、做法。

(三)、传播诚信,重视社会力量,切实减少社会载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道德氛围对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孩子们每天活动的场所基本是学校、家庭、社区,而社区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针对这点,我们开展了与社区的互动教育。

1、指导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宣传诚信品质,如:张贴宣传标语等。

2、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实践打假活动,向顾客宣传辨别商品真伪的一般方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利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走访社区、厂矿、商店等,认真做好社会调查活动。

六、实验成果:

两年多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一大批实践成果,学校的德育实效、办学水平和地位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课题研究使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

转变。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文明守纪,讲诚信,讲礼貌蔚然成风,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0%以上,犯罪率为“0”。近两年来,涌现了一批市级三好学生、市级先进班集体、市级先进德育集体,发展了一批团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做作业、考试、值日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极少数后进生有撒谎、考试舞弊等行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这部分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另外我们还调查到,大多数学生在家能尊敬家长,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把诚信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在“3·15”、“9·20”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们共评选出了20篇优秀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使学校校风、学风、考风日趋良好。实验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狠抓了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校风建设,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出现了学风、考风优良的新气象,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中考“优秀考点”。

3、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极大地提高。在教师研究活动中,我校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认真配合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渗透诚信教育,并以自己的诚信言行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言行,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案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在征集教师诚信论文评比过程中,我校送交上级教研部门参评的11篇论文全部获国家级奖励。如李红波老师撰写的《浅谈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童双全、谢琳老师撰写的《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陈小红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诚信教育》等文章均获全国二等奖。在指导学生诚信征文比赛中,我校有周亚辉、张伟、谭映萍等老师获全国“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指导老师奖,有李从、李淑元、陈晓红等老师获“长沙市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指导老师奖。

在学生教育活动中,2006年7月我校学生李锶锶、刘望、徐常青等同学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中,他们所写的诚信主题文章全部获奖,如徐常青同学的《绚烂的星光》获全国优秀奖,李锶锶同学的《人生的资本——诚信》获全国三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五好小公民”的光荣称号。2007年C117李丽诗同学参加镇演讲比赛,她所演讲的《真诚的力量》获二等奖。另外,在其他征文、征集诚信格言、故事、手抄报评比中,我们收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将这些作品装订成集,存入学校档案,我们将其出刊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两年来,我们在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评选“诚信之星”、“诚信小公民”、“最诚信的同学”等活动,

共评选出40余名这样的优秀代表。

4、课题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成绩明显提升。两年多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呼唤诚信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中,学校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2008学年中,我校获得了区级“安全文明校园”、 区级“和谐校园”、“长沙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积极申请成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并有张伟、唐诚、周佳龙、田富华、徐建刚五位老师成为该会会员。

七、几点思考与体会:

1、课题研究的实践为诚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了比较有效的结合点。但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想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这一系统中的学校,它究竟获得了多大的空间?二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现实性、功利性更突出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能否彻底消除?即“5﹤2”、“5+2=0”的社会现象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还有待我们正确处理对待。

2、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学生优良诚信品德的形成,学校优良校风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须反复抓,全体人员抓,班班抓,年级抓,学校抓,家庭抓,社会抓,校内抓,校外抓,齐抓共管,一抓到底,在学校内外造成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课题实施两年多以来,我们形成了对诚信教育功能的新认识,就在这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诚信教育,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以教研兴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诚信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的有机统一方面,还有更广阔的开拓空间,促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去进一步探讨、摸索。

3、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农村初中学校诚信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切合实际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必须建立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网络,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方案,并与之配套的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的制度。我们课题组大胆推行:将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规划之中,由学校统一布署,作为班级主题活动课开设。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也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如何挖掘农村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良。

本课题研究经过我们的初步探索,已取得点滴成绩,但这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特色化。

总结过去,我校与上级领导和专家指导论证提出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村初中诚信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开动脑筋,巩固成果,为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而努力奋斗!

主要研究人员:

张 伟 田富华 胡国文 唐 诚 李自新 徐建刚 欧汉文 周德军 周佳龙 谢 琳 周亚辉 李红波 各班主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为政》、《礼记·中庸》。

(2)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结交朋友,诚信为本》。 (3)《教育创新研究》(长沙市教科院)2007.1 (4)《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选编》(长沙市教育局编印)2004.11 (5)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中学课题组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固原市头营中学 虎顺平

内容摘要:本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并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力图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教材、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课改提出“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习。教学必须适合于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觉知那就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不管是罗姆斯登的有效教学原则还是黛安蒙哥马利的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的研究都特别强调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强调师生的互动。

3、“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范畴。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初中化学学科全面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状况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了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现状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保留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以讲授为主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复习巩固以做习题为主目标以认知为主评价以分数为主的“五为主“现象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

(1)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2)教师教学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课堂仍徘徊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中难免会充斥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三、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1、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感到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问题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如裕安中学蔡绒英老师在《化学方程式》教学时通过提出问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3)写出碳在氧气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接着教师又提出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为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东门中学陆惠菊老师在《盐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展开(1)你已经了解了盐能跟哪些物质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所有盐和盐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吗(3)对比酸、碱的化学性质,盐还有什么性质,在交流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反应活跃,写出了很多化学方程式,基本把初中学到的能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全写了出来,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盐与盐的化学反应时提供四种试剂,通过两两组合让学生得出需做六个实验。老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从实验中归纳出盐与盐发生反应所需的条件。解决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补充盐溶液的酸碱性。问题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有所提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是启蒙学科,化学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将学生顺利地引入化学科学的殿堂,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而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则能为此目的而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

2、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时时进行着交往有时通过提问、讨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境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片段):

[教师]: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小组甲:用天平称量,反应前称量,记录读数;反应后称量,记录读数,然后进行比较。

小组乙:先称二只试管质量,然后取一定量的两种反应物放在两只试管中称量,算出反应物的质量,然后再称一只小烧杯的质量,反应物倒在小烧杯中,让它们反应后再称量算出生成物的质量进行比较。

小组丙:先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取一定量的两种反应物,把它们放在一个 小烧杯中一起称量,记录读数。然后把其中一只试管中液体倒入另外一只试管中让它们反应反应后把生成物试管放在小烧杯中再称量记录读数。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哪个小组的方案好呢 [学生]:优化方案、动手实验

[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大部分小组得出结论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总质量没有改变,这是不是 一个巧合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要无数次反复的实验,同学们能否运用已 学过的化学知识再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呢

[学生]:再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的反应)初步得出结论。

[ 教师]: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 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若离开了与教师的有效交往,会使探究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同时还应注重生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如共同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展开。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往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表现出好学、乐学的精神面貌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3、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

现代发现学习公认的倡导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不仅想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组织发现学习的步骤之一就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使学习变得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新的知识。 如大同中学丁月坤老师在执教《浩瀚的空气》时通过唐朝诗人李峤的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感受风的力量证明空气的存在。东门中学倪丽娟老师在执教《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时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又如在学习《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往往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都会感到头疼学生不太愿意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入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再出示了三种不同的红糖水(在10ml的水中分别加入1g、2g、3g的红糖)然后请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糖水。学生们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由此而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公式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要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有趣的现实的情境,那将使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4、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密切结合教学目标,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学”,具有针对性,也比较形象。对化学而言教学媒体包括化学实验器材和多媒体两大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使用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来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有些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或反应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理论上可行实际现象并不明显时可采用录象、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看。

如:在《绪言》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当今我国在化学科学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既形象又生动;又如学习分子概念时在做完《等体积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少于两体积之和》的实验后,用多媒体演示:水和酒精两种分子用不同的颜色小球表示,水与酒精混合后,相互挤占了原来分子间的空隙,以致总体积少于水与酒精体积之和。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水》的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电解水实验”,如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或简单装置,放在讲台上进行实验,由于装置小,可见度较差,往往坐在前排同学就已经很难看清了,更不用说在后排的同学了。这时如选用实物投影仪使用专用仪器做该实验,在投影屏幕上相当清晰,而且此套装置的装配控制都极方便,完全可以在教室中进行效果非常好。

教学媒体要尽可能做到与教学目标的整合、学习方式上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上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引入或辅助,更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所有教学形式,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已进入新教材全面实施阶段,在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计划中,化学课的课时明显减少,但给教师自由支配的空间多了,怎么办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把它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也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学习最有效的一次教学。

参考文献

[1]范例.探寻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2008,(11):17-18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7-10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0 [4]从高.化学课堂“引导提问”例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37-38 [5]徐军.浅谈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

上一篇:村主任入党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初中体育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