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24-05-09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精选11篇)

篇1: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增加演示实验的可视性,加大实验现象的明晰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及结果,并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 者:沈榜芬 Shen Bangfen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贵城三中,广西省,贵港市,537100刊 名:物理教学探讨英文刊名: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年,卷(期):27(7)分类号:G633.7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体会

篇2: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2年中考即将拉开帷幕,时间非常紧迫,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作为教师来说,上好复习课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物理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知识点运用灵活,为我们教好初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更是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研习《课标》,用好《考纲》

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只要真正领会并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就能达到国家对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复习工作。

中考《考试大纲》不仅仅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还是命题人员命制试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前要认真研读。首先要了解各知识点考试的层次,使复习有目标、有正确的方向,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其次要认真研究样卷与题型示例,熟悉题目类型、试卷结构,以及各题目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解题方法,并体会题目中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考查方式与考查方法,理解答题的规范。在领会《考试大纲》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或调整复习的策略,以及复习的重心。最后,要注意其中涉及的三个比例:试题难易比例、试题题型比例和试题内容比例,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复习,考什么复习什么,考多难复习多难,做到有的放矢。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要狠抓双基落实,突出复习备考的重点和主干知识,明确复习备考的主攻方向。

尽管中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但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从每年的中考试卷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许多考生在这些基本试题上的失分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考生应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将所学知识由知识点到知识链再到知识网。在此基础上,把历年来当地中考试题中的必考点及频考点找出来,重点落实。综上,只要我们始终抓住《课程标准》这一要害,就一定能够在中考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

著名教育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以下几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关心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认为人在本性上最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当其它需要得以满足时,他就趋向于自我实现、充分发展个性。因此,尊重学生不仅仅是师德问题,还可积极利用这一点促进我们的教学。不只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肯定的予以表扬,还要在平时创造性地推广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上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校学习时,曾一度出现过松懈,他的数学老师在班上非常郑重地说:“我看能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说话时老师注视着陈景润。陈景润马上领悟到:“看来那就是我了。”从此他的数学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宽松活泼、理解鼓励的气氛,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激励,它驱动的是学生内在的动力。在物理复习中,学生有的知识点毕竟有些遗忘,如果这时教师再紧紧逼问或通过较难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处于禁锢状态无法正常发散,将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学生复习质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复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复习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复习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复习方法的改革与取舍,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就培养不出高质量复习效果的学生。

第一,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其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复习教材。第三,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复习过程。

四、以课本为主,习题为辅

我们复习的目的是提高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战场,这就要求课堂上复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例如:我在复习浮力时,首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曹冲称象的插图,从而联想到阿基米德原理,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走近物理,并且印象深刻。浮力的所有的知识要点、实验和解题要领都在教材上,认真看一遍教材的有关内容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死海不死的插图,回顾一下知识要点和解题要领,理清浮力的知识脉络、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列举如:煮饺子时为什么生饺子沉底而熟饺子浮在水面?等一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巩固曾经出现过或现仍存在疑点问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在书外,而理在书中。

五、先理解知识,后记忆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我们在复习时应重在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否则就会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习效果较差。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科学的精髓,一定要先设法弄懂,然后记忆。例如:对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记住它们的基本公式、适用范围、单位及换算、基本常数、实验目的和原理等,学生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解题过程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公式,才能运用自如,提高解题效率,因此适当记忆是很必要的,电学计算离不开公式,而掌握公式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解题速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电学公式理解透彻并记“熟”了,做题时方能生出“巧”解来。

六、精选习题,提高教学质量

篇3: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另外,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意,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水平的差异,对于技术(如计算机)创设的同一个学习情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学生眼中的问题是什么,并根据他们的问题来设计真实学习情境,而不是教师眼中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左右,也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预先的假设,要通过提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和解释来接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多种回答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活动会抓住不同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活动关系的联结上,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利用各种情境(和学生知识有联系的)设计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地理学习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事实上,这些也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所需要的。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没有技术支持很难或不可能获得的学习体验。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难点问题时,可选用一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课件。由于其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模拟效果,可由学生自己输入数据,求出任意时间、任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这样得出结论,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思索,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但绝不是用技术化代替地理化的过程。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它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重要的工具,是对地理化活动过程的一种强化。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作用,实现评价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多样功能。

评价不仅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基本要以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物理化学是学习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环境工程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物理化学本身素,而且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决定都要以经验证据为依据。每一步导致新的决定,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骤“输入”,而且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证据予以检验,以提供该系统效度的指标。

信息技术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解决了诸多难题。如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及分析功能使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实时而且准确;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自动跟踪、检测,进行专题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及时给出评估分析结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评价经过,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偏向是:重规则和程式,强调遵奉规则,描述性的结果、常规,标准参照的测验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能否达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准则。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有些东西是只能显现或观察而不能量化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外,应该考虑更加多样化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对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创造等其他不易量化的高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技术的先进使得对复杂学习表现的评价成为可能,因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观察,并且可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优势,深入探究这一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积极寻找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具体模式,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2]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陈澄.地理教学论,2001.3.

[4]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地理之我见.教育研究,

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念,公式较多,一直被学生视为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加之部分工科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授课体系的重组,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是物理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1. 注重与已授课程的衔接与融合

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理论课时数一般为48学时,相对于化学专业而言,课时数减少一半,教师要在48学时内将物理化学所有内容讲完、讲好、讲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已授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做到突出重点、强化难点[1]。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一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其中有关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知识与物理化学的部分知识重叠。到大二学习物理化学时,若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仅学生没兴趣,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若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自然地融合到物理化学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在无机化学中已有讲解,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顾在无机化学中学到的热力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些定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概念,而教师只要对体系与环境、热与功、内能与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等重叠内容做复习性介绍就可以了[2]。这样一方面可以尊重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能感到知识的渐进性。与此类似,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等内容学习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回忆,让环工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课时。此外,在教学热力学时,教师应适当删除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Joule实验、节流膨胀、热力学基本方程、Maxwell关系式等内容,重点加强焓、熵、Gibbs函数、平衡原理的实际应用等内容的理论教学。考虑到学生后续课程的专业特点,重点强化溶液、表面现象、胶体化学教学内容。电化学部分的讲授应重点强化电解质溶液理论、电解的教学内容,淡化电池热力学内容。动力学部分应重点强化反应速率方程,淡化反应历程[3]。

2. 注重教学内容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衔接

长期以来物理化学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觉:物理化学原理和所学专业很难有直接关联。事实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物质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正因为如此,物理化学理论在环境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的相关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对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热效应时,应提醒学生在水处理过程、污泥消化处理、热污染控制等许多方面都涉及热化学计算问题。在电化学部分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电化学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其应用技术包括内电解法、电凝聚法、电浮选法、电解氧化法、电解还原法及电渗析法等[4]。每种方法可以举一个小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表面现象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天然黏土等,给出这些吸附剂的吸附特点和应用实例,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就是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吸附苯和硝基苯。在胶体化学部分应向学生介绍凝聚剂和乳化剂,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5]。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凝聚剂和乳化剂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胶体化学在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为后续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的教学打下很好的伏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和引导,将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环境工程专业相联系,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3. 注重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衔接

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好物理化学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物理化学实验具有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6]。

但目前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同类其它学科的实验教学相比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首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课时,开设实验较少,师资、财力都没有大的投入,有的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甚至不开设物理化学实验。其次,没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完全套用理科化学的实验教材。最后,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课理论化,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的,教师讲实验、讲仪器,学生再做实验。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7]。

因此,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首先要保证足够的实验课时,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应不少于1∶3,如条件允许可以实行开放式管理,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精选一些必做实验,取消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尽量选择与环境工程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进行,如胶体的制备及其聚沉值的测定,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等等。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验前应要求学生预习并写预习报告,教师可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讲实验的重点,应根据学科特点放在各类测量技术对化学量测量的依据和原理及应用范围方面,让学生了解各类仪器的构造、设计思想、最基本的电子线路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实验时思路清晰,操作准确,兴趣提高,主动性强,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4. 结语

总之,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受到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的特点,作者从教学内容与已授课程的衔接,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衔接,以及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衔接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体会,以帮助同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刘彬.环境工程专业普通化学和物理化学融合教学的改革[J].大学化学,2003,18,(4):27.

[2]李琳.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备课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25.

[3]朱云贵,曹庆林,李学良.非化工类普通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的综合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23.

[4]杨绮琴,方北龙,童叶翔.应用电化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石国乐.给水排水物理化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吕丹,刘利,张进,姚思童.物理化学授课过程中的教学体会[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59.

篇4:物理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有学生说,物理不好学,太难了;有学生说,物理不是太难,只要认真学就能学好。其实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太准确,学生要想学好物理知识,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做、如何教、如何引导,还在于学生如何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很艰辛但不痛苦;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不但艰辛而且很痛苦。所以,我认为老师要多为学生多创造演示实验的机会、多创造些让学生动脑、动手的空间,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塞给学生。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强调物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老师只讲理论不让学生实践是不行的。我的印象中有一位老师,讲课讲得非常棒,黑板上字不多,但是物理理论讲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学生一听就会,但是每学期最后成绩总不是很理想。我观察、分析后认为,老师只是讲完课就算完事了,也不领着学生做实验,也不加强学生的练习,学生太缺乏实验与练习了。而我与他相比较,我的讲课艺术与他相差悬殊,但我肯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体会认真做实验与马马虎虎做实验的区别,即认真做实验,实验的结果误差是很小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物理规律;而马马虎虎做实验,误差是很大的,那离正确的物理规律的得出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并且我也很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因此,我班每学期最后的物理成绩也是很理想的。

二、认真做好课前演示实验

做好演示实验,即在上课前像备课一样,先备好演示实验。因为在以往的演示实验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如讲授“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运动”情况,我在给同学们演示时,虽然给导体通上了电,但是导体竟然没反应,因为太突然了,我有点头懵了,并且时间有限也找不出原因,那个场面相当的尴尬。再比如我在做奥斯特的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从而能让它周围的小磁针转动。在课前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教材上都那样讲了,还会出错吗?肯定能成功。但是由于我的麻痹大意,在上课过程中演示时,小磁针竟然也不听话了,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说服力。

对于自己做的奥斯特实验失败的原因探究,我也是反复实践,几经周折。先是用一根普通细铜丝做通电导体,小磁针离导线不是很近,小磁针没反应。我再把小磁针放到离导线很近的地方,小磁针还是没反应。这时我想是不是导体太细了,我又换了一根比较粗的铝芯导线,通上电,小磁针还是没反应。我想是不是,铝芯线皮影响磁性的大小,我又把离小磁针近的铝芯线皮剥去一部分,通上电,小磁针还是没反应。我想,是不是铝芯线皮剥去的太少,影响磁性的大小,随后我又剥去了比较长的一部分,通上电,啊!小磁针转动了,我欣喜若狂。从这次反复的实验中,我体会到,要做好一次演示实验有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三、认真做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能锻炼学生们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们在探究时,可能不如老师期望的那么快、那么好,但是同学们毕竟在探究中自己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不是一时的记住了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劳动收获的含金量很高的、货真价实的、有生命的知识,而不是一潭死水般的知识。另外,在稍复杂的实验中,老师还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不能把实验完全教给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虽不是一张白纸,但是有时也是比较欠缺的,毕竟不如老师经验丰富。

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有时一个实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好的,因此这时就需要其他同学及时的去配合,即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时间的节约,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电学实验中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就需要有人调节滑动变阻器的值,还需要有的同学观察电压表的示数,有的同学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同时还需要一位同学记录数据,否则只靠--+人又费时又费神,顾不过来。

分组实验又能提高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老师布置完实验任务后,老师可以说鼓励的话,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一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争先恐后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同学们做实验的动作和表情上可以看出,同学们是相当认真而又兴奋的。

聪明的老师,如果肯下工夫,会教出聪明的学生;聪明的老师,如果不肯下工夫,不会教出聪明的学生;不聪明的老师,如果肯下工夫,也会教出聪明的学生。我不是一个聪明的老师,但我是--+踏实、勤奋、肯干的老师,在这里我不敢谈经验,只是写点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做、所想、所悟的所谓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肯定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王莉,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通报。2009(3).

[2]丁华堂.初中物理实验中应该注意点的问题.陕西教育,2006(3).

篇5: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武文胜

初中物理总复习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认真分析近几年物理中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不断进步的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在去年的一年中,我把学生当成了我的朋友,在生活上给与他们关心,在学习上给与他们鼓励,我与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荣辱,同患难。

二、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基础是我不断进步的保证

针对物理考试的命题特点,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前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归纳、总结出物理考试的命题特点:点多、面广、难度适中、深度不大。我在备课、授课、辅导、监测、纠偏和编制补救练习等诸环节中,都体现出这一主题:

(1)、紧扣课本——在讲授新课中我以课本为“本”,强化基本名词、基本概念、的记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识记,做到“遍地挖坑”——人人懂、个个会。

(2)、紧扣大纲——凡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逐个过关、一个不漏,分别针对大纲要求的层次“A”级的要求每位同学必须掌握,“B”级的要求每位同学能根据平时的配套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刨析、肢解、综合、分析和重组,切忌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偏、难、怪,即不得“打井”。(3)、扎扎实实搞“三基”教学,切忌假、大、空。

三、科学的练习、讲评是我不断成长的关键。

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练习和讲评,所以上好讲评课,做好习题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实际中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精讲。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讲。二是针对命题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其他知识略讲。(2)精练。重点内容重复练,热点突出练,解题规范严格练。也就是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选。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4)精评。教师讲评应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是重复、重演一遍,不能以题论题。在讲课中,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努力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讲评并非老师唱独角戏,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一起评、相互评。

四、把握命题方向,关注热点问题,调整复习对策。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如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少,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多少,把物理课本从地面上匀速捡到课桌上做功约多少等,建立基本的事实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应对基本事实的考查。二要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应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面,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五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用好“能力训练”上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主观性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六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要重视物理与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现代文化的交融,来应对创新的素质型新题。

五、重点知识、薄弱环节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如如何测密度、如何测电阻、解题方法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如电路故障专题、实验专题、数据处理题专题等,通过专题复习,活化深化课本知识,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当然,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使学生的实际更切合于中考。

篇6: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经过两年的高中物理教学,我有很多体会。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物理情景,提出问题,高效导课

物理是自然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和科技实际等联系很紧密,所以每节新课应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现象入手,设置紧扣本节内容并且同学们感兴趣的物理情景。情景可以是几行文字内容也可以是图片,列表或动画。然后提出导入新课的几个问题,问题应紧扣课标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贴近实际生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练掌控教材和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生成新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讲解新课,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可以个别提问,或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或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或自己的猜想或自己的假设。最后由老师和同学们汇总形成共识,生成新知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不同,他们体会不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就很难清楚地理解新知识。教学中还要关注教学设计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倾听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理由。在教学中随机的与学生一起交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改变自己的角色,变“讲师”为“导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很重要。

二、高效激发学习兴趣,让物理课堂充满乐趣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有积极思维,人人深思或分组讨论抢着回答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十分迫切的需求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积极兴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尝试以下几种办法:

1、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成功,主动发言,发表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板书要规范条理认真甚至美观,同学们看起来舒心做笔记轻松记忆深刻。

3、普通话流畅,语速要慢, 讲话经常有幽默感。

4、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种新鲜感。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物理就在身边。觉得必须学好物理。

5、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或指导同学们亲手制作一些小实验,也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亲自参与实验。

6、采用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以情促思变抽象为形象的目的。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物理课堂充满智慧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牢固掌握,并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讲解,看书,讨论,动手练习等交替进行。当教师讲到关键性问题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预设到学生不宜理解的知识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也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高效性。

四、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内容,让物理课效果最优化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如果一堂课分成课前,课中,课末三段的话,许多同学在课前课末注意力集中。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如果课中学生注意力会有点分散,可以安排分组讨论,学生练习等,从而顺利渡过这一相对困难的时段。

五、课后总结进行反思,让课堂内容条理清晰化

为了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和学生通常要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总结是对一堂课的概括,依据这个概括去回忆复习知识,一节课的内容自然就尽收眼底了。

六、应用创新,解决问题,让课堂内容得到升华

分析了设置的问题生成新知识并不等于课堂结束,结论不是探究过程的终止。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做一些课堂练习,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篇7: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苏莉莎

(内蒙古集宁一中)

篇8: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现将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如何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几点体会和做法予以总结汇报: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双“自主”能力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是促进学生主动学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物理教师, 才能创设合理的问题,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 使物理教学适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

教师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教学能力影响着素质教育。物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物理科学素质、物理文化素质、物理技能素质、物理应用素质、物理思维素质。只有扎实的基础, 才能适应物理知识的急剧增长, 掌握物理学科的规律, 更好的了解物理发展方向。还要有较为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 如数学、物理、地理等理科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文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这样的教师才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才能知道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量, 才能注意到学生独特性, 才能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二、提高学生素质, 使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营造师生互助的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 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 使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培养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 再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方法指导, 如自学方法、记忆方法, 思维方法等, 使学生掌握类比、对比、推理、归纳、总结、联想、迁移、应用、观察的思维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 紧接着是一系列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 及时督促、评价学生, 这样学生就能成为学习主人,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三、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培养学生“双自主”能力的重要环节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自然科学,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探究能力得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 对于容易观察的实验, 教师只操作, 不讲解,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并说明原因或导出结论。对于容易操作又安全的演示实验可由学生登台演示, 对于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认真做好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 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物理知识, 而且可以学到使用仪器进行实验的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 切实改变观念, 才能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计算机多媒体是实施素质教育,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电脑为核心, 交互地综合处理文字、图象、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 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多媒体CAI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且同时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的教学信息, 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用大屏幕投影系统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边讲边操作;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 必要时再辅以课堂实验等。

篇9: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增加演示实验的可视性,加大实验现象的明晰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及结果,并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78-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经过实验推理总结出来的,所以做好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学习物理的愿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重要途经。加强和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年来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 要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1.1 演示实验装置要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演示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直接影响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影响对实验现象的合理观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数都在60人以上,如果演示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做奥斯特实验或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时,若直接将实验器材摆放在讲台桌面上进行演示,也许前几排的学生能够看到实验现象,而后面的大部分学生却无法看清。 为了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我设法将实验装置摆放在适当的高度,如采取在讲台上再放个矮腿小桌或在某些器材下垫上个适当的东西等措施;又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演示实验,承接像的光屏若与学生的视线平行,全班同学中可能只有几个同学看见成像,这样实验探究效果会很差。我将光具座与黑板位置垂直摆放,并把光屏一侧稍作垫高,那么光屏承接的像面向学生,实验的可见度就会大大增加。

1.2 实验装置中颜色的搭配要合理

实验器材颜色的搭配对实验现象观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使用器材色彩要鲜明,不同颜色的对比度要强烈。例如:观察铅笔在水杯中的折射现象,我选外表颜色鲜红的铅笔和无色的玻璃杯,学生观察效果较好。

1.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

有些演示实验尽管实验装置摆放的高度和角度恰当,颜色搭配合理,但其可见度仍很小。例如探究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各种磁铁的磁场形状和同名异名磁极间的磁场情况等实验,它们的可见度都很小。因此,对于“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的探究实验,我将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有棉花,并用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将棉花浸湿)同时投影到银幕上,学生对比观察就会清晰地看到,泡上包有酒精棉球的温度计示数逐渐下降,而另一支温度计示数不变。学生通过观察和积极思维就会得出“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的结论;在演示各种磁场情况时,将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演示,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的“动态偏转”情况也可投影在银幕上。

利用投影仪不仅增大了实验的可见度,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投影仪创设的情境中,就会怀着愉快的心情,在教师的设疑、启发、诱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使其结构简单,现象明显

对课本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是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改进与创新的演示实验,不仅要做到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操作方便,而且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现象,应选取学生熟悉的接近生活的器材,从而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亲切感,消除神秘感。 

如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实验,我这样改进:如图,取一小平面镜子,调好角度,把太阳光反射进教室的讲台上,取一只长身无色啤酒杯,将杯内充满烟雾后,迅速盖上薄玻璃板(玻璃板先湿些水,增加与杯口的粘合作用),透镜贴放在玻璃板上,让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的反射光柱,让学生观察现象。因为在教室明暗反差大,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相当好;又如:探究摩擦力的方向时,找一个毛长约7~8cm的软毛刷,用手按在抬高的讲台上,推或拉时,让学生观察用力方向与毛刷弯曲方向来演示几种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这些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可达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的效果。 

3 利用教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强调探究教学,其中“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是探究的起因,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然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重要地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提出问题上,具有独得天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好实验内容,积极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实验情境,力求使学生置身于其中,主动提出问题,想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探究大气压强的作用,教师演示观察“瓶吞鸡蛋”。先用浸过酒精的小棉团放入广口瓶内燃烧,待火熄灭后,立即将一只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然后教师领着学生喊:“进!进!进!”学生果然观察到鸡蛋慢慢地进入瓶中。再取另一只在瓶内未燃烧过棉花的广口瓶和鸡蛋,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是鸡蛋却怎么也不能进入瓶中。对比两次实验,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和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情境设置的问题要避免抽象化和繁杂化。初中生掌握的知识有限,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在内容方式、方法上,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探究实验,发现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不同的面上前进的距离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面上前进的距离是不同的?为什么小车在玻璃板面上前进得最远,而在毛巾面上最近?让学生从“不同表面”入手去分析讨论,就得出:不同表面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大小不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摩擦阻力再减小些,你能推测小车前进距离的变化吗?如果不断减小阻力呢?如果阻力减小到零呢?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学生就容易分析得出新的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好物理单凭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远远不够。学生要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还要因地制宜地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我们区推广的教学方法——“动态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动态的物理实验小组和课外兴趣小组,其活动体现平等性、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互补性。小组自由组合,平等、自主地开展活动,可以组内交流,也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交流的形式有对话、动手做等。A组的同学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设计实验,合作探究等,同时指导和帮助B、C组的同学;B、C组的同学通过平等交流、合作、体验、动手、感知,在A组同学帮助下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用所学知识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知识,有利于新的课改。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搞些小制作(比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自制杆秤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搞好实验教学,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能力测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3]廖伯琴.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山东淄博临淄边河中学 邱方军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目标出发,论述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及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与实物演示实验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篇11: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探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年级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淡几点实践中的体会

一、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耍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实验设计要具有探宄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人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楞次定律的发现为什么会想到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变化的关系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应当看到,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用于反复巩固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针对本人在高中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实施的具体方法。

1.演示实验。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学生实验的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完了事。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上一篇:让我们读书吧演讲稿下一篇:小说集《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