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眼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2022-09-11

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 而且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做眼科医生的几率很小,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内、外科的学习上, 对眼科学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此问题浅谈几点体会。

1 以临床病例贯穿授课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讲课学生听, 就好比售货员卖货顾客买, 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医学生对临床课的学习兴趣较大, 但是单调的理论讲解、简单的照本宣科会令人听之乏味。因此我们在授课中将临床病例贯穿到整堂课中,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病例具体详实,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等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一般来说, 选择的临床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具有典型性、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常是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亦可以是经改编或虚拟的问题。在授课开始用临床病例引出讲课内容, 一般在开始介绍病例时, 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 问题也就提出来了, 我们于是将其中的问题始终贯穿于整堂课之中, 使得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不断深入思考, 分析事实相互关系, 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从而达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我们在讲“眼外伤”章节中的眼化学烧伤时, 就运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同样有两名工人在劳动时不慎被碱液溅入眼部, 一名工人直接赶来医院, 接诊后医生用3%硼酸水中和冲洗及给予相应的处理;而另一名工人立即自行用自来水冲洗后, 再来医院进一步处理, 结果第二个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第一个患者。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为什么?接着我们就开始讲解其机理:因为碱能使组织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溶解, 很快渗透到深层和眼内, 分解坏死, 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眼化学伤的急救原则是就地取水、分秒必争地进行结膜囊冲洗。如果患者能自行冲洗后再来医院进一步处理, 预后就会好得多。由此可见, 通过病例的介绍与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眼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实现了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精讲重点难点, 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少而精的教学方法

眼科学的内容较多,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各种眼病全部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完成任务而一味满堂灌, 就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 学生实际得到越少;教师越是面面俱到, 学生的印象越是模糊, 结果事倍功半, 事与愿违。于是我们对于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进行精心组织, 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少而精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授课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提出带有普遍性、综合性、实用性的问题。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学会学习。而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 而在回答问题时, 向提出问题的学生或其他学生反过来提问, 引起讨论, 有些问题他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传递的信息量和讲课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使他们得到较好的训练。

3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以前期学过的基础课为横轴, 以病理生理学的变化为纵轴来展开课堂教学。如在讲授“葡萄膜炎”一章时, 我们首先复习在眼解剖课上所学过的葡萄膜的组织解剖学层次与毗邻的关系, 再让同学回忆一般炎症红、肿、热、痛的病理特点, 进而提出问题, 分析葡萄膜炎症的特点, 它与身体其他组织炎症有何不同之处?其原理是什么?那针对葡萄膜炎的特点又该选择何种治疗措施?各种治疗都有哪些措施利弊?葡萄膜炎病情恶化以后对其毗邻组织有何影响, 有哪些并发症?又该如何去治疗?一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 使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中完成课堂学习。再如, 在讲“屈光不正”这一章时, 我们先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先进行现身说法, 讲一讲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配眼镜的过程及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治疗方法, 然后再系统地讲授,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验光配镜原则及如何看懂和书写验光单。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记忆也将更牢靠,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课堂教学更趋形象化

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检查、手术都要用裂隙灯、眼底镜、手术显微镜等进行, 课堂上、书本上讲述的概念和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即使在有限的临床见习中, 一些重要疾病的体征也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得到。因此,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是增强学生认识能力, 缓解教学内容多, 学时少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手段。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首先应用裂隙灯图像系统、数字化手术录像系统收集临床典型病例, 形成素材库, 并对照片等进行制作和编辑, 让学员通过自己的眼睛去感受, 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对于“眼的解剖生理”及“眼屈光不正”等比较抽象的课程, 我们则利用图表、动画等使教学内容的演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用超级链接使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兴趣倍增,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则更形象化, 理解将更深刻, 记忆也将更牢靠,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形象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大课教学切忌枯燥, 要生动、形象,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记忆的科学来看, 图像比文字更易记牢, 并在大脑中持久地保存。

5 重视结语应用、中英文对照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精彩的结语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为增色。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授课内容, 罗列大小标题作为结语, 或随意将结语舍弃, 会使整堂讲课虎头蛇尾, 严重影响授课效果。因此, 结语要做到内容巧妙构思, 利于新、旧课间衔接, 语言精练简洁, 教师学生互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水平, 我们在进行中文小结的同时, 还利用简洁明了的英文对整堂课的重点进行重复强调, 不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记忆, 还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水平。

总之,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极大地激发了临床医学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显著提高了眼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今后的眼科学教学中, 我们还要继续加以摸索和完善。

摘要:对眼科学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是影响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 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 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以临床病例贯穿授课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重点难点, 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少而精的教学方法、结合以前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等,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眼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质量

上一篇: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下一篇:国际贸易中数字化文化产品分类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