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欲望

2022-09-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 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下,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愿望, 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 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 以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欲望

教学思想史上, 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 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时代,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呢?

一是要"巧妙", 在学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 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 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 予以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 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 使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重点和难点, 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例如, 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复兴小学操场长80米, 宽50米, 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操场的长增加30米, 宽增加20米, 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画一画, 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 (平方米) 。这时, 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 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 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 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 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 宽20米的长方形, 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 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巧妙灵活地启发, 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准确",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 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 有坡度, 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 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速度或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调节和控制,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例如, 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 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 可以用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 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 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 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法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以上的活动进行操作, 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再配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 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 实现自主学习。

三是要“灵活”,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 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 使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 形象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 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然后在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 变抽象为具体, 把数学语言难以表达的转化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由于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比较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而轻松的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本节课的难点化于无形。可见, 这样的整合弥补了以往教学中传统教具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 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发表敢于展示,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兴趣, 自主探索,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树立学习信心,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 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呈现过程, 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 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 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 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教师通过Flash制作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 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2, 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3, 让学生猜想, 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不能直接相加减, 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 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 运用信息技术, 拓宽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比如, 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 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 围绕选题, 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资源, 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 整理自己的成果, 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 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 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 成就感, 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的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走出课堂, 上网学习, 查找资料, 拓展知识, 给学生一个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 为数学课堂提供教育资源,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点拨学生思维, 化静为动, 突破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探究式学习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中若干优化问题探析下一篇:骨折患者压疮全身全程的预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