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30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通用9篇)

篇1:“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代写论文提供 写手上传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实现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创新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探究性学习”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关键字: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激情,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教材的安排等设疑激趣,将学习任务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到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驱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学生通过任务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注意为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习水平高低不等的学生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内容来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激励学生像上楼梯一样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选择或依次完成:(1)、插入四张你喜欢的图片;(2)、有目的地插入一组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物图、风景图等;(3)、精心地设计和挑选,插入的一组或多组图片有一定的主题,美观、艺术。

2、激趣诱导法。“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设计的一些引人入胜的实用课件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或通过玩游戏、找方法、找规律、做比较等,让学生开展比赛或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如练习打字时,让学生通过打字游戏提高打字速度;学习复制,让学生探求多种复制方法进行比赛;在《金山画王》中试着找规律;简单的、与前面知识有联系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操作,并演示给大家看。

3、“空白”发现法。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重在实践操作,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计算机的功能又十分强大,一种操作往往有多种方法,各种软件还自带帮助。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实际,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空白”,让学生自由探究未知领域,完成课堂的扩展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钻研奥秘,获得意外收获,享受一种探索的乐趣,培养探索的精神。如学习“microsoft word”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帮助或鼠标提示自由学习老师介绍之外的其他的更多的工具按钮,自学“自选图形”部分的内容。

4、解决实际问题法。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搜索、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解决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教三年级学生在电脑上写日记;四年级用电脑创作艺术画,学习《图形的缩放》一课,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张桌布;五六年级学习网上搜索,让他们搜索一些写作文、解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借助网络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给自己录制歌曲,查找学习资料,查看天气预报,看新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等。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多方联系,大胆询问,勇敢尝试,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探究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兴趣、自学探究。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质疑,课中探讨解疑,课后延伸复习。学会查阅资料, 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多思考,多实践,对未知、未见、未懂的知识进行自学探究。

2、小组分工探究。一个比较大的探究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完成一部分,或者小组内几个人,一个人探究一个问题,最后进行组合、集中、共商、确定。这比如组织同学办电子板报,制作校园网页等。

3、解疑合作探究。就是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合伙攻克难关,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分析透彻,达成共识。课堂上,鼓励邻座同学多商量、多讨论、互帮互学;课外,让学生自由组织互助组,促使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大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商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交流、集体探究。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设想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或指出不足;选出全班最优秀的在教师机上给大家演示、交流、欣赏、展评,进行集体探究学习,激发全班同学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努力探究的热潮。

5、激励引申探究。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些经验或收获时,及时给一些鼓励,恰切地进行评价,让学生多总结,多思索,琢磨反馈,举一返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再接再厉,拓宽知识面,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深入的探究学习,追求知识的更高境界,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学生的探究还可以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探究;在质疑问难处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多方探究,养成习惯,提高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如下:

1、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就时刻培养他们自觉探究、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一个知识,遇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开动脑筋:思索——质疑——探询——研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由创造、积极创新,学会、会学,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人。

2、扩展思维,多方探究,力求创新。引导学生探究要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空间、充足时间,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例如,在学习“绘制标准图形”时,我只教给学生绘制的一点方法,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的作品,便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创作实际生活中和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物品,力求独特、新颖、别致。

3、联系实际,进行整合,提高能力。就是尽量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把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整合,把各科相关知识贯穿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如讲录音机和插入声音时,让学生把音乐课中的好歌曲录下来;在讲《绘画》时,让学生画最喜欢的动、植物、花卉,用美术的思维完成这节课;四年级文字输入时,让学生写作文、输古诗等。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竭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可抗

3、《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陆宏

4、《对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武健

5、《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现代化》总第72期

(《教育

篇2:“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篇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探究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 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由于美术课程特殊的人文性质, 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是讲授课本知识, 学生对课程并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美术, 同时也使美术教学变得没有情趣, 效率低下。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选取特定的学习内容,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抽象的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做到乐学, 主动地学且学有所得。

1. 创设各种情境, 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 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 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 突破学生的情感极限, 从而彻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看似简单易懂、枯燥乏味的内容, 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也可以设置思维荒漠,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了, 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展示美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中, 可利用美术课程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录像、多媒体、参观、访问、郊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 让学生可以处在具体的环境之中, 增强其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入手, 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 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达到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二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 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环境

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 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 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 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课堂枯燥无味。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新课堂标准, 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教师要积极引导, 精心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 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 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在美术课堂上, 不论是学习过程的安排还是学习方法的确定, 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尽量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这对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 意义深远。

2.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美术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师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课堂和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在课堂上, 要创造氛围、空间, 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 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 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课外, 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 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发挥想象,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给予合理性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孩子们提供轻松、和谐、自信的学习环境, 评价时, 对于好的现象, 要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不能放任自流。美术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 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 关键是要注重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 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 以达到预期目的。

篇4:“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主体作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12-02

1 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分析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研究课题,从中培养自己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加侧重课题研究选择的自由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本知识,另一种则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前者,不仅可以巩固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更多教师偏重选择第二种课题进行研究。

这两种课题内容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在选择第一类主题进行研究时,教师应该选择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忌直接介绍理论知识,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将内容往第二种转移,将理论知识更加生活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选择研究课题,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进一步吸引学生视线,使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

2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其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2.1 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不同

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想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是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不能在网上快速找到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教学的进度。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探究环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差

有些学生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对于电脑比较熟悉,却不愿意帮助那些操作电脑能力差的学生;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因自卑也不愿向操作能力好的学生请教,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缺少合作机会,给探究性学习造成困难。教师介绍了搜索工具“百度”“谷歌”,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站上搜索需要的信息,但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于一些探究课题不知道如何下手,不能准确把握探究课题的目的,因此,探究合作性学习逐渐变成空洞的形式。

2.3 教师对探究课题的选择缺乏科学性

一些教师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追求形式主义,随便选择一些探究主题,而没有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2.4 学生对于各种学科缺乏整合能力

学生对于语文、英语、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整合能力,对于教师布置的探究课题没有清晰思路,使探究性学习失去原有的意义。

3 提出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提出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3.1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同时应该加强自身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课堂灌输为主,这就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降。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现代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我发展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实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3.2 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实现均衡化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因此,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合理分配,力求各小组均衡发展。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指导,鼓励这些学生主动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实现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3.3 采用合理的探究学习方法,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

根据探究课题的不同,主要分为知识点探究、案例式探究和网络主题式探究三种探究方法。

1)知识点探究主要是针对于课堂里的某一环节而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进一步方便记忆。

2)所谓的案例式探究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贴近生活的问题。比如为一家超市制作促销洗发水的营销策划等,这要求小组成员去调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合理定位商品价格,还要注意场景布置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动手完成。

3)网络主体式探究更能锻炼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知识和新课标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但是在评价学生探究成果时,应该注意評价形式的多样化,因为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

4 创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学习环境

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自由开放的探究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不同方面的肯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完成探究课题。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新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萍.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2]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篇5:信息技术教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有别其它学科的课程,缺少现成的教学方法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技术,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教学观念,不断 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在我校大力提倡校本教研,不断地走出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的今天,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也在不懈地努力探索着,创造着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一直以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及情感的体验;并学会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教学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课题,提倡互助学习,相互讨论,自已动手收集资料素材,分析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注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信息技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最好是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凡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原理等有关的项目都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可以在实验室内做实验,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到科技馆去参观,也可以上网检索资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以“校园网站的设计”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懂得校园网站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想作好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只有将教育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校园网站建设的发展之路。

2.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设计一个校园网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2)确定校园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栏目的设置问题,可以把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3)校园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风格是指校园网站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网络是独特的,是校园网站不同于其它网站的地方。创意是校园网站生存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创意是指校园网站的整体创意,因为这个创意而产生这个网站。(4)校园网站的链接结构:校园网站的外国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5)校园网站的页面设计:包含网页色彩的搭配、网页字体的设计、网页中表格的运用等。(6)校园网站的首页设计:校园网站的首页,就是

用户进入校园网站看到的第一个网页,首页是网站的门面,首页的设计对一个校园网站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校园网站的整体印象,甚至可以决定校园网站的成败。

3.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Ⅰ:准备和指导。安排一节课,介绍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大致课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同时展示校园网站设计的实例。

阶段Ⅱ: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观察各个学校的现有网站,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动手进行上机实验,开展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报告。

阶段Ⅲ: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研究课题的评价

在对该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报告的质量:

Ⅰ内容:包括设计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正确性;

Ⅱ方法:包括方法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多源性;

Ⅲ书写:包括结构的规范性和语句的通畅性。

其中Ⅰ、Ⅱ两点重结果,而Ⅱ点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作者简介:

姓名:吴凤伟,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0207,职称:中教一级,任信息技术课,学校: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建设路9号)办公电话:0393-8975194 信箱:py_welcomeyou@126.com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丁玉祥《物理教学中研究性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4]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5]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宓子宏《物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

[7]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4

[8]高峡 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9]刘冰《教育网站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1

篇6:“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实中物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一、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4.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探究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红军.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32期

篇7:“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赵瓦小学 宋家强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广泛进入到中小学,这方面的探索可谓如火如荼,凡这方面有所实践的学校或教师都感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是太有必要了,它对于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改革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时,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中的优势所在入手,结合具体教学阐述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关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广义上的信息技术是指对知识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技术,狭义上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一门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压缩、编辑、存储、传递的数字化技术,这里所谈的信息技术是指后者。

探究性学习: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开展方式并不仅仅限于研究性课程中。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牟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呈现教学过程,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

篇8:“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树立自主学习目标, 增强探究参与意识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 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 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某种问题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以主人的身份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造力, 进而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并发展独特个性。

目标导学的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 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师讲授WIN- DOWS的基本操作时, 可以向学生布置机器设置任务, 也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真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 通过活动, 学生自主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能够积极地被同化, 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进行任务驱动,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任务目标, 在思想上就有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促使自己操作、尝试、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 提出所希望实现的具体功能,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探索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应该注意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 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 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 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 喜欢编程的学生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内容点到为止, 重视放手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大胆放手, 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个人空间, 为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 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的教学过程中 , 我只介绍了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操作, 接下来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的环节: 给出十道题目, 让各学习小组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答案, 在最短时间里答对所有题目的小组为优胜组并给予奖励。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自主地在教材和教学网站上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策略与技巧, 互相协助完成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掌握搜索引擎的方法技巧, 体会如何在网络中进行有效、高速的信息检索。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管不问, 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 精心设计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分层设问, 分层练习,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施自主探究学习中,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作探究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 认为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几个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忽视了合作的真正内涵。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语言的交流, 思维的碰撞, 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 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创新。合作学习中, 由于不同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还能够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为了达到合作效果, 合作小组内应该有相应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 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个特定的角色, 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 每一个组员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 积极投入、发挥作用, 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防止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游离于合作之外。

2.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 有序地组织、引导学生。

教师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尤其要合作探究教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精心组织和引导, 让学习过程有序进行。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供必要的引导,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适当褒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那些不爱表现的学生则要注意引导、鼓励。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评价, 要从学习气氛、学习方法、探究方式和发表见解等方面作出评价, 让学生知道采用怎样的思考角度、怎样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方向, 充当学生学习的帮手。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 让他们少走弯路, 能够尽快紧扣教学内容顺利地从事学习活动。

篇9:“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 技术 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4

通用技術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它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观点,其中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性学习,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乐于探究就是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本学科探究方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的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通用技术探究性学习不是模仿,而是优化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重要学习方法,适合所有的课程内容,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我们更加侧重技术原理和技术设计内容的探究,还要切实注重技术思想方法的教学。技术探究不是凭空猜想推测,需要围绕探究目的,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适的载体来呈现探究过程,形成探究结论。载体选择的恰当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探究的进程和效果。典型的探究内容有设计1中的“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方案的构思方法”等;设计2中的“稳固结构的探析及设计”,“流程的设计优化及设计”,“系统的分析优化及设计”,“控制的方式和过程”,“控制的干扰和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等。

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助推器。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探究者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控制与设计》的教学中,笔者引入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怎样才能达到白天即使有声音灯也不会亮的目的呢?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当学生比较困惑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加以提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控灯,满足了设计要求。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去

通用技术是以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教学往往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参与,长此以往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充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发挥全体学的积极性,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采取课堂辩论,激发学生进行探究

辩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善于发现、乐于表达的能力。通过辩论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技术的两面性”的教学中,设计了“中学生上网的利弊”一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辩题设正、反方两个组,主要发言人各4名同学。同学们先分别收集资料,再在课堂上一争高低,大家积极性非常高,辩论非常精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技术两面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课堂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

上一篇:为目标努力奋斗的句子下一篇:鲜奶运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