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件原因

2022-08-22

第一篇:切尔诺贝利事件原因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是指在公司厂区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群体职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群体职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提高广大在职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在职员工的公共卫生水平和防范意识,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等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地区卫生局、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我公司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厂区内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组织管理

公司成立由总经理负责的厂内突发群体不明原因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并落实厂内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厂内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度,督促并定期检查厂内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在职员工的科学防治能力。

4、建立日常员工缺勤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例检制度。及时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发现有突发性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早期症状的员工,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经常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积极参加厂区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办公楼、宿舍、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员工喝安全饮用水,吃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公司的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分级 较大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Ⅲ级)黄色

1、公司发生在职员工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2、公司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区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地市、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4、在一个区域内的厂矿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在厂区内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不良反应。

6、因厂内化学设备及化学品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之内,或死亡人数在4人以下。

7、因厂区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职工人数在10~~49人之内,或死亡人数在4人以下。

8、发生在厂区内的,经市、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一般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Ⅳ级)蓝色

1、厂内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99人,无死亡病例。

2、厂内发生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标准。

3、因厂内化学设备及化学品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4、因厂区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员工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5、发生在厂区内的,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五、应急处臵措施

(一)一般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Ⅳ级)的应急反应

1、一般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后,现场的职工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公司后勤主任及公司领导。后勤主任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知本厂司机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的可疑食品或物品;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

2、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3、后勤主任应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情况,做好家长或家属的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4、积极配合地区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察工作。

5、对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中公司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厂区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职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6、严格执行进出入厂门的管理制度。

(二)较大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Ⅲ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还应按照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七、应急保障 公司要提供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厂内卫生基础设施,尤其是改善职工食堂、厕所、宿舍卫生环境,为职工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洗漱设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厂内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八、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处臵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公司正常的工作和职工日常的生活秩序。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突发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性质及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公司和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主管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3、针对突发事件中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及主管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尽快恢复公司正常的工作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导致的暂时集体停工,必须对工作现场、会议室、食堂、厕所及宿舍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继续使用;因传染病暂时停工的职工,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工;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区域,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三、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讲义 细菌性痢疾讲义

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症状: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频繁腹泻、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预防措施:

预防的关键是防止"病从口入"。禁止痢疾患者或带菌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有健康查询制度,身体不适时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喝开水不喝生水。自来水龙头有可能被痢疾杆菌污染,进而污染自来水,若喝下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就会被感染而发病。

生吃瓜果确保用自来水洗净,最好能用开水烫一下,确保其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处理垃圾后要洗手,在日常生活中,如接触门把手,水龙头,公交车扶手,地面等都可能会带有痢疾杆菌,从而使手上带菌,如果再用手接触食物,污染的食物将造成人体发病。经常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绝大部分细菌。

吃熟食不吃凉拌菜,熟食有加热的过程,而且在食用时有相对较高的温度,经过加热到70度的食品,基本不会含有病原微生物,包括痢疾杆菌等细菌,而凉拌菜,凉粉,凉面,其制作过程中没有加热的环节,往往因为数量多,造成销售时间过长,在经营过程中,人员手不卫生、器具不洁、环境温度达25度适合较细菌大量滋生,容易造成肠道疾病发生。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剩饭菜因为有营养,适合细菌繁殖,加上繁殖时间较长,有可能产生致病因子,如果直接入口,容易发生肠道疾病,吃之前烧熟煮透,高温杀灭细菌,使食品安全卫生。

防止苍蝇叮爬食物,苍蝇的活动场所多在垃圾场,厕所等处,使苍蝇的腿上带有各种细菌,一旦叮爬到食品上,其细菌也转移到食品上,食品营养丰富,适合细菌生长,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繁殖到致病的数量和毒性。所以,食物要加盖或纱罩,门窗要有防蝇设施。

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及时就医,尽快明确诊断,针对性治疗,减少对自身和他人的危害,利人利己。

积极灭蝇、灭蚊、灭鼠,消除蚊蝇滋生场所,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以减少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讲义

概念: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的结膜炎症,属于介水传染病。 症状: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

传染源:患者眼部的分泌物,常通过患者揉眼睛又不注意手的卫生而分布到各种物体表面。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水龙头、门把手等,或用病人用过的脸盆洗脸,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与红眼病人对视不会传染,没有科学依据。

预防措施

避免用手揉擦眼睛十分重要。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在日常生活中,如接触门把手,水龙头,公交车扶手,地面等都可能会带有致病细菌,从而使手上带菌,如果再用手揉眼睛,有可能将细菌带入粘膜,将造成人体发病。经常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绝大部分细菌

春夏为易流行季节,最好去正规并且消毒条件完善的游泳池游泳,这样的泳池有禁止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预防措施,为消费者提供卫生保障。

同学之间不共用毛巾、手帕、化妆品、粉扑等洗脸或者接触皮肤的物品,防止细菌感染。 肺结核讲义

概念: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 症状:

周身无力,疲倦,发懒,不愿活动。

手足发热,不思饮食,白天有低烧,下午面颊潮红,夜间有盗汗。 发烧,体力下降,双肩酸痛,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 咳嗽超过三周,但痰却不多,有时痰中带有血丝。 胸背疼痛。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

传播途径:1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2经消化道传播;3经皮肤传播。

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因肺结核排菌病人随地吐痰,干燥后细菌随尘土飞扬,被他人吸入而引起感染发病。

结核菌的传播主要在夜间,和排菌病人同住在一个房间内的儿童和青年最容易受感染。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初次侵入人体的结核菌,容易造成感染。

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也不一定发生结核。结核的发病主要受到即感染结核病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的影响,如果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差则容易发生结核病。 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增加营养,保存乐观情绪,能较快(三周)恢复至不排菌不传染状态。不影响学习。

六、预防措施:

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场所的通风。

在咳嗽、打喷嚏时必须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及时洗手。纸巾包好放入垃圾箱

定期进行学生体检。

发现患者,立即隔离,要求其回家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减少对家中人员及其他人的传染机会,有益于学校,也有益于同学。

患者居住的宿舍所有同学立即组织体检,确定感染情况。 宿舍进行消毒,被褥衣物进行暴晒,墙壁地面用消毒液拖。

流行性腮腺炎讲义

概念:简称流腮,亦称痄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主要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其具有高度危害的并发症,需要高度警惕和积极治疗。

三、传染源:患者。

四、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五、预防措施:

立即隔离患者,要求其回家休息治疗,一般两周可以痊愈返校。 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礼堂等场所保证通风。

注意休息,增加营养,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能力。

已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在知情自愿原则下,针对性接种减毒活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讲义

概念: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甲流属于流感的一种。

症状: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带有病毒气溶胶的空气、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被传染者吸入这些带有病毒的空气而感染。

预防措施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洁净,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

在咳嗽、打喷嚏时必须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及时洗手。纸巾包好放入垃圾箱

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

老年人、儿童、病人等易感者等戴口罩、勤洗手,减少接触病毒机会。

患者尽量休息治疗,单独一间房间,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已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在知情自愿原则下,针对性接种灭活疫苗流感疫苗预防。

药物预防,如板蓝根冲剂、金刚烷胺等,对有可能感染而未发病者有效,只对部分流感有效。

四、常用消毒方式 空气消毒

进入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各种细菌病毒是以气溶胶形式悬浮于空气中的,如果开窗通风,能迅速降低空气中细菌、病毒的浓度,降低致病风险。教室要求每节课间门窗全部打开,通风,宿舍在上课时间窗户全部打开,窗帘卷起,保证通风效果。

如阴雨天气,扬尘天气不适合开窗通风时,可以选择紫外线消毒方式

紫外线具有消毒空气和物表的消毒功能,教室,宿舍如果不需要对桌面,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以选择吸顶安装,如需物表消毒,可悬挂安装在物表上方2米处,或者使用移动式紫外线灯,紫外线对人角膜及皮肤有损害作用,消毒时人不能在室内,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灯管使用寿命不超过1000小时,紫外辐照强度低于70uW时更换灯管,每周用酒精对灯管进行擦拭。防止灯管积尘对消毒效果影响。安照每平米不少于1.5w的公式计算教室需要的紫外灯管数量。开关与照明开关分开并标示明确。

消毒剂喷雾消毒对于适合喷雾消毒的房间,关闭门窗后进行喷雾,消毒后30分钟开窗通风。

教室、宿舍要每两周清洗一次空调隔尘网。 地面、墙面消毒

自来水湿拖,每日2次,有病原菌污染情况时,用1:200的84液湿拖并保持5分钟有效时间

座椅、门把手、水龙头、电话机、台面消毒

湿抹布擦抹,有病原菌污染情况时,戴橡胶手套用1:200的84液擦抹并保持5分钟有效时间,再用自来水清洗抹干,防止对物品的腐蚀,。

厕所消毒

第二篇: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1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

1 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第三篇: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旧的优良道德规范标准被淘汰。06年“彭宇案”中老人摔倒扶起反而被冤枉的情况,引发的一系列老人摔倒不敢扶问题。人与人信任缺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明哲保身”的引导下,人们大多数会选择对事发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更有的是躲得远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复存在,在外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国民道德观的自私、利己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经济的繁荣,永远不可能脱离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孤军奋战、一枝独秀。否则,将会在现实中出现一幕幕让人悲怆的苍凉。道德堕落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正视以往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偏颇,用良知的尖刀雕刻重塑社会道德。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其中有批评肇事司机、18位路人的、有怀疑道德滑坡并分析原因的、有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来建设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些讨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呼吁着我们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二)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三)社会总动员,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国家法制的责任、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每位公民的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共建道德美好家园。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2、 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郭美美事件

近日,郭美美母女接受郎咸平第一财经的独家专访,我看了,但觉得有点可笑。那场面,颇有名人访谈,致富之道介绍会的感觉。郭母自称炒股致富,每天涨几十元,赚过几百万,这样的本事,不去华尔街当股神恐怕太屈才。我想现在股票大跌,股市惨淡,经济萎缩,那她郭母的股票不知套住了没。有些所谓的真相,已经不能轻易相信,我们的信任像这个社会的神经一样,脆弱的经不起什么揭露与猜测。那些有意闪躲的重点,含糊不清的人际关系,信者信,不信者权当笑话,又或者只是引来更多的质疑。

我写此文,并非是要批评郭美美本人,千万网友早已做了此事;也不是有意揭露什么社会的黑暗,我始终愿意带着一个阳光的心看待我生活的世界。我只是想要呼唤一下,我觉得悲哀的不是这些事情的发生,而是人们的麻木与习惯放纵。不要认为那是他们应得的,没有道理他们享受奢侈是应该,而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争取就是不自量力,虚伪耍心机。更不要认为那种虚荣浮华的生活就是幸福,忘记尊严的向他们的队伍靠拢。社会的不公,可能无法在一时半会改观,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可以觉醒,可以抗争,可以抵制自己身边的不公平。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明白,有义务抵制,为了更公平的明天,我会坚持我的想法,并不断付诸实践,此文是我呼唤的见证。

先说“炫富“撇开郭美美的奢侈高调炫富,用心留意一下校园里的学生,耐克,阿迪,iphone手机等名牌用品集于一身的你应该没少见,虽说或许你觉的没什么,谁叫人家父母有钱供得起,可你是否发现这反映了一些现象:当代青年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把虚荣浮华作为幸福,而越来越不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当代青年炫富心理,攀比现象严重,结合发生在我身旁身旁的一件小事来说就能反映。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官办公益组织的行政色彩已经在不断消弭。如自身治理结构逐渐健全,依托党政资源开展筹款的模式逐渐淡出,基本上都在依靠自身品牌开展筹款和实施项目,已在不断地去行政化。

郭美美事件启示我们,中国以官办慈善为主体的格局要不断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监管机制等多方面,都要不断与国际接轨,让民间组织回归民间,政府要从举办慈善过渡到监管慈善,要更多地借鉴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但是这要有一个过程,只能是渐进式改革。涉及到组织机制方面的改革,则需要来自于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需要政府继续大力推动。慈善机构自身的治理和改善,则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依靠组织自身的内部改革,依靠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不断创新。

最后,也是我们最需要长进的是:应对危机的能力,驾驭舆论的能力,开展正面宣传的能力;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风暴来临,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祈祷风暴早日消散。

从小悦悦事件论中国的道德建设问题

摘要: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社会各界对道德

滑坡的质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法制建设的抨击使我们认识到道德建设的严峻性。所以,分析事件原因,提出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探讨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措施。最终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促进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键字:小悦悦 道德建设 社会发展

正文:2011年10月13日下午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30年来专心致志的经济发展是否只是留下一种道德真空?”质疑中国的道德问题。 华尔街日报称:佛山一个市场的监控摄像机拍下的这段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引发中国反思。近年来,中国人的冷漠是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经常见到的现象。一些人说,这是中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过,在仔细研究了小悦悦事件后,很多人指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中国缺乏见义勇为的法律来保护那些帮助陌生人的好心人。当中分析了现象的原因。法广报导:有网友对女童被撞事件发表评论,认为“表面上作恶是司机和冷血路人,但根源是62年毫无人性的专制社会”。强烈抨击了我国的社会制度。 BBC报导:社会冷漠网民质疑“幸福广东”。这件事是对广东当局提出的所谓“幸福广东”的莫大讽刺。广东省政府强调不纯粹追求GDP增长,而要建设以人为本,建设全面的幸福体系。

在“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功德无法立足,“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道德严重缺失的事件中,我们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现实。

一、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旧的优良道德规范标准被淘汰。06年“彭宇案”中老人摔倒扶起反而被冤枉的情况,引发的一系列老人摔倒不敢扶问题。人与人信任缺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明哲保身”的引导下,人们大多数会选择对事发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更有的是躲得远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复存在,在外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国民道德观的自私、利己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经济的繁荣,永远不可能脱离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孤军奋战、一枝独秀。否则,将会在现实中出现一幕幕让人悲怆的苍凉。道德堕落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正视以往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偏颇,用良知的尖刀雕刻重塑社会道德。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

二、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其中有批评肇事司机、18位路人的、有怀疑道德滑坡并分析原因的、有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来建设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些讨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呼吁着我们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

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三、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国方式。如果从法治与德治的本质来说,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政治文明以物质文明为经济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思想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同时,归属于政治文明范畴的法治。作为一种政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而归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德治,作为一种思想建设,重在素质建设。在制度与素质的关系上,制度建设是首位,素质建设是关键。没有制度建设,素质建设就没有保障;没有素质建设,制度建设也就没有依托。由此可见,治国安邦,单靠法治也不行。单靠德治也不行;法治和德治对立统一,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效果。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二)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此相适应,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常常把它忘在脑后,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因此,在道德建设上,我们首先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们充分发挥道德建设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些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而这些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通过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才能予以逐步克服。因此,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就不仅仅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后者。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其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总动员,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国家法制的责任、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每位公民的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共建道德美好家园。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向全党和全体人民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 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儿童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与成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心机理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

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2、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来源于《求是》

3、英国《每日电报》、华尔街日报、BBC报道等

4、南方周末

第四篇: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及原因

导语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1. 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3级。

(1) 一级不良事件: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或者下列情形之一者,即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2) 二级护理不良事件: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并将事件对病人的伤害程度分为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重试伤害。以上10类情况中除8类及9类情况外,其他已发生并涉及病人而还未达到一级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都纳入此级别范围。 (3) 三级护理不良事件: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件)

2. 不良事件的分类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疗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3类,医患沟通事件:包括医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等;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10类,供应室不良事件:包括消毒物品未达要求、热源试验阳性、操作中发现器械包器械物品不符。非以上所列内容则注明是其他情况。

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1) 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2) 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3) 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4) 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 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4) 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2. 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3. 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4. 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5. 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6. 院内感染。7. 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 执行医嘱不正确表现在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 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违反操作流程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造成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患者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4. 未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跌倒、坠床)。5.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未对压疮高危因素患者评估,造成患者压疮。未对坠床、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造成患者坠床、跌倒。6. 消极倦怠心理引起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病人投诉)。7. 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特别是高浓度药品未有标识和单独放置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8. 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缺乏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对本学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培训不到位,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应急能力差,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9. 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系统。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设备规模的扩大,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勤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药品不能及时送到病房,不能一站式服务,物品报修报送不及时等。 总之: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复杂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人、环境、仪器设备、以及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如,病房的药物放置错误,造成护士在摆药过程当中拿错药,就会发生摆药错误;护士执行过程当中,没有认真核对,则造成核对错误;在执行医嘱时,没有认真核对,则造成执行错误等。

第五篇: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原因及应对对策

08本科法学三班:谭希希

学号:200808140303 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虞崇胜教授在本文中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消解群体性事件的机制。

2008年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年——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陕西府谷事件、河北定州事件、广东惠州事件„„,以及重庆、甘肃永登、海南三亚、广东汕头等地的多起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一次次群体性事件正在以激烈的方式考验着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

一、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

如此集中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年内爆发,尽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渠道和反馈渠道不畅,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得不到地方党政部门的有效回应,以致党群矛盾、干群矛盾、政民矛盾、警民矛盾、商民矛盾持续累积,最终酿成激烈的冲突和对抗。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法泉最近撰文指出,一些重大恶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问题。应该说,李法泉书记的这一警示抓住了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症结所在。毫无疑问,当下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益显示出优越性,但多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那些直接与政府冲突的“涉政公共事件”)则暴露出现行

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体制性腐败就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的深层原因:

其一,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与政府权力取向有很大关系。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过分地依赖甚至献媚于所谓“利税大户”,而这些“利税大户”则通过贿赂官员获取非法利益,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严重侵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备受关注的“涉政公共事件”背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些地方发展中存在“权金化”倾向,一些地方政府只顾少数“富人”的利益和要求,不顾多数群众的普遍呼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侵害了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透过孟连事件,我们看到了官员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伤害群众利益的利益共同体,以及当地干部对群众要求的漠视和粗暴的工作态度。一系列现象将矛盾的深层原因指向了“权金化”:一些地方部门与民争利、官商勾结,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长期生活于官场“小圈子”,缺乏对老百姓的基本感情,不作为、乱作为,将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

其二,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爆发,与领导干部作风有很大关系。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一些干部长期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呼声,对群众的呼声麻木不仁,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积累、激化了社会矛盾。瓮安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因体制腐败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因为它是由一个偶然性较大的小事件引发,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疏导,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多年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怨从这一小切口喷出。仔细

分析瓮安事件的发生过程就会发现,在瓮安事件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经商办企业现象的普遍化,是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国企改制中侵犯群众利益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沉淀,是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管理失控、公共服务缺失,更是党群、干群、政民、警民关系的紧张。

其三,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危害,与处理过程中的民主协商程序不规范、不及时、不灵活有关。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观察众多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老百姓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政府与民间沟通不到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有的地方处理问题的时候动不动就出现‘不法分子’、‘敌我矛盾’等阶级斗争词汇,对自己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的反思不够。”“重庆采取的方式告诉其他地方官员,应该学会协商和对话的方式,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谅解,这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也体现着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薄熙来虽然是针对重庆市而言,但他所提到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大体相同。

其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和造成危害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明显暴露出我国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干部问责虽然更加普遍化和经常化,而且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促进着问责制的启动。但是,目前各级政府的干部问责制并非健全和完善的,存在着许多缺失和漏洞。首先,是各级各种干部岗位的党纪和法律责任标准和规范不明确,致使许多事件责任主体

不明确;其次,是干部问责侧重于事后问责,致使问责成为一种事后追究责任的惩罚制度。其实,问责制重要的不是事后问责,而应是事前有效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只有明确了干部的岗位责任,同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加大问责力度,才能使干部认识到问责制的重要性。否则,群众就会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二、建立和健全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既然群体性事件与现行政府体制和管理机制有关,特别是那些“涉政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而引起或激发的。那么,要消除或缓解群体性事件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创新下手,加强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注重消除体制性腐败,努力从源头上建立和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群体制性解决的各个环节之中,用制度建设推动工作,靠制度创新解决问题。要遵循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着力健全完善能够制约权力运行、实体和程序相结合的制度,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抓住制度执行这一关键环节,督促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执行制度,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具体来说,要着重建立和健全消解群体性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机制:

其一,事前的预警和协商机制

群体性事件是突发的,但是并非没有症兆的。说到底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和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要事前化解一些容易产生

矛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比如2009年由于大批农民工回乡,必然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稳定工作,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关键的是要妥善地解决好农村的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以及集体资产的处置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平时就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这些问题,避免这些矛盾的激化。

再就是要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既然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是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所致,那么,清除体制性障碍、增强体制性应对能力就成为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要通过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增强体制的应对能力,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保证信访渠道畅通,使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表达和反映,从而在源头上建立起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

其二,事中的应对与化解机制

由于社会是变动不居的,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因此群体性事件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既如此,如何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

要及时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因此,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有关信息必须公开,以便及时沟通各方,化解矛盾和冲突。目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问题就是沟通渠道不够,官民对话渠道不够畅通。过去我们总希望把民意引导到正规的渠道来找政府,但是政府这么多层级,民众往往无所适从,

而政府部门间往往互相推诿扯皮,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因此,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准确、真实的信息是关键性的工作。

要及时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必须及时化解群众的对立情绪。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往往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而化解群众对立情绪的根本方法是民主。纵观2008年以来发生的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多数都与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特定群体代言人缺位,利益调节机制缺失,群众的要求得不到及时回应,造成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所致。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政府与民众的协商对话机制,及时化解群众的对立情绪。

其三,事后的问责和修正机制

群体性事件平息后,要迅速地总结教训,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该严惩的要坚决严惩,决不能不了了之;同时也要及时制定出整改方案,分析事件的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要针对干部岗位的党纪和法律责任标准和规范不明确,导致群体性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尽快制定规范化的群体性事件干部责任制,明确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主体,做到每一个群体性事件都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主体;同时,也不能将问责制搞成一种事后追究责任的惩罚制度,而要事前就建立一套规范的责任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

要针对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政府体制和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整改,改革和修正政府体制和机制中的弊端,增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就目前情况来说,要针对群从利益诉求遭遇体

制性迟钝的问题,着重增强体制性应对能力。而要增强体制性应对能力,必须从理念、制度、体制和机制多方面入手,其中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消除体制性梗阻,完善群众利益协商调整机制,是化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下一篇:全国注册消防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