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2024-04-23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通用12篇)

篇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让我们永远的不能忘记,不但要记住它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要应该以此为戒,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心尽力,从此事件中得到启示。

该事件的具体过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另外,在这次事故中,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这次事件虽然发生在20多年前,二十年虽然不算短,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这次事件都我们人类伤害太大了,不用说二十年,就是一百年,这次事件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依然会有,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2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黑色的记忆,除了带给我们悲痛与警醒之余,我们还要记住什么?

第一,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地惊醒监督。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段黑色回忆时,我们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监督机构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督促,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违反核电站安全准则的行动,本应由前苏联国家原子能监督局的代表出来干预并制止类似行动,然而在这一天没有一个该组织的工作成员。即使该组织领导人去了,也来不及发现4号机组上发生的事和要做什么工作。监督员都奉命在上班时间到医务室去了,他们整天在那里参加医务会议,这样4号机组处于没有国家原子能监督员保护状态下。所以,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此进行监督,并应该提高监督人员素质,监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堆物理知识和一定的电学知识,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很快进入情况,在人员时间安排上应该能够满足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需要。工作职责、工作技能与工作时间均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规范和细则。

第二,还应建立技术指导小组,以保证各种操作的安全可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以后电站的人员没有能够准确的客观的估计所发生的事情,所有人对消除这样大的事故后果,从职业上和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区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初辐射水平采用计量仪表进行最初的测量,由于这些仪表本身测量量程窄,没有能给出真实的辐射水平的数据。在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情况下,除了普遍测量还应进行个别测量。个人剂量笔这种简单的直读式个人剂量仪应该对救援工作的每一个人进行分发与使用,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却将这些剂量仪给锁起来,没有做使用他们的准备。二核电站专门的咨询组是在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几个小时才从莫斯科乘专机赶来,因此有必要在核电站建立自己的技术指导小组,平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训,能够对仪器仪表使用有充分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有充分了解,在专家咨询组成员没有到达现场时能够对工作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出有力的技术指导。

第三,还应该让新闻媒体来监督,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新闻发布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成立专门的新闻机构和社会社团组织进行核事故信息的发布,既要保证核电站周围居民的知情权,又要考虑严重核事故条件下撤离人员的秩序问题,禁止任何非官方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发表内任何与核事故有关的言论,并且应该根据事故的情况进行连续追踪报道,使居民对事故的发展及救援情况有所了解,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失实新闻的流传。

第四,建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核电站不同工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考试,使工作人员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以渊博的知识为建设服务。从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原因来看,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核电站整体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以及管理混乱造成的。把控制反应堆进行实验委托给对工作没有受过充分训练的人员,在一个对核电站反应堆知识缺乏的人领导下进行试验,以及电站相关工作人员的违反操作规程反映出核电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是造成事故的隐患。核电站应结合国际上惯用做法和我国国情,对核电站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与培训,必将为预防核事故打下良好基础,为可能发生的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出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远去20多个年头,它引起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世界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思考,这次事故的事故的过程、原因、后果、应急措施、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剂量估算对后人都是一个借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规程来做,并且,在一定的监督机制下,我们人类一定能够和平的安全的利用核能,核能也一定能够为人来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时间: 2006-04-25 字体:大 中 小

张海红 曹剑锋 史丽生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十四队、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二系)

摘 要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核事故,造成的后果远比三哩岛核事故严重得多,广泛得多,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对有关这次事故的过程、原因、后果、应急措施、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剂量估算等进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得到很多关于此次核事故的信息,尤其是此次核事故反应出来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更对我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核事故应急 核电站 救援

核电作为一项环保能源,已实实在在地为国人所知道所享用。建设核电站,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基本以火电为主(火电几乎占到了80%以上)严重失衡的电源结构,减轻煤运输和环境污染等巨大压力。但是核电站可能存在的危险事故隐忧,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是人们至今还是记忆犹新,不敢忘记。

1986年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莫斯科时间大约是1时23分(北京时间6时23分)4号机组的反应堆装置活性区及部分厂房遭到破坏,使一部分集存在活性区的放射性产物排放入大气。世界核电站历史中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了。

反应堆发生的是热爆炸,由于一系列原因,反应堆中形成蒸汽,然后产生了热导出危机,烧热了燃料,使燃料毁坏,载热剂激烈的沸腾,在载热剂中进入了被毁坏燃料的颗粒,工艺孔道中的压力急剧上升,这就导致了热爆炸和反应堆的破坏。反应堆上部的金属构件移了位,全部高压管道破裂,一些控制棒和燃烧着的石墨块被抛了出来,反应堆卸料的一边和补给水房部分厂房被破坏了。活性区和蒸发器的管道的碎片落在反应堆和汽轮机厂房的顶上,打穿和破坏了电站二期的汽轮机大厅的房顶。这样的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环境影响。

为预防核事故与实施核事故应急救援,针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及其救援中发生的几点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核电站运行及试验规划。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由于进行了一场本不应该进行的试验造成的,而试验本身就违反了操作规程,在严重违背操作规程的条件下,4号机组进行了一系列违反操作规程的试验,粗劣的试验大纲,无效的监督和不按程序审批的试验计划是造成事故的管理因素。在1986年4月25日、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值班操纵员粗暴的违反核电站应该实施的规程主要有六点:

第一,减少了规定的后备反应性,即把反应堆活性区中吸收剂—控制棒的数量降到了允许值以下。

第二,突然降低反应堆的功率,然后使反应堆运行在低于实验计划中所规定的热功率水平。

第三,把全部8台循环泵与反应堆连接,超过了操作规程所规定的单线程流量。这一错误在实验计划中已经存在了。

第四,切除了两台汽轮发电机蒸汽信号的反应堆保护装置。

第五,切除了在汽鼓汽水分离器中的水位和蒸汽压力的反应堆保护装置。

第六,切除了产生最大设计事故时规定要求用的反应堆事故冷却系统。

电站的总工程师H.M.福明对没有充分考虑好的、没有按正常手续取得同意的关于汽轮发电机带负荷惰转实验计划做了批准之后,应由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二期运行的副总工程师佳特洛夫负责实验,而值夜班进行实验的主任是阿基莫夫,控制反应堆的主任工程师汤图诺夫,两人都缺乏熟练的试验技能和实验经验。领导和组织进行这次试验的是“顿河电力公司”的电气工程师莫特连科,但是他并不了解反应堆的特性。

在准备和进行汽轮发电机组自身用电负荷的惰转实验过程中,电站的值班操纵员切断了一系列的技术保护设施并违反了安全工艺过程安全方面很多重要操作规程的规定。值班员的主要动机是力图较快做完实验,在准备和进行实验时违反了规定的程序,违反了实验计划,粗心大意的操纵反应堆装置。这些都说明值班操纵员不大懂得核反应堆工艺过程的特性并丧失了安全感。其结果是由于值班操纵员把反应堆置于不符合操作规程的状态,这实际上加剧了正反应性系数对功率上升的影响,所以造成了严重的核事故。

因此,在我国核电站的运行管理上,首先要根据核电站的核岛与常规岛的不同特性,制定出符合科学要求的运行管理程序,为核电站的管理工作提供出合适的管理规范,对反应堆的运行要进行全面可靠的纪录,并有相应管理人员对反应堆是否正常运行做出判断,对反应堆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应该进行系统的审查,要从理论上对实验计划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还要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场指导实验进行。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应独立于核电站之外的独立组织,有权利对核电站进行各方面安全的检查,并把监督程序法制化。对监督人员制定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监督机构不能有效进行监督。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违反核电站安全准则的行动,本应由前苏联国家原子能监督局的代表出来干预并制止类似行动,然而在这一天没有一个该组织的工作成员。即使该组织领导人去了,也来不及发现4号机组上发生的事和要做什么工作。监督员都奉命在上班时间到医务室去了,他们整天在那里参加医务会议,这样4号机组处于没有国家原子能监督员保护状态下。

在机制上应该保证国家原子能监督局或者职能类似的机构清楚核电站的运行及实验状况,并应该提高监督人员素质,监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堆物理知识和一定的电学知识,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很快进入情况,在人员时间安排上应该能够满足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需要。工作职责、工作技能与工作时间均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规范和细则。

三、管理体系中除设立专家咨询组之外,还应建立技术指导小组

专家咨询小组的组成是由于一些知名科学家组成,其工作单位比较分散,工作地点不集中,这将给相应的核电站核事故应急人员培训造成困难,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根据“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开展工作。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以后 电站的人员没有能够准确的客观的估计所发生的事情,所有人对消除这样大的事故后果,从职业上和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区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初辐射水平采用计量仪表进行最初的测量,由于这些仪表本身测量量程窄,没有能给出真实的辐射水平的数据。在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情况下,除了普遍测量还应进行个别测量。个人剂量笔这种简单的直读式个人剂量仪应该对救援工作的每一个人进行分发与使用,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却将这些剂量仪给锁起来,没有做使用他们的准备。二核电站专门的咨询组是在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几个小时才从莫斯科乘专机赶来,因此有必要在核电站建立自己的技术指导小组,平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训,能够对仪器仪表使用有充分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有充分了解,在专家咨询组成员没有到达现场时能够对工作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出有力的技术指导。

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在平时应在技术培训中清楚明白核电站构造以及辐射防护的有关知识,熟练使用有关剂量检测仪表,为最大限度减小救援工作的损失起到积极作用。

专家咨询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救援中的技术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专业技术小组的职能作用对于一个核电站来说是只管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小组应在专家咨询组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为核事故应急救援的工作提供协调统一的技术指导工作。

四、建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核电站不同工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考试,使工作人员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以渊博的知识为建设服务。

从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原因来看,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核电站整体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以及管理混乱造成的。把控制反应堆进行实验委托给对工作没有受过充分训练的人员,在一个对核电站反应堆知识缺乏的人领导下进行试验,以及电站相关工作人员的违反操作规程反映出核电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是造成事故的隐患。核电站违反核安全要求,在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从1986年1月17日到发生事故时,4号机组已经6次离开反应堆保护系统进行了运行。从1980年至1986年对设备运行中的27次故障情况都没有进行研究并做相应的评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教学中心与有效的专业技术培训系统,其后果已经由4月26日的事故所证实。在发生事故的时候,4号机组有不少“多余”的人。除了直接从事实验的人员之外,还有电站的其他人员,这些非实验人员留下来想学会怎样进行停堆实验,并且该核电站没有相应的人员培训设施。在核动力工程中专业技术的考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些考核不是经常由非常权威的委员会进行负责的,技术考核比较混乱。因此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认证制度,进行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岗位证书。考试内容应该宽泛,不应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是所有工作人员对于核电站管理章程和核电站安全准则均有宏观理解,在发生核事故的条件下应该能够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自行救援。对设备管理设立专门的应急装备处,由专业人士对仪器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并选择合适的适用于应急状态下的宽量程仪器。根据核电站的最新发展提供出合适的仪器检修及更换措施。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剂量监测员不能找到量程足够大的仪器进行放射性水平的测量,而这对事故救援级别的划定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确定了事故的级别,才能对救援行动的规模与方式起到恰当的指导作用。

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核电站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工作人员为核电站的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不仅仅关系到经济利益,在非常时期的军事意义更加明显。在战时是防止敌军进行攻击和进行有效的救援提供强大的后备基础。

核电站应结合国际上惯用做法和我国国情,对核电站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与培训,必将为预防核事故打下良好基础,为可能发生的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新闻管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后出现了一种称为“放射性恐惧症”的新病,众所周知,我们的感觉器官没有记录辐射存在、辐射的条件和它的危害大小的“装置”。辐射的复杂性造成了掌握辐射作用基本的放射性生物规律性知识的困难。核电站周围的广大民众,包括核电站周围30公里以内的居民缺乏足够的辐射特性以及它的生物学作用方面的知识,引起了人们在核电站事故后心理上的紧张。甚至一部分人感到恐惧,甚至畏惧,这就是所谓的“放射性恐惧症”。导致人们这种状态的原因,这里起很大作用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后,居民没有听到客观易懂的报告,而且报道是片面的。放射性恐惧症严格说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人民对正式来源失去信心,而更多的相信传闻的一种状态。

不同放射性核素会维持不同时间的放射性影响。在两种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一是短期强烈辐射,二是小剂量长期照射。一个国家存在有关负责居民辐射安全的庞大体系,这是一大批在放射医学领域积极工作的著名学者、各方面的专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居民疏散时就是通过政府的统筹安排进行的,过程有条不紊,这同核事故进展情况的准确发布是相关的,并且设立居民地址查询处,短期内就向26500人提供了有关居民所在地点方面的咨询。

因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新闻发布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成立专门的新闻机构和社会社团组织进行核事故信息的发布,既要保证核电站周围居民的知情权,又要考虑严重核事故条件下撤离人员的秩序问题,禁止任何非官方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发表内任何与核事故有关的言论,并且应该根据事故的情况进行连续追踪报道,使居民对事故的发展及救援情况有所了解,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失实新闻的流传。

六、军队参加核事故应急救援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莫斯科时间大约是1时23分发生的核事故,在1时28分,以内勤中尉为首的内勤中尉普拉维克为首的14人组成护卫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军事化消防队执勤人员来到事故地点,年轻的军官迅速准确的估计了事故的情况后,派手下的人首先扑灭汽轮机大厅屋顶上的火,以便切断威胁着其余动力机组的火焰。1时35分,内勤中尉基宾科为首的10人组成的护卫普里维亚特城的综合军事消防队的内勤警卫来到火灾现场。基宾科带领防毒气小组侦查与遭到破坏的反应堆性邻近的反应堆厂房的一些房间的火情,这样做可以选择递送水龙带的正确位置。同时电站的值班人员也都来了。1时40分,正在休闲的内勤少校捷连科尼科夫来到事故现场,担任起灭火总指挥,2时10分,由于消防队员的高超本领和奋不顾身的精神扑灭了汽轮机大厅屋顶上的火。后续有相应的救援部队到达现场并由相应的指挥官担任总指挥,在已经确定4号机组及其附近地域超过了允许水平后,消防队员在距离事故地点5公里的地方集合,并按规定时间派遣消防队员进入危险区。

4月27日,空军对切尔诺贝利厂区和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后绘制出了像反应堆投掷废弃物覆盖物的示意图。4月27日,45架直升机向核电站4号机组投放了65吨覆盖材料,但是还不能完成覆盖反应堆的目的。一开始反应堆的封填工作时直升机飞临反应堆上空,机组人员靠目测向反应堆投掷覆盖物。为了使飞行员工作更加有效,基辅、切尔诺贝利、切尔尼戈夫的一些企业制作了用于向反应堆投放废弃物的集装箱以及悬挂设备。飞行员们紧张作业,直升机不分昼夜的在反应堆上空飞行投掷装填物,飞行员还担任消除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行为,参加抢险的全体飞行员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有鉴于此,军队参加核事故应急救援任务时的作用十分强大,行动迅速有利,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有必要针对我国的核电站进行核事故应急救援演习,特别是部队参加核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是确保把核电站事故灾难减小到最低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拉动担负核事故应急救援任务的部队进行定期的演习。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远去20个春秋。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对有关这次事故的过程、原因、后果、应急措施、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剂量估算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得到很多关于此次核事故的信息,尤其是此次核事故反应出来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更对我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教训。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只有这个体系运转正常了,才能保证我国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以及发生核事故后进行相应的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本文结合历史上发生核事故的经验教训,提出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带来有益的作用。

篇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能裂变反映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发电,当今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前苏联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核电站——俄伯宁原子能电站,从1954年运行以来,世界上已有30个国家相继建造了核电站,到目前正在运转和在建的核电站有506座。

核电站事故对人体健康可以产生危害,现代核工业,特别是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标准比常规工业要高很多。并且为达到这一标准而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比一般工业要严格很多。所以尽管核电站也发生过异常运行或故障事故也没有对居民健康带来过危害。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是一次历史记载的著名事故。但对周围居民没有发生危害和伤亡。前苏联于1986年4月16日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核电站事故。

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危害和防护救治

事故发生后,受灾国在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理事故恢复等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核能过程中,值得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1.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对环境的污染

核事故发生在核电站4号反应堆,厂房内有多处起火,造成堆芯破坏和爆炸,反应堆厂房部分破坏,致使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来。据估算,共释放出6~8吨放射性物质,占堆芯核燃料总量的3.5%。

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造成了广泛的污染,原苏联境内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受污染比较严重,原苏联境外的国家瑞典、芬兰、挪威、奥地利、保加利亚、瑞士及希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核事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除反应堆爆炸当场死亡两人及因直升飞机事故死亡两人外,由电离辐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最后确诊为134人,其中28人死亡。除此之外,还有56名病人的皮肤发生了放射损伤,主要由B射线引起。急性损伤都发生反应堆运行人员及现场抢救的人员中。

2)有核事故引起的晚期效应:事后经过14年的观察,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白血病及其它实体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辐射的远期效应仍在继续观察和研究之中。

3.对核事故的紧急处置和善后处理措施

1)建立应急组织,前苏联部长会议和苏共政治局先后组建了特设工作组,领导全国救灾和消灾工作。

2)灭火和封闭被毁反应堆,共出动1100多名消防人员和360台装备,为灭火和阻止放射性物质释放,由直升机向被毁反应堆投放硼化物、铅、沙、粘土、白云石、磷酸钠及聚合物。为封闭被毁反映堆,共组织施工人员1万余名。

3)进行辐射监测,事故后七天提出了地区放射性污染分布图,为事故采取防护措施提出了依据。

4)规定安全剂量,划定不同污染区,确定饮食和饮水中放射性的允许浓度,放射性污染地带分为隔离地带(禁止居住)严格控制地带(只允许严格控制下居住)

5)撤出居民和保护水源,1986年从187个居民点共撤出并安置了约20万居民和12万头牲畜(主要奶牛),为防止和减轻水源污染,采取了建设水坝和泵站进行积存和污水处理。

6)清除放射性污染,对厂区87万平方米进行了去污,对附近居民点也进行了去污,并开设了大量洗消站,对进出污染区人员、牲畜和车辆进行去污。

7)进行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

对事故现场抢救分为三级,第一级在附近城市设立了126个医疗所,进行急救和早期分类诊断,第二级为基辅市所属医院。收治轻度放射病人,第三级为莫斯科专科医院,收治重度放射病人。

对救灾消灾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先后服用稳定性碘片,并定期检查和医学观察。对撤出污染区和在控制区生活区的人员及所生子女达60余万人,进行登记长期医学观察。

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视资料片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核事故分类,该事故属7级,即极大事故。我国政府领导曾指出要重新认识核安全,要制定周密的应急计划和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助体系。做到有备无患,有患无失,防范于未然。

我们查阅大量文献、影视片和人员去现场考察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经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讨论、总结编制了这部科教影视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主要内容:

1.背景:包括世界地图、前苏联地图、乌克兰及核电站周围地区地理地貌、河流、城镇市容,川流不息的居民生活情况及人口数。

2.事故发生经过:在4号反应堆进行停机检修并做某些试验而出了故障。发生两次爆炸,厂房30多处起火,大量放射性逸出。

3.事故应急措施:首先组织救火,消防队接到救火命令6分钟赶到现场,厂内和室内固定消火栓共同奋斗灭火,约5个小时,厂内明火已基本扑灭。覆盖已毁灭的反应堆。控制堆芯大火和制止放射性物质继续喷发,用直升机投放覆盖混合物5000余吨,用了13天时间,放射性物质不在释放。长期埋葬已毁坏反应堆机组,用混凝土构筑了一个“石棺材”以防放射性物质泄漏。

4.污染区的划分和处理:在核电站30公里范围内划分为禁区,在禁区内建立三个监测区,即厂区:10公里区和30公里区。每个区都设有监测和洗消站,对一切运输工具严格进行监测和洗消。

对厂区的去污措施:(1)道路两侧涂一层快速聚合胶液以固定表面层尘土。制止灰尘形成。(2)对污染的设备和碎片清出厂区送往指定地点(3)对建筑物顶和外表进行冲洗(4)清除5—1O厘米一层表土,覆盖一层混凝土或清洁土。(5)严格限制进入该区。

对厂外去污,对厂外5—30公里广大地区污染水平相差悬殊,主要加强监测。保护水源,居民住房用洗涤剂喷洒和水冲洗。在30公里以内居民全部服用碘片,并撤离到安全地带。

5放射治疗,采取抗出血、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防止急性皮肤深度溃疡。美国也派专家参加了抢救治疗。对极重度急性放射病采取了骨髓移植疗法。

6.国际会议:事故后六年间,涉及此次事故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召开过6次,累计发表论文3500余篇,大型专著10部。讨论非常热烈。都在积极的研究和观察这次事故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动态变化。

三、讨论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视资料片,较全面系统的记载和描述了此次核电站事故和处理的全过程,观众一目了然,它是一部有关专业培训和教学的影视教材,对核设施核能应用的辐射事故处理,人员救治以及核安全防护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去年12月15日,乌克兰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最后一台机组。在此前后,一些媒体为求轰动效应,片面夸大渲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灾难的后果。为了让读者了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的真相,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能专家。

据核能专家说,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现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严重事故,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随云一起飘向北欧,一些国家的环境放射性测量结果发现有意外增加,从而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由于这起事故最初是保密的,因此对这起事故的后果说法相当混乱,尤其是对这起事故的放射性后果存在许多误解和担忧。

从1986年到1996年,国际上召开了不少会议,评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最具权威性的是1996年4月在维也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年大会”。大会报告认为,这起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照射,另外2人死于爆炸。其长期的健康效应,根据10年的观察,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外,迄今尚未观察到可归因于这起事故的其他任何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和由该事故引起的遗传效应。

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环境后果,大会报告的结论是,这起事故后的头几个星期内,核电站厂址周围10公里内的针叶树和某些小哺乳动物,曾接受到致死的辐射剂量。到1986年秋天,辐射剂量率已降到最初的1%。1989年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恢复。没有观察到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影响。

去年5月,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在维也纳开会,评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4年来的辐射后果。这次会议专门讨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后果,通过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主席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信,澄清有关事实。

那么引起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具体技术原因是什么呢?核能专家认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该核电站所采用的核反应堆(原苏联设计的石墨慢化、轻水冷却、堆内沸腾反应堆,被称为RBMK型反应堆)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运行人员执行的实验程序考虑不周和违反操作规程也是导致这次事故的原因。但追溯其根本原因应归于原苏联核电站主管部门安全意识淡漠,因为这种堆型的上述设计缺陷早已为人所知,但未引起重视。

篇5: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读书笔记

很惭愧,第一次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是因为福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发生,那时我还在读高中,有些迷糊。后来福岛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列为最高等级七级核事故,才让我第一次听到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书是受害者的纪实口述历史,内容我不想多说。不因为内容枯燥无味,而在于只有自己读一读才能有所体会。

想起看到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农夫为了钱卖自己的小女儿。说来幸运,女孩后来逃了出来,被人收养,逐渐长大,结婚生子,日子过得极好。后来老农夫回去找女儿,要钱,女孩说:“我同情你,但我不会帮助你。”在网络上,女孩遭到了口诛笔伐。说来愤慨,在这件事上,我是个激进主义,反而同意女孩的做法。幸而有个三观合得来的,说了一句:“你没有尝过别人的痛苦,就没法批评别人的选择与生活。”

当初听了深以为然,后来读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也看到一位受难者说:“你们根本体会不到我们遭受的苦难。”

生活中的`“善人”很多,当你违背纲常伦理,他们总要批评几句。我是个法家,历来讨厌过分仁爱,支持赏罚分明,以暴制暴。亦如当我们没有体会别人生活的辛酸,就不要妄加标签。一个小腿骨折的朋友,在公车上被要求给老人让座,不然就是一顶“不尊”的帽子;熊孩子把饮料洒在女生身上,女孩若要生气,孩子父母马上就是一顶“斤斤计较”,配以:“他还是个孩子”,让人无力反驳。生活中比比皆是。

伪善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用苛刻支配他人,用宽容标榜自己。“换位”思维不存在于他们的字典里,却要求别人高高挂起。

篇6:《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书笔记

小人物在时代灾难下的悲欢比想象中更震撼。辐射对于切尔诺贝利的人们来说,不仅一瞬间的毁灭,更是长期无法解决根除的后遗症。疾病,生产,劳作,生育,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被打乱甚至是打断,有的时候,贫穷的人们害怕的甚至不是死亡,而是活不下去。因为物资的缺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原本平静的社会被打破,取之而来的是战争,是掠夺,是混乱。对于我们来说,瘟疫在哪里,也许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在医院的空气中,但是只要认真隔离带好口罩就没事。而辐射存在于切尔诺贝利的每一寸土地里,无论每个人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摆脱他们。

“我们早已从树上下来,却没想到它很快就长出年轮。”辐射也许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危害有多大,但是过去的他们却不能完全认识到其危害。对于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来说,没有人给他们科普,去了也就是成为了错误的牺牲品。当时被派去切尔诺贝利的善后员工,死后被封为英雄,所有人都为他加油,只有他的母亲哭了。他们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又一个灾难面前为之牺牲的普通人。如果一定会死,谁又不想死得其所,而不是做一起被国家当做丑闻事件去掩盖的无谓牺牲品。

切尔诺贝利带给我们的震撼不在于核辐射的危险,不在于成千上万人的死去,而在于还活着的人也有可能即将死去的人的自白和自救。对于世界来说,他们是幸存者,是英雄,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切尔诺贝利就是永恒的诅咒。

篇7: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位于乌克兰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传出两声沉闷的爆炸声,4号核反应堆顶盖被掀飞,8吨多强辐射物质喷涌而出……(图1)。

(1)图组: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让世界对核能的需求增加。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核能被认为是高效清洁的能源,再次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共441座核反应堆投入运营,核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已达到16%。美国的核电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0%;在日本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来源于核能,而在法国核电站所提供的电力更是高达78%。我国现有9座核电站,年发电量只占国内总发电量的2.2%。在未来15年内,我国要在沿海六省一市兴建31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将成为全球核电发展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然而,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对于老百姓仍然无法回避。问起如果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修建核电站的问题,还是有很多人对当前的核技术持有不信任的态度,担心切尔诺贝利灾难再次降临。

20年前,切尔诺贝利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场灾难的发生?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是石墨沸水堆,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驱动蒸汽供应系统,再驱动汽轮发电机产生电能。这些关键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却系统,而使用的冷却剂是在高温下易燃烧的石墨。事故发生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了进行一项电能试验,工作人员错误地关闭了冷却系统。试验又是在凌晨1点进行,刚刚倒班后的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交班人员关闭了冷却系统,试验时6种安全系统都停止了工作,核燃料棒在石墨反应堆中急剧升温,最终发生火灾和爆炸。

在随后多年的调查中,核专家指出,反应堆结构和物理设计上的缺陷是导致灾难最直接的原因,而工作人员的操作错误只是诱发了事故。

记者在承担我国岭澳核电二期、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了解到:目前我国核电站采用的是压水堆型核反应堆,是使用加压轻水(即普通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并且水在堆内不产生沸腾的核反应堆。这是世界上公认技术最成熟、运行安全、经济实用的反应堆堆型。从反应堆设计和实际应用情况证明,从内部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压水堆型核电站在安全方面也远远高于石墨沸水堆。为防止核燃料在意外情况下泄漏,压水堆共设计了三道防护装置。第一道防线是将核燃料密闭在燃料元件包壳的金属管内;第二道防线是将燃料元件安放在密闭的反应堆容器内;第三道防线是整个反应堆设备用混凝土浇筑成的1.4米厚、完全密闭的安全壳包围,要想从外部摧毁反应堆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防护措施都是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根本无法做到的。

核电站的设计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安全性高、综合性强、高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我国建造一个核电站从最初方案设计到试验论证,以及最后的并网发电,这一过程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核电站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其安全性能也极为可靠(图2)。

篇8: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所属频道: 核电

关键词: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 爆炸事故分析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基辅市以北130千米,4台机组,总装机400万千瓦,是原苏联最大核电站。1970年切尔诺贝利开始修建第一座核反应堆,但总工程师只有建设火电站的经验,整个设计由乌拉尔电力公司设计院进行。后来由莫斯科Zukh水电设计院接手该项目的设计,该设计院主要是水电设计。因为物质缺乏,几乎不太可能找到设计人员设计的某些特殊部件,因此设计者真好将就使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部件。

1977年第一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与原定计划推迟了两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并不知道1 975年在列宁格勒与此相同的反应堆发生了熔化事故。对有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因为它们对实际情况不适合,特别是经常移出比规定多的控制棒。操作工还发现当输出功率很低时反应堆极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两个反应堆投入运行。1982年第三座核反应堆活性区发生爆炸并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站区域,因为对这次事故保密,其他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并不知道此次事故的发生。这期间在整个前苏联的ЯBMK型反应堆还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1980年在Kursk发生的事故引起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注意:因为停电导致无动力驱动控制棒和水泵,40秒后才启动备用电源,在此次事故中因:为冷却水的自然循环量较大才避免了严重破坏。

1983年末,估计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关闭后透平机还能为反应堆水泵提供一定时间的应急电源,曾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但因为装置到1983年底前未获授权,因此对该系统的测试延期进行。在负责ЯBMK型反应堆的部长处还有其他的事故记录——设计的控制棒因为有裂纹当插入反应堆时引起输出功率剧烈波动,但在操作工的操作记录上没有记录。1984年3月27日,4号反应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85年报纸上出现了对核电站的批评,能源部命令总工程师替换易燃的遮蔽材料和电缆。但是因为无不易燃的材料供应,这项计划被搁置。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应付商业压力,而让总工程师负责装置的操作。

1986年4月,4号反应堆停车检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测试计划,包括应急电源延迟测试。但仍然不知道当透平的动量下降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水泵达40秒。测试由装置的制造者进行,他们的测试计划与3号和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13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减为一半,两台发电机一台停车。14时对另一台发电机的测试准备就绪。为了避免被联锁,紧急反应堆活性区冷却系统断开。开始准备测试时,Kiev的电力调度员请求供电到23时。23时重新开始根据拟定的计划对透平机的作用进行测试。控制棒的自动控制系统被断开,输出功率降低,下降到30MW。到这一步就没有按照测试的标准规程进行(按标准规程应该放弃试验>,工程师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继续移出控制棒,4月26日1时输出功率稳定在200MW,但这仍然低于推荐的最小功率水平,但是被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测试。

1时过后,另一台冷却泵很快加入该系统,这就需要移出更多的控制棒。大量的水进入反应堆引起蒸汽压力降低。为了避免因为蒸汽压力低导致反应堆关闭,操作人员切断了联锁信号。1时22分,实验刚刚开始,计算机打印结果表明反应性只有最小保留值的一半。1时23分透平发电机的紧急调节阀门关闭,透平机无蒸汽,计算机显示反应器功率急剧上升,副控手按下紧急停车按钮试图将所有控制棒放入反应堆活性区,此时控制棒无法全部下降。爆炸发生了,爆炸掀翻了1000t反应堆外壳,反应堆直接向大气敞开。

工程师没有意识到反应堆已发生了爆炸,还试图用大量的水来控制反应堆,但是所有的泵都无法工作。发电机房着火,消防队也赶来,关键人物也来到现场。核电厂厂长被告知反应堆未破坏,只是需要他对产生的放射程度进行分析调查,但据说莫斯科官方拒绝授权。

4月26日下午,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其他的反应堆也已关闭。成千上万吨含有硼、铅等的沙石飞向建筑物。对相邻城镇Pripyat的调查于4月27日展开。

事故根本原因分析

表7-3和表7-4是事故发生的详细过程和根本原因。

事故后果

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o.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o.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6年乌克兰官方公布,10年来已有16.7万人死于本事故的核污染,320万人受到辐射伤害。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为“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的受污染设备,消除600个村庄的污染物,掩埋50万立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千米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千米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千米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篇9: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今天看了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看完了,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一时间难以思考。吃完饭,略作整理,记下一点思绪。

切尔诺贝利的石棺已经矗立了25年,我直到现在才因为另一起核电站事故,晓得并去了解它。变化远比一成不变更迫使人注意,这一点上,人不比青蛙更高级。

戈尔巴乔夫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观后感《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分享好文◆他在纪录片里说,他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专家团一时低估了危险,无法提交报告。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如果这些话属实,苏联这些顶尖的专家一方面刻意隐瞒事实,一方面没有能力获知事实——这并非无关的两方面,那就说明这一事故超出了苏联人、甚至是全人类当时的能力。人有能力发展核工业,却没有能力阻止核危机,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希望不是在重蹈覆辙。

切尔诺贝利事故,共有五十万人参与抢救,其中十万军队,四十万平民,遍及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没有被告知真相,他们可能不清楚后果,他们可能并不情愿,他们可能后悔了……尽管有着种种可能,他们只是行动起来,抢救了切尔诺贝利,挽救了苏联,挽救了欧洲。在真正的崇高面前,一切言语都苍白无力。

篇10:贝利的名言佳句

1.“我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

2. 好好的去爱那些爱你的人,他们属于你,你也属于他们

3.好球在下一个

4.有人问球王贝利对自己 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贝利总说: “下一个。”“下一个” 我的目标是下一个!

5.女人最标准的体重是比现在的体重轻一斤

6.对球场暴力最好的报复就是把球送进他们的球网!

7.最出色的射门,永远在下一次

8.我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

贝利的简介:

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的一个贫寒家庭,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体育明星之一,被国际足联授予“球王(The King of football)”称号。在职业生涯总共攻进惊人的1283个球,(正式进球700多个)一生中获得过无数荣誉创造过无数记录的贝利曾四次代表巴西国家队出战世界杯共打进12球,其中在世界杯决赛打进3球三次捧得世界杯(第6、7、9届)为祖国巴西永久保留雷米特杯。1980年被欧美20多家媒体记者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首,1987年6月他被授予国际足联金质勋章,被国际奥运委员会(IOC)选举为“世纪运动员”,FIFA国际足联百年庆典他与“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共同获得FIFA世纪最佳球员和足球名人大奖。

国际足联颁奖礼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贝利获得首次颁发的国际足联荣誉金球奖,球王激动地泪洒现场。

贝利的成就:

篇11: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教训

30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影响远未结束。一个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核污染还在侵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乌克兰的统计表明,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453391人是儿童,他们患多种疾病和产生多种健康问题,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问题、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等。这453391名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因此,核污染对于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将会持续下去,远远不会结束。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爆炸后,苏联政府疏散逾9万名居民,将方圆30千米列为封锁区,面积达2600平方千米,灾区沦为鬼域和禁区。但是,近几年英国生态及水文中心开展的TREE计划发现,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变成了野生动物天堂,灾区内甚至有棕熊活动,为百年来首次,引得动物专家啧啧称奇。

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出现许多野生动物似乎是一种征兆,这一地区生态和环境开始复苏。现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似乎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但这一切是否意味当地的生态已经得到真正恢复?

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灾区现在出现了山猫、野猪、灰狼、鹿、马、水獭,甚至棕熊等动物,但是,它们是否为正常的健康动物,包括正在蓬勃生长的植物是否正常,而且这片土地是否完全恢复了生机,对此,就连研究人员也不能明确回答。他们提出,要在第一阶段研究结束之后,会挑选指定物种开展为期一年的实地勘察,为其戴上监察颈圈,利用卫星导航系统(GPS)追踪动物,以获取准确辐射读数。现在,这个用GPS追踪动物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动物以及植物是否仍然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同样,这块受到核辐射影响的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的土壤辐射是否已经降为正常,其土壤上长出的或种植的作物果实是否适宜于人们食用,也需要长期的追踪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如果后续的研究证明这块土地及其之上的生态真的恢复了正常,说明自然有无限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未必意味着人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犯错。

核灾难的共性

核灾难表面上的危害人们可以看到,但潜在的危机和后果却难以发现或不愿正视。正如今天人们纪念切尔诺尔利却淡忘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在人们的淡忘中有一些是极有共性的东西,例如隐瞒和谎言。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大的灾难是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苏联的最高层和媒体不仅对国内也对全世界进行隐瞒。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被告知,核事故的级别是最小的,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安全的,以致有些人还在观看爆炸事故后形成的美丽的彩虹般的火焰,其中一些观看者遭受强辐射而很快死亡,因为那次爆炸所释放出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500多倍。

隐瞒灾难是人的本能,但是,隐瞒核灾难还有更多的原因。因为人们对核灾难造成的毁灭有多严重并不知晓,对于不知晓的灾难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躲避和隐瞒。然而,隐瞒核灾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核能的利用在事前是否经受过环境和安全评估。

即便经过环境和安全评估,一旦发生核灾难,也会被规模巨大和极为严重的惨烈后果震摄,从而选择隐瞒。而且,一旦出现灾难就会粉碎核电站是安全的承诺和保证,由此,不得不选择隐瞒,以减少全社会的问责。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时,东京电力公司称没有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但2013年7月22日,东京电力公司又承认,福岛核电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正渗漏入海。日本政府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于2013年8月7日宣布,福岛核电站每天至少约有300吨污水流入海中。

不幸的是,这并非核电站的首次隐瞒。早在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就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福岛核电站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原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引咎辞职。

福岛核电站还有多少秘密被隐瞒,谁也不清楚,因为,这种隐瞒文化从灾难发生前和发生后就没有改变过。不过,隐瞒越多,未来对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就越严重。

福岛核电站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造成环境公害,以邻为壑,甚至让所有人为核灾难埋单,不过,前者的公害比后者更严重,因为福岛核电站还在源源不断地向海洋排放核泄漏物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造成公害是通过空气传播让放射性尘埃污染整个欧洲,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是通过持续不断向海洋排放污水污染全球海洋。

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后,储存氚残留水的蓄水罐约有1000个。日本经产省的研究小组讨论了5种处理方法,包括用混凝土封闭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然后埋藏于地下,或让其蒸发排放到大气当中等。以残留着氚的污水总量有80万吨、一天的处理量是400吨来测算所需经费和时间,如果将其埋藏于地下,要花费数百亿至数千亿日元,而把氚残留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到海洋,则只花费17亿至34亿日元,最节省经费,也最节省时间,用4至8年就可处理完毕。

nlc202309090702

这就意味着,日本将默许向海洋排放这些核污染水。其实,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和原料一直是福岛核电站的做法,只不过以前是隐瞒,现在是公开。这就意味着核灾难之后的以邻为壑和污染在全球将是一种必然,整个世界都要为核污染埋单。现在,很多人认为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多年,基本上没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天真。以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30年后灾难还在延续,这足以说明问题。

如何和平利用核能?

每年纪念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时,和平利用核能的安全问题也会一再被讨论。

建造核电站最大的理由是要在最大的安全条件下发展经济和造福社会。除了设计和管理上要更为科学外,其实核电站最大的安全条件是距离人群的距离,也即距离越远,越安全。然而,现在世界各国建造的核电站与人群的距离却令人担忧。

2011年4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迪克南·巴特勒博士的文章指出,全球目前有5亿人生活在潜在的核风险中。如果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禁区进行计算,目前全球有约9000万人生活在有潜在核风险的区域内。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至核电站方圆75千米,全球有多达5亿人生活在核威胁之下。其中,以美国受到威胁的人口最多,超过1.1亿人。中国其次,有7300万人受到威胁,印度则有5700万人受到威胁,德国与日本分别有3900万人和3300万人居住在核风险区内。不过,德国宣布放弃核电站后,德国可能不会有人受到威胁了。

在福岛核事故后,已被迫疏散的人数达17.2万人。目前全球211个运营的核电站中,有三分之二的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居民人数,远远超过福岛疏散的居民人数。共有21个核电站的方圆30千米地区拥有至少100万人口,其中有6个核电站在同一范围内的人口超过300万。

因此,若要修建和营运核电站,有关专家和机构首先应当论证,在核电站方圆多少千米以外,人们才不会受到潜在的核威胁,例如,500千米,还是1000千米。

在安全的条件下建造和运行核电站

毫无疑问,人类能和平利用核能,如建造核电站发电,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成就。但是,就人类现有的能力,利用核能只是能够驾驶核能这辆暴烈的机车,却还不能驾驭。因为人类还没有能力为这辆机车打造有效而及时的刹车,更不能控制出事后的灾难。尽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都表示,现在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会比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的第二代核电站安全,但这只是一种更安全,并非绝对安全,谈不上万无一失,更谈不上绝无一失。

人类无法为核电站这种风驰电掣的性格暴烈的机车打造安全的刹车有三大原因。一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三是设计和管理的缺陷。没有可靠的刹车,核机车难免不出轨或倾覆。如此造成的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损害就是人类从所有核电站所获得的利益都难以抵消,人类从核电站的所得只能是巨大的负数。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已经宣布永久放弃核电站,这种态度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深思。

少建和缓建核电站的另一个要素是民主和透明,也就是应当得到公众的同意和监督,而这种同意和监督并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民众的知情同意和监督,而是要得到周边国家甚至国际上的监督,正如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养狗,要获得邻居的同意。提出这种要求的基础是,地球只是一个村子,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电站和核事故都不仅影响本国和周边国家,甚至对全世界的人造成伤害,也对全世界的动植物和生态造成破坏,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和告知了人们这一点。

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一些国家不顾安全条件执意建造众多核电站应当保持警惕。例如,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居然建造了50多个核电站,而且是并不安全的第二代核电站技术。

少建、缓建、不建核电站和在最大的安全系数下建造核电站的核心是充分保障人和地球上所有自然物的安全。毫无疑问,当人类某一天宣布自己已经有能力为核电这辆暴烈的机车装上有效的刹车之时,再大量建造核电站也为时不晚。

在和平利用核能的专业人员看来,只要严谨和管理到位,核电站是安全的,并且全球从1952年到2011年,只出现过27起重大核电站事故和意外事件。

不过,另一种意见认为,核电站必须要求百分之百安全,否则就是在拿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垫背。在日本核电站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师平井宪夫有痛彻骨髓的体会。他说:“核电厂绝对安全——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图纸上设计出来的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方案,实际上是无法在施工和运行中实现的。

其中,技术和管理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是,即便这两个要素都到位,也无法抗拒设备老化和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核灾难。在核电站,有长达数十千米的各种配管交织如网。这些配管被上万个焊接点黏合,就像人体的血管,哪怕一条破损,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只是一次管理不善导致的事故,但是,兴建这个核电站时在技术环节和设计理念上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尊重自然,而只是图一时之利和方便,为赶政治任务,匆忙上马核电站;为了赶工期,大大降低技术标准,使得核电站反应堆的质量不达标。更重要的是,设计和建设者并没有可行的处理核事故危机的方式,从而让核灾难对人和自然造成严重伤害。

今天,在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灾难30周年时,既不能忘掉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还在持续对全球生态和环境造成危害,更不能忘记高悬在所有人头上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因安全疏忽、自然灾害和战争而可能引爆的核灾难。

【责任编辑】张田勘

篇12: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案例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

1、安南呼吁继续援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受害国

新华网联合国4月26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周年之际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深受那场灾难影响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说,俄、白、乌3国至今仍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遭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联合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助这3个国家消除这些影响。那场核事故带来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目前,辐射造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赤贫、失业和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

声明指出,联合国帮助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工作重点,也从紧急人道救援转向长期的发展援助,以帮助受灾地区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切尔诺贝利受害国的援助,帮助受灾社区居民实现自给自足,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

声明说,联合国倡议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将于今年9月就该事故造成的影响作出结论,白俄罗斯将于明年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促使国际社会吸取那场核事故的教训,并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向事故的受害国和受害者提供持续的援助。

2、震动世界的事故

如果说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哗然,那么,1986年 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则震动了世界,其后果几乎影响到整个国际能源界。这一天的凌晨1点23分,位于苏联大城市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了事故,反应堆猛烈爆炸,引起熊熊大火导致反应堆堆芯毁坏和部分厂房倒塌。

事后,前苏联政府宣布,有31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203人受伤,13.5万人被疏散,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卢布。事故发生后,大量放射性尘埃飘逸到北欧和东、西欧部分国家,使一些地区环境中某些介质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标准。污染遍及居住着694.5万人的15万平方公里地区,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3、切尔诺贝利石屋

1996年11月30日晚22点,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关闭,以后将不再使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现有的5座核电站之一,原有4个发电机组。1986年4月第4号机组发生爆炸,酿成核泄漏事故以后,由于乌克兰能源短缺,其余机组仍然继续运转。但西方国家担心事故重演,多次敦促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时答应给乌克兰以经济补偿。

1996年4月,西方七国以及欧洲联盟与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该电站在2000年前全部关闭,西方七国为此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至少30亿美元的援助。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时,前苏联当局在燃烧失控的反应堆芯上倾倒了砂石和混凝土,又在反应堆外面匆匆忙忙浇了一层很厚的混凝土。乌克兰基辅建筑学院的专家说,这个“石屋”不符合新的国际核电站抗震标准,不能经受7级左右的地震。“石屋”的原设计寿命是30年,但许多专家认为,即使不发生地震,这座“石屋”也危在旦夕。

当年事故发生后,反应堆周围的高强度辐射使建造“石屋”的工人们不敢深入施工,因此在灼热的反应堆上方留下了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空穴,猫头鹰在上飞进飞出;另外,劣质混凝土壁也出现了裂缝。按照西方把反应堆“完全封闭”的要求,近年来乌克兰对“石屋”补了又补,结果是反应堆里的高压水流不出来,严重腐蚀内部的金属结构,迟早有一天,它会完全崩溃。

乌克兰环境部长认为,正是这种缝补的做法使问题变得棘手。建筑专家估计,在“石屋”启用10年(即1996年)后,无人能够保证其安全性。由于这座“石屋”放着610公斤钚、17公斤镅以及其他15种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其内壁也沾染了核辐射,变成放射性混凝土,“放射云”又可能会出现在切尔诺贝利上空。

4、瑞典的报告

据瑞典国家射线保护研究所发表的一项报告,在受这一事故影响最严重的瑞典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1995年仍有2.6万头驯鹿由于其铯含量过高在屠宰后被销毁。这些地区内陆湖泊中的鱼,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和蘑菇,每公斤铯含量也超过规定值。不过在农产品中已找不到来源于切尔诺贝利的放射物痕迹,各类食物对人的健康已无害。

研究工作表明,鱼和野生动物体内的铯含量减少较慢,这是因为来源于切尔诺贝利的铯中有一小部分极易活动,它们在湖水与森林中循环,可能要过30年才能消失。该研究所估计,瑞典人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响而患癌症的可能性,与其他能够诱发癌症的因素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大家关心的核事故“远期效应”即辐射致癌风险等问题,在2000年有一个给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显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14年来,迄今除了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童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有十万分之几例的增加外,没有发现可以归因于辐射的总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没有发现白血病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也尚未发现直接与辐射照射有关的非恶性疾病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

5、大风吹走了放射性物质

这里面有一种意外的情况,人们未曾料到。与10年前科学家们估计在今后的数十年至数百年,区内的大片土地将成为寸草不生之地相反,美国一群科学家先后9次,深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30公里范围的受辐射污染区,他们意外地发现,区内竟然生机勃勃,不少野生动植物正在迅速成长,数量大大增加,它们重新返回以往被人类霸占了的地方。而且那些动物的外貌,并没有受到辐射损害的明显痕迹。科学家考察后认为,这是因为事发当天刮大风和下大雨所致,在反应堆爆炸以后,第一团毒气吹到了核电站的附近树林,把那儿的树木毁灭;其他的放射性化学物质则被吹送到更远的地方,雨水再把化学物质带进泥土里去。

因此,远在北欧的驯鹿会吃到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苔藓,可核电站邻近的土地,反而能避过这场浩劫。

据白俄罗斯政府1997年公布的资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在事故发生初期,白俄罗斯大部分公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暂停使用,400多个居民区成为无人区,政府不得不关闭了600多所学校、300多个企业以及54个大型农业联合体。

白俄罗斯政府预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白俄罗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白俄罗斯32个财政年的总和,政府为消除核危害,每年的拨款要占整个国家预算的20%~25%。

白俄罗斯有个儿童血液治疗中心。这里共有81个患儿,其情景让人触目惊心,病房里的孩子无论男女几乎清一色地没有头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的健康。白俄罗斯筹建了一座特殊的纪念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纪念馆,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前前后后以各种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更不会忘记切尔诺贝利。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需要数百年。

6、生物基因发生变异

报告查明,前苏联提供的环境污染地图和评价除了锶水平估计过高以外,一般是准确的。该报告对受污染地区居民的剂量估算较前苏联专家的估算结果低1/2~1/3。这种差别不是由于不准确的测量造成的,而是由于前苏联的计算中故意加入了慎重的保险系数。

事情当然不会到此为止,到了1995年4月26日,俄罗斯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9年前的这天所发生的悲剧。当时的统计,至少有14万人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

同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田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距核电站半径30公里以内地区的田鼠基因发生了巨大变化,仅细胞质线粒体上的一个基因就有46种变异形式,而他们对30公里以外地区10种动物的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只产生了4种变异形式。

研究人员的这一新发现向生物学家提出了新问题,生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基因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变异将会导致种群灭绝,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田鼠产生的基因复异,超出原先生物学家认为的极限约40倍,但这些田鼠仍然“鼠丁兴旺”,研究人员推测生物抗自然灾害带来的基因变异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1996年美国与乌克兰的联合研究人员,对基辅水库和距该反应堆20公里范围内的12个池塘中的416条鲫鱼的血细胞中的DNA也进行了分析,发现某些鱼的血细胞中所含的DNA数量比正常情况下多2~3倍,其数量因细胞而异。这种现象是由放射线造成的。

7、切尔诺贝利石屋周围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为制止该电站第4机组废墟中残留的核燃料扩散,有关单位用厚厚的混凝土堆造了一个有复杂通风系统的多层大型建筑物,把第4机组的全部设施埋在其中,这个建筑物成了“石屋”。(新闻报道称之为“石棺”)但是,5年后,据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汇集了辐射科学家的评估后发表了一份报告,判断污染区实际辐射水平低于前苏联专家的估计,同时责备前苏联政府采取了过于小心的防护措施。

后来,据1989年11月间苏联的《新闻周刊》报道: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年多以来,苏联专家学者做了工作总结,认为土地和农产品(尤其是牛奶)的放射性核污染水平未能降低。发现有的地区(如纳罗季奇区)有大约半数儿童甲状腺异常或淋巴腺肥大。成人癌症患者成倍增加。先天性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动植物体积竟变得比平常大3倍以上,以致出现“鼠大如猪”的景象,看那体态:行动敏捷,浑身灰褐,尖尖的嘴巴,硬硬的胡须,拖着硕长无毛尾巴,身体足足有3英尺长。核辐射使这里的动物,如狐狸、兔子、野猪,就连河中的游鱼,也怪得不可名状。事故后新长出的松针比通常的长,一些植物、花卉的苞蕾也异常肥大。在普里皮亚特市的一个大型温室里培植的黄瓜,比通常的大2~3倍;这里培植的土豆种子具有抗病力强的特性。

全国10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云集于此。47国1200名科学家来访,并建立了国际科研中心。这个被称作“国际切尔诺贝利科研项目”的考察工作始于1990年,是应前苏联的请求而设立的。来自25个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和医学专家集中调查了居住在污染区的82.5万居民。

8、第八大奇观

科学技术的历史提示,科学进步的每次挫折,如能认真总结教训,往往是日后长足前进的契机。“阿波罗”飞船1967年在肯尼迪角试验时发生的事故,曾使三名宇航员不幸罹难,但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正是随之而来的对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整顿以及对宇宙飞船的重新设计,最终实现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成功。同样,现今几乎一半对核电站的安全标准,都是在三里岛事故发生后制定的。成功常常得益于令人痛苦的失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后人在评价切尔诺贝利事故时,也能作出因祸得福、坏事变好事的结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空的阴霾至今仍笼罩在人们的心头。为了彻底消除这场灾难给世界造成的危害,最近,多国科学家联合设计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一座自己建造、自己封闭、高183米的钢金字塔,用来拆除核电站已废弃的部分并阻断核辐射。科学家们预言,这项工程建成后,堪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这项工程将由内装的机器人起重机来进行。机器人起重机按照编制好的程序拆毁已爆炸的第4号反应堆及匆匆修起埋藏这座反应堆的“石屋”。技术人员在很远的安全地带用摄像机制导的遥控设施指挥和监视机器人的工作。拆除工作开始时,先由4个较小的机器人组成的一组装臵拆毁4号反应堆上的烟囱及旁边的辅助设施,目的是为了在建造金字塔期间把现有建筑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够把金字塔封闭起来。这样,将来这座建筑里面有什么变动,都不会向外面释放出放射性尘埃。为了预防进一步的泄漏,金字塔里面将永远保持“负压力”。

烟囱拆毁后,将用机器人操作和遥控的勘测车、挖土机、推土机和起重机来勘探已埋起来的反应堆各部分的位臵,取回核燃料进行再处理,最后,把这些核废料运到更长久更可靠的长期贮藏地点。

另外,从化学物理角度考虑,任何一种放射性物质,今天看来是废物,若干年后,也许会开发出新的用途,可以变废为宝。谁能说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石屋”附近生物的基因变异不会给人类以新的启示呢?“核坟墓”里能够飞出金凤凰。

9、一年后的伤亡统计

由于在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小时参加抢险工作的原因,电站和事故处理的部分工作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同时,参加扑灭火灾的人有的被烧伤。政府对所有受伤者提供了紧急医疗救护。到1986年4月26日晨6时,已有108人住进医院。在当天,经诊治观察,又有24人住院。1986年 4月26日晨6时由于重烧伤,一人死亡,一名在事故机组上工作的人失踪。可能他工作的地方位于倒塌的结构物区,并且是强放射性区。

根据前苏联采用的早期诊断的程序,在最初36小时内,对一些人作了急性辐射综合症诊断,从而确定哪些人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为了接收住院,在最靠近事故地点的基辅,挑选出临床治疗单位,并在莫斯科挑选出一专门的单位,以便保证最大限度的援救和对检查结果作出权威性的分析。在最初的两天内,送往莫斯科129名患者。在之后的三天中,这些病人中84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27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在基辅,有Ⅱ-Ⅳ度患者11人,Ⅰ度患者55人。

据1987年7月8日即一年多以后的报道,工作人员中,由于烧伤和急性射线并发症死亡的总人数为30人。

二、切尔诺贝利事故

1、核能的利弊教训

鉴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空前的国际影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也由于这个电站在技术上、管理上及事故处理方面向世界提供了许多难得的而且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此,打算对这个电站建造的前因后果、事故过程与善后工作做一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也许还可以在日后给包括科学工业在内的社会各界提供若干有益的借鉴。

这次事故是由几个没有想到的事件的综合原因所造成的,其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该从积极方面去考虑。如果就此而放弃核能,那么正如前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的报告所指出的:“将大大地增加有机燃料的开采和消耗。由于后者连续不断地向生物圈释放有毒化学物质,这对于人类无疑将增加疾病的危险性,还增加对水资源和森林的破坏。核能除了其各种优越性外,作为一种能源和作为一种保护天然资源的手段,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存在一种国际性的潜在威胁。其中包括:放射性物质跨国界的传播(特别是各种严重的辐射事故和核武器的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旦发生战争核设施意味着的特殊危险性。所有这些表明,在发展核能和确保其安全方面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国际合作。”

如果大家都能对此取得一致的意见,那么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还是很有益的。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造

在前苏联的能源设想中,为节约有机燃料的消耗,建立核工业联合企业,已制订了计划。此计划采用三种堆型:建造中的核电站以VVER(轻水反应堆)、RBMK(大功率压力管式石墨反应堆)和FBR(快中子增殖反应)型反应堆为基础。前两种为轻水冷却热中子反应堆,现在它们是俄罗斯核电站的基础,其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第三种为钠冷堆,目的是对已采取的技术方案和逐渐发展以钚为基础的闭路燃料循环做工业规模的实验。

按照苏联1986~1990年和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定了高速发展前苏联的欧洲部分领土和乌拉尔地区的核动力。1985年,核电站的发电量为1700亿度,而到2000年将增加5~7倍。这样的发展意味着将要由核电站提供欧洲部分的能源系统需求的额外容量,从而缓解对新的烧有机燃料热电站的需求。

位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森林区,建造了一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周围地区的特点原是一个低人口密度地带,直到开始建核电站时,这个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70人。1986年初,在距核电站30公里半径的区域内总人口已有大约100000人,其中49000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镇,该镇位于距电站3公里的安全区以西。有12500人居住在地区中心切尔诺贝利村,该村位于电站东南15公里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一期工程(两座RBMK-1000型反应堆机组)是在1970年至1977年间建造的,第二期工程两座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于1983年末在同一个厂区完成并投入运行。

3、事故起因

1986年4月25~26日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建造工程厂区有值班操作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人以及维护人员176人。此外,在第三期建筑工程现场还有268名夜班建筑工和安装人员。

为了检修,计划于1986年4月25日第四号机组停闭反应堆,此时堆芯共有1659根具有平均燃耗为10.3兆瓦日/公斤的燃料组件,一根附加吸收器和一条未装料的孔道,大部分燃料组件(75%)是首次装料时装入的燃料棒束,其燃耗为12~15兆瓦(热)/公斤。

在停堆之前,以某种规定的方式在8号透平发电机上要进行一些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来满足厂用电。这些试验的目的,就是试验在断电期间透平发电机切断蒸汽供应情况下动用转子的动能维持机组本身用电的可能性。这种方式实际上被用于反应堆快速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并具有必要的附加安全措施来进行操作的话,这样的一种试验在运行中的电站上做不应被禁止。

类似的试验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已经进行过。那时发现,在停机过程中,在耗尽转子动能之前发电机的母线电压早就跌落。在1986年4月25日计划进行的试验中,实验人员打算利用特制的发电机磁场调节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8号透平发电机上进行试验的工作大纲,以及根据这个大纲要进行的这些试验都没有认真准备,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审批。(千万不要认为审批活动仅仅是在办“手续”而已!)

4、公式化的大纲在指导操作

工作大纲质量低劣,以一种纯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拟了有关安全措施的部分(该安全部分仅仅说到:在这些试验当中执行所有接通开关的操作都要有值班长准许,在紧急事件情况下工作人员按电站规程行动,以及在这些试验开始之前总指挥--一位电气工程师,不是反应堆装臵专家--应该通知值班的安全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该大纲基本上没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规定,大纲要求关掉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这就意味着在整个试验过程里,即大约4个小时,实质上降低了反应堆的安全性。(程序不正确真的很危险!)在这些试验中,由于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有关工作人员对试验没有做充分地准备并且不知道可能的危险性,加之,如下面所述那样,工作人员违反大纲要求,从而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月25日l点整,工作人员开始降低反应堆功率(直到此时,该机组一直在额定参数下运行),在13点05分反应堆功率为1600兆瓦(热)时切除了7号透平发电机。机组本身所需要的电源(4台主循环泵,两台给水泵,和其他设备)被切换到8号透平发电机的母线上。

在14点,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MFCC)断开。可是,由于控制室的要求推迟了机组从运行状态下解列。于是,在违反运行规程的情况下,该机组在应急冷却系统断开后继续运行。

在23点10分又开始降功率。试验大纲中,发电机惰走的同时供给机组需要的电源应在堆功率为700~1000兆瓦(热)下完成。可是,当局部的自动调节系统切除时(这是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应该做的),操作人员未能足够迅速地消除因自动调节棒的测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结果,功率降到30兆瓦(热)以下。

4月26日1点,操作人员才成功地使功率稳定在200兆瓦(热)。同时,因为反应堆“中毒”仍在继续,进一步提高功率受到了小的可利用的过剩反应性的限制。所以,当时的功率实际上低于规定要求的水平。

5、保护系统被解除

尽管如此,仍决定继续做这些试验。在1点3分和1点7分,各有一台备用主循环泵从各自一侧投入,与已经运行的6台泵一起工作。所以当完成该实验时,在MFCC系统上仍有四台泵运行用来安全冷却堆芯。

由于反应堆功率以及因此导致的堆芯和MFCC系统的水阻显著地低于所预计的水平,又由于8台主循环泵都投入运行,所以,通过堆芯的冷却剂流量高达56000~58000立方米/小时,个别单泵流量达8000立方米/小时。这违反了运行规程。这种运行方式是被禁止的(操作员的意识存在严重问题),因为泵有被损坏的危险和在主冷却剂管道内形成空泡,从而能发生机械振动。备用主循环泵投入并导致通过堆芯的流量增加,从而引起蒸汽量的减少,汽鼓汽水分离器内的蒸汽压力下降,并引起反应堆其他参数的改变。操作人员企图维持系统的主要参数,但是,他们这样做并未完全成功。在这一阶段,他们看到在汽鼓汽水分离器蒸汽压力下降大约0.5~0.6兆帕,而且水位低于紧急事故标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停堆,操作人员切除与这些参数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简直疯了!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开玩笑!)

同时,反应性缓慢地持续下降。l点23分30秒,操作人员从快速反应性计算程序输出看到,现在过剩反应性已达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然而,工作人员并没有据此停堆,而是开始做各种实验。

1点23分4秒第8号透平发电机组事故调节阀关闭。反应堆在大约200兆瓦(热)功率下继续运行。与两台透平发电机组(7号透平发电机组于4月25日关闭)的应急调节阀关闭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都被解除,以便若第一次试验失败的话,将有可能再重新做该实验。这意味着更进一步违反实验大纲,大纲没有规定在关闭2台透平发电机组时切除反应堆事故保护系统。

6、操作人员不遵守规则

实验开始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开始缓慢上升。在1点23分40秒,机组值班长发出命令按动AZ-5按钮。这将把所有的控制棒和快速停堆棒插入堆芯。这些棒下落几秒钟后,感到有一些振动,而且,操作人员看到吸收棒没有完全插到堆芯底部停止位臵。接着他切断了棒控制系统的伺服机驱动机构的电源,以便使吸收棒靠本身自重坠入堆芯。

根据4号机组外侧的目击者们提供的情况,在1点24分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燃着物的团块和火星冲入反应堆上空,其中有些落到汽轮机厂房屋顶并开始着火。在反应堆的设计中,考虑到了它的各种物理特性,并都提供了保护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包括技术方面的保护措施,也有为核电站实施工艺过程而制定的各种指令和严格的规则。

在准备和进行透平发电机的实验过程中,透平机在惰走过程中要满足该机组电力的需求,而操作人员却切断了各种重要的保护系统,违反了有关技术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上最重要的操作规程的规定。

操作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迅速地完成这项实验。没有充分准备,进行实验时不遵守规程,也没有遵守实验大纲本身的要求,对反应堆装臵操作的轻率,证明操作人员没有掌握有关反应堆工艺过程的专门知识,也不懂得反应堆潜在的危险。(如果不去抢这一点点时间,那么就不会有那35万冤魂,在核电活动中“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一定要清楚;具体员工的“意识清晰”非常重要,对于“违章操作”要坚决予以制止。)

7、技术专家的隐患

最初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该机组操作人员违背操作指令和规程的这些极不可能事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由于操作人员使反应堆进入不可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空泡正反应性系数能使反应堆功率骤增。这种事故被认为是灾难性的。

但事隔7年后,1993年4月17日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暴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反应堆设施的设计者,没有提供能够防止第4号机组这样的事故(即切除技术保护系统和接连几次违反操作规程的事故)情况下的安全保护措施,因为他们认为发生这样的组合事件是极不可能的。

其实,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发生前半年,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一位专家就曾给国家核能监督委员会写信,警告说这种大功率管道反应堆(即RBMK反应堆)危险,但主管的“中央”领导没有认真对待这一警告。

事故发生后,1986年5月1日,核电站安全监督小组组长向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提出一个看法:“事故并非操作人员违章所致,而是因为反应区结构有缺陷,以及对反应区内的中子物理过程认识错误。”1986年5月9日,他向国家领导人写了同样的信。

1986年7月2日和17日,在某院士主持下举行了跨部门科技会议,讨论了反应堆的结构缺陷。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事故原因归结为操作上的错误,这一说法就成为前苏联政府在国际上,首先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所持的正式立场。

在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报告之后,批准了原子能研究所的报告,其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组操作人员违章所致,但也暴露了反应堆和安全芯棒的结构缺陷。”可是在前苏联向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和1987年召开的专家会议提出的报告中却删去了后面一句。他们不得不这样干。因为大功率管道反应堆的设计者就是某院士本人,他不愿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

1989年5月17日一篇文章谈到,国家创造发明鉴定试验室代理主任所谈的RBMK-1000未能登记注册的原因。当时提出申报材料的是该院士等人。代理主任说:“1967年提出的第一批申报材料是一页半打字纸,没有公式和图纸。我把材料退还给申报人,并请他们作补充。”1967年10月6日他们交来了修改后的申报材料,但未等到作出审定,某院士就在1967年11月10日的《真理报》上宣称:“苏联科学家已解决了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问题。”

随后,这种反应堆在未得到承认的情况下,就开始使用了,结果常出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发生事故104次,其中只有35次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

在此不准备就技术结构的缺陷作讨论,从上面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可以看出,前苏联的科技管理体制中是存在问题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可能要从科技工程立项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设计者自己鉴定验收工程,监督制约机制不力等方面寻找原因。(设计隐患造成的损失比操作问题引起的损失更严重,对核电技术部门的监管一定要加强。)

8、灭火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后的首要任务是灭火。反应堆爆炸使得加热到高温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应堆的一些工作间、除气站和汽轮发电机厂房的屋顶上,于是引起了30多处着火。由于部分油管破裂,电缆短路和来自反应堆的强烈热辐射在汽轮机厂房7号汽轮发电机上方、被毁反应堆大厅和与大厅相连的部分厂房起了火。

1时30分核电站的值班消防队从普里皮亚特和切尔诺贝利城赶到事故现场。由于汽轮机厂房屋顶的火势直接威胁到相邻的3号机组并且火势愈来愈猛,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全力以赴来扑灭这一重要地区的火灾。与此同时,利用灭火器和室内固定消火栓组织了室内灭火。到2时10分扑灭了汽轮厂房屋顶的火,2时30分反应堆厂房顶部的火基本上被扑灭。到凌晨5时大火被扑灭了。

由于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必须采取防患措施。此外,被毁反应堆一直在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放射性。事故初期,曾试图利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芯空间供水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和防止石墨砌体着火。这一尝试无济于事。

随即不得不以两种决策中选取一种:一是用吸热剂和过滤材料覆盖反应堆堆体,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许堆本体的燃烧过程直到自行结束。因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积受到放射性污染并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采纳了第一种方案。

9、紧急措施

一个专家组开始用军用直升飞机投放硼、白云石、砂子、粘土、铅的混合物来覆盖毁坏的反应堆。从4月27日到5月10日共投放了约5000吨的材料,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进行的。结果反应堆被一层能强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松散材料所掩盖。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已降到每昼夜几百居里,到该月底降到每昼夜几十居里。同时解决了降低燃料温度的问题。为了降低温度和减少氧的浓度,由压缩机站用鼓风机往反应堆坑室下的空间送氮气。到5月6日反应堆坑室的温度停止上升,并随着通过堆芯到大气的恒定的空气对流而开始下降。

由于担心可能性极小的反应堆下部建筑结构的破坏(虽然在事故的最初几天它是可能的),采取了双保险性措施,决定了在厂房基础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热通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设臵一个平板式热交换器,至6月底计划工作已告结束。

经验证明,所采取的决定基本上是正确的。

从5月底以来,形势大体上已经稳定。反应堆厂房被毁灭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经过短寿命同位素的衰变之后,辐射情况有所改善。从机组进入大气的放射性量主要取决于风带走的气溶胶数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昼夜不超过几十居里。反应堆坑室的温度状态已经稳定。反应堆各部分的最高温度为几百摄氏度,并以每昼夜大约0.5℃的速率稳定下降。反应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并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应堆内和蒸汽-水管线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内。

三、事故的教训

1、事后的最初努力

为消除核电站事故后果,对厂区实行去污,对30公里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清除措施,并且对4号机组进行长期埋藏的构筑物工程。事故时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厂区上空,落到汽轮机厂房和3号机组的屋顶上、管道的金属支架上。

由于放射性气溶胶和放射性尘埃的降落,整个厂区以及建筑物墙壁、屋顶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厂区沾污是不均匀的。为了减少放射性尘埃从厂区扩散,汽轮机厂房屋顶、路肩用不同聚合物的溶液进行处理。以便将土壤表层固定并防止尘埃扬起。事故后,人们对大气和地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特点和可能的生态学后果还作了估计。从事故的最初几天,对30公里以内和30公里范围以外的水体底部沉积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组织了监测。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冷却水池中,可以观察到对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辐射影响。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周围30公里区域以内,在个别受放射性沉降灰污染的区段,观测到相当高的辐射水平。这可以明显地改变这些区段对辐射敏感作物的状态。但在30公里以外地区的辐射水平,当时似乎未发现对植物和动物群体有明显的影响。

根据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的分析,对城市、乡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居民的实际的、预期的辐照剂量作了评价。根据这些评价,采取了疏散普里皮亚特和其他一些居民的决策。疏散人口计135,000人。

采取这些和其他措施的结果,可以使居民受到的照射不超过规定的极限。同时,还估计了居民在最近几十年内的辐射效应。

这次事故是发生在该机组计划停堆检修,做一个透平发电机运行状态试验的过程中,反应堆出现突然的功率波动导致反应堆毁坏和堆芯积累的一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事故发生以后,引起的大火被扑灭,展开了限制和消除事故后果的紧张工作。撤离了核电站毗邻地区及电站周围30公里地带的居民。

为此,苏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一个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为首的工作组,以协调各部和其他国家机关消除事故后果及援助居民的工作。还成立了一个政府工作委员会,着手调查事故的原因和执行必不可少的应急措施;从事恢复工作,其作用在能够动员全苏必要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应变能力。

一项工业生产事故引起国家最高当局重视并亲手处理,这在苏联的历史上恐怕是少有的。可见核科技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他们动员了部队、地方及其他各产业部门的人力、物力和交通运输工具等,也动员人民献血和组织现场快速处理事故的志愿人员。

(核电采取的措施一般非常保守,无论是前苏联的核事故还是美国的核事故。)

2、国际谅解与合作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为取得国际舆论的谅解,苏联邀请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代表到事故地点进行观察,给他们机会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亲眼看一看为控制事故所采取的措施。代表们向全世界报告了他们的评价。一些国家的政府,许多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甚至个人,表示愿意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以帮助消除这次事故的后果,并且有些援助已被苏联所接受。例如接受了国外机器人投入事故现场处理工作,邀请美国著名骨髓移植专家到苏联帮助医治受幅照严重的伤员等。

面对核事故的威胁,除了商业竞争者的幸灾乐祸之外,人们表现出了空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它已经不是一般中立的“红十字会”的作用,而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后出现的情况,充分说明,人类面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彼此表现出的谅解、团结和合作是可以战胜互相猜疑和敌视的。

(核电各项工作必须追求“透明”,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对核电的不信任,使他们感到核电是安全的。任何隐瞒事件做法和擅自处理事故都将被严厉禁止。)

3、跨越意识形态的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原子弹的出现,世界各地掀起过一阵广泛的公众教育活动,对核科学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而促进了对科学技术的全民重视。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改变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指数增长的科学规律,促使科学增长的模式逐渐转向“饱和增长”的模式,有着前导意义。那场活动在教育了人民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让各国当权者认识到了核能的威力。后来,核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跨世纪的大和平,虽然是亚稳态的,总算得到了维护。

现在,这场公众教育,正在向新的更广的深度继续,其目的旨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以争取世界持久的稳定的和平。其实,并不要像核科学本身那样需要深奥的道理,有关核大战后的现象,仅用早已具备的或现在已基本成熟的知识就可模拟,物理和化学的、生态环境的、气象学的,等等。只是近年来系统论的发展及科学综合的趋势,使科学家们能站在比过去更高的立场上来观察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后果,因而看的也就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在于号召人类团结,而不是促使人与人的分离和对立。目前,有一种很好的现象在出现,以共同的科学语言作为桥梁,国际间的联系和谅解逐渐多起来。1983年10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核战争后的世界”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当时严重对立的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未有先例地发生前苏联专家到美国国会去宣传不能打核大战的事情。一直作为核战争主要假想敌国的专家,列举了核大战的恶果,不仅使美国科学家共鸣,还使美国的上层领导和政治家们惊慌不已,这足以说明科学理论惊人的逻辑力量是可以唤醒人们理智的。

前苏联专家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美国专家长期所忧虑的问题。后来他们走到了一起互相交换研究的结果,同时还把那一两年中深思熟虑的结论用电视录像向两国人民播放。他们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真情实感向人们描绘了热核战争后的恐怖景象。学术会议常常会有争论,但这次会议上的13个发言人每个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提出了详细的材料,竟然与别人准备的材料大体上不谋而合,他们共同构划了核战争以后的一个想象中的无法生存的世界。

4、大势所趋

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是否对世界其他地区核能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呢?

1986年10月,总部均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局和经合组织属下的核能源局,分别发表报告,指出整个西欧今后仍会致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发展核电厂;如果停止发展石油以外的能源,可能在90年代再次陷入能源危机。从实际来看,前苏联核电厂发生事故,对欧洲震动最大,但并没有影响欧洲各国续建核电站的计划。例如,当时的联邦德国反对派要求在10年内取消核电站,但是政府并不放弃继续新建5个核电站的计划,到1990年,联邦德国核电站发电能力达2230万千瓦。

法国也有反核组织,但在民意测验中,支持兴建核电站的占65%,它将继续兴建17个新的核电站。

前苏联计划的核能曾以特别快的速度发展。根据苏联从1986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苏联到1990年生产14800~18800亿度电,其中3900亿度电来自核电站,约占20%。同1985年相比,到1990年通过发展核能节约了7500万~9000万吨标准燃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家还提出建造地下核电站的方案。

5、相对安全

美国、前苏联、日本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是如此,其他地方的个别国家,虽有点变化也就无关大局了。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1987年2月公布的数字表明,世界核能发展总的趋势没有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太大的影响。1986年又有21座核反应堆联网发电,新增加核发电量2094万千瓦。

当切尔诺贝利事故煽起世界性的反核浪潮宁息以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地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1987年初,21国欧洲委员会议就核安全问题举行了听证会。他们拿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发生爆炸和起火,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已知的和估计会产生的长期影响,与普通电厂同其他辐射源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作比较。专家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尽管发生了这次核事故,利用核燃料发电仍然比利用普通燃料发电要安全得多。

前苏联的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说,如果重新用煤和石油等有机燃料来发电,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将会大大增加。

上一篇:一,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文件依据浙人职〔2000〕76号下一篇:亲自幸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