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件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切尔诺贝利事件范文

这就是切尔诺贝利

這就是切爾諾貝利. 徐迅雷

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危機處理過程中,清晰可見“體制病”在那樣陳腐的體制裡是如何典型發作的!到了4月29日,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消息才第一次見報;事故初期的報導,也只是公佈核電站發生了火災;當地居民通過國外電臺等媒體的報導才知道真相。

這是一本精彩的敘事隨筆集,從中國到世界,從事件到文化,作者以開闊的視野,構建開闊的格局;以深邃的思想,挖掘深邃的內涵。人文關懷,內容更沉;人間道義,分量更重。看去驚心動魄,讀來人心激蕩。

——————————————————————————————————————————

20年了,時光讓疼痛再一次泛上人們的心頭。西元1986年4月26日淩晨1點25分,位於今烏克蘭的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機組發生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噴發洩露,釋放出的輻射總量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量的200多倍。這次核事故是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慘重的災難。

戈巴契夫在26日的清晨才獲得這個消息,還是他人轉告的。那個時候,作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上任才一年,但他當時壓根沒有想到這是一個人類元首史上最嚴重的“下馬威”。戈巴契夫後來在那部洋洋灑灑百萬字的回憶錄裡,專門有一節寫這個事件,標題就是“切爾諾貝利”(見《戈巴契夫回憶錄》第34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這一天他召集了政治局委員開會,在回憶錄裡他留下了很值得玩味的一句話:“由主管這類問題的多爾吉赫作了通報;他宣佈這個消息時講得相當平淡,沒有讓人想到危險的巨大程度。”

切爾諾貝利事故本身的特點,給了負責彙報的責任官員“講得相當平淡”留了巨大的空間,因為這樣的核洩露,不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瞬間讓萬眾死亡、把一切夷為平地的情形,而是殺人不見血的核輻射!放射物質隨風擴散,10天內放射性塵埃就落到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最終導致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還好當時有消防隊員等等在場人員的全力撲救,才沒有殃及其他3組核反應爐,“是他們拯救了歐洲”,否則一切都是不可想像了。

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政治病;在切爾諾貝利上演的這齣悲劇,彙集了多年積累起來的一切體制弊端。當年就是為了政治訴求,而匆匆忙忙上馬這個核電站的;為了趕工期,大大降低了技術標準;而且戈巴契夫之前的領導人就已經預料到遲早要出事,卻沒有把安全真正放在第一位,採取有效措施;事故發生後,責任官員向政治局彙報時輕描淡寫、大事化小;出事後不及時公佈消息,習慣性地以“嚴格保密”、“內部消化”來解決問題;在出事地點進行警戒,防範外國記者進入,甚至動用克格勃來“防止事態擴大造成不穩定”,還美其名曰這是“善意的謊言”。其實就兩字:人禍。

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危機處理過程中,清晰可見“體制病”在那樣陳腐的體制裡是如何典型發作的!到了4月29日,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消息才第一次見報;事故初期的報導,也只是公佈核電站發生了火災,並沒有詳實說明發生了核洩漏事故;當地居民通過國外電臺等媒體的報導才知道真相。直到5月6日,《真理報》才刊登了第一份有關這一事故的詳細報導。這,就是“切爾諾貝利”。

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這樣說:“現在我要堅決拒絕一種指責,說什麼蘇聯領導人有意隱瞞了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全部真相。當時我們還不瞭解事件的全部真相。”前一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不是說“所有蘇聯領導人”都有意隱瞞“全部真相”,而是確實有 “部分蘇聯領導人”想隱瞞“部分真相”,因為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說到“政治局裡出現了兩種觀點”,其中一種就是“認為資訊應當逐漸增多,以免造成恐慌,從而帶來更大的危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並非獨出心裁:遲遲不肯將真相告訴民眾甚至本國政府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的歷次重大核事故中也時有發現”。而後一句話更揭示了一種可悲又可怕的情形:發生了那麼大的悲劇事件,作為偌大一個國家的“一把手”,戈巴契夫和他的“內閣”,竟然無法及時瞭解到事件的“全部真相”!報喜不報憂,“一級一級往上騙”,不正是某種體制中最慣常、最通用的做法嗎!

戈巴契夫後來才明白,切爾諾貝利事故真的使他成了“鍋兒巴焦糊”。他老兄在回憶錄裡老大不情願地說:“畢竟……我認為有必要談談自己的責任:最初數日內並未清楚地意識到所發生的事情不僅是一起全國性的慘禍,也是一起世界範圍的災難。對其真正規模的認識是隨著資訊的增加而逐步形成的。”

遮罩真實資訊,是一種“體制慣性”;只對當權者自己負責的體制,對公眾遮罩資訊必然是第一選項;只有對公眾負責的體制,才會向公眾“交底”。遇到地震颶風之類的自然界災禍是如此,遇到技術性災難就更不用說了。2005年5月,美國discovery頻道製作了“世界上的十大技術性災難”專題片,列為前3位的事件分別是:河南駐馬店地區板橋水庫等多座大壩崩垮、印度博帕爾化工廠泄毒和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在1975年8月8日至9月5日的駐馬店地區垮壩事件,讓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此次災難人員死亡的資料至今也沒有公開發佈;而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中,遲遲弄不明白究竟死傷了多少人,小的數字說直接死亡才幾十人,大的數字則是“十萬”。

“切爾諾貝利清楚地反映出了我們整個制度的諸多弊病。”這是戈巴契夫後來真實的認識。在當年7月3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戈巴契夫有了這樣一番氣話:“我們30年來一直聽到你們這些學者、專家和部長說,那裡一切都很可靠。你們指望我們像敬神一般看待你們。而結果卻轟然垮塌了。原來有關部委和科學中心並未加以監督。整個系統中籠罩著奴顏婢膝、溜鬚拍馬、拉幫結派、排斥異己的風氣,專做表面文章,圍繞著領導人結成了人身依附和親緣關係。”戈巴契夫畢竟是個聰明人,很快看到了“系統中籠罩著”的問題。

“歷史就是這般嘲弄人。”剛剛要開始改革就遇上損失這樣慘重的事故,戈巴契夫不能不如此感慨。其實不是歷史嘲弄人,也不是事故嘲弄人,而是他身處的體制制度嘲弄人。戈巴契夫正是從切爾諾貝利事故中開始汲取教訓的,並很快形成了“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

前蘇聯“垮塌”後,一位俄羅斯社會學家談起切爾諾貝利事故時說:“切爾諾貝利改變了前蘇聯的一切,改變了人們對於科學的信賴,也改變了人們對於社會的信賴。”而在回憶錄中《切爾諾貝利》一節的開頭,戈巴契夫說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話:“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是一個最直觀可怕的例證,不僅證明了我國技術的陳舊,而且證明了原有的那個體制已經奄奄一息。”

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之際,回首整個事故對一個國家進程的影響,反思一個時代的悲劇,是有價值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有一萬個不好,但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它成為了推倒那個“已經奄奄一息”的體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爆炸後的核電站,現在用有形的 “石棺”封閉在切爾諾貝利;而那個倒掉後的舊體制,同樣用無形的“石棺”封閉在俄羅斯大地……

(刊見《雜文月刊》2006年第7期,《讀者》2006年9月下轉載)

(選自《只是歷史已清零》 作者: 徐迅雷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二篇:切尔诺贝利事故过程

事故过程

时间: 2006-04-24 字体:大 中 小

1.汽轮机“惰转试验”埋下了事故隐患

4月25日停堆前,就计划在停堆过程中进行惰转试验,以验证停堆后切断蒸汽供应情况下,利用汽轮机转子的惯性转动还能发出多大电量可供机组本身用电(厂用电),这是一种“挖潜”试验,但在全厂断电,失去外电源的情况,这也就是一种可用电源。在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和周密的试验大纲的情况下,这种试验可以进行,而且此前该电站其他机组也做过这类试验。

试验决定在8号汽轮发电机组上进行,且编制了试验大纲。

2.试验大纲质量低劣

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没有仔细分析,没有准备安全措施,仅以一种纯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拟了有关安全措施的部分,该大纲没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规定,严重的是大纲要求关掉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这就意味着在预计的整个试验过程中(大约4个小时)实质上降低了堆安全性。

4月25日凌晨1点,堆开始降功率运行,13点5分堆热功率为1600兆瓦(功率50%),切断7号汽轮发电机组,4号核电机组自身所需电力(厂用电)全挂在8号汽轮发电机组供电母线上。

3.一系列误操作,导致堆运行处于危险状态

14点按大纲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主冷却回路断开,此时主控室却又让堆在此功率下再继续运行一段时间,此时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却被切除了,严重违反运行规程。

23点10分堆功率重新下降,按大纲要求惰转试验在700~1000兆瓦热功率下进行,但操纵人员未能控制住功率调节器,堆热功率掉到30兆瓦。

4月26日1时堆热功率才稳定在200兆瓦,这个功率低于规定的功率要求,堆处于不安全状态,尽管如此,仍决定继续试验工作。

1点3~7分主回路两侧各自一台的备用冷却泵投入,过多地加大了堆芯流量,违反了运行规程,此运行方式能使泵叶轮损坏和在主冷却剂管内形成空泡发生振荡。

1点23分堆参数接近稳定,试验开始。关闭了

7、8号汽轮发电机组的全部应急调节伐,停止了蒸汽供应,但堆仍在热功率200兆瓦下运行,在此时事故保护信号应动作,反应堆应当停堆。但试验人员却为了在第一次试验不成功后,保留再次试验的可能性,闭锁了这一事故保护信号,这又是一个不计后果的危险操作。试验开始不久,堆功率就开始上升,说明低功率下空泡效应产生的正反应性系数造成反应性上升。

图10 4号堆加上“石棺”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图1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毁坏的4号反应堆

1点23分40秒,值长命令将所有控制棒(调节棒、补偿棒)和快速停堆棒全部插入堆芯,可惜的是此时除自动调节棒就在堆芯中之外,其他控制棒、停堆棒几乎都提到了堆顶,往里插停堆棒(吸收棒)时受阻,靠重力也掉不下去,堆芯此时开始全面的出现正反应性、反应堆功率猛增,第一个功率峰值4秒之内就达到额定功率的100倍,堆的瞬发超临界,导致功率激增,堆芯熔化和压力剧增,最终形成了蒸汽爆炸和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造成堆芯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抛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是核爆炸而是核事故引起化学爆炸造成了核灾难。

为了“挖掘潜力”,正在做着汽轮机惰转试验,反应堆在低于10%功率(堆热功率320万千瓦此时只在低功率20万千瓦下运行)运转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由于操作者的失误和设计上的缺陷,反应堆反应性过快地增长,功率急速上升,停堆系统失灵;失去了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像脱缰的野马,使堆芯迅速溶化,被汽化的燃料浓缩的能混入水中,引起了蒸汽爆炸,这是第一次爆炸,释放的能量掀起了1000吨重的堆顶盖板,切断了盖板上两侧的冷却管道,浓聚的高温使得堆芯烧成许多碎块, 紧接着,冷却水和汽包、冷却剂管道的水又与熔融的元件、包壳及大量的石墨发生了类似水煤气的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可燃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与水在高温下分解出的氧相结合而燃烧,产生了巨大而猛烈的化学爆炸,浓缩能量的气柱团夹杂着堆芯含有高放射性物质的碎片和石墨等结构材料冲开堆顶,又冲过没有设防的(没有安全壳)“密封厂房”,直冲天空高达1200 m,随着气流大量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周围的地区,甚至随高空气流漂到东欧、北欧、西欧等地,造成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某些地区的严重生态污染或破坏。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灾难就这样的发生了(见图

10、图11)。蒸汽爆炸破坏了堆体,而后的化学爆炸造成大量堆芯放射性物质的外溢。

第三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经过

一、基本信息

堆型:石墨慢化、沸水冷却压力管式热中子反应堆(RBMK-1000)(简称RBMK-1000型石墨堆) 机组: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

地点:离乌克兰离普里皮亚特(Pripyat)小镇3km,离切尔诺贝利18km,离乌克兰首府基辅市以北130km。 时间:1986年4月26日

触发事件:反应堆安全系统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严重违规操作而引发功率瞬变,进一步引起瞬发临界而造成的严重事故。

事故后果:反应堆堆芯、反应堆厂房和汽轮机厂房被摧毁,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500人住进了医院,造成31人死亡。

二、事件过程

(1)为了试验,多次违规操作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工作人员为了探讨在厂内外全部断电情况下汽轮发电机中断蒸汽供应时,利用转子惰转动能来满足该机组本身电力需要的可能性,进行反应堆安全系统的试验工作。

从4月25日1时开始,工作人员对4号机组进行降功率操作,至13时5分

时,4号机组已从满功率工况(3200MW)下降到1600MW,并按计划关闭7号汽轮机。根据试验大纲,14时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断开,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动作。23时10分,继续降功率,按照试验大纲,试验应在热功率700~1000MWt下进行。但是,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解除局部自动调节系统时,操作人员未能及时消除因自动调节棒测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结果使功率降到30MW以下。为了达到实验计划的功率,操作人员将大部分控制棒提出,所提升的控制棒数已经超出了运行规程的限制。中心区城内的堆芯中子通量分布己被氙严重毒化。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仍决定继续作试验。为了保证试验后有足够的冷却,所有8台主循环水泵部投入了运行。为了抑制沸腾的程度,堆芯流速很高,堆芯冷却剂入口温度接近饱和工况。蒸汽压力下降,蒸汽分离器内的水位也下降到紧急状态标志以下。为了避免停推,操作人员切除了与这些多数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1时23分04秒,为了试验关闭了汽轮机入口截止阀,随着汽轮机的隔离,4台循环水泵开始惰转。

(2)功率急剧上升,进入失控状态

由于石墨堆设计的缺陷,当反应堆处于20%额定功率以下运行时,容易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而试验大纲恰恰就在接近20%额定功率运行。于是试验开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开始急剧上升。冷却剂的大部分已经非常接近很容易闪蒸成蒸汽的饱和点。具有正空泡系数的RBMK反应堆对此类蒸汽形成的响应是,反应性与功率增长,温度与蒸汽产量进一步增大,从而产生一种失控的状态。1时23分40秒,工作人员按下紧急停堆按钮,要把所有控制棒和紧急停堆梯全部插入堆芯。但几秒钟后,控制室感觉到了若干次震动,工作人员看到了控制棒已经不能达到其较低的位置。于是手动切除了控制棒的电源,使其靠自重下降。 (3)蒸汽爆炸,烈火冲天

尽管工作人员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然而,在此期间,反应堆功率在4s内就大约增大到满功率的100倍。功率的突然暴涨,使得燃料碎裂成热的颗粒,这些热的颗粒使得冷却剂急剧地蒸发,从而引起了蒸汽爆炸。大约在凌晨l时24分,接连听到两次爆炸声,燃烧的石星块和燃料向反应堆厂房的上空直喷,一部分落到汽轮机大厅的房顶上,并引发了火灾。大约有25%的石墨块和燃料管道

中的材料被抛出堆外,其中大约3%~4%的燃料以碎片或以1~10μm直径的颗粒形式被抛出。两次爆炸发生后,浓烟烈火直冲天空,高达1000多米。火花溅落在反应港厂房、发电机厂房等建筑物屋顶,引起屋顶起火。同时由于油管损坏、电线短路以及来自反应堆的强烈热辐射,引起反应推厂房内、7号汽轮机房内及其临近区域多处起火,总共有30多处大火。1时30分,值勤消防人员从附近城镇出发赶往事故现场,经过消防入员、现场值班运行和检修人员以及附近5号、6号机组施工人员共同努力,于5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三、事故分析 (1)违章操作

从本质上说,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过快反应性引入而造成的严重事故。管理混乱,严重违章是这次严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重地违反了运行规程。 (2)设计缺陷

1)正空泡系数(正功率系数)

RBMK-1000型石墨反应堆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固有安全性差。反应堆具有正的空泡反应性系数。,在堆功率低于20%额定功率时,功率反应性系数是正值。因而,在20%额定功率以下运行时,反应堆易于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在其它各种外在因素(操作人员多次严重违犯操作规程等)存在条件下,正是通过这个内在的正的空泡反应系数导致反应堆瞬发临界,造成了堆芯碎裂事故。 2)没有安全壳

RBMK-1000型石墨反应堆没有安全壳,这是该事故造成对环境严重影响的一个原因。当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时,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能阻止它进人大气。

参考文献

1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 朱继洲 等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 Chernobyl Accident,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第四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详录

08/18/2004/08:41

华夏经纬网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前苏联基辅市北130公里的地方,是前苏联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启动的最大的核电站。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00℃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Pb)和硼(B)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匕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核电虽然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但由于可能的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核污染却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迄今为止,除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外,英国北部的塞拉菲尔核电站、美国的布朗斯菲尔德核电站和三喱岛核电站都发生过核泄漏事故。除此之外,在世界海域还发生过多次核潜艇事故。这些散布在陆地、空中和沉睡在海底的核污染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远不是报道的数字能够划上句号的,因为核辐射的潜伏期长达几十年。(人民网)

第五篇: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和对核电站的反思

摘 要:核电站(nuclear power plant)是利用核分裂(Nuclear 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 Fusion)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由于其产能的诸多优点,核电站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又亟需我们进行对核电站进行反思,进而让核电站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核电站; 环境影响; 反思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caused by Chernobyl accident

and he refle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Abstract: nuclear power plant is a kind of power plant that uses the power of nuclear fission and nuclear fusion to produce electric energy. Due to a good deal of advantages, nuclear power pla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great destruction to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problems caused by Chernobyl accident, we need to rethink nuclear power plant to make it better to our human beings.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environment effect; self-examination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由于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反应堆设计中的固有缺陷,使得反应堆形成失控性不稳定状态, 进而引起爆炸和起火,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

1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一、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对环境的污染

据估算这次事故共释放出6—8吨放射性物质,占堆芯核燃料总量的(3 5±0.5)%,其大体分布见表l。释放出的放射性核素(不含情性元素)约5 300PBq,其中主要是放射性碘和铯。I的总释放量约1760PBq。约占堆芯中1

31131②

I存量的50%。近40%的

131

13

413

5131

I是在事故当

132天释放出的,同时还释放出3265PBq短半衰期的放射性碘(如部分已在堆芯内衰变。Cs的释放量为85PBq。约占堆芯137

137

I、I、I)和

90

Te,但大

Cs存量的30%。Sr的释放量

137为10PBq。从对人体危害的角度考虑,事故早期主要是放射性碘,晚期主要是

表一 事故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的分布

Cs和Sr。

90

分布地点 占堆芯核燃料总量的比例(%)

前苏联境内 <=1.5 前苏联境外 <=1 残留在事故境内 >=96 留在事故堆厂址内 <=0.3 沉降于事故堆周围 — 30km地带内 <=1.5 在离反应堆30km区域的范围内,辐射对受照区域的动植物产生了急性副反应,并与辐射剂量和动植物敏感性有关。而在隔离区以外,基本没发现急性辐射诱发副反应。 “在隔离区内辐射诱发的细胞死亡和细胞发育异常导致个体和种群的效应包括:松树和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死亡率升高和动植物生殖能力丧失。”

二、事故引起的辐射照射的健康效应 ①

当时放射性测量单位称为“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一般认为,人体一年最多可吸收2伦琴而不受影响,一旦超过400伦琴,人体就会遭受致命污染。而切尔诺贝利爆炸的当天中午,普里皮亚季辐射的读数就已经达到0.2伦琴,是正常值的1万5千倍。到了傍晚,辐射值攀升到了正常值的60万倍。

郭力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辐射影响与防护措施[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4月第 23卷第二期,第138页。③ 黄越承,周平坤,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 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

2 / 8 年6月第26卷第3期,第309页。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主要有3种人群接受了辐射: 处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的应急救灾和消灾工作人员、 从污染区内撤离的当地居民和事故后留在污染区内未迁移的居民。大约1 00 0名应急救灾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接受照射的剂量最高,达到2- 2 0Gy, 并由此导致了某些工作人员死亡。根据官方统计资料,其他工作人员接受的照射剂量平均水平为100mSv。普通公众接受了外照射 ( 如来自土壤的137

137

Cs)和内照射(如食品、水和空气的Cs) 。从1986 -2005年,污染地区平均所受的累计有效剂量为10-30mSv。在严格控制区,

平均水平达50mSv或更高, 某些居民受照剂量可高达几百mSv。总体来说, 切尔诺贝利事件导致辐射水平要低于某些地区的高本底辐射,如在印度、伊朗、巴西和中国的某些地区, 20年累积本底辐射累计剂量可高达100一200mSv。

目前,鉴于那些在事故发生后若干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工作在反应区的救援和善后人员中癌症、白内障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的升高,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在事故发生时还是孩子的一些灾难亲历者中,约有5万人患上了甲状腺癌。患病的原因是这些人在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星期内饮用了被污染的牛奶而使放射性碘进入人体。

专家预测在受到较高水平辐射的60万人( 包括应急救灾人员、 撤离人员和严重污染 区的居民) 中, 由辐射导致的肿瘤死亡率升高约几个百分点。即在各种其他原因诱发的1 0万例肿瘤死亡外, 另外增加4000例左右辐射诱发的肿瘤死亡。而在约5百万的污染地区居民中,由于辐射剂量比较低,肿瘤死亡率增加不超过1个百分点。

同时,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事故还对当地居民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辐射的恐惧甚至比辐射本身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大多数受灾地区的居民都有精神紧张的症状,很多人相信,辐射会导致他们患病和早亡。造成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前苏联政府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隐蹒和不透明的做法: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在事故发生几个星期后的1986年5月14日才通过电视通报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尽管后来为了让民众得到可信和真实的信息,各方都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当时人们对事故的许多误解和错误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政府给受灾地区的几百万人发放了社会补助,然而对这一事件后果的不正确的理解也导致了宿命论和消极的行为模式的出现以及“依赖性思潮”的产生。由联合国8个机构以及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代表发起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确认了这些结论。切尔诺贝利论坛的建立就是要消除在社会上和政府中间广泛流传的关于辐射影响的虚假观念。论坛力求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后果这一问题得出权威性的科学结论,学者们对此已经达 成共识。

3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三、核电站建设的三个阶段

世界核电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 起步阶段

20世纪50一60年代是核电开发和起步时期。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实验核电站,功率为5000千瓦(5MWe);1957年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希平港60MWe核电站并网发电。美苏两个核大国将核电视为新型能源大力推向工业化。美国继开发压水堆核电技术后,又开发了沸水堆核电技术。苏联继开发了石墨水堆后,也开发了压水堆。与此同时,英国开发了石墨气冷堆,加拿大开发了加压重水堆,世界范围内,多种堆型核电技术纷纷面世。此后,一些国家结合本国石化能源资源储量情况,开始研讨或制定核电政策和核电规划。有的国家决定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开发核电技术,如德国、瑞典、印度等:有的决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如法国、日本、西班牙等。据统计,这一时期共有110多台不同堆型的核电机组在15个国家开工建造。

2. 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是核电蓬勃发展时期。由于核电技术经过工业示范后逐步趋于成熟,特别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发达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促使一些国家陆续加入核电行列。除美、苏两国外,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都相继建造核电站。据统计,这一期间共有290多台核电机组在32个国家开工建造,全世界核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是核电发展的辉煌时期。据统计,核电发展量曾达到全球电力的17%,由32个国家的440多座核电机组提供,仅美国就有110座。有19个国家的核发展量超过本国发电总量的20%,其中,法国达77%。 3. 低谷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核能逐步由高潮走入低潮,其原因是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到平稳发展,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向高技术低能耗方向调整,使大批电力项目停建、取消,核电首当其冲。加之美国的三哩岛事故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核电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公众接受问题成了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进入90年代,核电装机容量发展开始明显放慢,其平均发展速度不过5%,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8年世界核发电量占世界发电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7%。从1998年起,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丌始下降,核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17%下降到16%。2000年世界核 ①②

② 康日新,关于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一期

赵嫒,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核电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一期

4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电运行很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故。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在一些绿党有很大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政府计划逐步取消核电,但是由于难以找到合适代替核电的其它能源,因而取消核电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而与此相反,包括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以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仍然把核电作为今后重要的能源选择之一,正积极的准备建造新的核电机组或开发新的核电技术。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底,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44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63亿千瓦,核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美国是世界上目前核电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法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

四、论核电的优点与劣势

1.核电之优势

清洁性。核电的清洁性主要体现在废气、废渣的零排放和低放射性。用百万吨级的煤电与核电站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相比,煤电排放二氧化碳约为700万吨、二氧化硫约为6万吨、氮氧化物约为9万吨、火渣及飞灰约为80万吨;而在核电生产过程中,以上物质皆为零排放。

经济性。核电的经济性体现在燃料成本、维修费用。核燃料费占发电成本的27%,而煤却占煤电成本的60%;火电厂由于煤的吞吐量大,运行维修费也比相同规模的核电厂高。通过在统一厂址配置多个机组可以使核电站的建造周期明显缩短、建造费用大幅度降低,提高其经济性。

资源优势。核聚变的材料氚以重水型式存在于海水之中。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氚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可供人类使用50亿年。而矿物能源资源有限,目前已证实的石油资源为140.9*10^9吨,可供4l年;天然气144.76*10^12吨立方米,可供64.1年;煤10.32*10^ 11吨,可供219年。

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核电产业是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产业。通过发展核电,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体系的建设及发展。 2.核电之劣势 ③②

① ①② 安永锋,核能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第六期

赵刚、李晓静,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面临再次失去大发展对外机遇? [J],《科技中国》,2005,3月号,40-44 ③ 邹树梁、刘兵、陈甲华、刘文君,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一卷第五期,第四页

5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投资大、周期长。据官方预算,每座核反应堆约为15亿至20亿美元。对一个国家来说,核电决策意味着巨额投资。

技术难度大。核电所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力、机械制造、冶金、电子电器、仪器、仪表、建筑安装等,涉及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机械、电力、电子、辐射屏蔽、放射剂量、应用数学等几十个专业学科的应用。

废料埋存难。中、低放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储存问题从技术上已经解决,美国、法国的证明,目前的浅底层埋藏固化中低放废物是可靠和安全的。

资源利用率偏低。压水堆的铀资源利用率只有1%一2%,余下的98%一99%的铀238只能作为废料堆放起来。压水堆型的核电站在原料的利用方面不但产生很大的浪费,还增加了核废料的处理难度。

安全隐患。核电的不安全主要反映在没有得到公众普遍心理接受,尤其是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以后,对核电的恐慌一直存在。从核电本身来看,无论是改进型还是创新型设计,安全性主要集中在严重事故、核废物处置、核电链对环境、健康的影响、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五、核电站的反思和具体措施

针对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于核电的发展我们应该做什么。但是如果说应此而停止发展核电站,说建核电站就是自己要毁灭人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考虑不建核电站,而是考虑如何使核电站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针对以上的劣势,我认为具体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贷款。采用大量借贷的方式。比如,国外提供成套核电设备,并提供相应的买方信贷,用建成发电后所获得的资金来偿还贷款。这样的模式减小了建设初期自身的资金投入压力。

2. 改进技术及制定相关标准。技术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稳定、甚至改善公众对被负面理解的技术的接受情况,技术改进可以提供必要的、但还不充分的先决条件。最合适的办法似乎是要求排除灾难性突发事件后果(不论它们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这些事故包括迅速疏散的风险,对燃料循环的排放和废物最终处置问题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鉴于不存在绝对安全等级界限,因此成功与否将依赖于能否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划分”线。这个划分线的定义尽管尚未建立,结果也难以预料,但是它必须在社会政治框架里出现。“划分要求”可以在具体的技术术语里进行解释。制定“可接受的安全性”的技术标准显得较为重

6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要。

更广泛地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目前核电技术虽然是成熟的,但是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对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应在维护、运行、燃料供应和延长寿期方面进行改进;其次必须要大力推进改进型和革新型的设计。鉴于各国政府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的有限性和概念设计的多样性,在今后10一15年内,为了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提升,国际问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合作的核心是加强信息交流、共同评估方向和共同开发一些项目。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核电发展尤为重要。 后记:选此题目做为我的论文题目,主要是由于今年3月11日发生的Fukushima核电站事件,其巨大的危害程度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关注,所以决定写一篇有关核电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在这感谢教过我这课的所有老师和让我看后获益的论文及期刊资料的作者,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宿舍的室友,徐艺恒,张书天,黄世祥,和他们在一起的讨论,让我加深了对核电站的了解,以及对其带来的危害更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傅凯思、赵 莎,关于核电安全的争议[J],科技导报2002年3月份

2、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控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3、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解析:概念、根源与演变[J],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 周梦玲,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模式探讨——以核电站决策为例[D],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青 扬,切尔诺贝利:20年之后[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

6、 田立德、姚檀栋、邬光剑、李真、徐柏青、李月芳,慕士塔格海拔7010m冰芯中记录到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J],科学通报第51卷第20期

7、 郭力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辐射影响与防护措施[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4月23日第23卷第2期

8、 孟正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祭[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年第3期

9、 黄越承 周平冲,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 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

7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10. 王寒、胡二邦,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欧洲地区大气环境影响的模式预估[C],全国中青年辐射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11、李雨、李智恒,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工作者淋巴细胞的尾核[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

报2008年12月第26卷第6期

12、宋宗利,“死城”切尔诺贝利见闻[J],环境经济,2004年第二期

13、托尔宾·弗拉季斯拉夫·费达罗维奇(乌克兰),乌克兰居民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

的健康状况[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32卷第7期

14、博伊恰克·米哈依尔·彼得罗维奇(乌克兰),乌克兰四零八军区医院抢救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事故伤员的经验[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32卷第7期

15、马特·马霍尼,核电站熔毁反思[J],科技创业,2010年第7期

8 / 8

上一篇:窃读记获奖教案范文下一篇:全国乡镇卫生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