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2024-05-0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通用9篇)

篇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摘要:成长是美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其中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标志着美国成长小说的成熟。本文将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哈克成长的引路人与旅途中的伙伴,以及自然神灵的引导等方面来分析哈克的成长。

关键词:成长;小说原型;引路人;伙伴;自然;神灵

成长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有悠久的创作传统。

一、成长的定义

成长小说来源于德国,英文中指教育小说。韦伯词典这样定义成长小说:它是针对主人公受教育和自身发展变化的小说。成长这一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身份悠久的创作传统。作为西方文学传统来源之一的《圣经》中就有着成长文学的渊源。

成长小说限制在主人公对成人世界从无知到知之的叙事,是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常通过其中人物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在经历过程中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动态人物,具有亲历性,一般有一个基本模式,也就是“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过程,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美国的成长小说:

成长是美国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它重视的是美国这个民族的集体经验和国民性。由于每个时代都有困扰年轻人成长的不同主题,成长小说在美国经久不衰。在美国,第一位关注青年人成长问题,并通过小说成功予以表现的作家是霍桑,他的《年轻的布朗先生》,《红字》都是优秀的成长小说。另外一位重要作家赫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也对美国成长小说贡献很大。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势发展,给青少年成长带来很多新问题,这又为美国成长小说提供了新鲜而又生动的素材,促进了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清教主义和西进运动后,乡村生活的枯燥和黑奴问题又成为美国成长小说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克吐温举世闻名的两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成长小说的成熟。从南北战争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处于上升时期。这一时期成长小说的主流是乐观和自信的。天真,真是美国成长小说繁荣时代的基本特征。二战后,年轻的一代失去了生活的坐标,由于社会道德的缺失和混乱,青少年成长遭遇了普遍困境,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和文明开始质疑,悲观。

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哈克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义感使他对吉姆产生同情和友爱,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危险,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过着无忧无虑,天真无知的生活。他们代表了人类的童年。后来撒旦诱惑夏娃偷吃禁果,夏娃听从了。夏娃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心理,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希望变得更加聪明。他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会经不住诱惑,敢于违背上帝的禁令,冒险偷吃禁果。违背上帝就是反叛权威和长者。偷吃禁果后的亚当和夏娃获得了智慧,但也受到了惩罚,需要独立生存,经历磨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做过父母不赞同,禁止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在尝试自己的独立能力,体验自主行为的刺激和冒险。夏娃亚当的故事还反映了人类注定要追求知识,不会因为知识的后果和知识的烦恼而放弃求知的努力。哈克也是一个反抗权威,即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但他内心善良,质朴。他渴望自由自在,不

受约束,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寡妇道格拉斯认我做干儿子,她说要教我学学规矩,可是只要想想这寡妇为人处事有多古板,多正经,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呆在她屋里是多么受罪,所以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溜啦。在第四章中,哈克一晃眼混了三四个月过去,几乎天天上学,也会识字,念书和写字了。

但他仍然看不上数学。刚开始恨学校,后来慢慢习惯,烦了就逃学。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哈克具有典型的“美国男孩”特征;首先是对“文明”的拒绝,渴望自由自在,不受规矩的约束,二是不满足现时的生活和环境,渴望某种形式的逃离和探险;三是实用主义原则,按照自然的正义法则和利益原则,怎么实用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他的举止都是本身本能反应和享乐原则,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也更激发他对探险的兴趣,也正是之后的密西西比河的游历促进了他的成长。

在成长小说中,成长的引路人也是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识。在小说中,成为哈克的旅途伙伴和引路人的是黑人吉姆。成年黑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能够成为白人少年最佳的伙伴。由于黑人和儿童都是等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受到某些相同的待遇,能产生相似的感受。因此他们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儿童相处。其次,黑人一方面是能干的成年人,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生存,另一方面他们受到的教育有限,容易与少年儿童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之间能够互相同情和理解。吉姆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虽然不如哈克聪明机灵,但他对哈克诚心诚意的关怀,使哈克懂得了什么叫友情和忠诚。而且在哈克与吉姆的相处过程中,哈克的自我矛盾,从想揭发吉姆到最后助他逃亡,完成了成长的过程。

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中间遇上了大雾,他们两个各自经历了一番凶险。当哈克重新找到吉姆的时候,他向吉姆开玩笑说一切都是梦,并没有发生什么。当吉姆把事情都想清楚的时候,生了气,说“我因为拼命地划木排,又拼命地大声喊你,差点都要累死了。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时候,谁想把你给丢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和木排会不会出事,就那么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来亲你的脚。可是啊,你心里想的只是怎样编一个谎来糊弄老吉姆那边一堆残枝败叶是垃圾……哈克认识到自己的错,恨不得去亲亲他的脚求他收回他说的那些话,后来还是鼓起勇气向一个黑人低头了,而且从来没有后悔过。

调皮的哈克喜欢捉弄吉姆,这次的捉弄却伤害了吉姆的自尊心。黑人吉姆用自己的真诚,善良热情和对哈克的牵挂和担心感动了哈克,使哈克认识到自己戏弄朋友是卑鄙的行为,并向吉姆认了错。一个白人向黑人认错,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哈克的道德成长,也反映了哈克对世俗观念的挑战。学会独立生活只是成长的部分意义,学会和人共同生活和发展,才是人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平等的心态是建立互相学习的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真心欣赏对方的优点,从对方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素质。

在第16 章中,在吉姆觉得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时候,哈克的内心矛盾十分激烈。吉姆说他如果到了自由州就要攒钱买回妻子和孩子,如果买不回来就偷回来。哈克觉得很难过,他觉得黑人就是给一寸,进一尺。他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帮助吉姆逃走的。他决定一看到灯光就划到岸上去告发他。但看到吉姆高兴并认为他的自由都是哈克的功劳,都是哈克做的好事,并说哈克是吉姆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时,他就整个泄气了。他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出卖朋友,于是决定不再为这个问题劳神,怎么方便怎么做。

后来哈克和吉姆遇到了“年轻的公爵”和“老国王”两个骗子,他们教哈克和吉姆到各城市去传教骗钱,或是耍宝,愚弄乡民以骗取他们的金钱,或是遇到有人死亡便到他家中诈骗钱财,这两个骗子对哈克和吉姆无所不用其极。哈克在经历和磨难中不断了解社会,不断成长。在经过与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哈克终于认同了吉姆,决心帮助他获得自由,并且拿起了告

发信说下地狱就下地狱吧,随后一下子把信扯掉了。吉姆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吉姆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绘,我们看出,黑人在人格上不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白人。而哈克在与吉姆的共处中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健全的心灵即民主理想与畸形的意识即种族偏见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哈克也由此获得了成长。

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也是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自然神灵的引导。没有玷污的大自然---这是神圣的男性必不可少的环境。影响哈克成长的是密西西比河---这条象征自然和原始淳朴的圣河,哈克在它的怀抱里沐浴着自然神灵的洗礼。哈克和吉姆畅游在静静流淌的密西西比河上---在这里,水的流动完善了整个意象,使孤独的美国之梦得以漂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是被公认的美国经典成长小说,为我们研究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Bildungsroman”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New York:Random House,1996.[2]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安徽文学,2009 年第10 期.[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5月第一版.[4]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年12 月第一版.

篇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摘要:本文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谈起,对马克·吐温的写作思想及其表达的主题作了深刻的剖析。还谈到了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对现代文明的逃逸,以及想返归自然的愿望,从文学作品中反映了马克·吐温的内心世界。关键词:《啥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逃避

1856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文记》时《解放黑奴宣言》已经颁布了十余年。:样。你坐在木排上,就觉得挺自由,挺舒坛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而兴起。马·但在美国南部黑人的奴隶地位并没有什么:服。”这都反映了马克·吐温对伪善、自私、克·吐温被认为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改善,其间反而在田纳西州成立了专门迫:残忍、邪恶的文明社会的厌恶和逃离的愿基人,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是他的·害、屠杀黑人的恐怖种族组织三K党。就在:望。马克·吐温留恋的是工业社会以前自由代表作,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1885:小说完成前的两年,田纳西州居然还通过:自在的乡村生活,而痛恨现代文明所带来年这本书出版后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在-了种族歧视法案,规定黑人不能和白人同·的种种弊病。木排是自由的象征,而岸边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它是译成外国语:车厢乘车。此外,杀害、迫害黑人的事件在:表了丑陋的文明社会。吐温把木排上的生种最多的一部。这部小说无论在马克·吐温:南方其他的州也屡有发生。这使得反对种:活写得美极了“夜里总有一两网,我们会看个人的创作道路中,还是在美国文学发展:族歧视的马克·吐温异常的愤怒和对社会:见一只轮船在一片漆黑当中溜过去,过一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不论从思想内容还:的悲观,这一切也反映在了《哈克贝利·费:会儿就从烟囱里喷出大团大团的火星来,是从语言艺术价值看,都是不可多的佳作。:恩历险记》的创作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像下雨似的掉进河里,煞是好看⋯⋯”马马克·吐温,本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姊妹篇和续:克·吐温认为只有与世隔绝的木排才是唯门斯,是美国文学史』二划时代的语言巨匠:篇,和《汤姆·索耶历险记》相比,它的主题:一光明的角落。和幽默大师,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和它所反映的社会都要更广泛、更丰: 逃离文明社会,是西方近代文学,特别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同时:富、更深刻。就创作技巧来说,它的语言更:是美国文学中的—个重要的主题。19世纪代著名的现实丰义作家豪威尔斯评价马:为生动、精练,人物刻画更为鲜明有力。这:文学中经常出现毛人公因厌恶和逃避文明克·吐温说:“他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福:部小说再现了南北战争前的美国社会,是:社会的邪恶而躲进森林,进入边疆地区,甚克纳甚至说他是“美国文学之父”。他经历: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缩影。通过自人:至出海航行的描述。这些主题认为人和自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小孩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重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先从轻快调笑转变: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蓄:要组成部分,而产业革命以后的现代文明为辛辣讽刺,最后发展到悲观厌世的阶段。:奴制度的反对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被誉:却使人脱离了自然,因而也就使人丧失了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名:为第一部以“地道的美国话”写成的伟大作:自己的本性,使人堕落,失去纯真,变得伪为汉尼巴尔的小镇,并在那成长。12岁那:品。海明威在评价这本小说时说:“全部现:善,变得自私,变得残忍,变得为了一点点年他父亲逝世,马克·吐温不得不辍学到他: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乌克·吐温写的叫做:利益而不顾一切。所以,人若是想恢复和保哥哥奥利主编的一家地方小报馆当学徒,:《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一:持自己的本性,就必须彻底摆脱现代文明学习排版。五十年代初密西西比河汽船航:本我们看过的最好的书。一切美国作品都:的一切束缚,重新同到大自然的怀抱,和自运事业兴起,马克·吐温开始了另一种生:来源于它。它是空前的。直到现在,还没有:然融为一体。返回自然就意味着人性的复活,他学习驾驶技术,后来做了汽船舵工,:一本书可以和它相比。”在这部小说中,马:归,从而脱离文明社会的种种羁绊,返归大去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很多地方。密西西:克·吐温如实地记录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自然,回到原来的自己。

比河河宽流急,瞬息万变,也使马克·吐温:代美国密西西比河一带乡村小镇的落后景: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练就了锐利的目光、敏捷的身手和果断的:象:凋敝的农村、贫富的对立、凶恶的世仇、:也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主性格。他自己也认为这条河给了他很多的:残酷的种族压迫⋯⋯。这些地方破旧衰败,:人公哈克贝利·费恩顺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学问。他的笔名“马克·吐温(Mark Twin)”就:令人不堪入目,居民都贫困懒散,精神趣味:旅行故事就是从他的逃跑开始的,并沿着是水手们测水时所喊的水深尺度,意为“水:低下,愚昧无知,哈克沿途见到的都足强盗:逃跑这条主线发展。哈克被一个寡妇收养,深12英尺”,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横行;骗子乱窜的情景,这些人巧取豪夺,·寡妇和她的姐姐华森小姐一心想把顽劣的无阻。:贪婪无耻,下流到了极点。那些嘴里嚼着烟:哈克训练得文雅有教养。“道格托斯寡妇,美国在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虽然在:叶、成天挨在小店f-i口的混混,更是“什么她把我认做她的干儿子,她许下了愿,要教法律上废除了蓄奴制度,但黑人受奴役受:事情都不能像狗打架那样叫他们起劲,使:我文明规矩。可是一天到晚。憋在这间屋歧视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他们浑身觉得痛快”。哈克说:“别的地方都-里,有多难受。你想,寡妇的言行举止,一桩变。马克·吐温在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显得很别扭。闷气得很,木排上就不是那:桩,一件件,全都那么呆板,那么一本正经,在她家里一天到晚过日子真是活受罪。到了我实在忍受不了的那一天,我就溜之大吉啦。我重新穿上了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钻进了那只原奉装糖的大木桶,好不痛快,好不逍遥自在。”哈克的父亲是个酒鬼,要么好像没有这个儿子,要么百般虐待他。“他说,要是我不能给他凑点钱,他便要狠狠地揍我,搞得我青一块紫一块的。我从撒切尔法官那里借了三块钱,爸爸拿去,喝得大醉,醉后到处胡闹,乱骂人,装疯卖傻,而且敲着一只自铁锅,闹遍了全镇,直到深夜。”为了摆脱传统教育枷锁和父亲的暴虐管制去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话,哈克除了逃跑别无选择。此外,这部小说还写了吉姆的逃跑。吉姆是华森小姐的黑奴,他所面对的是文明社会中最黑暗、最可怕的力量——蓄奴制度。吉姆听说主人想以800元的价格将他卖掉,为了不和家人永远分离,他只好悄悄地逃走了。逃出来后他想去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他说到了自由州,头一桩要干的事就是拼命攒钱。攒够了就到华森小姐老家附近的那个庄子去把他的老婆赎同来;随后他们夫妻俩就可以一起干活,再把两个孩子也赎回来。”他从华森小姐处的逃跑,既足逃离她所代表的蓄奴制度,也是逃离容许这种野蛮制度存在的文明社会。如果说在《汤姆·索菲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对文明社会的态度还是有些模棱鼹可的话,那么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马克·吐温对文明社会则是深恶痛绝。他让他的主人公做了一次史诗般的旅行,并通过这个流浪少年的眼睛对包括圣彼得堡在内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广大地区内的文明社会做了深入的考察。结果,他认为文明社会是“腐败和压抑性的”。布鲁斯·金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文明社会似乎阻止人们相互之间的一切出于本能的爱、等级、金钱、种族和体丽或腐蚀着自然的感情。奴役和对人的拍卖,说明了在文明社会里所形成的对他人博爱的缺乏。不论是为了反复灌输规矩,还是为了确立一个人的尊严,不论是为了经济上的收益还是完全出于恶意,文明社会似乎是由为他人预备的残酷行为而构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但谈不上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且连起码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除了让哈克和吉姆从文明社会逃出去,似乎也看不出他的这两个人物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因此,有评论家说,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善不是和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哈克和吉姆逃跑的原因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哈克要摆脱好心肠的然而却足遏制天性的文明教化的束缚,也要摆脱以父亲为代表的野蛮迫害;吉姆则是要摆脱文明社会的残酷压迫和奴役。在吉姆与社会的关系和哈克与社会的关系之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类似情况,那就是:要自由地生存,就得逃离那个扼杀人性的文明社会。逃离这种扼杀人性的文明社会。正是马克·吐温后期的内心写照。

篇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不仅是作者成熟期的一个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代表着其批判现实主义写作的顶峰。美国内战后,马克·吐温认为会有一个全新的黑人与白人共同的社会,政治民主,言论自由。然而美国的现实令这位伟大的作家深感失望,《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就诞生在这样的美国社会和作者的这一心理时期,追求自由以及觉醒的主题就自然显现出来。

一、主题一:追求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是《哈》的重要的主题之一。哈克想逃脱“文明”社会的限制,逃离虚伪和腐败,以及虐待他的醉酒父亲,以获得精神自由。吉姆则想逃离奴隶制国家到一个自由的地方,成为一个自由人。

在他们逃离的过程中,哈克和吉姆越来越深刻地认识美国社会。在作者的笔下,美国不再是一个民主、平等和幸福的国家。哈克看到的是大封建家庭之间的残酷和血腥的战斗;狡猾和相互欺骗的雇佣兵“国王”和“公爵”;无论他们想要什么,毫不顾忌无辜的人的生命,没有任何法律和规则可言。所有这些,无疑将导致哈克对“上层阶级”和奴隶制度的恶习的鄙弃厌恶,也反映了作者的“美国梦”幻想的打破。作者对社会的虚伪进行了最无情讽刺和最彻底的批判。

同样,吉姆也想通过“逃离”追求个人价值和精神的自由。虽是一个黑人奴隶,他也有独立的思想,从来不认为黑人不如白人。当他得知他将以一个大的价格被卖到奥尔良,将被迫远离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奋起抵抗,毅然逃跑。他很清楚逃跑的奴隶会得到怎样的惩罚,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使他获得追求他的理想的勇气。他的逃脱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存在,更有他的生命目标。在他身上,黑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正的人生的渴望被生动揭示出来。我们可以说,吉姆,一个仁慈,诚实和诚实的实体,是哈克可以做的小说中唯一的成年模型。

二、主题二:觉醒

小说的核心部分是哈克拯救吉姆的过程和哈克内心世界的冲突,这将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觉醒。对于哈克,与吉姆的旅程是一个道德成长、觉醒和学习的旅程。

在一个有着普遍奴隶制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白人男孩哈克接受过传统思想的教育,认为黑人出生次于白人。因此白人可以完全控制黑奴的命运。他被教导奴役制度才是正确的。然而在他和吉姆的逃跑过程中,哈克终于意识到了传统观念的错误,他在由腐败的奴隶制社会造成的道德困境中挣扎着,而最终抛弃了这一错误的偏见。最终他抛弃了“文明”社会教给他的一切。他宁愿去地狱,但也要做他认为是正确的。通过深入自省,他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不再受南方文化那些虚伪的规则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他的精神斗争反映了他打破了社会约会的极限,变得成熟起来。在小说的结尾,哈克学会了“阅读”他周围的世界,区分好与坏,对与错,敌人和朋友,等等。作品强烈谴责社会中的虚伪和腐败。

三、总结

追求自由和觉醒是小说的两个主题。通过深刻阐述这两个主题,作者揭露出奴隶制度的邪恶,对种族偏见和歧视提出强烈的控诉,对宗教的虚伪予以尖锐的讽刺。

小说的主题正是作者想传达和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通过分析《哈克贝利芬兰历险记》的主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吐温对人性探索,对美国南方常规道德的挑战。虽然吐温是在奴隶制被废除后写的这部小说,但是几十年前,奴隶制仍然是社会的真实存在。即使是在吐温所处的年代,南方黑人地位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意识到美国资本主义的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虚伪。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种族冲突和种族融合的艰难进展,这也恰恰体现了马克·吐温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

参考文献

[1]Pizer,Donald.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Twain,Mark.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Shanghai:Shanghai World Library Press,2009.

[3]Wu Weiren.History&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2008.

[4]田玉霞。“通向自由之旅----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身心自由”[J]。《新闻爱好者》。2008.6(下半月),第72页

篇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关键字:哈克 人物成长 艺术主题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哈克十几天的流浪经历,表现了哈克不愿受到社会束缚,逃离现实社会的行为和态度。

为了使得吉姆能够获得自由,哈克和吉姆开始了冒险旅行。在哈克和吉姆的逃离过程中,两个人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书中的很多情节都在描述吉姆是如何照顾和保护哈克的。通过努力,哈克和吉姆战胜了冒险途中的各种困难,主人公哈克在和吉姆的相处之中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内心,逐渐走向成熟。

在整篇小说中,哈克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表现出的勇敢值得很多人学习,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美利坚民族拒绝被教化、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足、想要逃离束缚的民族特点。在整个小说情节中,主人公哈克都在依据自己的兴趣解决很多问题。小说中的哈克非常清楚自己的形象,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些人物特点都体现了哈克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性格特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直是美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小说。

小说通篇描写了哈克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通过一些困难之后的心理变化。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克变成了一名成熟有思想的少年。哈克在经历磨难后,对于社会环境以及人生体验都重新认识了。主人公哈克的成长是通过他的旅程来一步步表现出来的。沿河而下的冒险经历对于哈克是一个扩展认识,提高觉悟的旅行,更是性格完善的过程,他通过这次旅行变成了一名心灵美好和民主理想的少年。

一、哈克出走的起因

小说主人公哈克自幼丧母,他在母爱方面是缺失的,哈克的父亲不务正业,整天就知道喝酒,哈克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家对于哈克就像是想要逃离的地狱,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心地善良的道格拉斯寡妇以及华森小姐觉得小哈克非常可怜,她们收养了年幼的哈克。但是在他们收养了哈克之后,她们都想要让哈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以自己的道德思想来教育哈克,生性向往自由的哈克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觉得太闷气。他开始逃学,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到外边去透透气。

哈克的父亲曾经将哈克抓起来,使哈克丧失了人身自由,道格拉斯寡妇虽然收养了哈克,但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对哈克的教育也严重束缚了哈克的精神自由。使哈克根本无法忍受。最后他选择逃离,离开社会,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故事中的哈克有着少年人的梦想和纯真,天性喜欢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排斥文明的教化及思想道德教育。他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到社会规矩的约束。小哈克的出逃展现了哈克对于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正好与社会文明以及社会准则格格不入。

二、哈克冒险旅行经历的苦难以及成长

小说主要讲述了哈克与吉姆在逃离之后的相识以及哈克的道德成长过程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哈克出生在蓄奴制盛行的社会里,他是一个白人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哈克的意识中完全接受了黑人奴隶制的观点,认为黑人奴隶没有自由权利,一切都应该由白人主人来进行支配。这样的思想意识在小哈克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小说的前段,哈克根本没有将吉姆当作朋友,没有任何尊重,经常戏弄吉姆。不过在之后经历的各种历险中,吉姆身上表现出的勤劳朴实以及很多无私的品质感动着哈克,吉姆对于自由强烈的向往也震动着哈克的内心,让哈克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哈克越来越相信吉姆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更是一位值得相信的朋友,在小说的最后,哈克和吉姆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三、哈克在冒险旅行中的自我认识

在哈克和吉姆的冒险旅途中,吉姆帮助和照顾哈克,使得哈克逐渐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完成了哈克人生价值以及思想观念的自我实现。在逃离之前,哈克唯一的想法就是逃跑,离开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尽可能地躲避父亲的视线。经历了冒险之后,在与吉姆的相处过程中,哈克逐渐明白了自我价值应该如何实现,为了尽快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小哈克不断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成长,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意愿,选择勇敢地到西部去,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作斗争。他选择为了自己关心的人们去抗争,去挽救,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哈克茁壮成长。小说的最后,哈克拒绝了姨妈的收养,就是由于哈克长大了,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将要去开始自己的生活。

四、吉姆成为哈克成长经历中的引路人

在一般的成长经历题材小说中,作者都会设立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路人在小说中非常重要,地位仅次于主人公。小说的“引路人”角色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教育主人公,更好地完善主人公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认识。在这篇小说中,陪伴在哈克左右的是吉姆。吉姆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朋友,对哈克非常忠诚,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反抗传统蓄奴体制的黑人。吉姆是哈克的伙伴,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哈克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整个冒险经历中,吉姆就像是一个父亲一样照顾着哈克。哈克和吉姆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这样的朋友是哈克没有的,这样的爱也是哈克以前没有体会的,可以说吉姆对哈克的照顾已经超越了朋友的感情,变成了父亲一样的情感。在相互帮助的日子里,两个人的聊天以及争论都是吉姆对哈克的教导和影响,使得哈克的心灵不断得到完善。吉姆教会哈克要珍惜朋友,珍惜两个人的情感。在两个人的生活里,哈克不断地成熟起来。

五、哈克对吉姆的情感转折点

所谓的国王为了一点金钱出卖了吉姆,在吉姆被人带走之后,哈克在小木筏上没有看见吉姆的时候,哈克十分着急。当时的哈克自己也身处困境,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偷出黑奴是无法原谅的罪过,因此他还受到了自己良心的谴责,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担心自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他还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变成一个好孩子。良心使得哈克写了一封信给沃森小姐,在写完之后哈克如释重负。但也就是在那一刻,哈克忽然想起了吉姆对自己的好,想起了吉姆和自己相处以来的共同经历,吉姆对自己的照顾和帮助,眼前浮现出了吉姆看见自己从大雾中走出来时开心的模样,耳边响起了吉姆亲切呼唤他的声音,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回想到这里,哈克改变了主意,撕毁了信件,毅然决定冒着危险去救吉姆。从此以后,哈克从内心开始接受吉姆,真正地尊重吉姆,把吉姆当作朋友来看待。

六、传神的人物形象塑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整篇小说处处都是点睛之笔。小说一开始就对道格拉斯寡妇进行着墨描写,道格拉斯寡妇心地善良但又古板,但当哈克弄脏了新衣服时,道格拉斯寡妇对他十分严厉,在她的生活中,任何方面都有规矩,不可改变,道格拉斯寡妇会给哈克讲圣经、教育哈克不可以抽烟、吃饭之前必须祷告,她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按部就班,即使到了吃饭时间也不可以立即吃饭,必须先低下头祷告后才可以进餐。

哈克父亲的形象和举止都塑造得比较恐怖。哈克的父亲没有受过教育,所以他不允许哈克接受教育。知道哈克有了钱之后,哈克的父亲竭尽办法地争夺哈克的抚养权。哈克的父亲将哈克关在了密林深处的房子内,打骂哈克,弄得哈克身上都是鞭痕。作为哈克的父亲,他没有对哈克履行父亲的责任,没有给哈克父爱,还对哈克的生命造成了危害。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黑奴吉姆,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品质优秀的人。小吉姆有着“一副无私的好心肠”,非常注重感情和友谊,有着勇于对抗传统制度的精神。他向往自由,从主人家逃跑,希望可以到废奴州去,过上自由的生活。吉姆勇敢、忠诚、渴望自由的形象带给无数人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无数人。

结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经典的成长小说,有美国文学特色,展现出人类成长的共性。该小说描写和反映了青少年哈克的成长经历,对于研究青少年成长过程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语

参考文献

[1]白逸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2]覃承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

[3]崔莉.认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形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秋枫,王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J].大家,2010.

篇5: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顽童流浪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他被称作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优秀的演说家。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篇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 国 著。

2.马克·吐温是幽默大师、小说家,也是著名。主要作品有:、等。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要描写主人公 和 的流浪故事。

4.德克萨斯大学英文教授雪莉·费舍尔·费什金撰文指出,马克·吐温曾被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美国的拉伯雷”。

5.2006年,英、美、澳文学界、出版界及著名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评选出最受作家、文学家与广大读者喜爱的“世界十大名著”,美国仅有一本入选,即,理由是这本书是“ ”。

6.这部书里使用了好几种方言:密苏里州的 ;西南部边缘地区极端 ;派克郡的 ;还有最末这一种方言的四个变种。7.汤姆把强盗团伙定名为。

8.哈克贝利逃到杰克逊岛避难,在岛上他无意中遇见了。9.哈克贝利和吉姆掉到河里后,哈克被 救起。

10.哈克贝利收留了狡猾的骗子 和。

二、选择题。

1.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的黑奴形象,他的名字是()。

A 汤姆 B 吉姆 C 哈克 D 安娜 2.在强盗团伙中()当了队长。

A 汤姆·索耶 B裘·哈泼 C本·罗杰斯 D小托米·巴恩斯 3.哈克贝利·费恩被()收养做儿子。

A沃森 B玛丽 C道格拉斯

4.汤姆和“我”把盗贼藏在洞里的钱财寻摸到了,我们各得()块钱。A 3000 B 4000 C 6000 D 5000 5.汤姆·索耶管那些猪仔叫做“大块头”,管萝卜青菜叫做()。A珠宝疙瘩 B萝卜青菜 C蔬菜大王

6.有一回,汤姆派一个孩子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棍,在城里到处转悠,他管这火棍叫做()。

A火炬 B广而告之 C燃烧的火棍 7.哈克贝利冒充()设计救出吉姆。

A国王 B公爵 C汤姆

8.哈克贝利决定要到()(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生活。

A蓄奴区 B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 C费尔普斯农场 9.()热情的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拒绝。

A华森小姐 B道格拉斯 C费尔普斯太太 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所描写的时代,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A蓄奴制和种族歧视 B逃难 C反抗压迫

11.本书是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惊险小说”之一,它曾被美国电影界()次搬上银幕,达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高峰。

A 三 B 五 C 六 D七 12.这本书采用第()人称的叙述方式去刻画人物形象的。

A 一 B 二 C 三

13.本书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的眼睛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A汤姆 B吉姆 C哈克贝利 D华森小姐

14.美国小说家()称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A堂吉诃德 B浮士德 C哈姆雷特 D海明威 15.哈克要逃离()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A文明 B黑暗 C上流

三、简答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他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说理由。

2.说说哈克贝利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

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 马克·吐温

2.演说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

3.哈克 吉姆

4.美国的荷马 美国的托尔斯泰 美国的莎士比亚 5.《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6.黑人方言 俚俗方言 普通方言 7.汤姆索耶帮 8.黑人吉姆 9.商人

10.国王 公爵

二、选择题

1-5 B A C C A 6-10 B C B B A 11-15 D A C D A

三、简答题

篇7:《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当吉姆被汤姆·索亚(以下简称“汤姆”)不顾一切,要救出吉姆想了很多办法,不过,他们很调皮,非要“自找”很多麻烦来救吉姆。为了救吉姆,汤姆和哈克竟偷了赛拉姨妈六支牛脂腊烛、勺子、铁锅。好多东西。终于把吉姆在夜深人静、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成功救出。但汤姆复出了代价:小腿被挨了几枪。吉姆也不是忘恩负义的我,他冒着再次被捉,并绞死的风险,带着哈克,让汤姆去诊所养伤,幸运的汤姆几天后恢复了,又变得生龙活虎。但,吉姆同时被赛拉姨妈捉到。正想处置他时,汤姆的家人——波莉姨妈赶来,为吉姆证时,他已经自由了!赛拉姨妈得知汤姆和哈克了事,又听说哈克一无所有,便说:“哈克,你们真是小英雄,我收养你,让你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几个都笑了。

你知道马克·吐温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吗?原来,马克·吐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实事儿!看来,写文章也要“实话实说”呀!

我读完这本书后,想:“马克·吐温先生的作品真好!当然,《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定深受人们的喜爱。马克·吐温把人生动的描写下来,并用许多精巧、细致的美妙语言,使文章锦上添花,写得惟妙惟肖!作者把人物写得到位,并且都头头是道,而不是胡编乱造。

篇8:《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插曲式叙事结构,艺术形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称得上杰出的作品”,T·S艾略特曾如此评价道,“我不是指这是他唯一具有持久魅力的书,但它的确是唯一能淋漓尽致展现他天才,并开创了自己风格的作品。”事实也证明了自从这部小说问世以后,美国文学才真正摆脱了欧洲文学的束缚,赢得了自己民族文学的独立。

这部作品的艺术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它独特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通过哈克的童眼看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副美国内战前的丰富生活画卷;其二,作品虽采用了插曲式的叙事结构,但因作家运用了一些艺术技巧使得作品取得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另外,马克·吐温幽默生动的口语化语言风格同样是这部作品艺术风格的一个闪光点。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中,马克·吐温尝试了一种新的叙事方法。他将叙述人和主人公哈克融为一体,目的就是要将读者领巾进叙事者所讲的故事里并与主人公以其分享其内心世界。如此一来,小说的真实性就被大大加强了。哈克─一个十二三岁的万通用一双纯真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世界。他对周遭的事未作过多判断,只是还世界以本真。他也发出了自己的一些评价,但那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嘴而非从作者的嘴里冒出。试想,如果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未采用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其艺术地位或许就与姊妹篇《汤姆·索亚历险记》相差无几。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作者的另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该故事同样发生在密西西比河岸的一个小村庄里, 但不同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完全是以作者自己的口吻来写的。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有许多生动逼真、险象环生的情节,如孩子们迷失在山洞里,汤姆突然看见黑暗里伸出一只探光的手(后来证明是死敌印第安人乔的手)等。许多批评家就认为这一情节是冒险记里自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人物)第一次在海滩上发现人类脚印以来最为精彩的情节。但随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问世,读者普遍认为《汤姆·索亚历险记》没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那样真实、贴切、更接近儿童心理, 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叙述视角的不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读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从马克·吐温的视角出发,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让读者单纯从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视角出发去看这个虚伪、腐朽的“文明社会”。难怪T·S艾略特曾评价道:“对我而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很不错的儿童小说, 小说里出现了河流、男孩;叙事也不错,很好地展现了一百年前中西部一个河边小镇的社会风貌。但小说的视角却是通过一个成年人来观察一个男孩子……我想,汤姆就恰似马克·吐温孩提时的样子:汤姆是被他的长者回忆、勾勒出来而非被创造出来。哈克呢,他却似乎还是马克·吐温写这部作品时藏于心中的那个男孩。我们像微笑的长者一般看待汤姆;而哈克则不然,因为我们是通过他的眼在看世界。”

正是有了哈克这个小男孩作忠实的记录者,我们看待诸如无赖、恶棍的那些闹剧时也不觉得那么荒谬了。 我们甚至可以很乐意地去相信那帮无赖们就是那样“与众不同”,毕竟哈克这个小孩子就是这样看待这些闹剧的。他的成长经历促成了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对这些闹剧早已见怪不惊。 哈克是如此真实地对待生活,以至于我们不但同情这个怀着自由梦想离家出走的流浪儿,同时我们对那一群恶棍无赖们也寄予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深处的情感。哈克只讲诉他看到的事实,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至于该如何对他描述的真相作道德上的评价似乎就应是读者自己的事了。对此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弗德森家族的世仇和伯格斯的血腥被杀。这两个事件都被反映了19世纪中叶密西西比河谷西南各州古老、 粗暴、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在哈克的叙述中我们可看到两个家族的人莫名其妙的家族荣誉而相互杀戮的简单情节,只留下舍奔上校开枪打死伯格斯后在人群中肆意张狂的几声喊叫和恐吓的记忆。一切都在哈克冷静的轻描淡写中结束,但作品留给读者的却是对那个时代不平静的思考。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中,马克·吐温还采用了插曲式的叙事结构。所谓插曲式叙事结构指的就是许多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平行于主人公的经历被松散地串联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表面上看这些事件似乎没有多大相关性,但它们却能向读者展现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叙事结构就是典型的插曲式结构。小说的题目已表明这是一部描写哈克冒险故事的流浪汉小说。围绕哈克和逃跑的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所建立的友谊这一中心故事,许多生动的插曲被串在一起: 哈克的醉鬼父亲、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弗德森家族的世仇、伯格斯被杀以及公爵和国王的诈骗等。可以说,作者正是借这一宏大的叙事结构向读者侧面展示了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样一种插曲式结构,给予了作家极大的自由度去尽情描写他想要倾诉的东西。

插曲式结构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容易给人造成形散神也散的印象。为了避免这种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马克·吐温采用了相似情节的重复、 变体以及将主人公哈克的道德发展历程作为贯穿小说的主线等艺术技巧, 从而使这部插曲式小说最终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1 . 相似情节 的重复和 变体 。 E.M.弗罗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的第八章里称赞法国作家马歇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关于情节重复的用法。弗罗斯特说:“这部小说显得有些杂乱,似乎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构型,但整个故事内部却因一种‘韵脚’而被很好地组合在一起。”这种被弗罗斯特称为韵脚的东西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即相似情节的重复和变体的运用。在小说的开头,哈克在父亲的小木屋后面挖了一个洞, 通过这个洞哈克开始了自己的自由之路。在小说的末尾,吉姆的逃离同样设置有一个挖洞的情节。吉姆真实通过汤姆和哈克在木屋前挖的那个洞逃离了菲尔普斯加,不幸的是他未能逃掉,后来又被抓了回去。情节重复和情节变体的运用更多地是集中在哈克遇到那帮无赖之后。在哈克和吉姆踏上那只被暗礁撞毁的破船这一章里, 如果盗贼比尔和帕卡不是为了得到特纳的那份贼赃而返回轮船的话,他俩完全可以逃离本来留给特纳的厄运; 这种贪得无厌地想把最后一分钱收入囊中而久久逗留在犯罪现场不愿离去的情节在小说里被重复运用了两次, 只不过略有一些变体。一次是公爵和国王不满足于已得到的遗产,还想将威尔克斯家的家当全部变卖,收刮尽最后一分钱而滞留在威尔克斯的情节;另一个更隐蔽的情节变体在小说的末尾:汤姆为了完成他英雄主义的梦想,拒绝轻松地释放吉姆,并把解救吉姆的计划久久框于那些书本上的英雄模式里。汤姆最终因他的“贪图荣誉”而光荣地挨了一颗子弹。

相似情节的重复和变体的运用, 小说中海油很多例子。但仅从这些例子里我们已看到弗罗斯特所说的“韵脚”的神奇功效,它将形式散漫的众多插曲连在一起,使小说内部就有了一种连贯性、一种脉搏的跳动。

2.主人公道德发展历程的运用。 除了相似情节的重复和变体以外,马克·吐温还将哈克的道德发展历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小说始终:通过三次重复主人公哈克的“道德抉择”以克服插曲式结构形散的弊端,从而进一步达到小说“神”的统一性。

哈克第一次帮助吉姆逃跑的决定是在他逃离“文明社会”和父亲控制的过程中不经意作出的。当小哈克在杰克逊岛上巧遇逃奴吉姆时, 他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意味着以后他将有个伴儿,不用再为寂寞的事而发愁。“但人们也许会叫我卑鄙的奴隶制废止论者,会瞧不起我。”哈克向吉姆坦白道,“不过那也没什么差别,反正我不会告诉别人,也不会再回到那地方了。”从哈克的话里,我们看到即便是第一个最简单的决定也与他心中白人要比黑人优越的道德观相冲突。但哈克仍选择了背弃这样的道德观,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反感和厌恶道格拉斯寡妇那些循规蹈矩的“教化”;他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跑的决定。第一个决定表明哈克潜意识里已开始对他所身处的社会道德价值有所醒悟。

哈克的第二个决定是在他和吉姆这对“难兄难弟”快要靠近卡罗镇 ─他俩向往的自由之州时作出的。 吉姆和哈克都坚信吉姆很快将获得自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哈克再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到了卡罗镇哈克如果放了吉姆,他就会背上偷到沃森小结奴隶的罪名。要知道吉姆在市场上可值八百块啊。这还不算,让哈克更头疼的是吉姆还想将他的孩子一起偷出来。要是答应了吉姆的要求,他就又侵犯了另一个人的财产权。哈克的内心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奇怪的是,最后他竟发现不能拒绝吉姆: 既然已经不能完全按规则办事了,就选择顺手的事做─继续帮帮吉姆吧。 哈克童气十足地喃喃自语:“要是你知道做正确的事太麻烦,做错事却不费工夫,而这两件事对自己的好处都一样的话,那就挑顺手的做吧。”哈克天真无邪的话敲好深刻地反映了当个人道德价值观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时个人道德何去何从的问 题。通常情况下个人道德认知都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但我们看到哈克在这时又迈出了自己道德意识完善的关键性一步。

在第二次危机过后不久,哈克和吉姆突然意识到他们已在雾里错过了卡罗镇,而此时他们的木筏又被一直轮船撞坏,哈克和吉姆也被迫分开。 哈克上岸后开始了他新的流浪生活并一直持续到他进入菲尔普斯农庄及逃回密西西比河为止。然而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对各种上层贵族阶级的虚伪、 腐朽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弗德森家族的世仇忐忑不安;他亲眼目睹伯格斯残酷被杀;他为自己被卷入公爵和国王对威尔克斯姑娘的戏弄而深深地感到羞愧。所有这一切使他真正明白了这个 “文明社会”的贪婪、虚伪、荒诞和残酷的现实。这也使他更坚定了摆脱拜仁社会虚伪、残酷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决心,这样他最后作出的第三次帮吉姆逃跑的决定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哈克的第三次觉得似乎比前两次都更困难,因为他将要违抗的是战前南方奴隶制度所规定的宗教处罚。他的良知在内心挣扎,他甚至想写信告诉沃森小姐吉姆的下落。但一想到吉姆平日里对他的号,对他的忠诚以及他俩在一起的互助爱,他还是做出了帮吉姆逃跑的最后决定,“我浑身哆嗦,我知道我得做个决定。我想了想,屏住呼吸,然后对自己说: 好吧,我就下地狱吧。”哈克把纸撕了,意味着他彻底与这个“文明社会”决裂并开始真正追随自己的道德归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小说的插曲式结构并未因形式的散漫而造成主题、中心的散漫,而是通过“韵脚”和主线的作用使整本小说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马克·吐温堪称一代语言大师, 他的作品总是不乏幽默生动的语言。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作家一方面通过各种方言的应用使得作品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口语色彩,另一方面他还总将一些幽默元素放进故事里。

小说一开始,作家便展现了他的幽默天赋。他以一个简短的启事作为序言,发出警告说那些企图在这本书里寻找小说叙述动机、道义以及清洁的人都会被起诉、放逐甚至枪毙。一读到这让人忍俊不禁的开场白,读者会情不自禁就往下搜索那些让人捧腹一笑的东西。哈克在描述他那“可敬的”喝醉了酒的父亲时颇具童趣和幽默,“爸爸正发疯似地到处乱 跳 , 他说蛇正往他腿上爬,随后他又跳又喊, 说有条蛇咬了他的脸。”读到这儿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一章生动的描写特别适合在一个雨后的下午逗逗小孩子们开心。在接近小说末尾处,汤姆和哈克为了救吉姆而做了一系列搞笑的准备工作。特别有趣的情节是他俩将以小块蜡烛台塞进吉姆盘中的面包里,当吉姆咬到面包中间时差点把牙全都咬碎了,汤姆还自言自语地说再成功不过了,而吉姆却假装吃到了一块石头。但打那以后,吉姆不管吃什么,总是要先用叉子扎两三下,然后再用牙咬。

小说里像这样幽默生动的情节甚多,这里仅举一两例说明小说语言的风格。另外,作品因各种方言的运用而形成的极富个性的口语化语言也是作品的一大特色。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大量使用黑人方言土语,准确地再现了密苏里黑人的方言,略加夸张地再现了西南丛林方言以及派克乡方言的四种变体。为了让人物更接近真实生活,马克·吐温让作品中的人物说自己的话而不是刻板的叙述人的话。哈克说的话似乎有些粗俗但却符合这个未受太多教化孩子的身份;黑人吉姆的话也难免晦涩但却真实再现了黑人自己的文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为当时及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新的典范,那种朴实无华、生动形象的人民大众的语言使得马克吐温摆脱了枯燥的文学语言的束缚,使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日常口语成为了为学作品的合法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不朽功绩是他使文学语言民族化了。

篇9:《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人物塑造;主题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幽默作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吐温以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闻名于世。该小说又被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高度评价为“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4](P430)由此可见,吐温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和他的黑人朋友吉木的冒险旅程。他们乘着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以寻求自由。在这途中,哈克遇到了许多挫折,并从中感悟到了很多生活哲理,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在体会到了文明的虚伪后,哈克不仅自己选择了通往自由的道路,还在一番思想斗争后,冒险帮助吉木重获自由。这就引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文明”、追逐自由。本文试图通过人物塑造来分析作品的主题。

在小说中,吐温笔下的角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达格斯寡妇以及爸爸这种文明社会下的产物;另一类则是像哈克和吉木这样向往自由、但却被文明社会排挤的流浪者。

小说一开始,哈克就评论到“我从来没见过一句瞎话都不说的人……不过波蕾姨妈和那位寡妇……却都是例外。”[3](P1)由此,我们会对达格斯寡妇和波蕾姨妈留下一个积极、正面的印象。接下来,哈克又提到“达格斯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人”,这更加确立了达格斯寡妇好心肠的正面形象。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会慢慢发现,达格斯寡妇这个看似崇高正义的人物却无时无刻不在无形地遏制着哈克的勃勃生气,让哈克觉得“整天呆在家里,实在叫人受不了,因为那个寡妇的举止动作,总是那么正经、那么规矩,简直可怕!” [3](P1)她试图“按照圣彼得堡文明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把哈克培养成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又听话又体面的好孩子” [6](P74),结果致使哈克选择离开,踏上寻找自由的道路。与达格斯寡妇一样,波蕾姨妈虽然也对哈克百般疼爱,但却仍想要用“文明”的教条来改造哈克,最终同样让哈克毅然决定离去。达格斯寡妇和波蕾姨妈所代表的是文明社会僵化刻板的一面。她们原本正义高尚,却因时刻恪守文明社会授予她们的各种条条框框而与自由背离,让哈克排斥。与这两位类似的还有新上任的审判官。他代表了文明社会的天真幼稚。本着“非到万不得已,决不干涉人家的家务,拆散人家的骨肉”[3](P27)的良好初衷,怀着能够让爸爸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美好愿望,这位正义的审判官却将好不容易脱离火海的哈克再次投陷到悲惨的生活中去。他不了解爸爸的“底细”,却固执地幻想着有能力感化“这个老头子”。[3](P27)

达格斯寡妇、波蕾姨妈以及审判官这三位看似正面的人物形象实则都是文明社会下的产物。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明社会表象下的呆板与无知。即使是像这三位一样本性善良淳朴的好心人,在这种社会的教化下,也会无意识地变为扼杀天性纯真的孩子思想的刽子手和协助暴躁的醉汉逍遥法外的帮凶。他们的种种言行都透露出文明社会荒谬、虚伪的本质。而这一点还可通过对甘洁佛一家的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

甘洁佛一家是一户出身显贵的大户人家,他们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种种准则。他们“没有半点轻浮气……对人和气之至” [3](P130)。在哈克与吉木失散期间,甘洁佛一家好心地收留了哈克,并细心地照顾他,让哈克对这家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认为甘洁佛是一家愉快、高贵的人家。但事实却证明,这户表面和善友好的家庭却成天过着腥风血雨的生活。他们与同为贵族的邻居雪富生家族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两个家族之间时常正面交火,上至一家之主、下至无邪顽童都会卷入战争中间。枪林弹雨的生活造成双方死伤不断,而究其交战原因,却是因为一场“说不清”的“打对头”[3](P133)。就在哈克离开之前,他的同龄朋友、甘洁佛家的小儿子叭克倒在了冰冷的血泊中。这又显示了文明社会的另一个典型事例,反映了其“文明”幌子下的虚伪与荒诞:甘洁佛上校这位“彻头彻尾的绅士”[3](P130)却会盲目地沿袭一场连起因都已不清楚的家族战争;在饱尝接连失去几个儿子的痛楚后,甘洁佛上校却仍旧鼓励小儿子浴血奋战。这样一户处于上层社会的家庭的“文明”行为实则野蛮凶残,连处于社会底层的哈克看了都感到费解。

上述这些人物虽然显露出了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却多少体现了其正义、和善的一面。而文明社会中真正黑暗的势力却在爸爸、公爵和皇帝这三个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爸爸是哈克生活中唯一的父亲形象,然而他却完全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他在哈克的人生道路上进进出出,来去自如:当自幼无母的哈克亟需来自父亲的关怀时,爸爸非但没有给予应有的父爱、而是丢下哈克离去;而当哈克获得意外之财时,爸爸却回到哈克身边、摆出父亲的姿态来接管哈克的财产。他既是一个酒鬼,可以在醉酒后随性犯下任何罪行;他还是一个恶棍,可以对年幼的儿子随意折磨施虐。如果说,爸爸体现的是文明社会的残暴不仁;那么,公爵和皇帝这两个人则体现了文明社会的贪婪与欺诈。从哈克和吉木遇上这两个人的那一刻起,他们原本自由平静的生活就逆转直下。公爵和皇帝不仅四处对人行骗,甚至对一路同行的吉木也惨下毒手,将其以逃亡奴隶的身份变卖。此后,他俩还试图哄骗几个善良无知的少女,想要掠夺其唯一的家产,在其因失去亲人而留下的伤口上撒盐。就是这样三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凭着其白人的身份以及文明社会赐予白人的权利,依然能够凌驾于像吉木这样生性善良的黑人之上,能对其肆意咒骂及处置。这足以体现出文明社会表象下的虚伪。也正是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虚伪后,哈克毅然决定与文明社会分道扬镳,彻底走上寻求自由的道路。

小说中,哈克表现出的是一个自由的形象。从小生长在大河边上的他格外亲近自然,分外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由、惬意。哈克虽来自白人社会,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位置。加之有一个不务正业、不顾家庭的父亲,哈克时常过着四处漂泊、无家可归的生活,更别提接受任何礼教了。虽然后来被达格斯寡妇收养,但哈克早已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对文明社会中的各种礼仪规范都感到排斥,不愿接受教化,而这是与文明社会的制度相违背的。所以,当一向追求自由的哈克与充满各种羁绊的文明社会相碰撞时,自然会引发许多冲突。这种冲突在第一章中就通过达格斯寡妇的各种努力显现了出来。她试图强迫哈克穿新衣服、做祷告、学圣经等等,还禁止哈克养成吸烟、说脏话之类不文明的习惯。然而,自幼毫无“章法”的哈克当然不会服服帖帖、循规蹈矩。他经常逃学,跟汤姆一起玩强盗冒险游戏。通过这样一些小小的反叛,哈克希望从中找回自由生活的乐趣。他所寻求的是一种最简单的生活状态,梦想的是一种最纯真的自由快乐。

和哈克一样,吉木也热爱自然、憧憬自由的生活。并且,由于身为黑奴而长期听命于人的缘故,吉木甚至比哈克更加渴望自由。因此,当两人在逃跑途中相遇时,很快就成了超越种族歧视、跨越文化差异的团队。他们乘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追寻着自由的生活。然而,他们所崇尚的这种自由却与河流沿岸社会现存的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岸社会看重的是规范、章程以及奴隶制。那是一个既无情又荒谬的社会,是与哈克、吉木针锋相对的社会。在那个自称为“文明”的社会里,到处蔓延着人类社会的各种黑暗:人欺人、人抢人、人虐人、人杀人。它所教授的所有教条似乎都与其现实意义相违背:文明社会要求哈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多少次的经历告诉哈克,唯有撒谎才能为其谋到出路。文明社会倡导要做知书达理的体面人,而多少次的际遇让哈克发现许多仪表端庄的人做的却是最不体面的事。事实证明,哪怕像甘洁佛上校和审判官这样两位备受敬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是伪善和伪正义。除此之外,文明社会还灌输给哈克邪恶的奴隶制度,告诫哈克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让哈克在面临是否解救吉木、帮他重获自由这个考验人性的问题时,一度矛盾挣扎、踌躇不前,因为这是与文明社会的教条相违背的。受“文明”的影响,哈克一直有着“黑人生来贫贱”、“与黑奴为友是不道德的”的思想。然而,在与吉木漂泊为伴期间,哈克打破了之前对黑奴的种种曲解,因为他从吉木身上看到了人性最善良、淳朴的一面。与此同时,哈克也看清了文明社会丑陋、虚伪的真面目——明明逼迫吉木妻离子散,却还要以逃跑的罪名将吉木收监。这使哈克选择彻底与“文明”决裂,带领吉木走上寻求自由的旅程。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称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小说通过独具匠心的人物塑造揭露了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讽刺了当时社会虚伪的“文明”;通过对哈克和吉木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冒险旅程的精彩描写,歌颂了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了人人都享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从而透露出作者本人对虚伪的文明社会的批判以及其对淳朴的自由生活的崇尚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Butrym, Alexander J. Mark Twains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nd Other Works.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1998.

[2]Twain,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66.

[3]马克·吐温.张万里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克劳迪娅·德斯特·约翰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王迪生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人物和主题”[J].西北大学学报(学哲社会科学版),1987(4):73–79.

上一篇: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