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

2022-08-22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9-08 【生效日期】2005-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14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5个无狂犬病报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996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曾一度较低,为159例,而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上升至2660例,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30.58%。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构成的35.72%。我国的广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近年来疫情持续上升,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监测,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

(1)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二)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 病例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二) 监测点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1)在近五年疫情持续高发的省,选取高发县区作为国家级监测点;

(2)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3)监测点的确定:在近年来疫情持续高发的广西、湖南、安徽、贵州4省,选择高发地市或县区作为国家监测点。

2. 监测内容

(1)常规疫情监测

①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同全国常规监测。

② 病例个案调查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应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2)实验室监测

①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见附件1)要求,采集监测点报告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送检表见附表2《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②标本检测: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本省监测点标本的实验室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特异性核酸,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对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测序和分析。详细操作过程见《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2)。

③结果鉴定:各省疾控中心将核酸测序和分析结果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和分析。

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总、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季度末将本季度检测结果汇总并反馈到各监测点,国家疾控中心接到标本后一个月之内将鉴定结果向各省反馈。

(3)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各监测点选择1所县区级疾控中心预防门诊、1所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和1所高发乡的卫生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由诊治大夫负责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所在地的疾控中心通过当地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所辖地区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调查表见附表5)。在可能情况下,对犬及其他宿主动物进行带毒情况调查。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狂犬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狂犬病病例进行报告。

2.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

县级疾控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于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所有个案调查表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上报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省上月的狂犬病监测数据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3.狂犬病实验室监测信息

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狂犬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每季度末将本季度的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4.狂犬病暴露者门诊汇总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门诊的《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于每月10日前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报告上级疾控中心。

5.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基本情况,每年1月15日将上年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5)的内容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将数据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收集省内所有狂犬病监测点的数据,并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上年监测数据。

(二)数据质量控制

1.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1)各项调查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进行标本检测。

2.数据库建立的质量控制

(1)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数据;

(2)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

(3)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三)资料分析

各级疾控中心每季度、每年对狂犬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分析。

1.病例的三间分布

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狂犬病的发病死亡特点。

2.病例的暴露情况分析

对致伤动物的种类、病例的伤口状况、预防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

3.暴露人群治疗处置情况分析

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点,以及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分析。

4.狂犬病宿主动物分析

对监测点狂犬病宿主动物的数量、密度、免疫情况以及不同伤人动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5.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狂犬病病原学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6.流行因素分析

综合监测结果及当地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狂犬病的流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信息交流和反馈

各级疾控中心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季度、总结以E-Mail、传真或信函的形式报上级疾控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

各监测点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向邻近的地区及相关部门(如畜牧兽医部门)进行通报。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狂犬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狂犬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狂犬病诊断试剂的标准化及各级网络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负责各省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鉴定工作。

(6)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7)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2.省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

(6)每年对本省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

3.市级疾控中心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指导本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市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工作总结。

4.县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遂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疾控中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地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狂犬病监测应纳入当地疾控中心日常工作。

2.各级疾控中心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为监测点提供一定的监测启动经费。

2.监测点所在的省、市、县应提供监测配套经费。

3.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三)物资保障

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监测点检测试剂。

(四)质量控制

1.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每年根据监测点疫情变化,对监测点和监测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八、附件

附表1 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 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附表3 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表

附表4 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

附表5 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1 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

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

(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定义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四、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

(一) 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

(二) 分工和职责

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根据省级疾控机构的建议,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性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组织专家进行监测质量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3.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4.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5.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省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 鼠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 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

3. 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 统计与计算

%

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0.1g)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

5. 注意事项

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二) 蚊密度监测

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

1. 成蚊监测

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 诱蚊灯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②监测时间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④密度指数计算

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环境类型。汇总表见表5-1。

(2) 人工小时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②监测时间和方法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密度指数计算

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汇总表见表5-2。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注:各地方案选定后,原则上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案。

2. 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 诱蚊诱卵器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它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一只,公园、工地每10m一只(见附件6)。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见表6)。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汇总表见表8-1。

(2) 容器指数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③监测方法

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见表7),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汇总表见表8-2。

④密度指数计算

(三) 蝇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

采用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4. 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

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汇总表见表10。

5. 成蝇密度计算:

(四) 蟑螂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

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

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4. 统计和计算

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汇总表见表12。

六、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 数据收集内容:

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9. 苍蝇监测记录表

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二)统计分析指标

1. 初步的种类、构成比、各项密度指标;

2. 的消长曲线;

(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

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日前将前一月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和书面的形式逐级汇总上报。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月做监测简报反馈给各省。

七、保障措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管理,建立病媒监测队伍,落实工作人员,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专业队伍的稳定,提供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作、防护条件,使用好监测经费,促进病媒监测与疾病监测工作的有机结合,确保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顺利实施。

八. 附件(媒介生物)

表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表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表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表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表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表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表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表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表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表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表9 苍蝇监测记录表

表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表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表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附件1 鼠夹

附件2 诱蚊灯

附件3 电动吸蚊器

附件4 诱蚊诱卵器

附件5 捕蝇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理论考试方案

环境保护部 2010-7-10 16:19:02 点击133次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办〔2009〕56号),为举办好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制定本方案。

理论考试方案

(一)考试要求及重点内容

1.基本要求

本方案对考试内容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能运用所列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熟悉:要求对所列技术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正确判断、解释、举例、推断,并能利用该技术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了解:要求对所列技术方法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该技术方法的内容,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本次考试重点在掌握和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比武范围

环境监测相关的质量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方法。

3.重点内容

(1)监测分析技术方法

1)掌握采样记录的基本内容;

2)掌握实验室基本知识;

3)掌握容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

4)掌握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5)熟悉水、气、污染源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及运输;

6)熟悉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熟悉应急监测技术方法;

8)熟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9)了解土壤监测布点、采样及样品保存;

10)了解噪声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了解固废样品和生物样品采集要求;

12)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13)了解生物监测方法和生态监测手段。

(2)质量管理技术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

2)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熟悉实验室资质认定基本要求;

4)熟悉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和应用;

5)了解常用数理统计基础知识。

(3)综合评价技术方法

1)掌握水质监测、大气监测报告的类别和特点;

2)掌握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

3)熟悉综合评价适用的相关环境标准;

4)熟悉应急监测报告的特点和应用;

5)熟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方法;

6)了解报告管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7)了解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形式和题型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

(三)评分方法

考试结束后,由专家委员会根据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对试卷进行统一评判。

(四)主要参考资料

1.我国目前现行环境监测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1)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2)现行监测方法标准、规范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参考书籍

(1)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第一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4)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北京: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上册).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7)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册).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注:标准还包括其修订单和补充说明;监测分析方法以国标方法为首选方法,但不作为唯一方法。

第四篇: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卫生部)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空白处注明“不明原因肺炎”)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6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至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组织本辖区内的专家进行会诊。县级专家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报请地市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做出明确诊断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

地市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做出预警病例诊断,由原报告医院在2小时

内进行订正报告(将原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更改为SARS预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可以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符合SARS预警病例定义中第

2、第3种情形的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定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作出预警病例报告。

四、预警病例的排查

发现预警病例后,县级疾控机构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或《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采集临床标本送符合条件的地市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必要时,送国家疾控中心)进行相关检测。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预警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进行SARS或人禽流感鉴别诊断。

五、预警病例的隔离与处理

(一)预警病例的隔离治疗

对SARS和人禽流感的预警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直至明确排除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需要隔离的传染病。

(二)预警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报告后,应立即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登记, 告知其自我隔离并每天自行测量体温,一旦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时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预警病例的标本采集、检测

医疗或疾控机构专业人员负责标本采集并填写标本登记表,采集标本时应按照有关规范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1、SARS预警病例的采样:采集标本的种类应尽可能包括病例的血清、血凝块、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尿液和尸体解剖等多种标本,如条件有限,则至少应采集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和血清三种标本。必要时对死亡的SARS预警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并送检尸检标本。

对SARS预警病例应每隔3天采集一次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如果出现阳性结果,立即按卫生部有关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临床上仍无法排除SARS和禽流感的,应持续采样至病例发病后27天( 病程两周后,可每隔5天采样一次),检测结果如仍为阴性,则予以排除,并解除隔离。

2、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采样:应采集患者发病后1~3天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发病后7天内的急性期血清以及死亡病例的尸检肺组织、气管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如果出现阳性结果,立即按卫生部的有关要求报告和处理,如果检测结果阴性,临床上仍无法排除人禽流感的,应采集患者发病后2~4周的血清标本,抗体仍为阴性的,则予以排除。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参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暂行)和《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

(四)病例的最后诊断与排除

预警病例一旦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2003-2004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防治工作。

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由原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如病例显示有传染性,则继续隔离诊治。

六、职责分工与报告流程

(一)组织结构与职责

1.监测医院

由医院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控制科)组织内科(呼吸)、儿科、传染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预警病例

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预警病例进行标本采集或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预警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预警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预警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报告的预警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报告的预警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指导监测医院对预警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按时送省级实验室或有条件的地市级实验室

及时将预警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医院

定期对监测医院相关科室进行预警病例的主动搜索

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分析

2)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定期对辖区内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开展预警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反馈实验结果

各省首例病人得出实验室阳性结果后,需将同份标本送国家参比实验室进行确认 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定期对监测医院、地市级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组织对各省监测专业人员的培训

组织对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负责各省人禽流感和首例SARS病例的实验室确认工作

对各省实验室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管理、维护全国数据库

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3.卫生行政部门

1)卫生部:组织实施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

2)各省卫生厅:组织实施本省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

3)市、县级卫生局:

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质量评估等

接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临床、流行病学、检验等相关专家会诊、调查、分析

一旦出现SARS和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卫生部有关方案开展防治工作

(二)诊断、报告流程

预警病例报告、诊断、处理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同时了解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对象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及住院的死亡病例。

二、报告内容

按照《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件一)的格式和死因推断的有关规范,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包括:

(一)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

(二)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三)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医疗机构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象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三、报告单位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报告程序与时限

(一)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 医疗机构指定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按照ICD-10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

(三)医疗机构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

(四)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送交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天完成网络直报。

五、数据审核

报告单位死因编码人员应对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六、死亡信息分析与利用

(一)数据分析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重点分析内容包括:

1.传染病死亡在所有死亡病例中构成。

2.不同传染病死亡在所有传染病死亡病例中的构成。

3.聚集性传染病死亡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分析。

4.对死亡和死因的异常波动进行动态分析。

(二)信息的利用

对在死亡报告数据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七、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系统组成及职责

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系统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以及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

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全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方案制定、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具体任务有:

1.建立医院死亡信息报告网络直报系统,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网络维护和死亡资料分析;

2.制定、修订县及县以上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

3.制定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分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4.汇总、分析死亡资料,编制死亡周报、月报和年报,上报、反馈有关部门。

5.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二)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辖区内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具体任务有:

1.根据国家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和有关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相关报告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开展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制定死因登记报告质控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

5.及时审核数据质量,定期分析死亡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向基层反馈。

(三)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落实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整理、反馈、分析、上报,组织各类监测培训,对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具体任务有:

1.组织辖区内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2.审核、分析、反馈死亡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负责医疗机构送交死亡资料的管理与保存;

3.开展医疗机构死亡漏报调查;

4.定期对临床、防保等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5.对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

6.对辖区内医院报告死亡的异常变化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四)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进行编码,并通过网络上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按规定时限送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4.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八、实施与监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实施,保证监测网络的正常运行;对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要注意已开展死亡原因统计工作地区此项工作的协调。

第五篇:首届全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暨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选拔活动实施方案1

2010年济宁市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暨第一届全市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选拔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做好全市大比武选拔与参赛工作,在全市大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决定共同举办2010年济宁市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以下简称“全区大比武”),选拔我区优秀选手参加全市大比武,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通过大比武活动,激发环境监测人员学业务、练技术的热情,提高全区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建设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环境监测队伍,推动环境监测事业深入发展;选拔优秀选手在全市大比武活动中争创优异成绩,全面展示我区环境监测能力与业绩。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全区大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由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共同成立全区大比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比武活动的具体承办工作(人员组成见附1)。同时组建专家组和监督组(人员组成见附2)。专家组全面负责大比武的技术审定和技术争议的仲裁工作;监督组负责对大比武全过程的公正性进行监督。

三、内容和形式

本届全区大比武活动确定的环境监测内容是:水、气、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生物的监测,涉及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重点是监测分析技术方法、质量管理技术要求、综合评价技术方法和监测仪器现场操作能力,大比武活动的形式是环境监测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比重为4 :6(具体内容见附3)。

全区大比武集中进行,共四天时间。其中现场操作三天,理论考试半天。

四、活动步骤

大比武活动分区级选拔、全市大比武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区级技术大比武由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区总工会组织区级大比武活动,选拔组成区代表队参加全市大比武。

全市大比武活动结束后,对在全市和全区大比武活动中成绩突出的选手进行表彰奖励。

具体安排如下:

7月26日-29日在区环境监测站举行全区大比武选拔; 7月下旬组建区集训队集训; 7月31日前完成全市参赛报名工作; 8月中旬参加全市大比武活动; 年底前对大比武活动进行表彰。

五、报名及人员要求

(一)区环境监测站所有持证上岗人员必须参加区技术大比武,以区环境监测站各科室为单位组成5个代表队。

(二)各代表队比武人员必须参加全部环境监测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

六、奖励办法

本次大比武对在全区大比武中获奖的选手和代表队,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给予适当奖励,分别设立个人奖、团体奖。

(一)个人奖根据比武人员个人成绩确定,奖励比武人员个人;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对获得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选手,由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联合授予“任城区环境保护专业技术标兵”称号。

(二)团体奖根据各科室最终入选市代表队人员数量和比武人员个人成绩平均分确定,奖励各代表队;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对获得团体一等奖、二等奖的代表队,由区环境保护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颁发团体奖奖牌,代表队成员颁发荣誉证书。

(三)对在全市大比武中获得名次成绩优异的我区选手,除市表彰奖励外,按照以上规定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参加全市比赛个人成绩获一等奖的选手按程序向区总工会申报“任城区五一劳动奖章”。

七、有关要求

(一)各环境监测人员要高度重视全区大比武活动,以大比武活动为契机,在全区环境监测站进一步掀起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操作技术的高潮,全面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区环境保护局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做好本区大比武竞赛和参加全市大比武选手的选拔工作,充分展现我区环境监测技术实力。

(三)区环境监测站要将全区大比武活动作为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总抓手,处理好大比武活动与日常工作、培训考核与管理使用的关系。充分调动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每个环境监测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大比武,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附:1.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组成

2.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专家组、监督组人员组成

3.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理论考试和现场比武方案 附1:

济宁市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

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领导小组 (一)人员组成

组 长: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陈建学 副组长: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朱申先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局长 区总工会副主席

成 员: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 刘成刚

区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 董中锋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科科长

区总工会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

(二)主要职责

负责全区大比武活动的领导工作,审定全区大比武实施方案,研究决定大比武活动的重大事项。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人员组成

主 任:区环境监测站站长 刘成刚

成 员: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 黄 静 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 张洪宪 (二)主要职责

办公室设在区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全区大比武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大比武实施方案、组建专家组和监督组;负责大比武技术和条件保障、宣传等。

附2:

济宁市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专家组、监督组人员组成

一、大比武专家组 (一)人员组成: 组

长:区环境监控中心主任、工程师 田根山 成 员: 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工程师 黄 静

(二)职责:全面负责大比武的技术审定和技术争议的仲裁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审定《理论考试大纲》和辅导材料;

2、负责审定《现场比武方案》;

3、负责审定《理论考试评分细则》及《现场比武评分细则》;

4、负责审核大比武结果;

5、负责大比武过程中的技术争议和仲裁;

6、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大比武监督组 (一)人员组成: 组

长:区环境保护局监察室主任 安美祥 成 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管理科副科长

区总工会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

区环境保护局监察室科员 肖 锐

(二)职责:负责对大比武全过程的公正性进行监督。 具体包括:

1、对大比武相关技术的公正性进行监督;

2、对参加大比武的选手资格审核进行监督;

3、对大比武理论考试和现场比武公正性进行监督;

4、对大比武的最终审核结果进行监督;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附3:

济宁市任城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理论考试和现场比武方案

根据《2010年济宁市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方案》,为举办好全区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结合任城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理论考试方案 (一)考试要求及重点内容

1、基本要求

本方案对考试内容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能运用所列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熟悉:要求对所列技术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正确判断、解释、举例、推断,并能利用该技术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了解:要求对所列技术方法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该技术方法的内容,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本次大比武重点在掌握和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比武范围

环境监测相关的质量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方法。

3、重点内容

(1)监测分析技术方法 1)掌握采样记录的基本内容; 2)掌握实验室基本知识;

3)掌握容量分析、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熟悉水与废水、空气和废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及运输;

5)熟悉应急监测技术方法; 6)熟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7)了解噪声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质量管理技术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 2)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熟悉实验室资质认定基本要求;

4)熟悉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和应用;

5)了解常用数理统计基础知识。 (3)综合评价技术方法

1)掌握水质监测、大气监测报告的类别和特点; 2)掌握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 3)熟悉综合评价适用的相关环境标准; 4)熟悉应急监测报告的特点和应用; 5)熟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方法; 6)了解报告管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7)了解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形式和题型

1、考试形式: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40分)

2、考试时间:120 分钟。

3、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

(三)评分方法

考试结束后,由专家组根据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在监督组的监督下,对试卷进行统一评判。

(四)主要参考资料

1、我国目前现行环境监测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1)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 (2)现行监测方法标准、规范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参考书籍

(1)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北京: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上册).第1 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册).第1 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注:标准还包括其修订单和补充说明;监测分析方法以国标方法为首选方法,但不作为唯一方法。

二、现场比武方案 (一)比武项目

1、容量法定量测定水质高锰酸盐指数(30分) 方法依据: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11892-1989)。

2、光度法测定水质挥发性酚(30分)

方法依据:水质挥发性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503-2009)。

(二)比武时间

每项现场比武项目的时间限定为3 小时,2个比武项目所需时间为3 天(按抽签顺序进行)。

(三)比武方式

1、定量测定(每项20分):每名选手同时完成2个项目的定量测定,然后轮换进行其余项目,直至每名比武人员独立完成2个比武项目。对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考核。

2、操作考查(每项10分):现场对每个项目的比武人员的操作熟练性、规范性进行考查,采取打分考核。

(四)评分方法

比武中的评分依据主要以样品分析的精密度、准确度为主,辅以考查比武人员的操作熟练性、规范性以及原始记录、分析报告的规范性。

每名比武人员的2个项目定量测定成绩和操作考查成绩为个人现场比武成绩;每支代表队的全体比武人员个人成绩平均为团体成绩。 比武期间,比武现场设有监督员。比武队员一经发现有违纪行为,由监督员带离比武现场,该违纪人员的本项项目比武成绩按零分计算。

(五)比武保障

1、大比武活动各代表队所需仪器及物品采用统一配备。

2、现场考核地点在区环境监测站。

上一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下一篇:切尔诺贝利事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