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运动会的现状及对策

2022-09-11

校际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它丰富活跃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检验体育教学和训练成果。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及对运动会开办目的偏差定位的影响,高校运动会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全民健身”、“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等精神。办好学生喜爱的运动会,是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当前高校运动会的现状

1.1 项目设置田径竞技化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往往把校际运动会等同于田径运动会,项目的设置几乎完全为竞技体育的目标服务。无论是参赛方法、竞赛方式还是项目设置,无一例外都采用田径运动会的规则。新课程标准也不做安排的标枪、铁饼、跨栏、三级跳远等项目的设置就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了。这些项目学生没有学过,况且其难度大、技术性强,不易普及。[1]铁饼横向飞舞,标枪纵向翻转,踢倒的栏架数是“健在”栏架数的几倍,使大家不得不思考这些项目出现并存在于校际运动会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保持它的“完整”?

1.2 学生参与度极低

项目设置田径竞技化的结果就是学生参与数量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对象是运动员而不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以竞技体育为全部的比赛场似乎只属于少数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据调查,在高校运动会中,学生参与率在20%以下的高校就达95%。[2]运动会的举办期往往成了多数学生放假回家或外出游玩的“黄金期”。

1.3 形式单调,集体项目偏少

项目设置的田径竞技化直接造成了运动会形式的单调与枯燥。一个椭圆形的塑胶场,这边开辟个跳远战场,那边圈出个铅球阵地,再在环形跑道上摆几个运动员或多或少的冲上几圈。相比英雄主义式的个人项目,学生还是更喜欢主动性、积极性的集体项目。[3]目前多数高校运动会,集体项目还只有传统意义上的4×100M和4×400M接力。

1.4 奖惩机制不健全,评判标准过于单一

在“竞技第一、金牌第一”这种传统思想的感召下,我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都只看到了金牌,看到了名次和成绩。

2 正确的校运会定位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是我们新时期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正确的校运会定位的主导思想。

2.1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有比赛就会有输赢,就会产生竞争。运动会中所设置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对抗性的,有竞争是好的,因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为了赢取胜利,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其责任感、自制力、果断性以及持久性等心理品质也可从中得到锻炼。竞争精神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素质,它不仅激发人的斗志,还增强人的整体竞争力。真正成功的运动会应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竞赛中来,让其在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素质的比赛中直面成功与失败,从而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竞争意识。

2.2 增强集体荣誉感,磨炼坚强意志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为集体取得某项成绩而感到骄傲和兴奋的情绪。[4]这种情感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的凝聚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体育比赛还是一种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竞赛。取得成绩需要刻苦的练习,需要勇敢、顽强、果断的作风,需要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 关于运动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3.1 重新定位高校运动会的目标与功能

高校运动会应该以新时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意识为根本目标。通过举办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活跃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为实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而努力。

3.2 重新确立运动会的宗旨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不仅包括竞技运动,而且还包括大众体育、体育教育科研和文化艺术,并且把这几部分划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奥林匹克“体育为人人”的思想。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重要手段的运动会应当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的实践和创造中,把运动会办成一个集竞技、健康和休闲娱乐于一身,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5]

3.3 重新构建运动会的内容体系

为真正体现运动会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内容体系。原有的开幕式、闭幕式作为运动会文化的部分保留,原有的竞赛活动则要在竞技活动的基础上添加健身、娱乐、文化休闲等新型活动了。

竞技型活动:无论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如何改革,传统田径项目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田径项目仍是运动会的基础。

健身型活动:以与运动能力、健康素质有关的内容为主线,着重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机体能力。培养其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表演、跳绳、踢毽子等)。娱乐型活动:以高质轻负的运动休闲项目为主导,结合趣味性,目的满足部分运动能力弱、身体条件差的学生的精神娱乐,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4 重新修改和完善奖惩机制

以名次和成绩单纯的评判院系学生体育工作的做法不适应新型的运动会开展模式,需要重新修改和完善,如:设置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道德风尚奖、精神文明奖、流动标兵奖等。高校运动会的受奖面将明显扩大,院系的重视程度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空前高涨。另外,应当把各个院系日常组织体育训练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定,把成绩纳入运动会的综合考评中,激励各部门把体育锻炼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而不是一时一地之事,进而促进高校运动会的更好发展和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要改变当前高校运动会存在的项目设置田径竞技化、学生参与度极低、形式单调,集体项目偏少,奖惩机制不健全,评判标准过于单一的弊端,应给予正确的定位,重新定位高校运动会的目标与功能,重新确立运动会的宗旨,重新构建运动会的内容体系,重新修改和完善奖惩机制。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芦金峰,杨剑.新体育课程标准与高校运动会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99-101.

[2] 王锐.论高校运动会现状与改革构想[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17-119.

[3] 张育民.关于高校运动会改革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43-44.

[4] 孟新爱,刘英.高校运动会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2): 47-49.

[5] 陈昱.淡竞技,重能力,重兴趣,重普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21-22.

上一篇:实施“一一三一”工程强力推进普通高中课改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探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