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深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仍有不适应这一国际大背景的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观念教育机制、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形势政策引导机制和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是近年来政府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大学生目前依然面临就业人数总量过大,国际金融形势严峻和产业转型调整等因素。国内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呈现出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培养过渡;相应的就业也随之变成了大众化就业。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业的方向已由分配转向市场化的双向选择。与此同时,国内各高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近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700万左右。以往的精英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家长和学校层面,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究竟有哪些制度需要改变呢?

扩招导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开启了扩招之门,这虽然让更多人有接受深造的机会,但是也直接造成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自2009年全国毕业生数量突破了600万,至今的五年中,毕业生总量已经连续三年达到700万,而且学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未就业学生并入下一年进行再就业,这使我国每年的高校就业人员数量达到1000万左右,形势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扩招,但是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并不乐观。从2009年的600万毕业生到现今每年700万大学毕业生,总量加起来大概有4000万之众,这个数量确实不小。但是,相对于我国14亿人的总盘子来讲微乎其微,其总和只相当于人口总量的5%。国际上,发达国家高学历人才相当于人口总量的30%,与此相比,我们国内人才资源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所以,发展好、利用好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能更加有序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明显 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巨大,他们普遍学历在高中或中专(中职)以下,这一类群体的优势在于薪金期望值不高,且肯于接纳技术含量不高,繁琐的服务业劳动,所以受到大多数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公司的青睐。第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市,数量巨大,这些人即为大家口中的农民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城务工人员大概有1亿人,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教育背景,但体力消耗较大的建筑、工厂等季节性部门需求数量较大。

大学毕业生与以上两类人群混在一起找工作,造成了就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如果要改变当前局面,就要转变就业机制,合理分流就业人口,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技能不足,职业生涯指导不足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就业中明显表现为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就业技能不足,内在问题还是在于高校教育的缺失。

首先,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不对接。学校的课程体系陈旧而无法与市场上的新需求对接,成为教育体制中的重要课题。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的经验要求,无法利用所学知识直接进入岗位,而只能参加技能再培训;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恰恰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支持,但他们又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成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社会上普遍使用Delphi直接上岗人才的时候,高校课程里还在学习ATML,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关注度不够。高等教育目前更关注的是结果而非发生此结果的过程,这种行为与大学教育的精神大相径庭。高校在努力提高就业数据的同时,应该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多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让学生从入学就关注就业,积极增加就业本领,主动寻求就业信息,自觉利用空闲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尽心指导,会直接促进就业率的主动增加,且其意义重大。

再次,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困难。2008年,在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冲击后,中国经济发展曾面临严峻考验,迫使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2009年开始至2010年使中国经济在国际中率先反弹。但是,进入2011年后,由于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导致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膨胀资产泡沫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使企业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企业为了保证继续运营,就可能会选择裁员等手段,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就更加难,在就业人才市场上,就业人员供大于求,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

职业选择过程的自主化 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在就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既不考虑制度层面和学科方面造成的结果,又不考虑父母在地域上的要求,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往往淡化生源地的距离和对于父母的依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岗位领域和性质,“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与此同时,现在大学生能够较为主动地利用互联网等工具进行简历的投递,招聘会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途径,更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了自主化的总体特征。

就业标准调整的务实化 当今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已经少有前些年优越的心理状态,大都能够看到近年来的就业难情况,对个人的就业标准也逐渐降低,他们会根据同类院校和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来定标准。就相关部门调查,目前的大学生期待薪金已经由以前的4000元降到2000多元,逐渐贴近实际,说明他们从思想上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经验的不足,所以更注重岗位经验的积累和前景的展望,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观念。

就业选择结果的多元化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标准的务实化,就业选择也逐渐从单一化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小型企业逐渐受到学生追捧,产业较为集中、消费较低的中小型城市也成为学生的理想选择。以往百万就业大军挤“北上广”的情况有所好转,二、三线城市成为就业的首选,大批的学生党员和优秀人才争相报考村官、选调、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和欠发达的西部偏远山区就业,就业形式也逐步由以往的公司就业转向多种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策略

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就业观念 第一,大学生培养的职业化。现在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就业市场,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就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且很好的就业,那么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创新和创业都能够为人才就业服务,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应适时加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并将此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从入学就要培养学生就业的紧迫感,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向着自己的理想方向努力。

第二,大学生培养的技能化。首先,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如果能够将每天出现的一些事情捕捉到脑海中,将实际现象和理论知识联系,就可以转化成创新和创业思维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生活实际现象在课堂上重述,就能够使学生觉得生活很近很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将来的发展,以及共同促进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其次,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尽快废除已经与社会脱钩的课程,引入一些最新的,与社会需求差别小的内容和教材供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专业的工作经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再次,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学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地理位置以及岗位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合理利用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作为就业部门,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利用的就业机会,例如,大型招聘会、小型专场说明会、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三,大学生培养的社会化。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职责,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其在社会发展中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同时能够促进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培养机制。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不但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能够使大学生得到磨砺,增加社会经验。国家对基层就业的项目较多,如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2006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8年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201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了较多机会。

鼓励自主创业 政府和国家都增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切实了解到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扶持。比如,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创业激励、创业机会环境等,制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渐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向务实发展,不断地改善大学生就业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加大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扶持,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毛丙波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摘 要]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深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仍有不适应这一国际大背景的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观念教育机制、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形势政策引导机制和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观念 教育 引导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即其中之一。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即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缩减,岗位数需求量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甚至使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对其就业观念中不适应国际大背景的就业观念实施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这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是一个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访谈,主要以贵州师范大学为基础,对大三、大四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7份。在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其问题,并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引导机制。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1.大学生创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据调查,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缺乏足够的创业意识和信心。例如,在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您对此有何看法?”的回答中,26%的大学生认为是不现实的,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信心,10%的大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自主创业,18%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主创业、当村官、养猪、到基层就业等是在走投无路,找不到工作时的下下策。这一创业观念现状表明,虽然网络传媒也时常报到自主创业的成功事例,但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观念仍趋于保守。大学生一方面意识到金融危机给他们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压力,另一方面却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挑战,去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是采取循规蹈矩的方式、保守的态度等待就业机会来临。以上所反映的大学生创业观念不足除了与大学生本身的修养有关外,还与当前高校创业观念培养机制不足有关。[2]这无疑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拦路虎,不利于解决现实就业问题。

2.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及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是趋于到相对稳定的、有较好保障的部门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4%的大学生偏向于到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私有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人数则相对比较少。另外,有些大学生就业意向坚定,认定哪类行业就坚持到底,而不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改变自我,灵活应对。比如,有些大学生表示,一定要考取公务员到政府部门工作,有些大学生则表示一定要进高校工作。否则,宁可待业,也不就业。产生以上就业意向的一部分原因由大学生家庭环境造成,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感,即使在家待业也会有生活保障,从而使他们没有随行就市就业的积极性。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对于我国宏观政策不慎了解所致,例如,我国早就从政府部门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等打破了铁饭碗,因此,绝对稳定行业是没有的。另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禁锢着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的头脑。

3.大学生就业期待现状及问题。

在就业期待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比较理性,表现出能够客观对现实进行分析。比如,在金融危机就业压力下,为了降低就业难度,他们表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对“目前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您找工作时优先选择的地区为——”的回答中,70%的大学生选择了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在其中,44%的大学生认为选择欠发达地区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更大,22%的大学生认为这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这与金融危机前相关资料显示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去发达地区工作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反差,从而也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留有很大空间。这说明,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他们自身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调适。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期待的不断调适过程也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当然,当前大学生就业期待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但却不愿意下农村、下基层。另外,大多数大学生的月薪期望也与就业形势不相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大学生能够接受1000—1500元的月薪。

4.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及问题。

就业准备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环节。但是根据调查,不少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进行全盘规划,没有及时了解和关注相关就业信息和政策,而是到快毕业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甚至到了屡战屡败的地步。例如,在对问题“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吗?”的回答中,1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4%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而回答“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时,48%的大学生表示大三才开始关注。在对“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吗?”的回答中,48%的大学生选择没有。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就业压力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将为其成功就业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另外,大学生就业心理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就业期望会给他们带来负担,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就业期望给他们带来了很重的负担;34%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感到非常担忧,甚至产生恐慌和悲观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将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与引导机制分析

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然而,根据本文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一些问题仍不足以使其充分应对这一形势的变化。因此,探索相应的教育与引导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对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有积极效应,而且对保障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业观念教育机制。

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重工轻农、重干轻工的观念,其二是传统精英教育积累而形成的“面子”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民众形成了一种重干轻工、重工轻农的观念,认为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地位高于企事业单位。另外,历史中形成的干部和工人编制及其相关待遇问题使我国民众形成的重干轻工观念也造成大学生热衷于进政府机关工作,甚至因此而成为“公务员考试专业户”。再者,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的影响,我国民众形成了一种重工轻农观念。特别是因为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在很大意义上正是“脱农”。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倾向于“吃皇粮”,不愿意下农村、下基层的局面。

要使大学生形成创业观念,必须通过课堂与课外、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转变大学生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国家提供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私营企业提供的就不是好工作;城市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农村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别人提供的就是工作,自己创造的好像就不是工作。因此,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农村和基层的工作是国家最需要的,大学生自己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最能体现其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在大学生创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例如李嘉诚从一个玩具制造公司推销员到亿万富翁等成功范例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使大学生懂得,只要是能创造财富、创造社会价值,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就是好工作。另外,自己创造的工作更有价值,因为这不但在为社会服务,还减轻了社会和国家的负担。通过教育与引导,在激发大学生就业的创新观念的同时[3],使他们的就业观念从“找工作”向“找工作与创造工作相结合”转变。

2.就业心理干预机制。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造成紧张甚至惶恐情绪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却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有些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挫折经历,从而使他们对未来的前程的期望值过高。当危机来临,前景变得骤然暗淡之时,心理落差过大而处于不堪忍受的境地。或者是由于有些大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承载的家庭希望过大,改变现状的心情过于急切,当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与现实的对比又如此之强烈,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大学生在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诸多心理问题或可能造成的诸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实施一定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的机制中,除了接受大学生咨询之外,还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为此,可以与各教学院部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等形成联动机制,在早发现、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施及时干预,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干预过程中,首先要让大学生知道,人生之路没有毫无坎坷和辛酸的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都要有接受任何挑战并乘风破浪前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通过影视实例或谈心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信心的重建,使大学生不但对自己的信心增加,同时也增加对国家、对社会的信心和信任度,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在积极的心理准备和主动态度的影响下,大学生就可能会全面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就可能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就业目标,使之与当下的现实形势相适应,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要统一。

3.形势政策引导机制。

利用形势政策进行教育与引导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有效手段。我国党和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全国增招了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0将继续招录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如果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可以在使他们更好地树立起就业信心的同时,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另外,可以让他们消除自主创业的疑虑,使他们大胆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针对部分大学生就业意向过分盲目和死板的倾向,也可以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促使他们适时调整就业计划。例如,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可以被辞退。全国上下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实行聘任制等政策和措施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已经被打破。另外,我国大学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这些宏观政策在让大学生了解后,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固执地朝着一个方面过独木桥了,而会使自己的就业计划更有弹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引导的过程中,形势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全球信息传递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在了解国内外就业形势晴雨表的基础上,高校相关主管机构及其人员要把相关信息及时向毕业生传递。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国就业岗位萎缩之时,要让学生们知道这是大势所趋,而非某一人或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国家所能左右。在此基础上,提醒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5]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对宏观环境有所准备,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更自然,从而可以使他们尽可能少地出现恐惧心理,并及时调适自己。

4.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是一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准备,关系到大学生家庭期待等条件,还与国内外大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以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机制来促使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订单式培养或提供见习和实习场所,而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把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传达给大学生,实现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接。例如,政府机关不可能与高校之间实现订单式培养,但是可以通过聘请政府部门主管或专家进高校讲学的形式,把国家宏观政策及其所属部门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理念传达给学生。国有企业和其他公司企业也可以采取这种机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意向性教育和引导。这种机制甚至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就可以开始。通过这种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让用人单位把自己的用人原则等信息传导给大学生,使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可以更快捷地招聘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使自己在就业准备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性,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这种机制的运用,在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变化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可以及时把这一变化向高校传递。在高校把信息传递给大学生的过程中,也就可以使大学生从心理等各方面及时调适自己,使自己及时制定出既适合大环境、又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计划。在这一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与实际过分脱离甚至导致招不到人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2]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2):46.

[3]易传英.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6):98.

[4]“5万专业学位硕士2010开招学术型研招数量缩减”,来自http://edu.sina.com.cn/kaoyan/2009-09-28/0813220756.shtml.

[5]孙继辉.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87.

责任编辑 马永义

作者:鄢 英 陈华森

第三篇: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重要的活跃力量,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之一,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为749万人,是历史最高,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到基层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就业观念是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强省的湖南,其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全国意义的代表性,本文对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一些重塑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议,为大学生的培养、就业指导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就业观念

一、引言

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是近几年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但是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论文相对较少。古翠英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甚至‘毕业就失业’已成为我国就业问题中一道棘手的社会难题。正确分析就业难的成因,需从社会、学校、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入手。”〔1〕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范仲文、黄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变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正变得日益严峻。大学生如何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对传统就业观念进行创新。”〔2〕前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本身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学生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需要深入探讨。

湖南省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委托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06月开展“湖南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本文基于此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了解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现存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策。本次调查以湖南高校2013届在湘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的抽样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1030份。样本构成如下:男性样本为487个,女性样本为543个;最后学历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分别为176、651、160、42个,就业城市為长沙、常德、张家界、岳阳、娄底、永州、湘潭、株洲、衡阳、郴州、怀化、吉首、益阳、邵阳分别为493、43、9、37、44、42、75、66、67、31、46、11、11、55个。本次调查对象为已经毕业离校一年并在湘就业的湖南高校大学生,他们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在其就业、择业方面的思想比在校大学生更趋成熟,值得学术界的研究。

二、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现状

(一)就业目的

就业目的是就业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调查问卷将就业目的归纳为:为了生计、出于兴趣爱好、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和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四个方面,其统计结果表明,41.4%的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出于“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的目的进行就业,而25.7%的大学生是为了生计进行就业,这两个目的可以归纳为“经济性目的”,那么,在湖南高校在湘就业的大学生中,67.1%的毕业生是经济性就业,只有32.9%的大学生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出于兴趣爱好而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目的上存在着性别、城乡背景等差异:居于男、女性就业目的首选的都是“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但是占45.4%的男性选择这个目的,超过平均水平,也高于女性的37.8%;42.9%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为目的就业,高于独生子女的38.8%的水平;在大学生的城乡背景上,城市大学生以“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为就业目的占38.9%,低于城镇的43%和农村的41.7%。

(二)就业单位

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属于就业观念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查将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理想的就业单位、其次理想的就业单位和再次理想的就业单位,让调查对象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就业单位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下(图1),在大学生最理想的就业单位居于前三位的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33.5%、20.3%、15.1%,选择这三种就业单位的比例高达68.9%。从纵向来看,最理想的就业单位中比例最高的为政府机构,所占比例为33.5%;其次理想的就业单位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所占比例为29.2%;再次理想的就业单位中比例最高的为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为25.8%。综上所述,居于大学生理想就业单位前三选择的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可见,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处于保守状态,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想要到比较稳定的单位就业。不管在性别、城乡背景、学历上,还是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大学生对理想就业单位的选择基本趋于一致。

(三)就业地域

在理想的就业地域上,居于大学生前两位选择的为竞争压力小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小型省会城市,这两者的比例达到了65.2%。而所占比例最低的为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仅占3.6%。可见,湖南高校在湘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地区为中小城市。

(四)薪资期望

在薪资方面,将近一半(47.3%)的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的月总收入为3501-6000元,希望自己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占到了37%。而实际月总收入为2001-3500元的比例为45.4%,几乎占了一半,实际月总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仅为12.2%,远远低于期待的薪资水平。

(五)求职渠道

在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看来,最理想的求职渠道是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实习实践中获得机会,这两项占到了44.9%,这两种求职渠道是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有一定的了解下(通过学校或本人工作表现)所作出的录用决策。在其次理想的求职渠道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现场招聘会和人才市场,占到了21.7%,相比较其他求职渠道所占的比例,此求职渠道还是占据一定的優势。而在再次理想的求职渠道中,通过熟人联系的求职渠道所占比例最高,其他各种求职渠道所占比例的差异不大。

三、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缺乏自信与盲目自信并存

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缺乏就业自信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就业能力没有信心,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觉得非常好、比较好的比例仅为4.8%,而觉得自己就业能力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占到了总体的45.8%,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觉得自己就业能力一般,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自信。根据上文,将近一半的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的月总收入为3501-6000元,希望自己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占到了37%,这又表现出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过度自信。所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缺乏自信与盲目自信并存的两难境地。

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形势很乐观的比例仅为1.9%,比较乐观的为11.8%,而认为自己求职形势比较严峻和非常严峻的分别为37.5%、6.6%,在这样的求职环境下,难免丧失就业的自信心,而且,大学教育模式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无用武之地,渐而减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已深入大学生的潜意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以“大学生”身份自傲,总以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份不错的收入。以上的一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处于缺乏自信与盲目自信的尴尬局面。

(二)就业目的趋向经济功利性

湖南高校在湘就业的大学生中,67.1%的毕业生就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求,只有32.9%的大学生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出于兴趣爱好而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目的上带有浓厚的经济功利性。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尽管国家GDP不断上升,国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社会中的个体仍达不到完全自由发展,寻求自身的生存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功利性的就业目的应逐步弱化,过强的经济性就业目的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偏离正轨、走向犯罪之路。

(三)择业取向滞后现实

择业取向滞后现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仍是传统上福利好、稳定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当今是一个多变的世界,是需要创新与改变的时代,保持不变就会被淘汰,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摩托罗拉手机,现在都已经销声匿迹,曾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诺基亚品牌也未能坚挺于世,而当今进入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几十年前“铁饭碗”的择业观念。第二表现在就业地区上,只有极少的大学毕业生有向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就业的倾向,这不利于我国的发展。造成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滞后于现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国家教育体系存在缺陷、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倾向金钱至上、职业的不平等性以及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等。

(四)就业期望脱离现实

大学生就业期望脱离现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就业薪资的期望高于现实薪资水平,由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生实际的月总收入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其期望的月总收入平均水平;二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与现实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68.9%的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单位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单位来看,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7.6%,而且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可能占据劳动力市场的68.9%,大学毕业生脱离了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的实际,盲目追求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存在明显的薪资福利差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工作环境、社会声望、福利待遇、保障水平等明显优于私营企业,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青睐。

(五)求职心态偏离常态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观念交替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受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就业亦面临诚信的考验,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修改学习成绩、盗用他人成果、给自己“加官进爵”、与用人单位恶意违约等问题。〔3〕本研究设计以下有关求职心态的六个说法:“可以不诚信求职(如简历掺假、面试说谎等)”、“违反就业协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以不择手段诋毁求职竞争对手”、“为了找个好工作可以不计代价”、“求职就业中拉关系走后门是必要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继续‘啃老’吃救济”,让调查对象分别在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以上说法分别有很不赞同、不太赞同、一般、比较赞同、很赞同可供调查对象进行选择,并依次计1、2、3、4、5分。笔者将以上六个说法通过相加抽象化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将总分为6-13分的划为较为积极的、14-22分的划为一般、23-30分的划为较为消极的,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知,将近70%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处于消极状态,即这些大学生为了达到获取工作的目的可以作出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这将严重污染大学生劳动市场,形成普遍的恶性求职竞争,仅1.3%的大学毕业生有正向、积极的求职心态,这严重偏离了整个社会的大学生求职心理常态。

表1:湖南高校在湘就业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情况表(%)

为了分析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的影响因素,在SPSS统计软件中,以“求职心态”为因变量,以抽象化后的心理素质情况(将调查对象对自主性/独立性、判断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乐观这五种情况的自我评价得分进行相加抽象化)、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城乡背景为自变量,将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其结果如表2。

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回归模型方程:Y=20.305+0.258X1-1.336X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在0.05的显著下,其统计得出的结果具有推论总体的意义。在模型中,通过检验的是心理素质、性别,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别对大学生求职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求职心态的影响是积极的,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越好,其求职心态就偏向积极乐观,反之亦然。大学生毕业生的性别是否为男性与其求职心态是负相关的关系,即相比男性,女性的求职心态更为积极乐观。而大学毕业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城乡背景对大学生求职心态没有直接明显的影响作用。

四、重塑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所谓正确的就业观念,就是既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态势,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4〕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宏观因素: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教育政策等,微观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形形色色的因素。重塑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应当从社会、国家、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向、积极且合实际的就业观念。以往学者在以上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有现实价值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简要提出一些大学生个人层次的建议。

(一)理性定位自己,合理处理就业自信不足与盲目自信的关系

就业自信不足与自信过度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都不利的。缺乏就业自信是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就学阶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生应当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能够轻松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坚守自己目前所在的工作岗位,始终保持追求就业能力提升的热情。大学生对就业的盲目自信,容易造成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这些现象的广泛存在就造成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假象,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结合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不应盲目从众。只有处理好就业自信不足和盲目自信两者的关系,不过低质疑自己的就业能力、不盲目隐性地夸大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才能很好地找到符合自我价值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重新认识就业目的,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不能以满足物质上的经济需求作为就业的主要目的,而是更多地考虑其他精神层面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经济收入上。社会上有很多牺牲自我利益成就其他社会成员的案例,比如那些志愿义务去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一线社工们,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社会奉献作奉献或者是出于对专业的强烈喜爱,他们得到的经济回报很少,但精神上收获了无价之宝,成为他们一辈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应当多培养奉献的精神,做出有价值的就业选择,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三)思维革新,树立积极的择业取向

陈成文等人对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关系的考察表明:择业代价观对其就业机会影响显著,职业报酬观对其就业后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满意度影响显著。〔5〕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择业取向对就业机会、就业满意度等有着显著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必须革新自己的思维,打破“铁饭碗”的传统思维模式,勇于突破就业地域对其择业的局限。大学生应当有以下两方面的意识:工作单位取向上,哪里有发展机会,不论是稳定式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还是其他私营企业,都应积极去尝试,摒弃“养老式”工作模式;工作地域取向上,国家哪里需要人才,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贡献自己的能力,创造远比物质价值更大的精神价值。

(四)立足现实,寻求合理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应从自身工作能力、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而不是脱离个人、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高收入的机关单位。一般来说,收入是和个人的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应当认清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自己本身创造出来的工作价值来期望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不是脱离实际。大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是一个急需改革发展的社会,国家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应当打破常规,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以倒退的思维模式寻求安逸的工作环境。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求职心态回归积极常态

大学生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进步发展的革新力量,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将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积极求职心态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要使大学生劳动市场竞争趋于公平、公正,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其次,学校应当在大学生教育阶段加强对其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心理障碍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强烈谴责恶性求职竞争行为,并且作为招聘的企业单位应坚定立场,不录取那些道德败坏的大学生,给大学生间接的压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只有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求职心态才能慢慢回归积极常态。

〔参 考 文 献〕

〔1〕古翠英.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11,(08):58.

〔2〕范仲文、黄萍.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整与观念创新〔J〕.四川劳动保障,2009,(11).

〔3〕李光辉.对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思考〔J〕.高教管理研究,2004,(07):108-110.

〔4〕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79-86.

〔5〕陳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46-52.

〔6〕周骏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72-76.

〔7〕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03):82-89.

〔8〕柯羽,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106-108.

〔9〕郭鹏、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93-95.

作者:高飞飞

上一篇:大数据金融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