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改革探索与生态圈构建

2022-12-10

“三全育人”一词由来已久, 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全员育人, 是指在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上形成协同联动;全过程育人, 是指在课上、课下、假期等育人时间上形成全程贯通;全方位育人, 是指在教育、管理、服务等育人手段上形成全面覆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三全育人”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建立规范, 落实责任, 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

一、着眼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站位”与“大格局”

“高站位”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3];“大格局”就是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 建立完善学校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高校应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出台行动规划与实施方案, 统筹规划各部门工作,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实践、国际化等工作的协同互通。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 拓展“边界线”, 实现“零盲点”

首先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盲区。强化各部门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对于本单位责任边界上的模糊区域, 要主动作为, 扩大自己的职责边界, 对于现行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盲点实现全覆盖。要将“可管可不管”的事情管起来, 注重单位职能在育人层面的拓展和延伸。

(二) 打薄“重复区”, 少做“无用功”

其次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多重覆盖的问题。各部门在开展育人工作中, 总会遇到某些领域的多重交织。对于这一部分内容, 要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通过合作开展或强化特色等方式, 防止在某些热点领域的“一窝蜂”式的教育, 空耗学生的学习精力与学习兴趣, 并未起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 建好“传动轴”, 形成“部门链”

随后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育人主题的协同问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集中研究阶段思政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起联动机制, 对于一些需要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 以主办部门带动配合部门, 像齿轮啮合般形成“围绕中心工作, 共同出谋划策”的部门合力。

二、聚焦供给内容改革,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提升“亲和力”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使学生感到亲近, 产生共鸣, 从而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提升“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工作, 分年级、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学生需求, 从供给侧进行改革, 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 学校各单位应基于自身主体工作深入挖掘育人元素, 聚焦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使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容真正落脚在育人成效上,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4]

(一) 围绕学生成长诉求, 绘制引领大学生涯的养成式蓝图

在整个大学生涯中, 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始终, 指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入学教育系好大学“第一颗扣子”, 开展党委书记、校长讲授“新学期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观办学成果展、校史馆等形式丰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迈好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通过理想信念、学术科研、创新创业教育多渠道从不同侧面满足学生成长需要;通过实施“就业提升工程”,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到国家支柱产业建功立业。

(二) 围绕时代发展要求, 推动扎根中华大地的国际化人才

通过师资国际化 (全球选聘教师) 、课程国际化 (全英文授课) 、生源国际化 (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 接受国外大学交换生等) 、双学位 (毕业生同时获得本校与国外合作大学双文凭) 等, 实现教育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教育方法的国际化, 让学生在本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化学习。

(三) 围绕社会进步需求, 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紧密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的重大发展战略, 通过强化家国情怀、提升责任担当、突出因材施教、培育多元能力, 为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 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三、深化保障体系改革, 实现思政工作队伍的“敢作为”与“重担当”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 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是在队伍配备上,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 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二是在考核评价上,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构建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 推进考核规范化、客观化和科学化。三是在组织架构上, 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成立校院两级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路径探析-以H大学为例

生态圈的构想源于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模式, 指在体系之内, 各个协作企业摆脱各自为战的处境, 相互支撑、共生, 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新时代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形成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协同联动。H大学为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本文以H大学为例, 对其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路径进行探析。

(一) 发挥党委“头雁效应”, 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工作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党委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在党委全委会议、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重大决策制度中融入育人育才新思想。学校将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 统筹各部门工作。

(二) 着眼“三大硬骨头”, 打好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攻坚战

落实《师德建设实施细则》, 促进形成尊师重教、鼓励先进的良好风貌;落实《“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领道”计划, 通识课程“闻道”计划, 专业课程“同道”计划, 实施实践研习“悟道”计划,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落实《网络文化作品管理办法》, 建强网络工作队伍, 传播网络正能量。

(三) 聚焦“最后一公里”, 做好思政工作供给侧改革

深度挖掘各平台的育人元素, 从供给侧进行内容改革, 通过“阳光成长工程”使资助育人更有“温度”;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使心理育人更有“亮度”;建设“信息多跑路, 师生少跑腿”的一体化办事大厅使服务育人更有“效度”;实施文化兴校战略打造“大美华园”使文化育人更有“深度”;促进科研基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使科研育人更有“广度”。

(四) 善用“杠杆激励”, 考核、评价、表彰多重并举

通过开展“二级党委 (党总支) 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建立“师德师风指标量化评价体系”, 实施“校长基金”表彰奖励机制, 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教师员工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 塑造“主体意识”, 展开思政工作需求侧调控

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 继续做好学生代表“任期制”;定期组织党委书记、校长与学生代表“面对面”活动, 倾听学生自身的成长诉求;推进学生经常性思想动态滚动调查, 多渠道、多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摘要:新时代下, 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要求, 迫切需要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 科学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以新的思政观引领改革, 从体制机制、供给内容、保障体系方面进行改革, 探索构建“机制引方向-制度重落实—激励有成效”三位一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调控”双轴联动的“三全育人”生态圈, 形成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生态圈,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2017]62.

[3] 连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08) .

上一篇:基于省道转移的女装创意结构设计初探下一篇:微电影广告策划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