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特点与实现途径

2022-12-17

1 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特点

1.1 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及其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 将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而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科学技术教育的主要接受者, 无疑将是社会建设的主要的承担者, 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后劲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高级科技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所触及的各个领域, 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而高级科技人才区别于初级的技术工作人员之处就在于, 他们要超越仅仅是应用的层次, 而要了解并能够预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各种影响, 从而能够正确指导对科学技术的使用, 尽量减少因为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 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 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仅理解掌握科学技术, 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 现今的理工科大学生才能担负起国家繁荣的重担, 成为未来科学与工程良性发展的源泉, 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创造力和智能活动的不竭动力, 成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 使国家能够强盛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基石。

1.2 既要培养科学素养又要培养人文素养

在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工程实践所具有的种种技能, 而且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 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增强人的理性认识程度。理工科大学生应当具着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 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 而且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教育。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 能使理工科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评价和认识世界, 帮助他们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用自己的职业行为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他们洞察世界、评价人生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特别是在当今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的社会背景下, 在人力资源将成为一个国家主要发展动力的国际环境中, “科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增强国家科技实力, 提高现实生产力, 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我国的凝聚力, 未来国家的前途方向的问题。

1.3 使理工科学生成为应用性人才

在知识经济崛起的今天,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时期, 对于即将成为高级科技人才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 “应用”的领域及层次决不是低水平的重复使用, 因此, 体现在科学教育的目的上, 中心远远不是“用”, “创造性”应该成为他们发展的基点。国家已经从宏观上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宏伟计划, 另外, 还加大了基础研究的投入,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科技创新园区。现在理工高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应该必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活化, 进而达到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目的。

2 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实现途径

2.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实现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特点的最有效、最有保证的途径。无论是管理干部还是普通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 他的业务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思想作风、治学态度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和教育的成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并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诸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理工科人才服务。同时, 在注重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功能,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2.2 科学教育体系自身的完善

具有普遍性的教学实践表明, 对科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重视课程的前沿性, 能够使学生由此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与其他邻近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更深入的理解。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理工科的专业教育, 开设全方位、高水平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 比如“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等, 形成理工科学校特有的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论体系。

科学的每一个进步, 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 付出艰苦的劳动, 他们敢于不断发现问题, 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为此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有着催人向上, 激励追求和创造的感召力。这种精神, 只有在科学史中才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在教学中, 可以用我国现代很多的已故的或者在世的科学家的谦逊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来教育学生, 会收到很好的成效。而且在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中, 可以将不同领域, 不同类型与风格的科学家的创新与追求精神综合起来进行评述, 可以强化科学精神的教育功能。

2.3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通过学生自觉的长期的体验过程, 促使学生将科学素养内化为一种习惯, 将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在科学素养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的巨大作用。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比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潜在性、持久性的特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 这种环境影响只是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 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身引起重视, 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需求, 激发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宣传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让其认识到具备科学素养是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 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特点的分析, 在此基础是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实现时代特点的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教书育人,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  夏江敬, 赵迎江.构建21世纪高校德育模式的思考[J].江汉论坛, 2001, 1.

[2]  田建国.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观念[J].理论动态, 1999, 4.

[3]  刘则渊.知识经济时代与理工科大学教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上一篇: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下一篇:浅谈《机械制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