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2024-05-02

三全育人教学大纲(精选8篇)

篇1: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三全”育人工程 实施方案

双阳区南岗小学 2010年3月

“三全”育人工程 实施方案

育人是学校第一位的重要工作,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人人都要参与、人人都不得不与之发生联系的工作。我们南岗小学在区教育局指引下,结合区教育局万师帮万生活动要求,依托我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成长的“三全”育人工程。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结合区教育局年初工作重点和我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实施”三全“育人工程。力图使学生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二、“三全育人”内容:

(一)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指全员发动,全员行动。使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而展开。学校的存在基于学生的存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学生而展开,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学校要求纵向到底,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工深入一线,关注、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学校首先要求所有领导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主动参与。学校所有教师破除教师只管教书的观念,把教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育人而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也要主动对接育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学校的育人工作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包含在整个育人的全程之中。全程育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学校将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还将加强与社区、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谋求社会力量对育人工作大力支持。全程育人还必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有效整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让学校的育人工作充满整个校园。倡导并构建“和谐、清净、文明、向上”的校园。在“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指引下,打造独特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等,形成具有南岗特色的校园育人氛围。真正达到 “学校无闲处,处处能育人”的目标。

(三)全体成长。

全体成长是指是指在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最终使学生达成学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学生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终极目标。

三、实施策略:

(一)结合教育局万师包万生活动,具体让教师做到:

1、制定切实可行的包保帮扶计划,突出重点,并记好三全育人工作日志。

2、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每人包保3至5名学生。并建立包保帮扶活动档案。

3、包保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帮扶。

4、学校要求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帮扶和一次分散帮扶,帮扶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辅导学习,与之谈心,交流思想,进行家访等。

5、学校确定重点包保帮扶学生,重点包保帮扶学生包括如留守学生,家庭离异学生,学困生等。这些学生由领导和骨干教师包保。

6、在包保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十六知晓”即: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式;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的情感渴盼;知晓学生的心路历程;知晓学生的知音伙伴;知晓学生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的成长规律;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知晓学生的家长的思想;知晓学生的家长的愿望。

(二)结合双阳区教育系统扶困助学工作展开。(具体见此工作方案)

(三)加强对“全程育人”工作的领导和构建。

1、继续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进来。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2、利用好学校会说话的墙和班级墙等报进行舆论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和谐、清净、文明、向上”的校园。

3、学校将加强与社区等社会团体的联系与合作。谋求社会力量对此工作的支持。

四、保障措施:

1、构建 “三全“育人工程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德育校长为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为组员。负责开展和监督此项工作。

2、学校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进行管理。作为评价教师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3、学期末,学校将对优秀典型教师进行表彰。

篇2: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保证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

为体现资助真正的价值,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步伐中进行,并且始终将其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抓,坚持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诚信感恩教育相结合,与维护校园稳定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帮困资助之余在精神上育人,教育所有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的心化为成长的动力,精神上的育人对于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全方位健全完善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二、扎实推进,认真落实了资助育人活动方案

1、开展主题教育。学校结合实际,围绕“诚信”“感恩”等主题,广泛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宣传资助政策及其取得的成效,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通过广播、班会、标语横幅、宣传单、展板、公开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面向社会、家庭、学生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2、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借助不同的不同角色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是关键,创新各种形式,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业上努力,在思想上自立自强。家庭宣传是基础,采取家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及时解答家长关注的资助政策,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整个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感恩教育培育温暖的土壤。要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争取社会对学生资助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有助于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心怀感恩,一手接爱,一手传爱。

3、学校组织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班主任老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其对金钱的正确态度,能够正确面对接受资助这件事情。在学生心底埋下爱的种子。

5、学校的心理教师与受资助学生进行座谈,端正学生的价值观,也给与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机会,说出心中的话,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为以后对他们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提供依据。

6、组织学生观看了《感动中国》等优秀系列节目,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感染,从小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从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等优秀品质。

篇3: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1“三全育人”的含义

1.1 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格局、新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

1.2 全员育人

广义上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狭义上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立足本职岗位, 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不但包括“两课”教师、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还包括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2]。

1.3 全过程育人

指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 时间上包括课堂、课间、工作日、假期, 空间上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实习单位等。在这整个过程中, 学校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育人工作。

1.4 全方位育人

指通过系统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开展育人, 贯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校园引导和社区管理等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创新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文明寝室建设、学生组织管理、社团活动等,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2“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外育人内涵

高校课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2.1 德育教育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是德育的重要关节。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其职业精神、敬业精神,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德育工作在探索“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三全育人”高校德育模式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3]。

2.2 交流沟通能力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交流沟通和能力培养主要指在课外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 进而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掌握沟通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加强和锻炼交流沟通的能力。

2.3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究其关键则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尤其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 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理念, 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现状及问题

3.1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现状

目前, 国内关于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研究上, 内容偏向于师德研究和教师课堂育人工作研究, 针对教师课外育人的研究不多, 成果也不多。大部分国内高校对教师课外育人工作不是特别重视, 部分高校对教师参与课外育人工作有或多或少的要求, 但大多都是柔性的要求。少数高校对该工作较为重视, 学校层面下发相关文件, 但执行的效果不太理想。总体来说,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理论研究不深入、不系统, 实际操作效果不理想。

3.2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问题

教师课外育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在政策制定上存在误导, 忽视了教师育人的作用和贡献, 迫使许多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上。学校对教师的职责没有清晰的界定, 对本应由教师承担的育人职责没有明确的要求, 对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表现没有奖励激励机制, 对教师是否参与育人、育人的效果如何没有约束机制。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是硬任务, 看得见、摸得着, 有条件要做,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可课外育人工作是软任务, 看不见、摸不着, 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也一个样;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 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课堂上听不听、课堂外有没有问题, 是学生本人的事与教师无关;还有教师认为, 课堂教学本身就自然而然地做了育人工作, 而课外育人工作是领导、党团干部、辅导员的事, 与己无关, 认为做与不做纯粹是个人行为[4]。

4 高校课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4.1 营造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校园、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环境, 也包含学校组织的社团、实践、文体活动、科学研究、学生党建、助学解困、心理咨询等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对于促进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辅导升学、组织社团活动等工作, 能进一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社团, 学生活动, 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集体观、价值观等。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心理、学习等实际困难, 会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校的热爱,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通过加强师生课外的辅导与交流, 会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使学生产生“向师性”、认同感, 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4.2 培养教师课外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 要做好课外育人工作, 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要将课外育人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在学术上指导学生,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次, 要认真履行职责, 从时间上、精力上保证将课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既要努力探索指导学生的一般规律, 又要重视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再者, 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切入点, 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严谨、细致、踏实的求学态度和作风, 学会做人做事。

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与专职思政人员相比, 人数众多, 与学生交往接触的机会也多, 调动他们在课外育人中的积极性, 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们所涉猎的知识点与学生相近, 融合点多, 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使学生产生“依从”的心理。例如, 专业教师参与课外育人工作, 可以较好地避开说教的形式, 更多的从个体切身体验的角度把握社会价值观念, 将自己的品德、情操、个性等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更具有亲和力。同时, 通过课外环节指导学生专业学习, 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3 理顺教师课外育人体制机制

对于学校来说, 有效实施教师课外育人工作, 主要应发挥保障引领、平台构筑、监督考核等作用, 进一步理顺教师课外育人的体制机制。

4.3.1 保障引领

要将课外育人工作纳入教师的岗位职责, 规定每位教师在完成规定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同时, 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课外育人工作任务。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辩证地看待教学、管理、服务, 课堂教学、课外育人等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定功能, 客观、适度核定教师的育人工作量, 使专业教师有时间、精力做好课外育人工作, 努力克服教学、科研“硬指标”冲击课外育人这一“软任务”现象的发生。

4.3.2 平台构筑

要搭建专业教师开展课外育人工作的平台。实现制度创新, 拓展教师课外育人的途径。例如, 除传统的担任班主任、专业导师工作之外, 还有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承担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担任学生党建联系人和社团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升学、科研学科竞赛、等级考试工作, 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报告或组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 承担学生自修辅导、学生寝室联系人、困难学生接对联系人等工作, 将上述工作统一纳入教师课外育人工作范畴, 分别赋予不同育人工作一定的工作量分值。

4.3.3 考核监督

加强考核监督。学校专门制定《育人工作考核办法》, 成立校 (院) 、院 (系) 两级管理班子, 将其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组成部分, 与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 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基本条件。开展育人奖、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 表彰和奖励优秀课外育人工作者, 进一步激励教师做好课外育人工作。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课外育人工作的教师, 要有约束机制, 比如不得评优、不得晋升职称等。

5 结语

调动教师课外育人的积极性, 既要重视环境氛围营造, 又要依靠制度保障;既要靠个人自觉, 又要靠严格考核, 既要集中教育, 又要常抓不懈。从根本上讲, 课外育人靠教师, 发挥作用靠机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 努力构建专业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 提高教师课外育人的自觉性, 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际教育学生作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接触学生的机会和时间上看, 教师相对比较多一些, 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教育去讨论, 要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建立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 还需要更多学者、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同努力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小毛.“全员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J].才智, 2015, 36:139.

[2]吴子贵.“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15, 05:201+206.

[3]谢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 2014, 21:176-177.

篇4: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关键词:就业教育 就业能力 三全育人

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2013年总数为699万人,2014年总数为727万人,2015年总数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本科院校要高,但就业质量不是很理想,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教育内容局限,缺乏完整性

从内容来看,不少高校就业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注重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指导等方面内容,忽视诸如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训练、就业心理教育、个性化心理辅导等方面内容,缩小了就业教育的内涵,使其缺乏完整性。

2.就业教育对象单一,缺乏整体性

从教育对象来看,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针对毕业生开展,而与其他年级的学生无关,就业教育的对象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有些高校把就业教育仅仅看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其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销出去, 能够顺利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教育对象应该包括每个年级的学生甚至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的两年,高校须针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侧重地连续地开展就业教育。

3.就业教育课程零散,缺乏系统性

目前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零散的、单薄的、缺乏系统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就业教育课程在部分高校中还未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未融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导致就业教育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度不高,就业教育只是作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措施,是毕业前夕的突击教育,未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效动力。

4.就业教育全员重视不够,缺乏合力性

高校的部分教师认为就业教育主要是有关学生就业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是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充其量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有关,而与大多数人员无关。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没有把就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无论在教学还是生活中都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正确就业观的引导。

5.就业教育追求功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追求高就业率成为开展就业教育的唯一目标。因为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由于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只帮助学生实现了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生涯发展问题。

二、构建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就业教育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正确树立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职责。每位教职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找准育人的结合点,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把就业教育渗透落实到育人的具体任务之中。

(1)教师的教书育人。首先就业课程教师承担就业教育职责。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他们结合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承担最直接最狭义的就业教育职责。

其次,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同样承担就业教育职责。就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专业课教师是以教授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基础课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为主,而专业知识技能与通用技能都属于就业能力范畴,所以各位教师都是在为就业教育服务,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渗透就业教育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合理调整择业期望值。

(2)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就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而就业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融入到教学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之中,管理人员通过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满足优秀企业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3)行政人员的服务育人。首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行政人员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知识讲座、个别约谈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保证大学生有较好的就业心态。其次,高校相关职能处室行政人员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提供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与数据分析,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为学生收集并提供大量就业方面信息,通过招聘会等多种途径,推荐毕业生到各企事业单位工作、到境外就业,同时提供专接本、专升本等继续深造途径以及到部队服兵役的多种就业和出路方式。

2.就业教育全过程育人

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把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以及延伸至大学毕业后两年的择业期,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全过程育人既突出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育人的连续性。

针对一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进行理性的就业选择。

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修订职业目标。就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需信息之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实地参观考察、假期实践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目标职业要求, 并对照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及基本技能。

针对三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实战指导。高职学生大多在外顶岗实习,学校应与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合教育,促使高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增强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另外,学校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巧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程序和就业渠道, 辅导他们写求职信, 传授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针对毕业后的学生,国家出台了“大学生毕业后可有两年择业期”的就业政策, 要求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的就业, 实施一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就业教育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或社会组织相互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与活动载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社会育人资源,实现就业教育多角度全覆盖式育人。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教育只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与专业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评价,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英国学者奈特( Knight) 和约克( Yorke) 认为: 就业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 否则就业力是琐碎的, 不完整的。所以高校要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认真听取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请他们一同参与高校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明确设定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只有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才能使就业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

(2)校企合作共同走进课堂授课育人。高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尤其是“联合办班”“订单式培养”等深层次合作模式。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内部分课程的授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成为学校“一日教授”,主要教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该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定期到校开设讲座、论坛,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人才需求类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

(3)加强实践活动育人。参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但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高校要从思想上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突出实践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高校要与企业联手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经受锻炼,使所学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就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通过参赛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今后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

再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就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交流,高校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团队意识等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编制《学生手册》时,不仅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而且参照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笔者学校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各类职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旅游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享有良好的口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5)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育人。高校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充分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教育。高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作报告,请他们用鲜活的案例为在校生讲授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激发在校生学习身边榜样、立志成才的决心,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既要突出“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特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方书论,张玉英.创新高校就业教育助力和谐社会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孙蓓雄,王赵.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

[3]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4]张彩华.对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探析[J].职教论坛,2009(7).

[5]于洪泽,叶景文.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篇5:“三全”育人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我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德育新模式,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常态化发展,全面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特制定“三全”育人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辽宁省教育厅《落实指南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逐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创建目标

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让我校真正成为育人的沃土,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按照良好师德标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教育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德育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共同进步,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三、工作任务

(一)、正确的思想指导,建立大德育体系。

学校首先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细化德育管理,发扬“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抓好德育基础常规。德育渠道不断健全,德育工作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严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

(二)、加强教职工学习培训。

1、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6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1、德育课程体现“一以贯之”。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从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等九个方面,细化每门德育课程的要点提示。坚持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采取考试、谈话法、观察法、描述性评语、活动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更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科课程强调“二者兼顾”。突出教育的整体德育功能和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提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实现全科育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根据课程属性,归纳出每门课程的德育特点、德育范畴,明确各学科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分别提供3—5个德育评价案例,附有具体的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力求“三个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挖掘文化资源,融合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要求,分学段设定课程目标。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分别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交流、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实践课程引领“四方之志”。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归纳出仪式活动、亲子活动、团队活动、社团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学校节会活动等活动类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德育阵地建设

1、校园环境阵地。

(1)、时刻保证校园环境整洁。

(2)、办好文化长廊,争取两周一更换内容。

()、美化校园物态文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景无时不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眼睛。

(4)、校园广播建设,做到天天有内容。

2、课堂教学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好各科知识的同时,收到德育熏陶。

3、课外活动阵地。

(1)、组织学生读经诵典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意识。

(2)、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3)、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

4、社区德育阵地。(1)、利用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感恩演讲。

(2)、组织学生到励家杂粮批发市场进行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良好品行。

(3)、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五)、丰富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依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发展主题教导活动,尽力办好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着力进行“读书”“快活大课间”两大特点的建设,让读书、课间活动在校园内成为一种文化;让读书和课间运动成为孩子们懂得历史的窗口、宽阔交换圈的道路;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和谐发展、培育竞争意识、配合精力跟刚强毅力的主要通道,增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深入开展“学身边典型、树人生标杆”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优秀师生、黑山好人等身边先进典型,从先进榜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六)注重德育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期末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为班主任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做好优秀科研成果征集、整理、推荐工作。

(七)、注重家校接洽,施展教育协力

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家庭教育优秀家长”活动,选树在德育方面优秀的家长典型,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传播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在已经建立的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校通网络平台;自动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大兴乡中心小学

2018年5月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大兴乡中心小学

篇6: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为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表彰奖励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精神指示,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评选原则

“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坚持民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好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民主推荐,严格考核,严把人选质量关,保证选拔推荐和评选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真正奖励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人。

第二条 评选范围

凡在我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生管理等育人方面的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工作满一年的正式在职教职工均可参加评选。

第三条 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三全育人”先进个人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热爱祖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中无责任事故。

(三)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近三年年度考核均在称职及以上等次。

(四)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三全育人”方面成绩突出。

二、具体条件

“三全育人”先进个人同时应当符合下列具体条件之一:

(一)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良好,在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成绩突出。

(二)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或技术推广,成果丰硕,产生较高的科学价值或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大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形式,参加各类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四)大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做出了贡献。

(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切实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方面取得较好的实效。

(六)经常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善于有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遵守大学章程和校规校纪,依法治教,勤政廉洁,积极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做出了贡献。

(八)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搞好生活后勤服务、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等方面有突出成绩。

(九)主持学生的评奖评优、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关系到学生利益和名誉的事务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生满意度高,反响良好,师生关系融洽。

(十)在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方面成效显著。

第四条 评选办法和程序

一、评选时间

“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每学年评选一次,评选时间为每年的上学期期末,表彰时间为每年的教师节。

二、组织主体

(一)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工部(处)、工会、教学督导办、发展规划办、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为成员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部门、单位推荐的先进个人人选进行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部,负责评选的日常工作。

(二)各部门、单位“三全育人”先进个人选拔推荐工作小组。各二级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办公室主任、各系主任、分团委书记、分工会主席、教师代表等为成员的学院“三全育人”先进个人选拔推荐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先进个人的选拔推荐工作。

各管理部门以党总支部为单位,成立由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党总支部委员、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各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等为成员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选拔推荐工作小组,负责本党总支部先进个人的选拔推荐工作。

(三)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审督察小组。

学校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纪检监察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和纪委委员为成员的“三全育人”先进评审督察小组,负责参评人选的资格审查、评选过程的监督检查以及评选结果的公开展示,负责受 4

理评选过程的投诉和举报。

三、评选程序

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的评选按照各部门单位推荐、资格审查、学校评选的程序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一)各部门、单位“三全育人”先进个人选拔推荐工作小组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评选条件择优推荐。各部门、单位要严格标准,所推荐人选务必满足“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推荐人选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教职员工总数的15%以内。

(二)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审督察小组根据评选条件对各部门、单位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

(三)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评选。

(四)入选人员的简要事迹和主要成果向全校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审批,确定获奖人员名单。

第五条 奖励和管理办法

一、学校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授予“‘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二、学校要广泛宣传“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弘扬先进精神,其事迹和获奖情况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业绩考核等的重要依据。获得“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的人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上一级评优或其他同类先进评选的候选人。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 5

位聘用、选派进修培训、公派出国留学以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三、“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校批准,撤销其称号,并收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1.在推荐、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的; 2.受到党纪、行政处分的;

3.不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拒不承担正常教学任务并发生教学事故的。

第六条 附则

一、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二、本办法由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解释。

附件:××大学“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推荐表

篇7:三全育人教学大纲

为了严肃教风、学风、考风,落实“三全育人”方案。数学学院于11月5日下午,在理综教学楼310室召开贯彻“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动员会。由党总支书记郦文凯、院长王冰洁担任主讲,数学学院全体同学参加。

会议伊始,王冰洁院长就严肃学风、考风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让同学们对此有了深刻理解。而后,郦书记就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案进行讲解。

篇8: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凝聚全校力量, 协调社会各方, 结合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机制。大力倡导并实施“三全育人”, 是完成好国家交给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任务重要保证。“三全育人”的含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是以学校育人为主, 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紧密配合的时间上相互衔接, 空间上全面覆盖的育人格局。全员是指学校的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名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 担负育人责任, 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 做好育人工作;全过程是指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育人为本;全方位是指学校与有关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以及有关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 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

一、明确任务, 形成共识, 全员育人

1. 全员育人要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的每位教职工, 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或者是在管理岗位、服务岗位, 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是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履行育人职责, 结合岗位工作, 找准育人的结合点, 以教学课堂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项工作, 每一项措施为载体, 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落实在育人的具体任务中。

2. 完成好全员育人的任务, 需要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高职院校党委要加强对全员育人工作的领导, 建立全员育人网络体系。一是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按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 还要选聘部分教职工担任班主任, 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制定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工作措施, 激励班主任、辅导员高质量地做好育人工作。二是在后勤职工中大力倡导服务育人, 在饮食服务、医疗保健、公寓管理、设施维修、车队服务机构中建立详细周密的服务学生方案和岗位职责等, 激励职工优质服务, 诚实劳动, 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工作机制。定期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 对评选出的“三育人”先进个人, 要大力表彰, 选树典型, 召开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会, 晋职晋级向“三育人”先进个人倾斜。

二、把握特点, 增强针对性, 全过程育人

高职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 不但需要全员育人, 而且还要把全员育人理念、方法、制度贯彻到新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整个过程要着眼于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 至始至终, 不留死角。

对入学新生, 应把“实现理想, 从现在做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加强自我修养以及校风校纪校史教育作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入学新生由中学生成为大学生, 往往出现一些对新环境、人际关系、学习节奏等方面的不适应, 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迷茫感等心理问题。所有这些, 都需要全校给予关注、关心、关爱, 帮助入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融入集体, 认识自我, 学会交往, 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为完成好三年学业, 起好步, 开好头。

在大学二年级阶段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对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等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评价, 不断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尤其要重视参加省、市举办的校际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科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文体活动, 努力提高参赛质量。促进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素质, 增长才干。在学生中大力选树勤奋求学、锐意进取、品德高尚的典型, 树立榜样, 教育带动其他学生。

对三年级学生, 要把指导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形成与发展的立场、观点及人才成长规律, 帮助毕业生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把握正确的择业方向, 紧跟时代步伐, 理清前进的思路,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正确职业观。二是教育毕业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三是要教育毕业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 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机制, 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艰苦奋斗的要求。四是要建立健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职工推荐毕业生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体系和用人单位信息网络体系、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和各种类型的人才招聘会等, 为毕业生就业出实招、办实事。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活动和举措中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开放办学, 利用社会资源, 全方位育人

高职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 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 力求建立真实情景教学环境, 增加实践环节,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真正培养出“分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毕业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开放办学, 融入社会, 融入市场, 融入工厂企业, 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满足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为高职院校挖掘社会资源, 利用社会资源育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 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建立足量的校外实习基地, 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 并与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教授签订育人协议。

一是建立学生到工地实习和专家来校讲课制度, 专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为学生传授做人道理。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制度, “请进来, 走出去”, 定期召集企事业有关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举办教学计划研讨会,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建立学生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经受锻炼, 所学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升华, 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检验和提高, 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2.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经常性听取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 力求准确掌握学生入学前成长情况, 摸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基本情况, 及时把学生学习情况及相关信息, 尤其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及现实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 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育人中来, 发挥学生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3. 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建设资源, 尤其是院校所在城市文化建设资源育人。

一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通过学雷锋、卫生城市建设等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文化建设活动;参与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当地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化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二是大力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团中央号召, 结合本校学生专业实际开展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严格管理, 把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 积极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让农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成为学生接触社会, 锻炼成长的舞台,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成长成才。

4. 要充分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对在校生实施教育。

建立毕业生校友信息库和毕业生跟踪制度, 定期召开毕业生校友座谈会, 听取毕业生校友对学校育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制度, 请他们为在校生讲授对祖国的热爱、崇高理想的树立、岗位职责的履行、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生涯的磨炼、艰苦奋斗的过程、成长成才的经历、辉煌业绩的取得等内容。用鲜活的成功案例激发在校生的认同感, 使在校生以毕业生校友为榜样, 刻苦学习, 勇于实践, 立志成才, 为毕业后出色地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3]徐月华, 张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8) :28.

[4]林景华.关于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2) :32.

上一篇:用发展的观点看文下一篇:父母孝顺长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