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创设思维情景培养创新能力探究

2022-09-11

新课标新理念是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要目标, 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会做人, 学会生存, 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地发展。而创造性又是自主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如何科学地使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 关键要创设行之有效的思维情境,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趣引思, 萌发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的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当小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时, 他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快地探究。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求知欲就愈旺盛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要引起学生兴趣, 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出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例。具体途径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音乐、五颜六色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游戏、绕口令、对手赛、夺红旗等。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声情并茂的画面,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 若此时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圆锥体积计算时, 为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设制了如下动画:小白兔饿了, 问兔妈妈要萝卜吃, 可兔妈妈非要小白兔计算这个萝卜的体积不可, 这可难住了不会计算圆锥体积的小白兔。此时, 激起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 把学生引入对圆锥体体积的探究过程, 顿时学生兴趣高昂, 解决操作, 实验论证,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

二、以疑引思, 诱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 激起学生质疑, 唤起学生兴趣, 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奇特巧妙的问题引题导课,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 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分数化小数”一节课中, 我先让大家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 任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 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计算出一两道题时, 我已经全部判断完毕。以此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一定有奥妙!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 探索其中规律。

三、以动启思, 引发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从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遇到问题, 造成问题情境, 从而激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要求学习有关知识的强烈愿望, 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辨别是非, 也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过程。同时,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积极思维性之间的矛盾, 达到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目的,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 (动手、动脑、动口) 去探索。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课前让大家分别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 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 (或钝角三角形) , 一把剪刀。一上课, 首先给出三组角, 每组三个, 其中一组角的和是180度, 另两组角的和分别大于或小于180度。让学生按级画图, 能否画出三角形。当学生顺利地用第一组角画出第一个三角形而内心正充满“春风得意”的情感体验时, 却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后面两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学生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 学生猜想三角形可能与和有关系。我指出:“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学具, 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 对它的内角和进行实验取证。”学生兴趣盎然, 都积极思考, 认真剪拼, 几分钟后, 就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 希望能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表扬了这些“小小数学家”, 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 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 也正是通过活动, 让学生学到探索求知的思维方式。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 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以论促思, 激励创新

小学生争强好胜, 参加讨论时都想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尽力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同时, 通过讨论交流, 直接提供一种从各种角度, 同时又自我批评地思考问题的可能性, 丰富了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 又促进了创造性。一个事物的出现往往就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 教学中除了对新知识采用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外, 还要运用一些开放性的多解题, 让学生一题多用、一题多练、一题多变, 最后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 统一认识。让学生能在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讨论交流、寻找结论中, 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直观思维, 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总之, 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促进思维的情境。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 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给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创新意识。

上一篇:我国汽车金融的信贷风险与防控下一篇:大工程观视野下的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