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2-09-10

科学课是在原自然课的基础上,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的课。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是指教师基本的探究教学和学生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而学生的探究学习, 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 而重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途径之一。

一、精心组织, 激发兴趣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 小学生们对“动手做”的实验都很感兴趣, 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 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 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 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探究性的实验。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 怎样精心组织呢?

1、实验课要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抓住他们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通过亲身探究, 从中获得知识, 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 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 才能提出新解释, 新假设, 新概念, 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3、实验课中, 学生通过亲身探究, 思维会受到锻炼。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 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4、让学生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 培养起合作精神。探究活动中, 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 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 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 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 倾听别人的想法, 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 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 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过程, 探求知识

我们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 注重的应该不是演示和验证的实验, 不是去验证书上已有的结论, 而是探究性的创新实验教学, 是看看孩子们在实验课上, 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有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然后老师抓住那一瞬间, 精心呵护。

1、实验具有探究性, 它能使学生在提取生活事实的基础上, 对照已建立的原有概念, 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并通过独立操作工具或仪器, 进行探究性的验证, 自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而不是单单为了验证书上已有的结论。

2、实验具有重复性, 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 使知识有序再现, 供学生反复观察、思考, 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意识, 为创新思维和行为的产生作铺垫。

3、实验具有趣味性, 它能使学生怀着对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强烈兴趣, 在验证实验中发现需要的证据。

4、实验具有实践性, 它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和生动的感性材料, 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触发学生灵感的喷发。

5、实验既能够对观察现象进行全过程的定性研究, 还能够通过测量数据、计算数值关系, 进行定量研究。

这些特点, 能使学生初步养成用实验手段研究问题的习惯, 从实验事实和获得的证据出发, 形成科学概念, 进而上升为科学规律, 编织起科学知识的网络。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及的。

三、自主探究, 培养能力

科学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一个科研课题。作为教师, 精心上好了每一节课, 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因此,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 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 不能因为实验条件不好、难度大、嫌麻烦而放弃。有老师的耐心引导, 学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样, 学生就会非常开心, 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也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首先, 给学生创新的条件。学生搞实验离不开物质条件。否则, 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纸上谈兵。所以, 课前精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材料, 让学生自由支配, 使之有发现, 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让他们巧妇为有米之炊, 创新能力诞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其次, 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 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 会影响他们的创新, 所以,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 要耐心, 循循善诱, 善于疏导, 允许他们犯错误, 鼓励他们敢于尝试, 不怕失败, 这样, 学生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才会得以连续和延续。

上一篇: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推行绩效提升价值——清河实业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工作下一篇:新形势下档案文化资源挖掘之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