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系统分析

2022-08-13

第一篇:供应链管理系统分析

供应链管理系统市场分析

企业之间的竞争正日趋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角逐,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也正在企业用户中形成广阔的市场。目前国内SCM建设情况如何?哪些企业正在实践SCM?国内用户在建设SCM系统中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如何看待SCM厂商?本期采访了宛西制药、新华制药、长空机械、安徽叉车机械厂、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雅戈尔集团、四川华西德顿塑料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王府百货集团、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制造、制药、烟草、商业等SCM重点应用行业的30家企业单位的信息主管。

实践者不多,但市场正在启动

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建设了完整的SCM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只有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等少数企业已经建设或正在尝试。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雅戈尔集团则与中科院合作开发。

但近60的被采访企业如宛西制药、新华制药、长空机械、安徽叉车机械厂、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等都表示对SCM比较感兴趣或正在建设日程上。新华制药信息主管宾深竣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表示:“SCM系统是加强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竞争力的支持平台。随着企业ERP的实施,SCM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要考虑。”除此之外,其他被采访企业则表示,由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SCM需求。

总之,SCM市场在国内仍处于启动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由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竞争,国内制造和流通企业迫切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的管理规范化、精确化,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所以,对成本控制和价值创造进行的研究已经推动企业,特别是制造商、运输公司,转向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以便取得盈利的结果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领域中巩固商业关系。SCM系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其中大中型企业成为市场需求主体。尤其是,随着不少企业尝试实施并应用了ERP系统,业务系统必将继续向上、下游扩展,因此SCM必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点方向。

注重整体解决方案

用户在建设SCM系统中会遇到什么难题?40的被采访者表示,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长空机械信息主管王军的解释是,由于企业内部一般没有足够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难以自行评断个别解决方案的利弊与适用性。

其次,被采访者表示厂商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相关行业的实施经验、队伍的规模(对项目支持的稳定性)等也是考察的重要标准。

期待成熟的SCM产品

目前国内SCM市场大概分成两大阵营,高端大型企业被国外I

2、SAP等厂商所占据;中低端企业则是国内SCM厂商的客户群。像联想、华为等大企业采用的都是I2的产品,海尔采用的是SAP的APOSCM产品;而四川华西德顿塑料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引入的是招商迪辰SCM管理系统,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则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

被采访者如何评价市场上的SCM产品?他们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大多数被采访者一致表示,国外厂商SCM软件产品成熟、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实施难度大;国内SCM软件产品相对不太完善、功能不太齐全,但却小巧灵活、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另据赛迪顾问统计,我国SCM软件企业通过CMM认证的并不多,因而厂商的解决方案真正能使客户的管理流程得到优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SCM软件产品及市场的发展需要继续完善。

随着用户认识的深入,用户对SCM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是其涵盖的功能将日益丰富,包括管理供应商、原材料、库存、渠道、价格体系、市场渗透、品牌宣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次,要充分考虑与企业已有系统的集成整合。也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SCM与企业已经有的IT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要发挥已有系统的作用,还要使SCM系统顺利运转。

2003年国内SCM(供应链管理)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2003年SCM市场概况

赛迪顾问统计显示,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75亿元,同比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11.3%,增幅一般。2003年第二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82亿元,相对2002年第二季度,同比跌幅达10.6%。其中,高端SCM软件受到“非典”因素影响,第二季度跌幅在20%以上;而低端的物流软件市场日趋成熟、饱和。

总体说来,国内SCM软件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目前SCM软件的市场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政府及教育等行业没有市场。其行业用户主要集中在制造、流通、能源三个行业。SCM软件市场的主要拉动力是企业针对物流方面所采用的管理模块和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管理软件。

二、未来5年国内SCM软件市场趋势分析

赛迪顾问预测,今后5年里,中国SCM软件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到2007年将由现在的4.09亿元翻一番,增加到9.54亿元。但增长速度并不均匀,其中2003年增长最快,达到42.5,从2004年起,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增长速度也逐年放缓,2005年开始,增长下降到不足10。

大型企业仍将是市场的主体,但大企业市场份额将是先升后降。相反,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在今后五年中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制造、流通、能源在未来几年里仍将是市场的主要部分,占据80以上的份额。

随着供应链从供应推动模式(面向库存)发展到需求拉动模式(面向需求),SCM产品今后将具备4大特点:实时的可视性(横跨整个供应链)、灵活性(供应和来源的选择)、响应性(针对客户需求多变和订交货周期缩短)以及快速的新产品上市(根据市场潮流和新型设计)。

下一代的SCM系统将包括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事件管理能力。这可以使基于事件的实时信息,在企业内逐步提交到适当的人,进行有效的决策。产品具有更高的可视性和更易于访问的实时信息,执行决策的预见性也将大大提高。

第二篇: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

案例分析

1、一家连锁便利店想提高响应性,以便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便利店供应链保持快速响应的几种不同方法是什么?每种方法的风险有哪些?

对于要求对顾客需求反应迅速的便利店来说造成缺货的原因是多种的,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配送体系响应速度缓慢造成,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运作体系,精确掌握销售信息,提升配送体系的响应速度,才能有效降低缺货率。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的提高快速响应。

首先,建立快速响应系统机制,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利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对速度的提高将大有裨益建立一个适合于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实现便利店的内部之间及与供应商有效快速的信息交流。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与EDI更加快速的与供应商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便利店在缺货的情况下能够很快的得到供应商的反应及快速的补货。目的是减少商品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的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贸易双方用技术来有效地管理彼此间的商品流和信息流的时候,管理中接受这种新的“开放”关系的时候,快速响应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快速响应业务成功的前提是便利店和供应商的良好关系。1供应商为便利店的商品进行快速补货并保证很高的存货水平;2. 便利店公司每天为供应商提供销售和存货数据;3. 双方通过各自的沟通机构达到了新的沟通水平。这种合作关系发挥了增加了销售额、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尤为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的作用。

实施快速响应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条形码和EDI,固定周期补货,先进的补货联盟,零售空间管理,联合产品开发,快速响应的集成。利用EDI数据交换,实现JIT和VMI采购模式。快速响应的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先决条件:第一,便利店企业的内部机构之间应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第二,便利店企业必须和厂商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这两个条件是快速响应的前提。采用连续补货,借助配送中心实现当日配送到达。从而实现快速响应。 其次、对门店、配送中心之间的配送方式作详细剖析,建立需求拉动的物流模式,形成“快速响应”与“最大库存水平”模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高消费者满足水平。“最大”的库存是保障需求的很有效的保障。

最后、在配送方面,通过采用适合自身的配送模式实现快速的配送从而实现有效的顾客反应

模式一:自建配送中心,以该中心为向所有的门店进行配货,通过大量存储商品,以做到对门店的及时配送。

模式二:采用第三方物流,即零售终端企业并不自建物流中心,而是将配送工作委托给专门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采用社会化分工的集约化作用,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而更多的是非本地的产品生产商,在异地将产品生产完成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向零售终端的配送中心送货,目前第三方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进行配送,从而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高效、低成本运作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生产商、第三方物流与零售商之间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在此条件下,当零售商收集到消费需求信息后,及时传递给第三方物流和生产商,生产商根据需求安排生产,并由第三方物流及时将商品配送至零售商的各个门店,当需求与供给保持匹配的状态下,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量将大幅度降低,存储成本、运输成本。 风险:

1) 伙伴关系风险及信息风险,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会导致商业机密的外泄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

2) 库存风险以及需求风险,较大的库存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以及当对顾客需求预测失真以及调度存货系统出现问题时,均可能造成伤害。季节性的变化及需求变化都要求库存因该合理化而较大的库存会造成需求风险。

3)配送风险,配送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商品流动,尽可能快速会用顾客所需要的商品同时符合生产进度。若发生运输故障及缺货率严重。但是无法迅速的回应配送或者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沟通不畅导致配送的错误。

2、 7---11在日本的供应链战略可以被描述为试图通过快速补货一平衡供给与需求。与这些选择相连的风险是什么?

1) 供应链协同风险。快速补货需要供应商,零售商,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协同配合,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快速补货,所以快速补货需要各方准确无误的生产加、流通、配送等,但其中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道路拥堵,各地交通政策等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快速补货,所以其风险较大。2)与供应商关系的风险。快速补货要求其供应商快速及时补充其短缺商品货物,这要求供应商增大其库存量,保证随时供给补货,这必然会导致供应商成本的增加,降低供应商的利润,影响与供应商的关系,增加其风险。3)资金链的风险。快速补货需要强大的供应链的支撑,这要求其建立便捷快速的供应链,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做后盾,所以会增加其资金风险。4)管理风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差异很大,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文化,营销策略,员工工作习惯的差异。而快速补货需要便利店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而这又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会增加其管理成本。5)信息共享与传递风险。快速补货需要便利店、供货商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的共享,其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的支撑,而信息网络的建立如果保管不善会导致企业信息的泄密,增加其风险。6)运输成本增加的风险。快速补货需要运输车俩及相关人员随时待命,根据系统命令迅速、及时、准确、无损的把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这就增加了运输成本,如车辆耗油费,折旧费,过路过桥费、司机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相关费用。7)配送系统网络性能需提高,成本增加。快速补货需要有强大网络系统的支撑,而系统网络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相关技术人员,其系统的运行及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员,这必然会增加其运行成本。8)便利店人工成本增加。快速补货有时一天需要几趟,需要相关人员的装卸、搬运、分类及便利店人员的物品上架 ,这会增加其便利店的劳动成本。9)缺货风险。快速补货在运输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如大雨,山体滑坡,车祸道路拥堵等等都会影响其快速响应性,一旦不能及时处理必会影响货物的安全准时到达,造成缺货,影响企业形象,甚至造成客户流失。

3、在日本,7-11在选择设施地点、存货管理、运输和信息基础设施以开发能支持供应链战略的能力时做了什么?

设施是影响供应链响应性和效率的关键因素。设施就是存货运输的起点或终点。当一种产品只在一个地点制造和存放,公司便可以从中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这种集中提高了效率,但这种成本的降低是以牺牲响应性为代价的。把设施建在靠近顾客的地方,可以增加必要的设施数目,加快响应,但降低了效率。7-11考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便捷, 从大的方面来讲, 就是要在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行动范围内开设店铺, 诸如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近的地方、上班或上学的途中、停车场附近、办公室或学校附近等等。除此之外, 7-11在店铺开发中还十分关注其他便利店的选址情况, 因为强调店铺的便捷性是所有便利店共同的出发点。在进入新地区时, 根据地方零售商的建店要求从事店址考察,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有无集中设店的可能, 即在目标市场实行高密度、多店铺建设, 迅速铺开市场。由于集中设店能降低市场及店铺开发的投资,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便于7-11的高效率管理。

在供应链中存在库存是因为供应与需求之间不匹配。库存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备好的货物,在顾客需要时随时可得来满足顾客,从而增加需求,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在生产和配送过程中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库存是供应链成本的主要来源,对快速响应性有重大的影响。而7-11便利店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而后配送中心系统提高他的快速响应性。

运输使产品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之间流动。像供应链的其他影响因素一样,运输对响应性和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快捷运输是供应链响应更加迅速,但降低了效率。公司所使用的运输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供应链中的库存和设施的位置。利用快速运输方式会提高响应性,增加运输成本,但也会降低库存持有成本。

信息深刻影响着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信息作为供应链各个阶段的联系,信息能够发挥协调作用并使供应链的总盈利最大化。信息对于供应链每个阶段的日常运作也至关重要。一个仓库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创造了仓库库存的可视性,然后公司可以利用这一信息确定新的订单能否实现。好的信息可以帮助公司改善其响应性和效率。信息因素可以改善其他因素的绩效,信息的使用建立在其他因素所支持的战略定位基础上。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来提高效率,准确的信息也可以帮助供应链更好的调剂供需,改善响应性。

4、7-11在日本不允许直接商店运输而是通过其配送中心运送所有产品。7-11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什么时候直接商店运输更加合适? 直接运输是所有货物直接从供应商处运达零售商,每次运输的路线都是指定的,管理者只需要决定运输的数量并选择运输的方式。同时,管理者必须在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之间进行权衡。直接运输网络在零售店的规模足够大,每次的最佳补给都与卡车的最大装载量想接近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小的零售店,成本太高。如果承运商对满载的要求较高,出于成本考虑,货运必然是大批量的,这必然导致供应链中的库存水平较高。7-11便利店在日本的占地面积在125平方米左右,并且,日本7-11便利店数目到2003年已达到10303个,这样店铺面积小,店铺数目多的7-11便利店不适合直接运输。

通过配送中心的运输是指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配送中心再配送到销售网点,依据空间位置将销售网点划分区域,并在每个区域简历配送中心,由中心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将货物送到销售网点。区域内大批量进货,配送中心保留库存,并在销售网点进行大批量送货,配送中心通过交叉理货的方式将不同供应商的商品通过组合运送不同的地点,这样就加快了供应链中产品的流通速度,也较少了处理的成本。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lOOm2左右,但就是这样的门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虽然便利店供应的商品广泛,通常却没有储存场所,为提高产品销售量,售买场地原则上应尽量大。这样,所有商品必须能通过配送中心得到及时补充。配送中心根据各个零售店对商品的需求在配送中心进行组合再通过陪送车送达零售店,满足其对商品的供给。7-11便利店的密集型店铺展示了7-11店铺的高密度的市场形象,也能够高校利用配送中心,进而提升配送效率。7-11便利店的陪送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进货次数。各个店铺的订单是分开的,配送中心可以很容易根据订单信息将商品装运到发往不同店铺的车上,每辆车给很多零售店铺送货,每辆车送货的店铺数目取决于销售收入,这样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并且能够满足多种新鲜食品的配送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性!

7-11实施物流共同配送系统。实施共同配送好处是全方位的。从社会方面说,实施共同配送可大大减少配送车辆,节约燃油,减轻交通负担,保护了环境,推动绿色物流向前发展,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从店铺方面来说,实施共同配送可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减少来店车次,增加服务时间,减少库存储量,增加商品品种,减少商品因过期而产生浪费的现象,降低了物流成本。对供应商来说,共同配送系统的使用,可使其及时根据店铺订货情况来组织生产,使原材料库存降至最低;同时,随着配送店铺的不断增加,其物流成本越来越低

5、你对日本7-11的7Dream概念有什么看法?透视其供应链,在哪里可能更会成功,日本还是美国?为什么?

相对于传统的有店铺商业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营业时间有限制,商店的商圈有一定范围,店铺陈列的商品品种有局限等等,网络商店则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可以24小时不停地营业,服务范围可以拓宽到全球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地方,网络上陈列的商品也可以成倍几十上百倍的增加,还可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可以说,网络商店刚好弥补了便利店的缺陷,发扬了其服务的长处,并将商圈范围扩大到了无限。2000年2月,日本7-11便利店与索尼、NEC、三井物产等共同成立了“7梦幻”(sevendream.com)的网络商店,该网站提供范围极为广泛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旅行、音乐 、照相 、礼品、移动电话等、入场券销售、书籍、汽车服务、信息提供服务等。

7-11便利店的7Dream网上商店可以将成千上万种商品真正搬到网上,运用“网络”放大其小小的店铺,通过网上网下“虚”“实”结合,便利店可以突破商品品种的限制,将商品经营范围扩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种。这样,7-11便利店既可以凭借丰富的商品与便利的服务与大型商店展开正面竞争,又可以凭借管理、顾客、物流、信誉等优势与纯网络商店竞争,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我认为这种模式在日本会更为成功。

首先,日本7-11便利店的覆盖范围更广。至2004年,日本有10615家店铺,而美国领土比日本大的多却只有5798家。用户在网上购物后,由于对在互联网上使用信用卡付款会产生各种疑虑从而更愿意在商店里提货付款。而日本7-11便利店密度较大且广泛分布于居民区附近,在市区,大多数人从家步行5分钟就可找到一家7-11便利店,顾客可以选择附近的任何一家7-11便利店付款取货。因此,7-11便利店理所当然地充当起了物流角色,这一新市场的开拓将使它成为信息时代网络购物的最大赢家。

其次,日本的配送系统是通过其配送中心运送所有产品。人们在网上订购产品一般情况下是高频次、批次、小批量的。各个供应商可以先将产品大批量运至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根据订单通过分拣等作业将产品送至不同的店铺,可以提高配送效率,节省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美国店铺的配送体系与日本的差异决定了在美国采用7Dream相对于日本而言不具优势。 6.7-11试图在美国复制已经在日本成功的供应链结构,引入CDC,这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注意商店同时也由批发商和制造商DSD补货。

这种做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 CDC和文中的供应链结构在日本已经成功的运行,可以有效提高便利店商品管理的科学性和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性,产生的效益巨大,这对于在美国引入CDC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可以减少或避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行性较强.(2) 美国商店同时也由批发商和制造商DSD补货,DSD补货和CDC配送相结合,双方可以实现互补.①采用DSD补货可以尽快的满足商店进货的要求,减少商品的运输搬运调拨等中间环节,可以降低产品的配送成本,尤其适合较大批量的订货,增强了响应性;②CDC配送方式较适合较小批量产品的配送,在联合配送中心可以实现对多批次小批量产品的细分,满足不同商店的订货要求.两种补货方式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商店的订货需求的快速响应,减少由于缺货而造成的损失.(3) 引入日本的供应链结构和CDC, 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各商店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销售和商品库存;而且可以根据商品的销售信息,做出更加科学的需求预测, 从而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水平的服务,为补货做好准备。

此外,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劣势:(1) 在美国引入CDC,企业需要自有或租赁一定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决定自营或外包企业由配送中心到商店的配送业务及相关的网络设计与规划, 营建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工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2) DSD补货和CDC同时采用,难免会产生矛盾.企业需要对收到的订货信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判断某批补货是需要由DSD实现,还是需要经过CDC完成.因此,企业需要完善原有的只采用DSD补货时的信息系统,实现与订货终端扫描终端商店计算机POS收银机等的对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此外,还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选择两种补货方式的使用.(3) DSD补货是货物直接由制造商或批发商直接发货到商店,运输途中的货物风险和费用应该是由制造商负担,而引入的CDC补货方式,货物到配送中心的风险和费用是由制造商负担,但是由配送中心到商店的期间的风险和作业费用是由企业来承担的.简言之,引入的CDC,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承担的风险和费用. 7.美国拥有同样为便利店补货的食品服务配送商。利用配送商负责给便利店补货和像7-11这样管理自己的配送功能的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一)利用配送商负责给便利店补货的优势有:(1)利用配送商补货可以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运作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盈利。

(2)可以利用配送商的经营网络为商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服务的质量较高。 (3)可以降低管理的难度,提升管理效率。

劣势有:(1)对供应商的要求较高,配送商能否达到企业要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成为选择配送商的关键,这就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完善的运输网络等要素。

(2)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的控制能力下降,在双方协调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物流失控的风险,从而使企业的客服水平降低。 (3)客户关系管理风险,企业不再从商店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如果配送商不能及时的将各个商店的销售、订货等信息反馈给企业,企业将不能做出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不利于企业完善自己的物流服务水平。

(4)经营连带风险,物流配送商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经营失误,将连带影响企业物流的正常经营。

(二)公司管理自己配送功能的优势有:

(1)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商店货物的销售、订货信息,能准确的做出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便于企业对需求的快速响应,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加客户满意度。 (2)企业可以掌握控制权,企业可以运用掌握的信息有效调节物流活动,直接控制所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能够达到企业既定的物流服务水平及响应速度。 劣势有:

(1)企业自营配送业务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势必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负担,削弱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企业的规模不大且配送不是核心业务,采用自营物流将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由于受经营规模的限制,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专业化程度以及对需求的响应性较第三方物流服务低。

第三篇: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通用汽车公司:提高顾客满意度

通用汽车服务与零部件运作公司((General Motor’s Service & Parts Operation,SPO)是通用汽车所属的一家子公司,专门负责为通用汽车的经销商和维修点提供售后零部件配送服务。SPO的供应链相当复杂:每天负责40万个订单,从43.5万条配送路线上,将60万个零部件配送至4 100家经销商。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用汽车服务与零部件运作在一些措施上,落后于原始设备制造商竞争对手,造成极大的利润差距;在成本、库存水平和反应时间等方面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更糟的是,通用汽车经销商的服务与零部件业务也一直受到危害:面对来自快速服务链的新竞争,反应迟缓的经销商在车辆担保期过后就难以留住顾客。然而现在,通用汽车SPO正专注于拉近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正着眼于行业内最佳的标杆绩效目标。

通过专注于5项共同目标,SPO已经能够协调所有人员和资源,以支持一项共同战略。根据通用汽车SPO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总裁丹尼斯·米什勒(.Dennis Mishler)表示:“我们都专注于通过改进订单反应时间、物料可用性、库存管理、物流增值和市场投放支持,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很快认识到,专注才能真正做好变革,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把重中之重的事做好’。” 专注于顾客

对于通用汽车SPO来说,“重中之重”就是顾客。变革小组认识到,供应链必须依据顾客需求定义,(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一样的服务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最重要的变革指导准则应该是“使SPO的客户能够更便捷地提供服务给最终顾客”。事实上,SPO知道需要服务多个供应链,而且各个供应链都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服务3个独立的品牌和多个产品线的业务,包括碰撞整修、动力传输、保养和维修和配件供应等。 缩短订单反应时间

为了向经销商和零售商提供更好的服务,SPO需要提高订单反应时间和交货可靠性。因此,SPO针对大多数顾客,实施了一项一日交货政策,隔日取货,在特殊情况下可当日取货。为了满足新的交货政策并继续降低成本,(从库存着手)就必须在库存调配上做些重大改变。SPO重新评估了哪些库存需要存储在现场,哪些可以存储在配送中心,从而使整体库存调度更趋于集中化。

提高物料可用性

服务与零部件业务的特点是顾客分散,涉及的零部件种类繁多,需求不确定性大。根据丹尼斯·米什勒所言,每天所需的60万个零部件中,大约一万个零部件为客户的紧急需求,无法提前计划和预测,其余5977个零部件为一般需求,需要较复杂的预测和库存计划。SPO重新设计了整体预测方式:依据具有类似生命周期需求曲线的业务(碰撞整修、动力传输、保养与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将零部件分组。sP0预测人员通过培训,(专业的技术人员)了解整个生命周期相关需求的特点、趋势和事件。SPO同时也利用世界级预测工具(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库存),使专g,~13能够更便捷地测试不同的预测模式和工具。举例来说,与季节性需求、需求高峰和供应链事件相关的模式,可以被“点击和拖入”测试系统,从而测试这些模式对需求预测的整体影响。尽管仍有改进空间,截止到目前的成效G经相当惊人了:通过提高预测能力,SPO已经减少了超过25%的库存。 提高库存管理

提高库存管理需要通用汽车大幅度提升自身能力,更深入地了解和管理需求、供应和库存信息。通过提高每个产品配送中。的预测和排程能力,现在的SPO正逐渐步入一个以预测数据驱动的更加确定的需求环境,从而大大减少了库存。SPO通过网络同时建立了库存可视化的能力,并将迅速延伸到包括经销商的零部件服务部门。

物流增值

SPO@仓储与物流运作的竞争力与竞争对手还存在着显著差距。变革小组又致力于解决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挑战,系统地推行精益生产模式。结果,使SPO的员工在“精简”物料流程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丹尼斯·米什勒指出:“我们已经把配送中|心的生产率提高了50%以上. 建立均衡的供应商伙伴关系

SPO承认,大多数供应链绩效的提高要归功于与供应商伙伴关系的改进,包括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伙伴关系的改进。在与通用汽=车其他组织协作时,SPO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供应商合作流程,信此审查供应商绩效,并在每个季度定期针对降低供应链浪费的措施交换意见。

授权资深人员

人员在通用汽车服务与零部件运作公司的转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丹尼斯·米什勒所言,资深人员是公司的支柱。现在,SPO依据不同业务(碰撞整修、动力传输、保养与维修和配件供应等)进行组织,加强对于每个品牌,产品业务的顾客关注。每个业务单元都由一个对供应链绩效负有责任的跨职能小组支持。这个跨职能小组包括来自各个关键职能部门的资深人员,他们了解流程、业务精湛,经过不断的技术培训,能协助公司实现每个供应链环节的最优化。

提问与思考: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谈谈通用汽车公司是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的

第四篇: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2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石油电子商务

石油石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采购管理存在4个方面的不合理:首先是物资采购业务流程被拉长,环节增多,效率低下,为中间商层层加价、从中牟利创造了条件;其次,同类物资由各地区公司自行采购,不能形成批量优势,被供应商各个击破,造成效益流失,在进口物资采购中,国际市场上少数占据主导地位的供应商在应对中国石油各地区公司时,往往结成价格同盟,抬高价格;再次,在买方市场中,由于供应商各种销售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采购中容易造成暗箱操作,产生腐败;同时,石油石化物资采购往往数量大,动辄数千万元、数亿元乃至十多亿元的资金占用,如采用传统方式采购,资金周转缓慢,效率低下。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进而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是中国石油的内在需求。

建立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电子商务整合内部物资采购与产品销售业务,对提升整个中国石油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作为一家脱胎于传统国有企业的国际上市公司,中国石油需要引入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此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而此时,国际知名的大石油公司普遍采用了电子商务的手段,对其采购和销售业务进行更高效的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中国石油的油气操作成本要降下来,采用传统手段,在生产领域里降低成本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而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整合物资采购与产品销售业务,改造管理和运行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堵塞漏洞,在采购中享受批量优惠,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三,中国石油率先在石油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在业务计划、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率先完成,能够抢占行业的市场先机。

建设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实现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化,关键是企业在彻底转变传统管理和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必须在流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8]案例二:丰田汽车精细流程

从时间及空间上,重新规划企业的运作流程,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目前的紧迫任务,要么重构,要么被淘汰,企业已经站在精细供应链管理的十字路口。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总装厂与零部件厂家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5.3km,日产汽车公司总装厂与零部件厂的平均距离为183.3km,克莱斯勒公司为875.3km,福特公司为818.8km,通用公司为687.2km。从各大汽车公司总装厂到各零部件厂的平均距离可以看出,合理的布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丰田汽车公司这种平均

[8]距离近的优势,充分地转化为管理上的优势。该公司的零部件厂家平均每天向总装厂发运零部件8次以上,每周平均42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零部件厂的发运频率仅为每天1.5 次,每周平均为7.5次。显然,日本汽车公司的平均存货成本要低于美国汽车公司。由于丰田公司的零部件协作企业离公司总装厂相距较近,这给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带来便利。丰田公司总装厂与零部件厂人员年平均面对面的沟通次数为7236人/天,通用公司为1107人/天。丰田公司这种频繁的人员交流为总装厂和零部件厂的充分沟通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便于双方解决在新车型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经营成本。

当运货卡车还未到达工厂大门之前,安装在车上的基于卫星全球定位技术的移动数据终端,很快将卡车即将到来的消息传递到工厂的计算机系统,同时下载指令指引司机到正确的卸货区。当卡车驶入工厂大门时,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下所装货物的品种和数量,并使得零部件恰巧在需要时的前几分钟就到达装配线上„„丰田汽车还通过信息的实时沟通,实现了零库存的目标。

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丰田汽车称霸全球汽车行业的神话。

案例三:戴尔公司

戴尔公司以“直接经营”模式著称,其高效运作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使它在全球IT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逆市而上。根据权威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统计资料,在2002年第三季度,戴尔重新回到了全球PC第一的位置,中国市场上戴尔的业绩更加令人欣喜。戴尔公司在全球的业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戴尔独特的直接经营模式和高效供应链,直接经营模式使戴尔与供应商、客户之间构筑了一个称之为“虚拟整合”的平台,保证了供应链的无缝集成。

事实上,戴尔的供应链系统早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在戴尔的业务平台中,客户变成了供应链的核心。直接经营模式可以让戴尔从市场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生产等其他业务部门便可以及时将这些客户信息传达到戴尔原材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那里。这种在供应链系统中将客户视为核心的“超常规”运作,使得戴尔能做到到4天的库存周期,而竞争对手大都还徘徊在30-40天。这样,以IT行业零部件产品每周平均贬值1%计算,戴尔产品的竞争力显而易见。

在不断完善供应链系统的过程中,戴尔公司还敏锐捕捉到互联网对供应链和物流带来的巨大变革,不失时机地建立了包括信息搜集、原材料采购、生产、客户支持及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环节在内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在valuechain.dell.com网站上,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共享包括产品质量和库存清单在内的一整套信息。与此同时,戴尔公司还利用互联网与全球超过113,000个商业和机构客户直接开展业务,通过戴尔公司先进的网站,用户可以随时对戴尔公司的全系列产品进行评比、配置、并获知相应的报价。用户也可以在线订购,并且随时监测产品制造及送货过程。

戴尔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实践使“直接经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极大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今天,基于微软视窗操作系统,戴尔公司经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商务网站,覆盖80个国家,提供27种语言或方言、40种不同的货币报价,每季度有超过9.2亿人次浏览。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进程的加快,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化为显著标志的后工业化时代,供应链在生产、物流等众多领域的作用日趋显著。戴尔模式无疑对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四:德州仪器的供应链管理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创新的DSP和模拟技术,以满足客户在现实世界中信号处理的需要。除了半导体之外,公司的业务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及教育产品。德州仪器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设有制造、研发或销售机构,全球雇员约34,500多人,在2003年德州仪器的销售收入达98.3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日益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使得企业之间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各个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德州仪器做为一家历史超过50年,并且在世界主要大陆拥有制造和销售中心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如何协调遍布世界各地的工厂的采购、生产和销售,使他们能够整合在一个架构之下,就可以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即时协调工作,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德州仪器根据调查分析,在半导体工业中,全球化是获得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获得商业回报的必然趋势。然而,对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制造部门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却很难做到,这就使得管理者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要面对许多问题。同时,半导体行业的特点是制造流程复杂,供应链长,而公司正在从商品驱动性很强的业务向客户定义型业务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公司现有的供应链系统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支持这种转变,必须对供应链系统进行改革,使公司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将他的运营实现最优化,使得生产部门能够提高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同时缩短产品到达客户的时间,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减少库存。

通过仔细的选择和分析,德州仪器最终选择了美商智佳科技公司(i2 TechnologiesInc.以下简称i2)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因为i2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德州仪器想要达到的目标基本一致。德州仪器公司利用i2解决方案开展了新的供应链管理计划来优化全球的业务,这其中包括了

①采购管理:包括支持多种货币、运输成本管理、以及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的多个订单、计算、进行供应商业绩分析等功能。

②运输管理:包括交通工具租赁成本管理、运输路线及交付状态跟踪等功能。

③仓库/配送中心管理:包括计算机辅助商品货位查找及分配、商品的质量检验、仓库间商品调拨/配送等功能。

④库存控制,支持多种成本计算方法;质量管理功能可根据销售额和利润自动进行ABC分类,支持商品的批次和保质期管理等。

⑤直接交付:指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供应商订货,并且供应商直接将货交付顾客的过程。一个直接交付定单可以包括多个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商品,可以将一个直接交付定单分成多个送货单、多种定单状态。

⑥需求分析预测与自动补货:能够为缺货的商品自动地产生配送调拨单或采购单,实现商品的自动补货。

⑦财务系统,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现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

⑧供应商关系管理等。

供应链成功改革后,使德州仪器的晶片加工、成组测试部门以及产品配送中心可以协调工作,即使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像在一家工厂一样。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虚拟工厂的概念。

同时,也缩短了产品规划周期和客户订货交付时间。现在德州仪器公司利用以天为单位的系统代替了他们之前以周为单位的系统,进而转向连续规划系统,这使公司能够基于对企业在全球范围运营的认识,为所有下属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制定工厂的开工计划。并且对一些个性化市场的客户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同时,由于缩短了生产周期和简化了生产流程,德州仪器公司降低了城本,这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是最大的收获,找到了点“时”成金的方法。

采用i2的解决方案,使德州仪器公司降低了库存量,并提高了对于市场预测的准确度,公司的规划人员现在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做出生产计划,而不是围着数据转,更好地集成了公司的物流和市场推广部门。i2的解决方案还使德州仪器公司可以全面地了解其全球供应链的情况,真正将所有的生产分布统一到一个管理架构之下。供应链规划方案为公司的规划流程增加了制约管理,使公司能够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采用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后,德州仪器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善股东权益。“在我看来,我们能在实施i2解决方案后的第一年轻松收回2400万美元的投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供应链规划总监莎丽·坦普尔对i2方案如此评价。据有关资料,2002年德州仪器的销售收入为84亿美元,到2003年,公司收入增长到98.3亿美元,增长率达17%。2003年公司收益为12亿美元,而2002财年还亏损3.44亿美元。

第五篇: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1]

案例1:货迟发了一天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有很多理论和战略。但是,落实下来,却都是些非常具体的细节。战略不可少,但真正的出色却来自执行,即落实每一个细节,千百遍一丝不扣地执行,让众多的没多少教育或经验的人也能执行。有些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敏感来抓住此类细节,深入探究根源,并采取切实行动。

下面的案例中,货迟发了一天看上去司空见惯,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但后面隐蔽的问题实在不少。 案例简介

有个跨国公司,总部在美国,在世界主要工业地区有分部,例如 日本、台湾、韩国、中国、新加坡、欧共体。分部不但要为客户及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要提供零配件,因为缺料会导致客户机台停转,损失动辄几十万。该公司的零配件的储备是典 型 的多阶段仓储模式,即在美国有主仓库,各地区有分仓库,在一些重要客户处有寄售点(VMI)。零配件体积小,价值高,客户对时效性要求高,国际货运都采取空运。几年来,该公司推行外包战略,整条供应链从仓库到运输到报关、清关,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

最近日本分部发现,总部从发出配货命令到配货完毕待运,原来在24小时 内 即可完成,现在却动辄得两天,有时候甚至更长。别的地区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原本应该已经在飞机上的货,现在却经常还待

在总部。空运又不是天天有,因为货量较低,为节省运 费 ,公司的航运只定在

一、

三、五。这意味着总部迟配货一天,分部可能迟拿到货3天。如果适逢周末,便是5天。难怪分部怨声载道。 案例分析

先说 财务影响。假定该公司的库存周转率为10,这意味着公司保持36天的库存(365除以10)。货每迟发一天,分部就得多备一天的货,总库存即增加2.8%(1除以36)。 假 定各分部总库存为3000万美金,库存增量为84万(3000万乘以2.8%)。假定库存成本为25%(包括仓库成本、人工费、保险费、折旧费等),那么,迟发一天的代价就是21万美金一年。这还不算客户因缺料带来的损失。 这只是理论计算。实际案例中,分部过激反应,要求多备一周的货。那么,整个供应链条的总成本就超过百万美金。货迟发一天的影响如此,质量问题、断货、运输延迟、清关延误等的影响就更大。这些因素一起导致供应链库存居高不下。量化这些影响,有利于引起各方面注意,从而采取切实行动。

再说问题根源。英语中有条谚语:打开了一个罐子,发现了一罐子的蛆,说的是表面现象深究下去,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个案例中,问题是几方面的: ( 1)第三方物流操作人员不清楚绩效期望。原来的指标是当天发配货指令,当天配货完毕。但是,由于人员变动,培训等问题,这个指标就走了样,变成只要在运输公司提货前完成 配

货就行。因为不是每天提货,有些员工就搞不准哪天提货,例如想的是周三来提货,就计划在周三配货;但实际上是周二提货,于是这批货就得耽搁几天。(2)指标没有书面化。 当天配货只是双方达成的口头期望,实际中并没有人统计是否达到这个指标。现代管理有句话,说你统计什么,得到什么(You get what you measure)。反之反是:既然没人统计,执行人员就不注意是否达标,直到问题严重,分部频频举报。(3)第三方物流的管理问题。他们严重依赖于个别人,结果这个人去 度假,运作就出现问题。反应在供应商管理上,就是小供应商的流程可以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但不能建在个别人上。这说的是流程都得由人来驱动(听上去与咨询公司们鼓吹的无缝 、自动衔接有天壤之别),但不能围绕几个个别人来设立。要不,这些人不在了,整个流程就出问题。

知道了根源,问题就迎刃而解。第三方物流公司每天跑两次报表, 看当天发指令的货是否配齐;每周指标会议上,第三方物流汇报上周的表现。这样,配货延迟的问题得到了控制。流程过于依赖个别人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健全指标系统来缓解,另一方面要培养后备人员。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美国物流行业的一个问题: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薪酬低,难以吸引和保留一流人才。从业员工中,不管是卡车驾驶员、捡货员,还是仓库管理员、包装员,人员流动频繁。员工中滥用药物、酒精等问题也较多。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行业的服务水准,也更需要完善的流程、制度来规范。

解决了第三方物流的问题,问题还没完:如何恢复各分部的信心?一方面是沟通,解释给他们总部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用数字说话,展示采取行动以来的进步。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要耐心说服,不能压服,尤其是内部客户。

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

“让顾客满意”是沃尔玛公司的首要目标,顾客满意是保证未来成功与成长的最好投资,这是沃尔玛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经营理念。为此,沃尔玛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的承诺绝非一句漂亮的口号。在美国只要是从沃尔玛购买的商品,无需任何理由,甚至没有收据,沃尔玛都无条件受理退款。沃尔玛每周都有对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管理人员根据计算机信息收集信息,以及通过直接调查收集到的顾客期望即时更新商品的组合,组织采购,改进商品陈列拜访,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沃尔玛能够做到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场上,并帮助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过去,商业零售企业只是作为中间人,将商品从生产厂商传递到消费者手里,反过来再将消费者的意见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反馈到厂商那里。看起来沃尔玛并没有独到之处,但是结果却差异很大。原因在于,沃尔玛能够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

控制中去,因此能够将消费者的意见迅速反映到生产中,而不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或者电话话筒。

供应商是沃尔玛唇齿相依的战略伙伴。早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采取了一项政策,要求从交易中排除制造商的销售代理,直接向制造商订货,同时将采购价格降低2%-6%,大约相当于销售代理的佣金数额,如果制造商不同意,沃尔玛就拒绝与其合作。沃尔玛的做法造成和供应商关系紧张,一些供应商为此还在新闻界展开了一场谴责沃尔玛的宣传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技术革新提供了更多督促制造商将低成本、削减价格的手段,供应商开始全面改善与沃尔玛的关系,通过网络和数据交换系统,沃尔玛与供应商共享信息,从而建立伙伴关系。沃尔玛与供应商努力建立关系的另一做法是在店内安排适当的空间,有时还在店内安排制造商自行设计布臵自己商品的展示区,以在店内营造更具吸引力和更专业化的购物环境。

沃尔玛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系统,可以使得供应商们直接进入到沃尔玛的系统,沃尔玛叫做零售链接。任何一个供应商可以进入这个系统当中来了解他们的产品卖得怎么样,昨天,今天,上一周,上个月和去年卖得怎么样。他们可以知道这种商品卖了多少,而且他们可以在24h之内就进行更新。供货商们可以在沃尔玛公司的每一个店当中,及时了解到有关情况。

另外,沃尔玛不仅仅是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指定产品

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别的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或者商谈合同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

沃尔玛的前任总裁大卫.格拉斯曾说过:“配送设施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说我们什么比别人干得好的话,那就是配送中心。”沃尔玛第一间配送中心于1970年建立,占第6000m2,负责供货给4个州的32间商场,集中处理公司所销商品的40%。在整个物流中,配送中心起中枢作用,将供应商向其提供的产品运往个上场。从工厂到上架,实行“无缝链接”平化过渡。供应商只需将产品提供给配送中心,无须自己向各商场分发。这样,沃尔玛的运输、配送以及对于订单与购买的处理等所有的过程,都是一个完整的网络当中的一部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配送中心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现在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分别服务于美国18个州约2500间商场,配送中心约占第10万m2。整个公司销售商品85%由这些配送中心供应, 而其竞争对手只有约50%-65%的商品集中配送。如今,沃尔玛在美国拥有100%的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已是其中一小部分,沃尔玛完整的物流系统不仅包括配送中心,还有更为复杂的资料输入采购系统、自动补货系统等。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个环节主体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沃尔玛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了全球联网。沃尔玛在全球4000多家门店通过全球网络可在1h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所以在沃尔玛的门店,不会发生缺货情况。20世纪80年代末,沃尔玛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供应商建立了自动订货系统,该系统又称为无纸贸易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数据和装运清单等,同时也让供应商及时准确把握其产品的销售情况。沃尔玛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该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凭借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沃尔玛做到了商店的销售与配送保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运转一致。

请依据上述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请总结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之处?

2. 沃尔玛是如何强化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的?

3. 信息共享在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中起了什么作用?沃尔玛为强化供应链信息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怎样?

4. 根据你对沃尔玛的物流体系的了解,你认为现代物流系统应包括哪些内涵?

5.根据案例背景,试以物流与信息流关系,请绘制沃尔玛80年以前与80年以后的供应链流程图?

答案:

1.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之处。

主要体现在5方面:

①坚持“让顾客满意”的目标,消费者需求始终是沃尔玛供应链上最重要的环节;

②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③建立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的目的。

④通过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⑤减少供应链中的交易环节中排除制造商的销售代理,直接向制造商订货

2.强化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具体做法:

①沃尔玛通过网络和数据交换系统,与供应商共享信息,从而建立伙伴关系。

②沃尔玛与供应商努力建立关系的另一做法是在店内安排适当的空间,有时还在店内安排制造商自行设计布臵自己商品的展示区,以在店内营造更具吸引力和更专业化的购物环境。

③供应商们可直接进入到沃尔玛的系统来了解他们的产品销售情况,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沃尔玛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④另外,沃尔玛不仅仅是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指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

3.信息共享作用,措施,效果

①信息共享在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使沃尔玛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②沃尔玛为强化供应链信息管理采取的措施:

a.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了全球联网。

b.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c.建立了自动订货系统,

③,效果:

a.商店的销售与配送保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运转一致。

b.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指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

C. 实现了订货自动化;

d. 掌握全球各门店的库存动态,实现物流的快速反应;

e. 无纸办公;

4.现代物流内涵:

a.物流网络化,

b.供应链物流管理;

c.物流信息化;

d.物流手段现代化;

e.物流系统化;

f.物流总成本最小化;

g.物流管理专门化;

h.物流电子化;

I.物流柔性化;

J.物流服务社会化;

k.物流快速反应化;

中石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项目案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 )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

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49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的权力,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并相应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2006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财富》2006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3位。 2管理诉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希望实现公司全国范围内的数据集中式管理,通过构建集中式决策支持平台,支持全国范围的业务决策多级扩展,使得公司内部的资源可以充分共享,总部可以更加关注诸如资源流向、调运计划、运力资源等有限关键资源,物流部可以实现对区域内的生产企业仓库、配送中心以及网点库的物流资源实行集中管理,最终达到总部可以全面控制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要求。

另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希望建立以订单处理、业务协同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对物流业务协同的核心经营管理,实现外部单一物流订单向内

部多个作业执行指令的转变,当订单处理结束下达以后,各协同机构都可以看到与某订单有关的作业指令单,及时安排本责任范围内的操作,同时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业务监控,对运输配送的订单和调拨订单进行全程跟踪,对订单执行过程中的业务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反馈至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决策,并对业务进行及时调整。 3项目实施

中国石化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老大,其信息化发展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它的ERP系统项目是由世界知名公司SAP完成。此次选中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也正是看重博科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完善的项目管理实施能力,尤其是在物流供应链软件方面拥有众多成功的知名实施案例。

中国石化对此次物流系统项目的要求极其严格,要求项目完成的时间仅有3个月。博科项目小组面对中石化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复杂的物流调度决策体系,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和质量要求下刻苦工作,废寝忘食,仅仅2个多月就顺利完成项目调研和现场开发,中国石化物流调度决策支持信息系统项目于2007年2月14日成功上线,目前已在全国全面推广使用。

项目实施所应用的软件平台为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Himalaya(喜马拉雅)软件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开放RIA架构,结合J2EE和.NET双重体系的优点,实施人员可以充分保证应用的可扩展性。平台以业务逻辑为驱动,提供面向服务的架构和工具,从而可以达到深度灵活、满足动态需求的客户要求。

在本次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提出的项目目标为建立中石化国内统一的物流网,支持九个生产企业十一个省的化工销售业务。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项目范围包括基础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构建。通过项目实施帮助中石化构建多级物流网络(生产企业、区域配送中心、网点

库),并可以按照销售情况合理安排资源流向。以上项目目标均在本次项目中达成。 4应用效果

此次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项目上线后,中石化建立起了更加完备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优化了资源流向,保证了化工产品安全高效的运送,完全达到了项目建设初期提出的“稳定渠道、在途跟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系统目标。截止目前,本项目已经成为除了SAP系统之外支撑中石化化工销售业务板块的第二大管理信息系统。

从应用效果的层面看,该系统支撑了中石化全国业务近千亿化工产品的销售和物流配送,支撑了中石化全国各地数百个信息点的同时在线操作,实现了中石化全国各分公司信息的充分共享,系统为中石化整个供应链各环节提供了数百个业务功能,通过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石化目前已节约了大量的巨额交通运输费用、平均每笔业务交货周期也缩短了数天。 5物流新模式的拓展

由于中石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成功上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从2007年起将采用三种物流模式,这三种物流模式分别为用户到石化厂自行提货,用户到网点(区域代理商)提货,销售分公司直接将货送到用户手中。三种模式执行三种不同的价格,到石化厂自行提货享受厂价,网点提货为区域价,送货上门模式采用送货价。此举目的旨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增强对用户的服务。

三种物流模式对中石化而言,可谓开了先河,更是一种变革。此前数十年,中石化采用的都是用户到石化厂自行提货或用户到网点提货两种模式,而这种变革,得益于中石化对于物流调度决策支持管理水平的提升。

上一篇:关于描写春天的宋词下一篇:关于户口迁移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