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2024-04-27

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财物大流动的加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警力不足日益成为困扰基层公安机关的一大难题。因此,在警力无法得到完全保障的前提下,整合警力资源,坚持内部挖掘,是新势下基层公安机关充分履行保驾护航职能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基层公安机关警力现状调查研究思考

警力就是指警察的综合战斗力,它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又包括警察的素质,以及对警察的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在当前公安机关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中,要提升基层的实力和战斗力,关键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配置警力,这既是缓解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公”精神,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文以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为例,对基层警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就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思考和对策。

一、当前警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局现设有12个派出所、5个综合部门、11个业务部门及区看守所,其中巡特警大队与治安一大队合署办公,户政科和经济文化保卫大队合署办公。全局目前有在职人员542人,其中在职民警534人,离岗退养2人,正式职工6人。在分局534名在职民警中,派出所民警330人,占全局警力数的61.80%;刑侦大队、特警治安大队、看守所民警116人,占全局警力数的21.72%;局领导和办公室、政工纪监、行政科、法制科、科技科等机关综合部门民警46人,占全局警力数的8.61%;其他业务部门民警42人,占全局警力

7.87%。

目前,分局机关和基层警力配置比例相对合理,在全市五个老城区中,派出所警力配置比例最高并率先达到60%以上的标准,综合部门警力配比列五城区末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实战和基层单位警力不足,警力缺口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总体警力与工作量不相适应。拱墅区地处杭城北部,辖区多为城郊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003年年底,全区有常住人口29.2万余人,流动人口19.5万余人;截止2006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0.7万余人,流动人口26.8万余人,流动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2.48%,在职民警与实有人口比为1:1077。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全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全区公安机关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日益繁重。2006年刑事发、破案和治安案件受理、查处数均比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如图所示),但与之相对应的是2006年警力数与2003年相比只增加了4.09%。公安工作任务的增长量与警力的增加数存在较大的差距,警力总量凸显不足。

2003年 2006年 比较

外来人口 19.5万人 26.8万人 37.44%

刑事案件破案 1016起 2085起 105.22%

治安案件受理 3280起 4812起 46.71%

治安案件查处 2498起 3700起 48.12%

警力 513人 534人 4.09%

(二)机构设置过细导致警力分散。现行的公安机构设置是根据专业分工和社会治安发展需要,逐步扩充建立起来的。省、市、区各级都基本保持业务对口,这致使机构过于分散,警力资源配置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一线警力的合理配置。1999年以来,分局对应上级部门的机构设置,先后增设了经侦大队、禁毒大队、科技科、治安二大队等部门,机构设置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业务工作细化,业务部门单设,基层警种越分越细,派出所警种由早期简单的内、外勤警种细分为材料、信息、户籍等内勤警种以及治安、刑侦、社区、巡逻等外勤警种。由于机构和警种设置过多过细,一方面造成领导多、内勤多、会议多、信息传递不畅,各部门多头布置工作,加重了基层负担。另一方面,导致机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限制了警力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如将禁毒、经侦等部门从刑侦部门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专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但内在联系却复杂化,形成了“先把一个整体分成两半,再想办法把两者衔接起来”的现象,造成警力资源的浪费。

(三)民警文化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目前,全局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民警475名,占总数的88.95%,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民警有59名,占总数的11.05%,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同时,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民警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等方式取得,约占了50%以上,“含金量”(相对全日制学历而言)相对较低。二是专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公安院校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招警、军队转业干部比例偏高。目前,分局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公安的民警有227人,其中166人为公安院校毕业生,只占全局警力31.09%,而其余大部分是社会招警或军队转业干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智能化,公安机关越来越需要既具有公安实践经验又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但目前队伍中“万金油”型民警较多,专业技术型民警偏少。除法律、公安类外,全局经济、计算机、文学、外语类等专业人才只占8.2%,既懂得经济、外语等专业知识,又精通公安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民警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全局有30周岁以下的民警156人,31-40周岁的民警172人,41-50周岁的民警160人,50周岁以上的民警47人,全局平均年龄37岁。近年来,为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各级公安机关在招警方面加大了力度。2003年以来,分局新增警力(含军队转业干部)90人(平均年龄30.4岁),且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这在极大地充实基层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军队转业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如近期新分配的14名军队转业干部平均年龄37.1岁,“老兵新警”现象突出。分局25周岁以下的民警为34人,仅占了6.37%,比例相对偏低。

(五)高强度工作下的疲劳应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近年来,全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发扬“忠诚、团结、务实、拼搏、奉献”的拱墅公安精神,奋勇争先,全局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成绩背后更不容忽视的是因警力不足导致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2006年全局民警值班备勤和加班约1416168小时,年人均加班(含值班备勤)约2652小时;按8小时/工作日计算,折合加班331.5个工作日,基层派出所民警加班则更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民警的身体素质日益减弱,在2006年的全局民警健康年检中,参检民警439人,其中查出患有各类疾病的有428人,体检无殊的人员仅为11人,只占参检总人数的2.5%。民警普遍感到身心疲惫,早衰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警力效能的发挥。

二、当前警力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影响警力的科学调配。警力不足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但如何看待警力不足的问题,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内部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偏差。近年来,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十分重视,在改善办公条件、完善装备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大,每年也有警力增加,但对警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仍不够,对民警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认识不足,硬件设施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警的工作效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同时,公安机关自身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将警力不足等同

于数量上的绝对不足,忽视了内部挖潜,很少考虑如何对现有警力实行科学调配和合理使用,警力调配机制不完善,如何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民警素质上下功夫仍显不足。在分局目前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警力的情况下,要研究解决好警力不足这个问题,警力绝对数的增加不是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调配使用警力,发挥警力的最大潜能,否则警力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非警务活动的牵制影响警力效能的提高。由于受公安管理体制、公安经费供给渠道以及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特殊需要等因素的影响,非警务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警务资源。如110报警每天都要接到处理噪音、工商纠纷、邻里纷争、家庭求助等大量的非警务的求助电话,有的甚至超过一半以上。对于这些报警和求助,民警必须及时出警,否则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投诉。随着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安机关每年还要承担相当数量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其中商业性活动也占一定比例。2003年以来,分局平均每年要参与西博会、体博会、烟花节、动漫节及大型文体活动等各项安全保卫工作任务43余次,且每年数量都在呈上升趋势,这些安全保卫工作少则半天,多则持续一周以上,大量占用了警务工作时间。同时,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2003年以来,分局处置发生在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676起,涉及处置警力近30000人次;基层派出所也往往要派出大量警力配合镇、街道开展拆违、城市综合管理等专项治理工作。无论是哪类非警务活动,都耗费了大量的警力,加剧了警力的紧张程度。不仅使基层民警疲于应对、心力交瘁,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日常公安工作的开展,弱化了公安机关专业职能的发挥,也成为了一些妨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案件的诱因。

(三)公安自身定位的偏差影响警力的职能发挥。社会治安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必须形成政府领导,综治委协调,公安、劳动保障、税务、财政、建设、工商、计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在综治工作中公安机关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但其前提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其他职能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才能使公安机关更好地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当前,几乎所有的综治工作,包括大量的民事纠纷和应由有关政府部门负责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压在公安机关一家身上,使基层公安机关警力原本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再如原110提出的“四有四必”的承诺,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是很难做到位的,而做不到的承诺造成的负面效应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不仅影响了公安机关专业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使队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于应付的状态,厌战情绪由此而生。

(四)教育培训工作的不适应影响警力的素质提升。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为公安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又对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分局为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2004年的实战技能培训、2005年的岗位大练兵、2006年的苦练基本功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民警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当前培训工作整体水平不高,针对性和实战性不够,致使民警缺乏主动意识,实效不明显;民警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在参加“战训合一、轮值轮训”等集中培训的同时,往往由于考虑到耽误本职工作而心挂两头;民警个体执法素质也参差不齐,个别民警执法水平不高,独立工作能力差,甚至极少数民警连最基本的笔录都不会,这与现实执法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整体执法素质的提高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五)公安保障的不到位影响警力的警心凝聚。警察是一个危险系数高、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的职业,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基层民警还承受着工资待遇低、警务保障不足等困扰。一是警力需求得不到保障。受到政府财政和全区公务员编制的影响,在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分局警力总量不能同比增长,工资待遇也不能与工作量成正比增长。在警

力来源方面,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公安院校生招警数偏少,新警专业化程度偏低。2003年来,分局新增加民警90名,其中公安院校生仅为19名。二是执法环境得不到保障。在日常执法活动中,由于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对民警执法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有的动不动就投诉,反管理、抗拒执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分局共查处侵害民警合法权益事件106起237人,其中刑事拘留52人,治安拘留119人、罚款24人、警告31人。民警在正当执法中被谩骂、殴打的有385人次,其中有144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三是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由于城区经济状况不同,民警工资待遇和生活福利与其他老城区相比差距过大;受非领导职务职数的限制,大多数民警政治待遇无法得到较好地解决。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挫伤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由此造成近年来警力“进得多、出得也多”的情况。2003年以来,分局民警辞职、外调等自然减员的有47人,虽然每年都在加大招警力度,但警力的绝对数增加较少,近两年来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三、解决警力不足矛盾的思考

解决警力不足,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编制,扩充队伍。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上更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在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编制和保障的同时,立足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在优化警力配置上做文章,从科学使用警力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强警上寻找出路。只有如此,队伍的战斗力才能得到提升,警力不足的矛盾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一)向体制要警力。从科学用警的角度出发,理顺公安体制,形成向基层倾斜的警力调配机制。一是要精简部门。要本着统一、高效的原则,从有利于指挥、执行、监督、协调的要求出发,逐步合并职能交叉或职能相近的部门和警种,进一步明晰职责,减少内耗。就分局来说,可以尝试大批部门“上下对口”设置的惯例,通过合署办公等形式,减少机关警力内耗。目前分局已实行户政与经文保、巡特警与治安一大队合署办公,今后还可根据实际考虑将经侦、禁毒等部门,办公室、行政后勤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通过精简机关,把警力最大限度地向基层一线和实战单位倾斜,建立起“小机关、大基层”的架构,使一线实战部门警力得到充分保证。二是要做精机关。分局机关要注重向“指导加行家”型方向发展,机关各部门要切实负起决策、指挥、监督、检查、考核、人事管理以及为一线办案单位提供业务工作专家意见等职能,给予基层指导和服务,便于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是要保障基层。要以基层一线单位辖区治安状况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客观综合管辖地域、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设置警力系数,按警力系数配置警力,分局提出的用数据常量指导警务是比较好的尝试(把警力设置为数据常量之一)。要最大限度地把警力下到基层和一线实战部门,使基层和一线实战部门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85%,基层派出所警力始终保持在60%以上。同时,对新分配民警原则上要在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在待遇和职级上对基层民警予以倾斜,以此激发基层和实战部门的战斗力。

(二)向素质要警力。警力素质是优化警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益的关键。一是要优化进口机制。应以全市为单位,市局按民警人均工作量比例每年统一确定各区公安编制数,报各区人事局备案,改变目前因各区财政状况不同而带来的警力配置和增长的差异。要进一步加大院校生比例,特别是公安院校生的比例。要增加刑事技术、文秘、宣传等专业方面的人才。要重点加强对报考公务员加入公安队伍的民警的警察职业先行教育,尽可能避免出现对警察职业不理解而不安心或不适应公安工作等情况。二是要完善在职教育机制。为适应社会治安形势需要,民警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懂五会”的基本要求对一些年龄稍大的民警而言也普遍感到吃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及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等。因此,对于每天疲于应付的民警来说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公安部要求县(市)、区公安局都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但作为分局毕竟在场地和师资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培训质量也难以保

证。各县(市)、区公安局的自训以公共知识更新为主,相对专业的培训应由市局统筹安排,可以按警种、分年龄,以轮训的方式进行(警衔晋升培训可代替轮训),培训人员每期不超过分局总警力的5%,并按一定期限每2年轮训一次为宜。同时,在培训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民警的业务技能和政策法律水平。三是要畅通出口渠道。民警工作强度大,适应能力要求高,但目前公安机关中进口把不住、出口疏不通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在严把新警素质的同时,我们还要健全和完善民警出口交流制度,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公安部门要积极努力,对优秀的民警和中层领导可以进行跨行业推荐交流或挂职锻炼;对因年龄、体能、心理、素质等原因难以适应公安职业要求的民警,可以遵循本人自愿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到其他合适的部门工作,完善民警交流机制。

(三)向效率要警力。改革和优化警务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安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一是向警务模式要警力。要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警务活动的范围,明确民警的职责范围和执法权限,从根本上缓解警力调用的随意性。同时,要结合治安实际,不断创新警务运行机制,保持警务工作的张力与弹性。近年来,分局推行的弹性、错时、轮班工作制,以及机关民警参加街面防控巡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派出所警力不足的矛盾,赋予了派出所民警在工作安排上适当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因此,要以“警务前移延伸、警力下沉实战”为切入点,通过尝试扩大巡逻车巡区(以区属为单位,形成由全区统一调配的巡逻机制),依靠综治力量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等方法,整合现有警力资源,科学设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警务模式,实现现有警力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向科技要警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公安工作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科技就是我们的第一警力,公安工作要上新台阶,必须要实现由传统警务模式向现代警务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们在公安科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防控平台、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应用,为警务增效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实现以信息化引领维护稳定、侦查破案、防范控制、行政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项警务活动,实施精确打击和规范化管理,促进警务工作现代化和效能最大化,加大专业人员轮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科技装备的专业队伍已迫在眉睫。三是向社会要警力。“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进一步加大对群众的普法教育力度,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观念,引导群众全力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投诉,确保民警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同时,要通过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建氛围,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要依靠党委政府做大做强巡防队伍,发挥基层治保组织、义务巡逻力量、户口协管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在基层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安宣传力度,在宣传工作中准确反映治安形势,客观反映民警工作的疾苦,以及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危险和,多宣传具有平凡事迹的典型民警,取得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亲合力和公信力,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提高公安执法效益。

篇2: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一、公安机关警力合理配置的基本理论及规范要求........................................1

二、警力配置现状调查........................................................................................4

三、警力配置现状分析..........................................................................................(一)警力资源短缺,警力配置相对不足,派出所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二)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管辖冲突,影响了派出所警力资源的整合利用。......................................................................................................................................(三)民警年龄结构老化、身体较差、素质偏低,制约了派出所整体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四)派出所领导和内勤民警设置过多、机关化倾向明显,弱化了派出所的实战功能。......................................................................................................................(五)警种分工、职能分工、工作分工过细,派出所警力不足和警力浪费现象并存。..........................................................................................................................(六)多头管理,警令政令不统一,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等,导致派出所警力资源浪费。..........................................................................................................................(七)群防群治力量缺乏有效组织,缺少一支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相匹配的辅警队伍。......................................................................................................................四、警力配置合理化的建议..................................................................................(一)以花果园派出所为例,加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二)真正实现公安机关警力的合理配置,还需要从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改革公安机构设置、形成科学的用警机制、恰当配置“关键少数”警力、实现警务工作社会化等方面来破解难题。..................................................................................参考文献..................................................................................................................关于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现状

分析与改进的调研报告

摘要:基层公安机关是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公安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其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对整个公安工作成败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开展公安工作离不开公安队伍,夯实基层基础离不开警力配置,可以说,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必要前提。据此,如何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科学设立机构,合理配置警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警力的整体效能,才是摆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领导面前亟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警务效率调研

一、公安机关警力合理配置的基本理论及规范要求

警察数量的相对数过低在当前是制约我国公安机关警务顺利进行的瓶颈之一。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常住人口为基础数,统计警力配置比例。中国现有警察170多万人,配置比例是每万人有将近13名警察,仅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三分

之一,是国情与国力和我国相近的印度的三分之。我国的警力配置上还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数量,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十,接近一点五亿人。在警力配置数较低的情况下,目前首先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增加警力数量,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警力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国家财政状况下,短期内大量增加编制、增加警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因此, 警力合理配置对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率意义重大。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是推进公安改革、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率的需要,也是克服当前警力和财力不足矛盾的需要。

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要求,县级公安机关机构的设置要分综合性管理机构,也就是办公室、干部人事部门、纪检部门,这样的部门要控制在10%以内,也就是说90%的要到刑侦队、治安队、派出所,公安机关内部叫一线和基层所队。实战部门特别是基层所队,在一线作战的部门要增加到85%。另外还有一个加强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就是提高单兵素质,提高战斗力。

二、警力配置现状调查

以花果园派出所为例,警力配置现状调查如下:

1、花果园派出所现有在职干警总数21人,约占全所警力的16%,辖区人口总数约60万人,现有在职干警与辖区人口比

例约为0.0035%。

2、花果园派出所的警力配置状况:机关人员数21人,派出所人员数131人。

3、花果园派出所现有治安联防人员(即协警人员)数为110人,约占全所警力的84%。

三、警力配置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国警察队伍不断在扩大,警务人员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警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已经趋向于正规化、规范化。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对警力的需求一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安机关由管理型部门转变为服务型部门,对各项业务要求更加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对警力的需求更显紧迫。警察编制数量增加的缓慢与社会对警力大量需求构成了警务工作开展最大也是最亟待解决的矛盾。当前,警力资源不足仍然是现在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正视派出所在警力配置方面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对于推进派出所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警力资源短缺,警力配置相对不足,派出所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近年来,公安分局付出极大努力,积极探索派出所警力配置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公安机关总体警力编制有限的影响,警力资源短缺、警力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派出所警力占全局总警力的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派出所管辖人口数过大。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警察管理人口数对警察数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因为任何对人的管理都涉及到管理幅度问题,管理幅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当管理幅度过大时,由于受到精力、能力的限制,对于管理者正当履行职责会造成很大困难。由于管辖范围过大、管户太多,影响到了派出所民警的联勤表责任制、夜间巡逻、防范控制等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使得民警下责任区抓防范与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这必然会造成一些民警对责任区情况发现不了、掌握不清、控制不住的被动局面。而从派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来看,业务范围却在不断扩大,除了日常的人口管理、治安防范、一般案件的侦察、接处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治保、教育、协调、服务等工作。加上现行体制下上级公安机关权力过于集中,所属部门繁杂,业务分工过细,都能从自身角度对派出所工作提出要求,使得派出所无暇也无权根据辖区内的治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看得见的管不着,管不着的看得见”,只能跟着上级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机械运作,被动应付,耗费

大量时间和警力。派出所以微弱的警力担负着繁重的任务,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二)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管辖冲突,影响了派出所警力资源的整合利用。

存在一些开发区分局或者文保等专业分局派出所,一方面,要大量机关民警和派出所领导与内勤,占用大量一线警力。另一方面,把本来由一个分局就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两个甚至三个分局来完成,由于管辖范围联系紧密而管理职能过于窄小,加之财政主体不同,民警的待遇也不相同,而且有些专业分局又不是按县区一级行政区划来设置,造成专业分局在职能管辖上与各相关地方公安分局发生冲突,极易产生内耗和矛盾,影响派出所警力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民警年龄结构老化、身体较差、素质偏低,制约了派出所整体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派出所民警的平均年龄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上,很多派出所长期进入不了一名年轻民警,呈现明显的年龄断层现象。由于年龄偏大,民警普遍患有高血压、肝炎、胃炎等疾病,有的甚至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问卷调查中,很少有人愿意把派出所工作作为自己毕生奉献的事业,对派出所工作持积极支持、主动配合态度的仅占13%,59% 的人持基本服从、被动应付态度,28%人得过且过、无所谓,特别是过了35岁而仍然没有能够解决职级待遇的民警,工作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消极抵触情绪。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工作能力没有明显增强和执法不规范、服务意识差两个方面。近年来,民警的学历层次确实提高不少,其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并没有多大进步。虽然也展开了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和民警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成效还不十分明显。

(四)派出所领导和内勤民警设置过多、机关化倾向明显,弱化了派出所的实战功能

和过去相比,派出所规模确实扩大不少,但人们之所以仍然感到警力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警力配置结构不合理,真正在实战岗位上工作的民警相对较少。一线民警整天疲于奔命而又不能受到应有重视,极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而影响工作情绪。再加上有些派出所领导习惯于指手划脚、当“甩手掌柜”,有些民警习惯于“朝八晚五”的作息制度和“坐堂问案”的工作作风,下责任区时间少,坐办公室时间多,弱化了派出所的实战功能。

(五)警种分工、职能分工、工作分工过细,派出所警力不足和警力浪费现象并存

近年来,由于“法轮功”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火灾事故的增多,同时也是为了同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相衔接,在传统的派出所领导、责任区民警、刑侦民警和巡逻民警之外,又增加了国保、防火等专职民警,派出所警种越来越复杂。而上级职能部门,也习惯于从自身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专业化建设,利用达标、评比等手段,下达一系列脱离派出所工作实际的警力配置等指标要求,尽管这些要求缺少通盘考虑和科学测算,但大多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表现,将系统化的派出所工作割裂开来,人为造成派出所警力资源的无序配置,使得分局和派出所在执行起来十分为难。由于各警种民警按照战线要求,都要承担专门的职责任务和考核指标,都强调各自职能作用的发挥,协调起来十分困难,各自为战,形成不了合力,发挥不出派出所的整合功能。加之各警种之间分工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警力重复配置,无形中浪费警力资源。

(六)多头管理,警令政令不统一,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等,导致派出所警力资源浪费。

近年来的机构改革,大多只是对机关业务指导部门进行分离或增设,改革等于升格,基层派出所仍然经常受到来自上级各业务指导部门频繁而又重复的检查、评比、考核、验收带来的压力,给本就任务繁重的派出所工作增加了额外负

担。同时,考核中的各类台账和报表以及相关信息的上报工作,也逼得派出所不得不通过增设内勤的方法来完成。再就是由于“大机关、小基层”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各业务指导部门往往都能随意向派出所布置工作任务、下达工作指标,把一些本该由本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了派出所,牵扯到派出所大量警力,极易打乱派出所正常的工作部署,使得派出所不能很好的根据本辖区实际有序地布警、用警。而且,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基层各项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许多情况下,工商、税务、城管、药监、烟草、供电等部门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派出所的密切配合,尽管有些超出了派出所的业务范围,但在现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下,派出所也不得不为之。还有“110”接处警工作,特别是近四分之一的无效出警,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警力,加重了民警负担,客观上挤占了派出所有限的警力资源,加剧了派出所警力资源的紧张状况。

(七)群防群治力量缺乏有效组织,缺少一支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相匹配的辅警队伍。

派出所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广泛支持与配合,单纯依赖于派出所自身,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派出所工作压力,警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会愈发显现。但

是,除了至今仍有部分民警不愿或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之外,现有的群众性防范组织,如社区委员会、安保、保安、内保等,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指挥,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形成不了整体合力,并且还存在着体制不顺、经费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比如现在群众性防范组织的一些成员,由于他们是由街道任免,派出所既管不了他们的“帽子”,也管了不他们的“票子”,很难对他们进行监督和制约,即便不愿、不会、甚至不敢做社区防范工作,也仍然能够占据着现在的位子,甚至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机关作风。再如安保队员,由于大多是由下岗职工所组成,人员隶属关系复杂、素质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日常管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容易出现执法违法情况。辅警力量的薄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派出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以花果园派出所为例,警力配置现状分析如下:

(一)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公安机关机构设置要求精简机构、“精兵简政”,可是基层公安机关没有精简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花果园派出所的机构设置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在职干警少,警力分布不够合理。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现有在职干警与辖区人口比例仅为0.0035%,且经

济异常匮乏,在此情形下,民警已很难扎扎实实的去搞基层工作,派出所却又经常随意抽人搞其他工作或非警务活动。

(三)工作机制运行不够合理。派出所职责交叉、分工不明、关系不顺,有的新设对口机构,没有编制,不拨经费,只能从原有人员中抽调,这样原来的职能部门有限的警力减少,必定影响既定业务工作的开展。由于原机构设置固有矛盾,上下不对口,左右不一致,形成有的工作不协调或难以协调,好办或有利的工作争着办,难办或不利的工作互相推诿、扯皮,甚至出现了有的事几个部门争着去办或某一件事几个部门都不办的不良局面,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警力配置合理化的建议

综上所述,基层公安警力配置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警力合理配置对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率意义重大。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是推进公安改革、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率的需要,也是克服当前警力和财力不足矛盾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合理配置警力,科学配置警力,用活现有警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警力的最大效能,才是问题的关键。为此,警力配置合理化的建议如下:

(二)以花果园派出所为例,加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

1.转换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首先,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公安主要领导务必把警力配置这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进一步认清强化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警力配置工作的责任感;其次,申请编制,增加警力。警力不足谈不上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最后,开展调研,搞好预测。警力不足是不争的现实,可短期内大量增加编制和警力的设想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应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把这一工作重点放在调研、规划、调控和管理上,使警力配置工作运行逐步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并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和整体目标开展活动。

2.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调配警力,坚持科学布警,关爱基层民警。

(1)机构设置、警力配备是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发挥的载体。如果随意设置,配置失衡,必将严重制约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应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根据实战要求,本着精简、统一、高效、对口的原则,科学设置公安机构,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系统、高效的公安工作运行新机制。

(2)基层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应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努力争取上下对口,左右一致。要尽可能地把警力充实在实战部门,逐步实现基层公安总体作战、统一指挥的现代化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基层单位各警种务必在公安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下,彻底转变作风,提高快速反应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3)建立健全和完善辖区社会面巡防机制,努力实现高效警务和科学警务。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治安形势的动态研判,并根据警情的重要复杂程度,及时调整防控重点和力量部署,真正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

(4)坚持科学布警,关爱基层民警。建立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制定符合基层不同岗位特点的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科学评价基层民警的工作实绩,逐步建立既适应基层特点、又符合财政要求,保障一线民警收入待遇长期高于机关的一种警务机制。

3.推行警力前移,管理下沉,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当前刑事犯罪猖獗、治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要以有限警力充分向社会治安第一线倾斜,包括财力、物力等。“三所三队”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公安基础工作的主要落实者。县局应根据精简机关、充

实基层、优化配置的原则,尽快落实“三所三队”警力占全局警力85%以上的要求。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警力严重不足就难以完成抓基础、促防范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繁重任务。

4.坚持从严治警,强化队伍建设,开展在职教育和全员培训,向素质要警力。

基层公安队伍直接担负着公安机关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打击刑事犯罪、管理社会治安的重要职责,其文化素质强弱、执法水平高低,不仅关系着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自身形象,影响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甚至关系到整个公安事业的成败。

当前,从总体看基层公安队伍是好的,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广大基层民警在警力不足、任务繁重、经费紧缺、待遇不高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保卫任务,为辖区的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基层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突出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坚持从严治警,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外,还要强化对基层民警的在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鼓励自学成才。

5.积极改善基层公安机关的基础设施和后勤装备,向科技要警力。

经费困难、装备落后一直是制约基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建议基层公安机关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加大对公安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切实贯彻执行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政策,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改善基层公安机关后勤装备,首先是要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局机关和基层派出所的办公用房、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刑侦技术装备、治安防暴器材及办公用具等。其次是要建立局机关与业务队室、基层派出所通讯管理系统和民警档案管理系统。最后是要建立自动化报警、自动化监控指挥管理系统等。

总之,基层公安机关必须加强与现代化管理系统相适应的基础基本建设,夯实硬件,开发软件,崇尚科技,激励创新,拴心留人,这样才能显示出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强大威力,真正为基层公安机关履行神圣职责、打击违法犯罪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真正实现公安机关警力的合理配置,还需要从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改革公安机构设置、形成科学的用警机制、恰当配置“关键少数”警力、实现警务工作社会化等方面来破解难题。

1.通过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来实现警力的优化配置。警务工作模式是警察执行任务的路径方法。实现警力的合理配置需要在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方面求突破。警务工作模式的变化可以提供一定的“富裕”警力,使优化警力配置成为可能。积极构建新型主动警务模式,切实做到警力跟随警情走。通过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集约用警理念、全时空控制理念、科技创新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工作地点由机关向基层、由办公室向街面和社区转变,工作路径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警务运行由被动反应、后发打击型向主动服务、积极出击型转变,真正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和集约高效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发挥公安机关整体的最佳效能。

2.通过改革公安机构设置真正实现警力向基层倾斜。(1)按照“大警种、小科室”思路整合各部门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对相近或相似职能的部门,在高一级层次上进行职能组合归并,实现职能整合;对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则统一归并给最必须承担的部门,实现职能横移;对能由市局承担也能由分局承担的职能,划给分局,实现职能下放;对公

安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纪检监察统一收归市局集中管理,实现职能上收。

(2)按照“大基层、小机关”的思路进一步精简机构,促使警力下沉。通过科学设置机构,进一步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执勤实战单位。同时建立、引导和鼓励民警下基层的激励机制。

(3)做大做强派出所。派出所是最主要的战斗实体,派出所不强,公安机关的基础就不牢。因此必需在警力、政治待遇和物质保障上向派出所倾斜,增强派出所的实力和活力,充分实现责、权、利的均衡。

(4)加强机关和基层的相互联系,增进机关和基层的相互理解、沟通和支持。上级公安机关的各部门要与基层挂钩联系,通过捆绑考核、责任连带,实行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取得机关与基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3.通过创新“用警”机制来实现公安机关“人”与“事”的最佳配置。

(1)合理划分警务工作岗位。通过科学的警务工作分析,合理划分工作岗位,然后将现有警力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并注重人员与岗位的适应。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来保证警力

在各岗位间的合理流动,从而保证警力配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落到实处,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

(2)科学测算警务工作量。在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科学测算警务工作量是实现优化警力配置最根本、最有效的路径。要注重工作量和工作范围的结合,工作量大的岗位要适当缩小工作范围,工作量小的岗位要适当扩大工作范围。

(3)动静结合,奇兵致胜。警力配置是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同时也要加强工作和人员的稳定性,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长期规划的实施。针对某时期某地区某种犯罪活动猖獗的实际,实行弹性工作制,机动灵活地组建临时战斗集体,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优势警力集中起来,大集团作战,重点打击,达到奇兵致胜、各个击破的目的。对刑事技术等技术岗位,要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术队伍的稳定性。可以运用建立“人才库”、刑警等级评定制等多种措施,使之达到相对稳定。

4.运用“80/20效率法则”配置好“关键少数”警力。“80/20效率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魏永新:《警力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2]勇弟:“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工作现状、问题及思考”,载中国人民警察网。

[3]朱明杰:“公安机关实现警力合理配置的路径探讨”,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报》2007年第6期。

[4]张子荣:“对警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考”,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4期。

篇3: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一、历史沿革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以辅警、协警或治安联防队员为代表的辅助警力人员并无规范性提法, 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制度。计划经济时代, 在群防群治、全民动员的背景下, 基层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 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先的义务性的治安联防组织已不适应社会治安形势, 基层体制内警力又严重不足, 于是专职的基层治安联防队作为一种辅助形式被逐渐推行。上世纪90 年代初, 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此后各地开始制定地方性规定并在基层组建聘用制的治安联防队, 作为群众性组织由政府领导, 公安部门负责管理使用和业务指导, 用于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入新世纪, 治安联防队的群众性组织概念被淡化, 但由基层政府保障的辅助警力人员仍大量存在, 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镇辅助警力人员使用现状

当前乡镇辅助警力人员一般由乡镇政府根据辖区人口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需要、经济状况确定使用人数, 也有一些乡镇参照当地公安派出所的核定编制数量, 按一定的比例配备辅助警力人员。人员的用工形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乡镇政府以自聘形式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再将其交由当地公安派出所管理使用;另一类是乡镇政府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 被派遣劳动者作为基层辅助警力人员由当地公安派出所负责管理使用, 目前有全部向以劳务派遣方式使用的趋势。经费保障上, 由乡镇政府负担, 当地公安派出所负责管理使用和业务指导, 承担其确认的各类基层警务活动。在一些财政能力较弱的乡镇, 乡镇政府一般只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 基层公安派出所按实际工作情况发给一定的福利待遇, 但离“同工同酬”仍有很大距离。从整体上来看, 用工形式不规范、待遇普遍偏低是乡镇在基层辅助警力人员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三、用工形式合法性的思考

(一) 劳务派遣的适用性。《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 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辅助警力人员既非临时性也非替代性岗位, 但是否属于辅助性岗位没有明确界定。由于其经费归政府保障, 政府是法律上的用工单位, 相较于政府的主营业务, 辅助警力可以被定义为非主营业务, 但并非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 不应属于劳务派遣的适用岗位。此外,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但实际操作中, 政府并未直接用工, 而是将其派遣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承担相应工作并接受其管理和使用。对政府的这种特殊用工方式是否违反相关法律以及在基层辅助警力人员劳务派遣的适用性上, 学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认知。

(二) 假外包, 真派遣?不少乡镇在实际中以“政府购买保安服务”的名义用工, 与保安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再将其派遣至当地公安派出所, 让其参与实际用工方的主营业务并服从其相关纪律和规章制度, 受其直接监管, 这种用工行为是否属于“假外包, 真派遣”有待界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 如果用工单位名义上以采用承揽、外包等业务模式, 实际上却按照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话, 其用工行为仍属于劳务派遣用工, 仍受到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制。其次, 根据《保安服务条例》, 基层辅助警力不属于保安服务范围, 所以乡镇辅助警力人员岗位不应当作为保安服务对外发包。

(三) 未来应走向何方?事实证明, 乡镇辅助警力人员是基层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面对当前使用中的一系列问题, 急需的工作是要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建立由政府依法招聘、公安使用管理的基层辅助警力人员管理制度, 给基层辅助警力人员应有的的法律地位。统一辅助警力队伍的名称、服装样式、标识和证件, 制定晋级晋升机制, 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保障队伍稳定性, 提升辅助警力队伍的地位和社会公众形象。制度要综合合同制和行政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制度的优势, 并根据乡镇的基层特点加以改良和完善, 以适应基层工作需要。乡镇要按照适配、精干、高效、合法、合理的原则对现有辅助警力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清退, 对原采取劳务派遣形式、目前仍需使用的应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新进人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由乡镇政府统一选聘, 接受社会监督, 其人员经费列入机关年度财政预算, 由上级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拨。

摘要:梳理了辅助警力人员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当前乡镇辅助警力人员的使用现状;在对当前用工形式合法性的讨论中提出了建议, 以期对乡镇辅助警力队伍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辅助警力人员,辅警,协警,用工形式,乡镇政府

参考文献

[1]吉政研.关于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辅助警务人员队伍管理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13, 11:84-87.

[2]金诚.试论我国辅助警力制度的改良[J].公安大学学报, 2002, 04:97-101.

[3]金怡, 丁勇.我国现代辅警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3:108-118.

[4]史全增, 解源源.论辅助警察参与警察执法的正当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2:143-150.

篇4: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关键词:群众合唱;文化活动;社会意义;缺陷与方案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对于物质生活满足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次方面的文化需求,参与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滋润心灵,这时基层群众合唱就极大地得到了发展。群众合唱属于一种集体活动,它可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又可以让人们在闲暇时间愉悦、放松身心,基层群众合唱推动了社会积极发展。

一、基层群众合唱的社会意义

(一)群众合唱能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群众合唱其实就是一种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上百人的集体性歌唱活动,它分为指挥、伴奏和唱歌人员。粗浅的说群众合唱就是让人们在闲暇时光聚集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放松放松身心、愉悦愉悦心灵;而从深层次来说:群众合唱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人们自身音乐修养、丰富文化内涵。如今,许多工厂、乡村、学校以及机关单位在一些节假日、文化活动和大型比赛中都会开展群众合唱,它不仅可以营造热闹的氛围、烘托胜利的喜悦,更在无形中推广和宣传了大众文化,使人们修身养性,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二)群众合唱能使参与者从艺术创作中获得美的享受,更加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群众合唱最重要的是把每个个体融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整体和大于部分和相加的一种至高境界。为了达到良好的合唱效果,人们会根据声部、音色的不同而进行反复的训练、不断的思考和调换,使人们在歌唱时力度、速度、音量从开始的碰撞到最后的巧妙融合,但又因为人音色的不同使听者听觉上感到丰富多彩,极具满足感,并使其参与者可以享受到独唱者没有的声音交织和旋律交错美;而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共同成长,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学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技巧,所以基层群众合唱能使参与者从艺术创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建设。

(三)群众合唱能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展示城市良好文化形象

群众合唱属于一种集体文化活动,它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育集体荣誉感、提升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心,并且集体合唱歌曲的选取一般采取积极向上、励志的曲目,使歌唱者在唱歌时“放声高歌、斗志昂扬”,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同时每一次基层群众合唱活动也是一次大众文化宣扬的机会。例如,在全国开展的“唱响红歌”活动就将红军文化与艺术思想教育相结合,从而起到了提高社会凝聚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作用。

开展群众合唱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市民的歌唱实力,展示团队的合作精神,营造热闹氛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城市良好文化风气,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

二、基层群众合唱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一)基层群众合唱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虽然我们看到了群众合唱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群众合唱活动,非职业合唱团体遍地开花,但其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非专业始终是非专业。

1.组织结构不合理。基层群众组织多数是自发组织在一起,只是由于对音乐的热爱,然而缺乏合理的组织管理。多数合唱团既没有固定的场地练习也没有活动经费,只有出演人员自筹经费,常常连器具和服装都是演出前夕东拼西凑得来的,只有极少数组织拉的企业赞助或者承包一些商业演出作为收入,但也过的紧凑,没有经济来源就没有相应的管理者,就更别谈组织结构的合理。

2.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限制基层群众合唱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老龄化,大多数合唱人员为退休的人员,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加入合唱团,但这就制约了合唱团体持久性和高水平的发展,二是男女比例失调,通常的合唱团里三分之二人员都是女性,从而影响混声合唱作品,使得选曲方面受到极大限制。

3.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参加群众合唱的绝大多数人之前没有任何音乐学习经历,没有一点音乐知识和素养,不识简谱,需要领唱者逐字逐句教,极其浪费精力和时间,加大了排练难度。并且很少队员可以找到自己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问题,更别说在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和谐更高层次问题上有所突破,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合唱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基层群众合唱的对策

1.形成合理与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合唱队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多争取社区和企业的支持,凑足活动经费,租用固定的场地,才能使其各个活动得到有序的发展,并且要建立合理的人员选拔机制,确保出演人员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为保障,开设免费的音乐相关知识培训班,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

2.充分重视日常及定期的基础训练及音乐素质的培养。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专业技能为基础,想要合唱团有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要有专业的训练,包括乐理、练耳和音乐鉴赏等。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后再做音准、节奏、速度、和声方面的深层次要求,所以不专业人员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抵触,辅导老师则应该细心教导,解释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更加生动。

3.积极搭建加强交流和演出的平台。一般来说,群众对演出的积极性当然比排练的积极性大,舞台实践可以使整个队伍的综合能力增强,更加团结一心,队员们也可以长久保持热情,所以需要政府和各级部门对合唱事业加大支持,组织更多的交流平台。其实演出不仅可以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合唱不仅有利于让人们在闲暇时间放松身心,消磨时光,还有助于提高人们音乐素养、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大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岚.浅谈群众合唱与和谐文化建设川[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64.

[2]田玉斌.谈合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J].人民音乐,2008.09:16 -19.

[3]邓钦芳.关于训练专业合唱与群众合唱的实践与思考[J].大舞台,2010(06).

篇5:浅谈基层警力不足现状

【摘要】:由于现阶段基本国情,国家无法满足基层公安机关对增加警力编制的需求,造成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刑事犯罪正处在一个攀升阶段,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很多民警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民警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导致工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长期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尽可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民警待遇,增加警力编制,促进机构改革,把警力下沉到基层,使有限警力用到实处,以应对现阶段严重的犯罪形势。

【关键词】:基层 警力不足现状 改善途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种刑事案件也处在一个急速攀升的高发期,但由于我国警力不足使我国在控制和打击犯罪方面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警力不足成为一直困扰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尤其在我国贫困地区,警力紧缺已成为制约公安机关发挥职责作用的重要障碍,一些基层所队由于警力严重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超时限工作,积劳成疾,有的甚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而许多案件因人手不够得不到及时的侦破和处理,使治安管理工作往往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所谓警力,是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进行社会安全控制的社会力量,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又包括警察的素质、对警察的组织指挥、警察装备、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从狭义上讲,警力是指政法民警特别是公安民警的实力。而从广义上讲,警力包含从事公共安全控制的警察力量以及在其指导和组织下的社会治安力量,包含政法民警、公安武警、保安员以及能够为社会治安服务的一切社会力量。本文以某省某县公安局为例,对当前基层警力不足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基层警力不足现状分析

(一)当前基层警力配置现状

目前我国警力紧张,警察绝对数太少。和平年代,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都落到了人民警察肩上。中国目前的警力和人口比大约在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而国际平均数字是万分之三十左右;在城市,警力与城市人口的比例西方平均为1:300,而我国许多地方是1:1250。可想而知180万人民警察要保护着十三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是何其的艰难,这也让每一个穿着警服头顶国徽的血肉之躯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而我省民警更是深感责任重大,2007年我省GDP总量以 2473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占全国GDP

总量的11%左右,而我省目前警力仅为8万,仅占全国警力的4%,警力所占的比重严重落后经济所占的比重。而作为公安工作一线的基层派出所,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区派出所一共有11492个,共占有警力202060人,平均每个派出所17.6人;编制镇派出所19414个,警力157900人,平均每个派出所8.1人;建制乡派出所12866个,警力60020人,平均每个派出所4.7人。全国1到2人的派出所3723个,3到5人的16533个并且占派出所总数的一半。如四川沐川县武胜派出所,所长胡克勤只有一个兵。两个人守着138平方公里的辖区,保护着12389人的平安。这个派出所连一辆车子都没有,出门办案靠步行或者搭“摩的”,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至今租用乡政府办公房。胡克勤说:“我这个所长,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就用在借人上。”

以上是目前全国警力配置基本情况,下面具体以某县公安局为例,截止2008年七月某县共有干警406人,全县总人口100万人,总面积2731平方千米,全县共设派出所26个,其中乡镇派出所24个,平均每个派出所五名民警;城区设有两个派出所,分为该城区派出所和桥北派出所,以横穿城区的一条河为界。我暑假在桥南所锻炼过,就以该城区派出所状况具体分析,该城区派出所共有民警46人,人数已经完全达到并超过了国家要求的标准,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警力严重缺乏,首先从警力构成看,主要分为合同民警转正,社会公务员招考,部队转业,警校毕业,前三类中基本在从事公安工作前从未学过如何办案,处理案件,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而经过专业培训的警校毕业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办案效率和程序都存在问题;而这46人中37名男民警9名女民警,民警中50岁左右的3人;辖区范围为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3.2万人,平均每人管理3304人。该城区派出所设所长一名,指导员一名,副所长四名分管刑事案件、社区工作、后勤工作、人员管理等。内部设立五个部门,分为案件组、值班组、社区组、户籍室、内勤组。案件组负责处理每日接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性质轻微的刑事案件,案件组有六人,四名男民警一名女民警加一个联防队员。值班组共有民警15人,三人一组设组长一人,每组配有联防一名,所长及四个副所长分别担任每个值班组带班领导,但由于他们事物繁忙很少参加出警和办案。该城区派出所将辖区分为十八个社区,社区组为十名男民警和八名女民警,每个社区由一名民警和两个联防负责。户籍室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民警和三名联防负责办理户口、身份证和其他一些与户籍有关的事物。内勤主要负责后勤保障,绩要考核,以及其他一些所里零碎的事物。相对前

三个部门后两个部门相对轻松,所里年轻力壮的都被分配到了前三个工作繁杂的部门。

该城区派出所看起来警力挺均衡,但每个部门工作都很繁忙,就以最忙的值班组为例,值班组五天一班,每班从早晨7:30工作到次日7:30,在近期平均每天接警32起左右,刑事案件为3到5起,治安案件4到5起,其它20个报警多为纠纷,在这32个左右的报警电话中,凌晨1点到6点的为4个左右。通常由两名民警负责接处警,一人负责处理处警中无法当场处理带回来的纠纷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值班民警通常处理完各种事务休息时至少是深夜12点之后。值班人员即使睡觉也必须有一人留守值班室,负责夜里接警,如果有像赌钱不交罚金或醉酒的人,由于不是犯罪分子不能关押,所以便留置在与值班室隔一道门的另一间房间,这时需要两人留在值班室睡觉防止发生意外。民警通常是和衣而睡,因为很多时候刚睡下不久就可能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虽然很疲劳但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报案现场,而次日早晨8点还要参加派出所的早会汇报值班案件情况。我在派出所锻炼时随值班组值班,有时候忙的连中饭都没法吃,从早晨九点开始到下午五点基本上没回过派出所,警务通里一会指派到这一会到那,虽然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双方互不相让,当我们赶到现场之后简单几句话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虽说警察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但每一名民警却真的把这个工作干的远远超过了职责的要求。

(二)警力不足现状下基层民警身体状况

由于我国警力不足一线民警超负荷工作。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民警战斗力的强弱,在日益严重的犯罪事态下公安工作对民警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警最佳工作年龄一般在20到40岁之间,工作过度超负荷使得民警有效工作年限缩短,而在如此有限的警力中,一旦工作年限缩短,公安工作中警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了。在该城区派出所见习时每当值完了一个班之后,民警们头发蓬乱,面色苍黄,毫无血色,深深凹陷的黑眼圈使他们的外貌和年龄严重脱节。我粗略估计,值班和值班之后的第一天两天里平均每个办案民警只能休息13小时,而就全国而言,一线民警每天工作11至15小时,每年一个民警工作量超过3016小时,平均每三周休息一天,一个民警工作量是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就是这种背景下2008年短短的几个月某县两名辛劳工作的民警倒下了,人们都说四十而立,而他们正是在这而立之年永远的告别了自己奉献了几十年而又深深热爱的岗位,他们都是由于连续工作,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倒下的。而这种悲剧却

一天不停的在全国各地重复的上演着,据统计,我国警察平均每年因公死亡达500人以上,而因积劳成疾死亡的占总数的33.4%,每年因公致伤致残的警察,更是成千上万。这些是我们已知发生的,还有许多处在亚健康随时可能因为连续工作或加班突然倒下的,却是远远无法统计的。如2004年5月固原市公安局的一次常规体检显示,全市50%的基层干警患有肩周炎、糖尿病、风湿病、骨质增生类等疾病,加上部分干警经常失眠、神经衰弱、情绪激动等病状,全市78%的同志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这不仅是固原市公安局的情况也是代表着全国各地民警身体现状。

二、基层警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一)警察的绝对数量过少

警察人数的过少,是当前警力不足最主要的瓶颈,而我国受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约束在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满足公安机关对人数增加的需要,因此这是警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

(二)警力配置不合理没有科学使用

1、配置警力不合理,机构分散,业务重叠,多头领导,资源严重浪费。例如巡警的配置,现状是市局一级机构设支队,分局再设大队,大队下面设置中队,具体巡务由中队负责。支队、大队两级各有办公机关及机关警务人员,而且人数众多。在关系上,支队对大队进行业务指导,分局则对大队直接领导。正是由于“指导”、“直接领导”的原因,造成了两级机关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得在这个空间中漂浮着大量的富余警力。而警力的使用不科学导致警力隶属多头,难以集中使用。如路上巡逻的警察,除了交警,还有巡警,甚至还有派出所的民警,三种警察分属不同部门,多头领导,警务安排各自为主,任务重复。

2、这些年的机构改革,大多数是对机关的业务指导部门进行分离或增设,从总体上看改革等于“升革”导致机构设置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机关民警人数不减反增,基层民警得不到充实,倒金字塔现象越来越突出,使有限警力被分散,而改革过程中女民警没有充分利用,不但没有真正实现改革目标,反而增加民警负担。

3、配置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现有体制框架下旧的办公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如以辖区常住人数作为配置警力的首要因素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财物大流动对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

(三)警察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较大,许多地区通过地方考试增加了部分民警编制,而国家落实从优待军政策,近三十年来许多部队官兵转业到地方,参加公安工作,以及九十年代一批合同民警转正,这几部分人中有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弱,没有专业知识,使公安工作效率不高,不能独自处理问题或可能因缺少工作经验和方法不但不能处理好人民群众的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加重公安工作负担。

(四)民警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篇6: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警力就是指警察的战斗力,是公安机关得以正常运转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公安机关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居乐业。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社会治安形式日趋严峻,有效地整合当前的警力资源,不断挖掘现有的警力潜力,努力提高各级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是公安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充分有效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必须途径,同时也是基层公安机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开拓创新,解决警力不足瓶颈的突破口。

一、我省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警力不足并非完全是由公安机关自身造成的,也不是近年才出现的问题,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原因。就我们泰州市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一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警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已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警力配置结构与实际需要之间差距过大

1、机关警力所占比例数难以下降。以县区级局为例,经过几年的改革,治安、刑侦逐步脱离了机关化模式成为基层实战单位。而承担队伍管理任务的警力数却逐年上升,从事文字、后勤、审核等新兴部门不断建立,在总体警力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这些部门有时也叫“警力不足”,使警力在合理使用方面出现与改革初衷不相协调的现象。

2、基层单位承受巨大的治安压力。在现有的警务体制下,由于基层所队的警力不足,基层民警往往都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什么事情都得管,最终什么事情都管不好或管不全。尤其随着当前群体性事件、大型活动等非警务活动的增多,更是使得原本紧张的警力雪上加霜。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泰州市海陵区,外来务工人员早已超过了常住人口,其带来的一系列治安问题使当地派出所应接不暇。许多年前就提出的警力向一线基层倾斜的举措,但终因各种原因基层警力配置与实际工作还有相当的距离。

3、基层民警休息难以保障。休息、休假本是一种法定的基本权益,由于警力不足,许多基层民警的休息、休假难以保障,除每月四分之一时间的正常值班外,每月随时要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相当数目的基层民警由于长期忙于工作积劳成疾,留下终生遗憾。

(二)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警力内耗现象

1、管理规章中缺乏“人本意识”。近年来上级部门相继出台了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许多规章制度,但许多规定缺乏“人本意识”,在执行过程中使基层民警产生了许多抵触情绪,许多规章制度都带有“惩处”字眼,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对基层民警的“不信任、不放心、不尊重”的内容。导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过大,继而出现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的不正常现象,实质上亦浪费了本已紧张的警力。

2、管理惩处多、教育引导少、且存在不公正现象。在现在管理模式中,公安机关过多使用“违者一律予以”或“未达到的予以扣分”之类的措词,而且大多将基层实战单位作为管理、考核对象,而对大部分坐机关的、或者是女性民警,往往是“管不着或考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而且每月一次的自评、考核、成绩公布以及组织实施人员安排,也无形中牵制了大量的警力。

3、警察的自我荣誉感丧失。现在,许多基层民警都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了信心,究其原因是“警察的权益不能自我维护、警察权益被随意剥夺,警察的社会地位在日益下降”。警察对自已的职业失去了认可度、归属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而我们的维权部门又因缺乏法律支撑而不能有效维护警察的正当权益和法律的尊严,在“对群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极左教条影响下,在“„.有求必应„.”等缺乏法律依据的承诺面前.我们在对外实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内却失去了“警心”,这是对现有警力最无形的浪费。

(三)综合效率低限制了基层单位的工作效能

1、基层警力不足影响了工作效率。在执法办案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过程中,现有警力配置制约了工作效率的提高。派出所民警从接警到调查,取证做笔录,写结案报告,直到最后的材料呈批和人员关押的一般性案件要一天时间,一天之内,一个民警一般只能处理一起一般性的治安行政案件,许多案件有时只能往后押或草草了事,从而造成了公安机关近年来打击震慑力逐年下降的局面。

2、基层警力不足影响了社会治安效果。由于警力不足,许多基层单位在抓住工作重点的前提下,对部分工作只能应付,如社区居民关心的辖区见警率的问题,基层单位只能以召开座谈会或治安情况通报会的形式来弥补不足,向群众通报辖区的治安形势,解释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由于警力不足,责任区民警很少能每周到达每一块社区、村一次,离群众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对此,群众意见很大,社会治安效果也不好。

3、专项行动过多干扰基层民警工作自主性。近年来,专项行动常年不断已是见怪不怪,基层单位的许多工作计划常常被“专项行动”或“集中统一行动”所打乱。而面对随时都可能到来的督查,基层单位明知无可为而为之,使原本紧张的警力更加捉襟见肘。而对解决辖区突出的治安问题需调用的警力,往往由于服从于上级的“统一行动”而被迫放弃。

(四)警力绝对数与社会公众安全感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论文网渴望平安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在警力增长滞后和发案大幅上升的现实中,把所有的社会治安责任全部归结到公安更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另外,公安装备的科研投入和装备经费保障亦相对落后,许多犯罪嫌疑人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后,基层公安机关尚无对策,最终导致公众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

(五)警察职责和警力配备缺乏严谨的法律保障

1、警察的定性与当前的职责、职权范围部分不符。警察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现在武装性质已经淡化,服务功能正在深化,而主业不明,职责不清导致基层工作进展进退两难。如“110”的部分承诺,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办到或不可能办好,最后反而自损形象,使基层民警处于“出力不讨好”的境地,更有个别群众一封投诉信就可能置民警于“死地”。由于警察的职责职权范围不清,许多非警务活动牵制了大量的基层警力,如一些商业行为的的大型文艺活动,理应由专业的保安公司承担,却大多由警察无偿提供保卫服务。

2、警力扩充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目前警力的增减,既无法律上的依据,又无制度上的保障,无论是要编制还是要财力,都得由基层局级领导多方面“奔跑”,每年地方政府给警察机关的财政预算,许多地方只能坚持9-10个月,甚至更少时间。由于警力不足,对许多突发性、群体性、恐怖性事件,现有警力应付困难,力量悬殊最终导致民警伤残。

二、初探改善当前警力不足现状的途径

造成当前警力不足的现状,既有警察机关自身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警察机关管理的体制和观念陈旧的原因,为从根本上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泰州各级党委

政府和警察的上层决策部门应从共创和谐社会出发,对内转变观念、更新机制、改善内部结构,对外从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证有足够的警力充实到基层,从而使警察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改革警务制度,挖掘资源、合理配置警力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政治建警。具有一定工作技能和高度政治责任心的民警,以及由此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警队伍是决定警力的首要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民警的素质都直接地影响着警力的变化。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新时期保持公安机关性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公安职责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政治建警,根本一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民警头脑,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指导公安实践。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敏感性和鉴别力,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使公安机关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政治建警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终身为警的观念,时时为警观念,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情况是警察就是要履行警察职责,无论是当班与否,职责范围内外与否,都要挺身而出,自觉履行职责,协助处理好各种事件与案件,处处树立警察的高大形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赢得党和人民的信赖。

(二)严把“入口”,畅通“出口”。长期以来,“入口”把关不严是造成民警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解决的办法是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活跃的有力时机,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考试、公开招收等措施强化“入口”的规范性和制约机制。同时,对队伍中一些不能胜任公安工作,屡屡违纪违规给公安事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害群之马”,要依照有关管理条例,清退出公安队伍,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证队伍的纯洁。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公安教育内容广泛,基层公安机关应从实际出发,抓住符合实战需求的教育重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民警知识“充电”,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只能依靠上级公安部门一年有限的几次、有限的几个名额参加培训,工作一忙,还会受到冲击。这样长期不“充电”,知识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民警的素质实际上就是在下降。应当结合实际,积极为民警的再教育创造条件,较为系统地定期组织民警轮训。同时,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公安干警,以适应新形势对公安干警提出的新要求。

(四)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抓好公安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是充分发挥警力资源效应的关键。从严治长,首要的是发挥党委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委班子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发挥模范标杆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民警。其次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还不应忘记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已越来越成为队伍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政治上,要关心重视民警的进步,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要重实绩,重公认,不主观臆断;工作上,要想方设法为民警提供宽松环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缓解工作压力;生活上,要提倡用家庭式的关爱温暖人,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警解决后顾之忧;在方法上,要与民警平等相处,民警最欢迎的还是领导以平常的姿态与民警交心谈心,架起理解的桥梁

(五)资源重组,科学决策。精简专业部门,充实综合部门。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灵敏、指挥畅通、一呼百应的整体联动机制,改革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实现资源重组,这既是警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优秀警察脱颖而出,实现一警多能,综合开发警力资源之所需。要防止民警充实基层后再次出现机关化倾向,变“坐堂接诊”为“外出巡诊”,提高街头的见警度。白天,社区民警结合社区巡逻开展走访、入户调查、安全检查、整改隐

患。夜间,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发动群众,组织治安志愿者义务值勤,带领保安联防队员开展社区巡逻防范和盘查检查。

1、精简内设机构,规范警种职能。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层次不清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突出问题。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内设的科室所队多达15个以上,几乎与省、市级一一对应。警种多,有的警种机构建制又高于其它部门,这种状况常造成指挥协调不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也不利于将警力向一线倾斜。县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突出战斗实体的需求,改变分工过细、警种过多的现状。无需讲究上下对口,将职能重叠的部门合并,减少警种,彻底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将合并后的富余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增强实战能力。其次是要规范各警种的职能。职责清晰可使警力资源合理操作。《人民警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职责的14个方面,这是从法律上对人民警察职责的确认。必须依照警察法的规定,明确各种职责,相应地配置、开发警力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警务联动区,如在乡镇建立中心派出所等,合理配置警力,调剂警力资源。最后要建立以块为主的警务指挥机制,对所有警务资源实行以块为主,统一收编,统一使用,改革现有的隶属关系不合理的状况。

2、改革人事制度。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用一定的标准去评估民警个体的绩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民警提升、晋级、加薪、奖励换岗的依据,开展岗位竞争,可以促使每一个民警产生压力和动力,由此推动公安机关内部警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的结构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3、落实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实战指挥、整体联动机制,专门规范分级处警制度和工作职责,明确由“110”负责统一指挥调度点线面上的各股防控力量,有权指令开展全县或区域范围的警情处置和围堵追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将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等各类警情定级,明确规定根据警情大小和紧急程度,分别由对应级别的领导亲赴现场指挥处置。由局领导到场处置的警情,涉案地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和局有关科队的领导要同时到场。其他一般警情由各警种的相关民警承担处警责任。建立以派出所为单位划分防控工作责任区,绘制派出所的防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把派出所、交巡警、刑侦、治安等警种和机关挂钩部门警力、社会防范力量统一纳入责任区,根据属地管理与业务主管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承担防控责任。各个警种和每个民警在责任区内既担共同责任,又负单独责任。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公安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弥补公安自身警力不足,开发警力资源的另一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总的对策是: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以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原则,论文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种手段,融打、防、教、管、建、改为一体,形成严密有序的预防犯罪体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控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没有好的形象,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的。其次是要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准治安力量,如治保干部、联防队伍、企事业保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大治安防范格局。近年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作用严重弱化,有的已名存实亡,这固然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但与公安机关放松了监督管理不无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使各个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认清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使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值得信赖的力量,从而最大范围地延伸警力空间。

(七)保障经费,科技强警。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公安机关第一战斗力。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可以大大解放警力,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开展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武装,开发警力资源更加离不开科技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整个公安系统科技意识仍很

淡薄,对民警科普知识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或不自觉状态。用高科技的设备、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要求,这也是今后开发警力资源增强警力的最大空间。结束语

上一篇:六年级下半年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