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2023-02-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 就当前高中语文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绽放生命的光彩。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 经历阅读探究过程, 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因势利导,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学生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 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 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引导者,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 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 提出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 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 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 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 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 众说纷纭,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 更不是为读而读, 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 提供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课堂, 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 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 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会,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到审美乐趣, 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重视阅读理论指导, 通过文本读作者

所谓“阅读理论”,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阅读分析, 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 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 (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和议论抒情部分 (或抒发情感, 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 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 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 段有中心句, 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 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亦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 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 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 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 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是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 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起小妹们的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了。如我在讲解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 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 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然后,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 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 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 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也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屋并不存在, 只是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重视课内外衔接, 增大阅读容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 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 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 怎样读, 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 流行佳作, 教师要及时推荐, 以免学生茫然无从, 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 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一种培养。重视课内外衔接, 增大阅读容量,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仍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以扩大其阅读面, 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高级中学)

上一篇:贵州光照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监理措施下一篇:关于探索自由贸易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