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2-09-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压制了学生的创造, 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 也不能“过犹不及”,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止于至善”: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控制范围”内展开, 这个“范围”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实际所设定的学习“板块”, 在这个“板块”内,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 梳理小结。有时我觉得, 课文中的有些内容, 学生本身是能“意会”的, 老师不要讲得太细, 重点是设计有层次、有价值的同题, 然后有耐心的让学生围绕重点去思考, 并“言传”出来。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 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 (文本) 的实际。从内容上讲, 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 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 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 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 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 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 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它生命个体的特点, 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 因材施教, 放飞心灵, 张扬个性, 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 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 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 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

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 (学生) 的生命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谈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有的课文, 学生在课外读得津津有味, 一拿到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其实不独中国, 国外阅读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这些现象。他们把前者叫做“杰克现象”, 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就是突出代表。一位叫卡罗尔的阅读学家把后者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们认为, 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 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 只为获取信息而读, 为实用而读, 为兴趣而读, 是一种真实的阅读, 而课内阅读不仅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 并且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 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 兴趣自然也就大减。因此, 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 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文本解读应该成为是阅读主体的真实体验。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 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 更不是教师中心。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

阅读体验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 可以更真实地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更确切地说, 真正的阅读, 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这是一种无声的对话, 更是一种心灵上的、精神的对话, 也是一种灵魂上的问答。在这深度的情感体验中, 领悟得文章的真义, 也会使得读者的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长期以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整体把握, 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 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 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 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例如《菱角的喜剧》、《差别》、《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 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下一篇:骚扰电话规制的法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