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力

2023-03-04

阅读教学贯穿语文课程始终,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收效甚微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 大家都在尝试寻求一种能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有的研究教材的章节设置, 有的研究科学的阅读方法,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 细节问题固然重要, 宏观的把握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阅读教学放到一个宏观的发展阶段考虑,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层次的, 从最初的通读文章、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直到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与语言风格。对于初中生而言, 后三者应该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通读文本

通过多年的阅读实践教学, 我认为要想读懂文本, 必须认真回答好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如读记叙文, 就应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读议论文, 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用了哪些论据, 最后提出了什么结论。读说明文, 应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作者介绍了与说明对象有关的哪些内容。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文章的标题对于把握文章的内容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教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将文章的标题分类归纳, 或按照标题的结构, 或按照标题的作用等, 能有效缩短学生进入文本的时间。

第二个问题:怎样写。如果说前一个问题侧重文章内容的宏观把握,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内容是依靠怎样的的形式呈现的。这也是三个问题中最考验学生和教师基本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对相关的文体知识、表现手法、修辞等有明确的认识, 否则必将将学生引入混乱。同时, 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不能因为教师讲解过, 就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后, 教师和学生必须搜集存有相关知识点的文章,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内容与形式都了解清楚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想?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如《社戏》中有一句:“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 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 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学生若能这样多问, 就能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知其所以然了。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 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

通过这三个问题, 由表及里, 由里返表, 依次递进地深入思考, 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读懂文本。

二、了解作者

如果我们的讲解仅停留于让学生读懂文本, 语文课必将失去她的生命力。因此, 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赏析, 在赏析的过程中走近作者的心灵, 读懂作者, 了解作者。这里介绍几种深度赏析的方式:

1、唤情式阅读。很多时候, 打动读者的可能就是文章中的那一两句话, 如:“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宗璞《紫藤萝瀑布》)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沉淀”这个词上。该句连用两个“沉淀”, 让我们感受到紫藤萝紫得那么厚重, 紫得那么充满活力。从而让读者也不由得感觉到浑身充满力量, 并带着这种对生命的赞美, 随着作者的脚步, 向下探寻、感悟、体会。在与作者共鸣的过程中, 获得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

2、还原式阅读。

不同的人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情境, 即使是同样的意象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汪国真的散文诗《雨的随想》中写到:“无论什么样的故事, 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中有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 浸润成一种气氛, 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 有时也能飘泼成一种灾难。”这就需要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仔细体味、揣摩。将作者笔下描绘的情境还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常理应该怎样?在作者笔下又是什么样子?两者相对照, 自然能够明白个中深意。对于一些含蓄性的语言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解读, 去想象。这一过程既是阅读的再创作, 也是对观察力、联想力等思维感受能力的检验与锻炼。

3、迁移式阅读。

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还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积累素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同一作者在不同文章里会流露出相似的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主题也会有相似的感悟。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将此加以梳理,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 文学作品中有些语言述写的是生活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生活情景, 它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或者说它能引发起读者的哲理性思考。所以在阅读时会唤起我们对同类事物的记忆或感怀。此时借机对这些可能联想起的相关生活事物给以梳理, 便是对生活的再认识, 再思考。若能及时整理、记录, 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又为再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内化升华

仅将阅读教学停留在读懂别人的阶段, 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由此及彼, 不断内化升华, 逐渐学生形成带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内容不丰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也是需要学生不断主动吸收消化的。

摘要:语文课应该是一门飞扬着鲜活的灵性并饱含着浓郁人文色彩的学科, 但长期的阅读教学却泯灭了她的独特魅力。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懂自己, 是一个逐层深入并不断内化的过程, 也是实现文本、作者、读者共鸣、共振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深度,内化,升华

参考文献

[1] 柏松建.浅议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1) .

[2] 唐泽薇.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35) .

[3] 李建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七法[J].新课程 (中学版) , 2010, (01) .

[4] 邹永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 2010, (03) .

[5] 张向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创新[J].才智, 2010, (04) .

上一篇:高校兼职辅导员配备问题分析下一篇:网络玄幻小说主题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