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言语智慧是对语言进行感知、记忆、思维、体悟、涵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认同和技巧的综合。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己任,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经历丰富、重组、生成的思维过程,从而生长言语智慧。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为文本内容而教、不为丰富信息而教,而要剑指“言语智慧”,夯实语言能力。

第一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

摘要:重言语接受,轻言语表达,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痼疾。即便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这种教学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从以认知、理解、记忆为重的“言语接受型”教学,走向以“积极语用”为鲜明标志的“言语表达型”教学,是时代发展和母语教育促进人思维力、表达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其间,“巧设表达话题”、“给予表达时空”和“实现表达生长”构成了“表达型”语文教学的三大要义。

关键词:言语接受;言语表达;话题;留白;生长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在《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一文中指出:传统汉语文教育,是历经三千多年的“注入式教育”的一个典型样本,其教学之痼疾在于将学习者视为言语接受的庞大容器。这种教学流弊即便是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重语言接受”“轻言语表达”“偏废言语表现”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之“顽疾”[1]。

其实,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观照:语言与生命共在,言语表达是人的本质特征。“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2]“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3]

再从语言教育的目的看,仅获取“技能”与“工具”是不够的。“语言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还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发达起来,语言让人更聪明,更智慧,语言也让人更美丽。”[4]“人在创造语言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的世界,创造了人的历史,创造了人自己。”[5]因而,儿童时代起的语言教育,超越“工具主义”,成就生命成长,才更具价值意义。“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6]当人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是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当人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是他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原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是发展了他获得自身生长的能力。

鉴于以上视角再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清晰地发现:我们母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该是表达力而非接受力。母语教育千教万教,就是要教会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唯有如此,学生语言的发展,才能成为其可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利器。

而表达力的获得,必是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文字的自主阅读、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在“言语接受型”教学中经历被框定、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满足于获得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那么,是不是走向言语表达的语文教学就不再需要言语接受?答案并非如此。只是“言语接受型教学”与“言语表达型教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是一种输入型为主的学习;而后者强调的是在阅读、认知、理解等基础上,将每位学生的言语输入经由心灵之“思”、通过“说、写、评”等方式转化成言语输出,是一种输出型为主的学习。以“言语输出”即表达为目的,就能变学生的“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进而,实现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力与表达力的双重提升。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接受型教学通常会关注文章“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来写的”,进而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一般会把“学习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的宽容、机智、镇定等优秀品质、人格魅力”等作为重难点。但是,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内容、感悟林肯的人物形象及魅力,即在阅读理解上难度并不太大。“表达型”教学的重心就不是落在内容、思想内涵的理解、记忆上,而是在于“凭借文本材料,促进学生表达”上。且看笔者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1.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能说“读懂”的话——理清文脉,概括主要事件,表达对人物的初步感受等。

2.细读深究,能说“发现”的话——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辞,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

3.选择性练笔,能说“创造”的话——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撰写学习收获。

细看这三个目标,其实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等,依然包含其中,但这些不是核心目标。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层层深入的练习表达:目标1,意在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做到“读书留痕”,把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读懂的东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目标2,在于让学生聚焦课文重点,通过个体研读、小组交流以及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能“读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在话题的指引下,表达自己的读书思考、读书发现;目标3,则是设置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特定语境,让学生尝试着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想象或评述,即在语言的积极运用中实现对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建构。

目标明晰之后,表达型语文教学在版块设计与课堂组织推进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巧设表达话题

“表达型”课堂打破“教为主线、精密设计”的线性教学结构,代之以“学为主体、话题推进”的板块式教学结构。于是,话题的选取与设计就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开启学生的阅读心向;又如一盏明灯,能指引学生思维的航向。好话题需符合三条基本标准:①有利于学生紧贴文本,与文本作深入对话;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③话题紧贴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或思想、精神成长有密切的意义关联。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在“初读,练说读懂的话”“细读,练说发现的话”“练笔,试说创造的话”三大板块,笔者分别设计了以下三个话题:

1.《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将自己的思路稍作整理,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初读收获。

2.林肯的三段演讲,似乎既不华丽,也不深奥难懂,却为何能让参议员们由“羞辱”“大笑”而变为“静默”甚至是由衷的“赞叹”?看似平常的语言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智慧和魅力?请细加品读,作圈画批注,写下你的发现。

3.学完全文,相信你对“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对“卑微”与“伟大”也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能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写一写你的学习收获吗?

话题1,既对学生如何阅读“写人”类文章作出了一般性指导,又提出了初读反馈的要求。让学生“初读,练说读懂的话”,可以迅速把握学生的学情所在。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教师便无需再加讲解;对于学生有争议或疑惑之处,则可引导讨论。当然,在学生交流“读懂的话”时,教师应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根据学生的表述,及时择要板书,说不到的地方,教师可适度追问,以便让文章的“脉络图”清晰呈现,也让学生明白:“初读,练说读懂的话”,其实是在锤炼他们初读课文,迅速理清文脉、分清主次的能力。

话题2,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它既指明了学生品读及思考的方向,是在于发现林肯三段演讲辞中暗藏的智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从局部入手,紧贴演讲辞中关键的语词、标点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整体贯通,从三段演讲辞中一以贯之的观点和三处提示语的妙用等方面谈自己的发现。

话题3,让学生转换角色当一当参议员或评述人,写一写“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实则是一种以写促思,让学生循着课堂学习与交流讨论的轨迹,继续往“深处”走一走,获得思维与语言的自我建构、自我提升。

二、给予表达时空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表达时空,教师就必须学会课堂留白:一是时间留白,即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探讨;二是思维留白,即减少指示性话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价值干预。表达型课堂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为在传统的接受型、指令型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或琐碎问答、统领控制课堂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了学生语用时间的缺失,学生内部思考、外在表达能力的缺失。教师对课堂控制越强势,学生的“被思维”和“被学习”也就越厉害。

《鞋匠的儿子》一文教学,我以导学单的方式引领学生个体先学,又在课堂教学中,以“初读,说读懂的话”“精读,说发现的话”“练笔,说创造的话”板块推进,目的正是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交流、表达的时空,鼓励学生在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遇中,在与同伴交流中,在与老师对话过程中,在特定的任务情境、教育语境中,逐渐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附:导学单

1.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初读,说“读懂”的话。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简要写一写。

3.细读探究,感悟发现。

(1)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勾勒他们的心路历程吗?

(2)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与林肯的演讲息息相关。细细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你觉得他的哪些言行特别巧妙?在书上作作圈画、批注,写下你的发现。

4.你想更多地了解林肯吗?可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三、实现表达生长

表达型课堂以大板块推进教学,教师由台前退至幕后,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只要学生大胆表达、充分表达即可,教师就可以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为避免学生的表达只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低水平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推进中,应充分预设学情,对话题展开中学生思维与表达上或许存在的困难作充分预估,这样,课堂中一旦发现学生思维受限或表达受阻,便可及时出手,进行点拨引领,促进提升。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笔者预设“走进并再现参议员的内心”和“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词,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可能是难点。果然,在第一板块“说读懂的话”理解参议员们的“尴尬”心理,学生只会套用原文中的话语泛泛而谈,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笔者适当补充了“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高领袖、三军统帅”“林肯与以前历届总统(例举)身世对比图”等事实资料,然后引导学生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补充资料,角色转换说一说:如果你就是参议员,你心里会怎么想?这样,学生对参议员们的尴尬心理就有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表达,也为第三板块的练笔,撰写“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埋下了伏笔。

再如,第二板块“说发现的话”教学中,教师抛出了“三段演讲,既不华丽,也不深奥难懂,却为何具有如此震撼人心、扭转局面的力量?看似平常的语言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智慧和魅力?”这一开放性话题,学生在个体阅读批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大堂交流也确实能谈出自己的发现,但是,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尚处在“散点状”和“原生态”,而且,学生更多能发现和体会到的,是林肯的人格魅力,对于林肯演讲的表达特色则关注不够。这时,教师就需在肯定学生已有发现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引领:“请大家将林肯的三段演讲连起来读一读,想想林肯的三段演讲究竟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核心观点?”进而发现林肯的演讲魅力之一:核心观点鲜明坚定,针锋相对。至此,教师继续追问:“林肯演讲时,观点坚定鲜明、针锋相对,但在演讲的态度、语气、方式方法上,有没有以牙还牙、咄咄逼人?”学生很快说出林肯的演讲魅力之二,是态度方法诚恳谦逊,刚柔并济。而且,正是林肯“在原则性问题上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寸步不让”和“宽容大度、谦和挚真、倡导平等”等态度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演讲智慧与人格魅力如此相辅相成,让本想羞辱他的参议员们不得不由衷折服,最终化为一片赞叹的掌声。

这样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获得了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表达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绪论7.

[4][5][6]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104.104.

责任编辑:石萍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Speech Recep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LI Qin

(Luos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87, China)

Key words: speech reception; speech production; topic

作者:李勤

第二篇:彰显设计艺术,发展言语智慧

【摘要】言语智慧是对语言进行感知、记忆、思维、体悟、涵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认同和技巧的综合。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己任,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经历丰富、重组、生成的思维过程,从而生长言语智慧。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为文本内容而教、不为丰富信息而教,而要剑指“言语智慧”,夯实语言能力。本文提出要对接文本价值,铺陈言语智慧的探寻空间;凸显动态设计,营造言语智慧的思维场域;呈现开放质态,架设言语智慧的对话平台;链接实际生活,设置言语智慧的表达渠道。

【关键词】文本价值 动态设计 开放质态 链接生活 言语智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教授在其论著《言语教学论》中,对“言语智慧”从心理学层面上进行了诠释:言语智慧是对语言进行感知、记忆、思维、体悟、涵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认同和技巧的综合。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己任,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丰富、重组、生成的思维过程,从而生长言语智慧。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为文本内容而教、不为丰富信息而教,而要剑指“言语智慧”,夯实语言能力。

一、对接文本价值。铺陈言语智慧的探寻空间

任何一篇教学设计都应该有鲜活、丰富、可感的文本资源,脱离文本的教学设计是不存在的。教师在整合设计时,需要从文本中开掘、解构教材文本中的丰富语境,并从中提炼与学生言语能力匹配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探寻秘妙,进行表达实践,自动生成言语智慧。

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承载的价值和意蕴也是完全不同的,所形成的教学张力自然也会大相径庭。言语智慧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看似司空见惯的语言,感受到与别“一”处完全不同的内涵。比如《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都没有了尽头”,“痛苦”一词学生并不陌生,但很多学生仍旧将其停留在“切肤之痛”这一最原始的层面上。结合文本语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对看似理解的“痛苦”一词进行深入、多维解读:(1)“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押到高加索山上”“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感受失去自由的痛苦;(2)“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感受身体备受煎熬的痛苦;(3)“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感受循环往复的痛苦。经历三个维度、浸润于三个场景,学生对于痛苦的理解,就不再是“疼痛”的原始认知,而是分别从身体、自由和重复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体认。

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感受,学生品读着、内化着、表达着,将“痛苦”一词真正地植入内心世界。纵观这个板块的教学,教师切合文本内容,在课堂中营造出丰富而浓郁的人文情境和表达场景,将学生的身心完全浸润在独特的言语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思维力、想象力和情感力,对文本语言形成全面而独特的感知与体悟,催生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

二、凸显动态设计,营造言语智慧的思维场域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设计都是连续不断的链条状,一副僵硬、刻板、静态的面孔,缺乏灵动感和技术感。真正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应该打破链条状的结构模式,以板块状呈现,要给课堂满满的空间,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动态化的多元设计,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解构文本的对话主题,使得原本静止而刻板的文本信息,成为学生整合运用的思维素材,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课文主要描写了院墙上爬山虎叶子、根的外形以及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编者将叶老的这篇文章编排在这个单元的原始用意,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篇文章层次清晰,内容一读就懂,但所渗透出来的观察方法,则是学生所不能自主发现的,而教师又不能直接告知。教师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如果将叶圣陶爷爷的这篇文章,拍摄成一个介绍“爬山虎”的小视频,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拍摄?受当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学生一听拍摄短视频兴趣十足,纷纷从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入手,揣摩、还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观察视角和状态。比如描写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是“远远地望”,就可以先用远镜头,将爬山虎的整体拍摄出来;描写爬山虎根部的语段,一定是作者“靠近细看”,就可以用特写的镜头,细致、深入地拍摄;而描写爬山虎爬行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作者“连续不断”地观察,拍摄视频就需要持久关注,选择有变化的内容来展现。

教师所设置的“拍摄视频”方式,展现了一个动态化的设计理念,将课文中的内容和信息转化成为学生历练能力和智慧的资源。学生自主发现言语表达的翔实、精准,源自作者不同角度地持续观察,言语智慧就在积极运转的思维场域中自然形成。

三、呈现开放质态,架设言语智慧的对话平台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带得走的能力”。教师从专业性视角出发,解读文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独特的言语形式和有价值的语言现象,但这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全部,教师的解读应该进行必要的选择,才能研制出适切的教学内容。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听得见、听得懂、能内化呢?教师采用开放性设计,将言语精妙还原到言语智能的创生境界之中,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最深刻之处,生发出全新的价值意趣,促进学生言语智慧蓬勃发展。

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一文,很多学生读了课文,稍加思考,就能发现这篇文章以小鸟在屋内胆子逐步变大为明线,却很少有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对小鸟倍加呵护和宽容是蕴藏其中的一条暗线,鸟为文本之形,而人则是这篇文章內在之神。为了让学生能够穿越文本外层的樊篱,将思维直抵文本内核,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设置了这样极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1)自由阅读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语段,并圈画出关键字词,梳理出小珍珠鸟从胆小到胆大的变化过程;(2)辨析思考:大鸟都非常害怕人类,为什么这只小珍珠鸟却丝毫不惧怕作者呢?引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呵护和宽容;(3)再读描写小珍珠鸟在屋子里的所作所为,想象并补充小珍珠鸟每每做出一次出格的行为之后,作者可能是什么态度,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的思维就此打开,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人物的情感,想象人物的言行,与文本人物形成了深入而多维的对话。

这样的设计,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就不再停留在文本内容中纠缠,而是通过立体而深入的对话,将学生的认知与文本人物进行了直接对话,不仅感受到文本表达的主题,更洞察了作者在言语形式、结构布局上的独特构思,言语表达智慧自然“水涨船高”。

四、链接实际生活,设置言语智慧的表达渠道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没有生活的浸润,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没有源头的活水,言语感知和表达都会失去通道。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连接生活,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在体系,把握基础性目标,在链接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读写情境,提升学生在阅读感知之后的表达能力。

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作者老舍描写了自己初入草原所见到的美丽景象和感受,并着力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盛情款待的场景,从迎接到寒暄,再到接待,最后到送别。作者有详有略地展开描写。其中,最后的送别作者着墨较少,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将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不舍,简练而明了地展现了出来,画面之鲜活、情感之浓烈,呼之欲出。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读写迁移: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感人的送别场面?可以是自己送别他人,也可以是他人送别自己,将当时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这种借助于生活化情境搭建的读写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深化对文本情感和主题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生活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为自身言语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支撑。

言语智慧是语文教学关注的重要范畴,但学生无法评价自己的自主阅读获得。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课前的教学设计,营造探寻场域、对话场域、思维场域和读写场域,让教学设计剑指言语智慧,让学生在浓郁的场域氛围中感知、历练、洞察、表达,更好地为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基。

作者:黄艳萍

第三篇:浅谈非合作性言语引发的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

摘要: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是发生在婆媳之间言语上的某种抵触或争论状态。合作原则是日常言语交际需要遵守的言语准则,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会产生言外之意,这层言外之意在特殊语境下便是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引发语。遵守合作原则会适当地避免或缓解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非合作性言语 合作原则 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

一、引言

“所谓冲突,就是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因其见解、利益、原则、目的等不同所引发的某种抵触或争论状态。”[1]这种状态如果体现在言语上就是冲突性言语事件。冲突性言语事件是日常交际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根据言语行为产生主体的不同,冲突性言语事件可以分为夫妻间冲突性言语事件、同事间冲突性言语事件、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陌生人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等。本文涉及的是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在婆媳之间的交流过程中,由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立场、视角等,双方就会出现异议、争论、反驳等不统一的言语行为,并会导致一方阻止另一方具体行为的实施或者导致双方话语的中断。导致婆媳间冲突言语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导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不遵守合作原则的言语(本文称“非合作性言语”)在某些语境下就会引发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言语事件。婆媳之间由于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有言语行为上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没有建立起合作的语言关系。本文主要分析非合作性言语是如何引起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以及如何从合作原则的视角避免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

二、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格莱斯(Grice)提出的言语交际准则,原则要求言者所说的话语要适量,要与交际的话题相关,符合当时的语境。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量的准则要求言者的话语要包括足够的信息,但不能多于交际所需的信息。质的准则要求言者的话语要具有真实性,不能说自己认为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关联准则要求言者所说的话语要和交际目的有一定的关联性。方式准则要求言者的话语是清晰明了的,要避免晦涩、歧义,要简洁有逻辑。言者按照合作原则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听者按照合作原则来理解言者的语义(即假设言者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言者所说的话语并不是完全符合合作原则的,这时便会产生言外之意。而这层言外之意有时就是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导火索,即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引发语,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便是典型的事例。本文主要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引发语,语料主要来自以婆媳关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三、非合作性言语引发的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种类

本文主要根据婆媳间冲突话语的产生原因进行分类。按照婆媳双方冲突话语违反合作原则的四个不同准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将婆媳间冲突话语分为以下四类:违反量的准则冲突话语、违反质的准则冲突话语、违反关联准则冲突话语和违反方式准则冲突话语。

(一)违反量的准则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量的准则要求婆媳双方的话语中要含有适量的信息,不要少于对方需要的信息,也不要多于对方需要的信息,要掌握好“量”。信息量少,会让对方觉得不够热情;信息量多,会让对方产生厌烦,让对方觉得是有意想在话语上压倒对方,想争夺话语权。“只要交际一方的某一言语行为威胁到另一方的身份、地位、价值观等,类似行为就是负面的。该行为的负面性越大,威胁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就越可能引发交际主体之间的话语冲突。”[1]

例1 简单:我突然想到您现在平常都去哪里买菜啊?

婆婆:就在那个弄堂口的那个小菜场啊!挺方便的,特别近。

简单:您以后还是不要去那儿买啦!

婆婆:什么意思啊?我没听懂你说的。

简单:妈,你是不是经常在家做那个鳝丝啊?

婆婆:对啊!

简单:我跟您说以后这个黄鳝是绝对不能进家门的……

婆婆:不会的……

简单:这怎么说呢,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婆婆:鸡翅又怎么了?

简单:哎呀……

婆婆:那猪肉呢……

简单:……要是那个健美猪就太缺德了。

婆婆:那简单,那你说这一桌子的菜,哪一个可以吃啊?算了,我呢,我老了,可能外面的行情我拎不清楚,以后你们自己想吃什么,你们自己买,我可以不做!(《小爸妈》)

例1 中的媳妇(简单)和婆婆对话的第一个话论,一问一答合乎合作原则,而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媳妇接连不断地谈及不能吃的菜,本应适可而止时,却不停地说下去,所说的话语远远超出了婆婆需要的信息量,让婆婆觉得媳妇是在有意为之,表面上是在谈论菜,实际是媳妇在对婆婆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让婆婆内心产生了不快。于是,过量的话语及其产生的言外之意引发了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例2 婆婆:其实一家人用不着这么客气,不过呢,你倒是真的应该关心关心大良了。

吴芮:啊。

婆婆:比方说,你知道大良哪件衬衫该洗啊,哪套西装该烫了……作为妻子啊,不管你是在家里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还是像你这样在外面做事业的职业妇女,首要啊,还是要关心你丈夫。

吴芮:对对对,妈,你说的真对。

婆婆:……凡事不要自作主张,多来问问我,自己的儿子,我是不会嫌烦的……大良是最不喜欢吃菜里的配料,小的时候啊,我都是一粒一粒地给他挑出来的,这就要看你有没有工夫和耐心了……(《麻辣婆媳》)

例2中的婆婆在教媳妇(吴芮)如何照顾自己的丈夫,而从双方话语的信息量来看,婆婆的话语信息量明显超出了媳妇话语的信息量,也即媳妇成了婆婆的听众。而这种说和听的关系并非是建立在双方完全自愿的前提之下,婆婆是主动地说,而媳妇是在被动地听。这种双方信息量的不平衡在本质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即婆婆的话语信息量超出了媳妇需要的信息量。这些过量的话语引起媳妇的不悦,言外之意就是媳妇没有照顾好儿子,于是造成了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言语事件。(例2中的对话内容主要是冲突性话语的引发语,不是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全部)

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中的“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双方的话语的量出现严重失衡时,其中必然有一方话语过量,或者是另一方话语严重不足,这样有时就会引起冲突话语的产生。大多数的婆婆认为自己在家庭成员中的地位要高于媳妇,因此便觉得自己应该拥有话语权。而大多数的媳妇会坚持人人平等的观念,认为婆媳共同拥有话语权。在双方坚持这样的观点下,如果婆婆唠叨着让媳妇做某些事情或指点媳妇做某些事情,媳妇心理便会觉得不舒服,说出的话便带有冲突性,于是双方的交流就成了冲突性言语事件。

(二)违反质的准则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质的准则要求婆媳间交流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不能欺骗对方,说话不要信口开河,要说有依据的话。

例3 小雅:哎呀,伯母比鸿俊说的还要年轻哦。

婆婆:真不愧是大堂公关,真会说话……

……

小雅:伯母,这个房间我用员工特惠,只要半价就可以啦。

婆婆:谢谢……

……

婆婆:没事,工作要紧,谢谢你啊,让我跟儿子单独的午餐……(《婆婆来了》)

例3中的婆婆和媳妇(小雅)交流的第一个话论,婆婆和媳妇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不真实的信息。媳妇说婆婆年轻,不是真的认为婆婆年轻,只是说的客套话;婆婆说媳妇会说话,也不是婆婆的真心话,并不是在夸媳妇,是在挖苦媳妇。双方彼此的非真实性话语,折射出了双方关系的陌生化,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家人的关系,而例3中的对话却恰恰相反,于是导致了双方矛盾的出现,便出现了以后话论中的冲突性话语。通常情况下,婆婆和媳妇具有不同的世界观,而所生长的时代又不同,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便会导致婆媳在日常交流中产生冲突性的言语事件。

例4 婆婆:娟儿呀,你吃点菜,光吃肉咸。

丽娟:不咸。

……

亚平:妈你别光喝粥呀,吃点肉呀。

婆婆:不不,我不吃,我不馋,我少吃一块儿我儿子就多吃一块儿,这是当妈的心哪,真的不吃,我真的不吃。

丽娟:(心里想的是你要真是当妈的心,就说妈不喜欢吃肉好了,说这种话不是明显说给我听的吗……)饱了,吃不下了,你们慢慢吃。(《双面胶》)

例4中婆婆和媳妇(丽娟)交流的第一个话论,婆婆的话并不具有真实性(后面的话论中婆婆的话便是有力的证据),肉实际上不咸而把肉说成是咸的,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媳妇不应该吃那么多的肉,应该让丈夫多吃点,于是这句虚假的话语引起了媳妇的不愉快,产生了之后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三)违反关联准则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关联准则要求婆媳之间的话语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双方的交谈要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不要说与话题不相干的话,不要说对于当前话题来说没有意义的话,在没有必要开始一个新的话题时,不要随意地引出新话题,尤其是对方不愿提及的话题,否则很容易引起双方的冲突。

例5 (饭桌上)

……

婆婆:熟能生巧,主妇的厨艺都是要练出来的……

小雅:如果鸿俊回来的话,我一定会加重这两种调味料。

婆婆:我是在为你担心。鸿俊今天送我去超市的时候,这一路上不知道多少女孩子打电话找他……

小雅:(看着电视剧)这个媳妇怎么这么有修养啊,无论婆婆怎么打骂她,她还是忍气吞声的,太佩服了。

婆婆:我得跟你学习呀,这,你这吃饭一心都能几用……

小雅:我从小就这样!

婆婆: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婆婆来了》)

例5中,婆婆在跟媳妇(小雅)讨论厨艺的问题,实际上是婆婆在批评媳妇的厨艺,媳妇在看电视,假装没听见,并在自言自语,而媳妇自言自语(表面看是自言自语,实际是故意说给婆婆听的)的内容跟厨艺并不相关,也没有对婆婆所说的话进行相应的回应,这违反了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自言自语的内容产生了言外之意,即媳妇对待婆婆的打骂不应该忍气吞声,于是导致了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例6 吴芮:呦,妈……看来给孙子买东西,就是不嫌心疼啊!

婆婆:应该应分的事……

吴芮:我没说您错,我是说您做得还不够!干吗让孙子还去住那破烂四合院啊?索性接回来算了。看得见,摸得着,免得晚上做梦想得慌。

婆婆:吴芮,我想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

吴芮:好啊,您想跟我谈什么?

……

婆婆:你说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啊?(《麻辣婆媳》)

例6 中的媳妇(吴芮)和婆婆在交谈婆婆给孙子(儿子与前任女友所生)买东西的话题,在第二个话论中媳妇无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话题,即孙子住房的问题,这对于第一个话论来说是不相干信息,而且对于婆媳的交谈来说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婆婆不愿媳妇提及这个话题。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是婆婆也应该好好关心自己的媳妇。于是由于这个不关联的内容引起了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四)违反方式准则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方式准则要求婆媳双方的对话内容是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不要故意说让对方觉得晦涩难懂的话语,说话方式要简洁,不要含有过度的修饰语,话语内容要清晰、有逻辑,不要语无伦次,不要故意说让对方听起来有歧义的话,话语的内容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例7(亚平来到医院看母亲气色不好,要替母亲值夜班。母亲心疼儿子,坚决不同意。)

婆婆:不行,你,你男人不睡觉能得病,你知道不?你工作那么忙,哪有空啊你?不行,不能留这儿。

丽娟:亚平,这样吧,请个男护工吧。一个月800块,医院里有,我不是,我不是不愿意守夜,主要是我是一个女同志,爸爸半夜起来上厕所,我不太方便,不好跟到厕所吧。

婆婆:那怕啥呀,自家儿媳妇,再说,你爸他也不上厕所,他睡得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咳嗽两声,就是解手,你看这边,这不是有那夜壶吗,你递给他就行了……

丽娟:(不说话,心想凭什么你儿子上班就累,我上班就不累)……

婆婆:要不这样吧,我值两宿,你值一宿,好吧,那个啥,我就替亚平那宿……

丽娟:什么就这么定了,我不同意……(《双面胶》)

婆媳之间的交流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关心的基础上,说话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在第一个话论中,婆婆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儿子的关心,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关心爱护儿子的表现。而在第二个话论中,婆婆在提及媳妇照顾病人时,却没有设身处地地替媳妇考虑,婆婆的话语没有建立在尊重媳妇的基础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是媳妇应该比儿子付出更多,这层言外之意引起了媳妇的不满,于是导致了婆媳之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

例8(公公厂子不给报销医药费。)

丽娟:我就不明白了,你是不是和你姐姐串通好的,让我回家骗钱的呀……

婆婆:……我们不是故意骗你的钱……你还是人吗,你呀。

丽娟:你说什么?我不是人,你是人对吧!你老公快死了,叫你卖房子,你死活不肯。你这就算是个人了是吧,我提醒你啊,你老公现在躺在医院里面的钱是我妈妈出的,要讲做人的话,我觉得我们全家谁都比你有资格讲做人,谁都比你有个人样……

婆婆:你,你,你……(晕过去了)(《双面胶》)

例8中,婆婆和媳妇的交流中没有做到互相尊重,说话的方式没有遵守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双方话语中的内容严重地破坏了对方的自尊,是一种面子威胁性行为。双方交流的言外之意即婆婆没有做好婆婆应该做的事,媳妇也没有做好媳妇应该做的事,这层言外之意导致了婆媳双方心里的不愉快,于是产生了冲突性言语事件。

四、如何避免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

“追求人际和谐是人类理性的重要体现。为此,交际主体采取措施避免或消除冲突,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一种常态。言谈会话中也自然存在一定的语言手段,可用以缩短人际之间的社交距离,以便在实现交际目的的同时更好地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或维护现存的人际关系。”[2]婆媳之间的和谐是人际和谐的一部分。避免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对于人际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引起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无法避免的,如利益的冲突、世界观的不同,而非合作性言语引起的话语冲突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加以避免的,抑或是可以减轻冲突的程度。第三部分分析了婆媳间冲突话语产生的原因,在了解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这一部分讨论如何从合作原则的视角避免这种冲突性言语事件的产生。

言语要适量。婆媳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言语中包含足够的信息,既不要“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不给对方表达的机会,也不要“少言寡语”不愿交流,让对方无法获得想要的信息。如,例2中的婆婆可以减少话语的数量,给媳妇说话的机会,让双方能够平等地交流,互相交换内心的真实想法。

言语要真实。婆媳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要确保自己言语中的内容是真实的,不能说欺骗对方的话,尽量少用反语。真实的话语可以拉近婆媳之间的距离,增进婆媳之间的感情,减少婆媳之间的隔阂。如,例4中的婆婆看不惯媳妇的做法,但婆婆首先要做的是客观地考虑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偏差,在确保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情况下,再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便会引发双方的冲突性言语事件。

言语要有关联性。双方交流的信息内容要有关联性,不要答非所问,或者故意转移话题,双方要确保交流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不要一方在谈论一个中心思想,另一方在谈论另外一个中心思想。如,例5中的媳妇应该耐心地倾听婆婆的讲话,如果认为婆婆的话说得没有道理,可以耐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婆婆,不应该对婆婆的话假装没听见而引出新话题。

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双方要注意各自的说话方式,要互相尊重对方,说话要简洁,尽量不要啰里啰唆,说话要清晰,尽量不要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话语内容要清楚明了,不要使用晦涩的词语,要以对方能够听懂为目的。要注意言语的逻辑性,使交流的内容有序地开展。如例8中的婆婆和媳妇的对话应该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不应该说出伤害对方的话语。

五、结语

化解婆媳间的言语冲突是交际主体努力实现的永恒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对于婆媳之间的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和谐都有深远的意义。合作原则是日常言语交际需要遵守的言语准则,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会产生言外之意,这层言外之意在特殊语境下便是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引发语。遵守合作原则会适当地避免或缓解婆媳间冲突性言语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冉永平. 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01).

[2]冉永平. 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外语教学,2012(07).

(作者简介:骆洋,女,硕士研究生,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戏剧文学、戏剧话语分析)

作者:骆洋

上一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