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以探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重从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出发,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开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完成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研究,以求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篇: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

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

【摘 要】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从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结合达州区位和产业特点提出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战略

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世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与我国政府多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一致,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

一、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1)低碳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低碳城市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新的规划、实施和监管制度的确立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低碳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平衡发展。由于达州城市特点,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等因素,达州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制度的设计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当前的达州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当前的达州城市治理制度没有将低碳的目标纳入进来,因此,达州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因此,达州城市的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路径,低碳城市不仅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经验实践,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带来的是城市发展观上的变革,是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同时,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城市治理机制在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方面功能不健全。(3)达州工业能源消耗增加伴随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些年达州城市中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工业、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达州工业基本状况:主要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塑料制品业为主,目前已形成天然气、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达州工业效益方面,实现利润高位走低,企业经济效益不佳;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可以看出达州工业发展的局限:主要工业企业属于能源型工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能源利用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设达州低碳城市已迫在眉睫。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1)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低碳经济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低碳经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社会活动的低碳化,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排放乃至零排放;第二,低碳经济要实现社会活动全过程的能源消费低碳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用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减排、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2)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界定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金石,2008)。总之,低碳城市就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以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支撑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达州城市的产业和区位特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城市。

三、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达州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素有“川东明珠”之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四大名城——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使达州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尤其是距重庆市相对较近,使达州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辐射源;达州市还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成渝经济带,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立足达州市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布局,建设达州低碳城市的路径如下:

1.“绿色”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达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绿色建筑”规划。第一,产业规划。达州素有西南气都之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及煤炭资源,并且是川渝鄂陕结合部交通枢纽。所以一直以来,达州经济都是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求实现达州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经过长期努力,达州在工业和能源基地的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滞后了。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交通规划。达州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应当有效促进城市其他经济部门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城市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正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从规模上更加大了城市交通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排放强度。因此,需要将低碳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发展之中,提升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水平,减少城市交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交通部门的排放水平。第三,“绿色建筑”规划。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群众居住质量水平、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城镇民用供暖节能改造;打造绿色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新模式和兴建光伏民宅社区工程等。

2.“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共同参与。发展低碳城市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为,而是公共治理的三方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第一,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领导、指导、引导的作用。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从而展开相应的城市规划,并同本地的企业和公众合作,同上级政府、其它城市合作,甚至同国外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多方合作,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第二,企业是执行低碳经济的主体,要为达州发展低碳经济争当表率;社会组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推手,要为达州发展低碳经济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尤其是达州的工业企业又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是达州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市民是落实城市低碳经济的参与者,要为达州建设低碳城市发挥积极参与作用。民众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及促进家用技术革新,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3.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为获得低碳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

4.资源回收利用。在废弃物处理问题上,要求实施市政垃圾的处理程度和回收水平达到100%;所有的开发建设应当通过规划设计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处理本地区的垃圾废弃物时,应当考虑如何将其作为燃料,获取生态城镇的热能和电能资源。例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走3R(Reduce,Reuse,Recycle)即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www.xinhuanet.com/.2010-10-27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3]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Z].国情报告.2007(29)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自筹经费项目《城镇化背景下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机理与路径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编号:11SB228)。

作者:张红芳

第二篇: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以探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重从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出发,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开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完成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研究,以求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措施探讨

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就必须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探讨研究。然而,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以探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求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相关学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的同时,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稳步发展。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产物,主要是指通过低碳建设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理念的结合,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趋向低碳化,进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的目的,进一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先,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可行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恰恰是每一位居民所期盼的。除此之外,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体系和相关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次,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高效性。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居民居住的较为集中,人口密度较大,能源系统具有极其高的效率,加上转换系统以及流转系统具有较高的效率,所以低碳生态城市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再者,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和谐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可以实时督促公民保护环境,提升公民的道德觉悟水平,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生产为我国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城市规划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直接降低了人们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其次,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規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大的降低了人们对生态城市的保护意识,这对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极其不利的。再者,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反过来,城市发展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实时的科学反馈,二者相关作用彼此影响,进而共同促进城市进步,然而我国当前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不能进行良好的相互协调,进而拖慢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最后,由于城市规划中没有考虑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直接导致了我国大量的历史文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行为,这对于保护弘扬我国历史文化是极其不利的。

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战略

1、绿色建筑规模化

绿色建筑规模化是开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绿色建筑规模化工程要求无论城市建筑的規模大还是小,都必须采用绿色建筑,且必须按照绿色建筑建设标准严格规范施工质量,尤其是政府资助建设的城市建筑,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公共建筑、商用建筑等也可以参照绿色建筑建设标准,进而起到全面规划绿色建筑的作用。

2、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绿色生态体系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且地势较为复杂,南北方温度差异较大,因此在对低碳生态城市进行归化建设中,必须考虑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气候温度等差异,进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体系,争取做到因地制宜。比如,我国南方的阳光充足,相比于北方而言,温度更好,因此在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时,可以考虑采用遮阳的方式,减少建筑物的曝光。由于南方温度较高,可以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的方式上下班,对绿色自行车道进行良好的规划建设,确保市民的人身安全的同时,降低交通能源消耗,进而进一步保护城市能源。

3、建立绿色交通系统

科学、有效的绿色交通体系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中之重。在进行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中,工程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交通方式具有的交通运输特点,进而合理规划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路线。再将城市居民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喜好进行统计,确保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性。将大量地面公交进一步与自行车的车道、绿道紧密结合起来,把轨道交通、地面的公交与慢行系统完美组合在一起,做到紧凑节约。进而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进行交通运输安排,简化交通路线的同时,尽量降低城市运输的能源消耗。

4、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中,要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注重对生态区域和自然斑痕的保留,优先保障绿地公园用地。采用新型技术,不断推进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进而进一步减小防洪压力。除此之外,还要对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进行深入控制,从污染的源头抓起,严格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和废气进行把关,尽可能的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深入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结束语:低碳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从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建设地方特色绿色生态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高能耗工业项目等方面出发,可以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进而不断完善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进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的目的,进一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涂菲 俞希楠

第三篇: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化解城市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目前的低碳城市实践来看,虽然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但还存在着发展模式趋同、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性不高、减碳的长期性与地方短期政绩观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向低碳化转型,本文从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坚持低碳化发展、企业低碳化生产、市民低碳化消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低碳城市建设;困境;对策

文献标识码 A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革命浪潮,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正面临着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营建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36.22%,2011年达到51.30%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同时,能源利用的低效率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5.48%,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58.84%,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的3.5倍。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垃圾处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均凸显出我国城市建设的脆弱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带给城市的威胁越来越深刻,传统发展模式并没有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城市是保障城市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工业化基础,三产结构偏向“高碳化”,具有显著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高出发达国家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发达国家10倍以上。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瓶颈”,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的艰难抉择。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化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危机,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还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基本趋同

国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遵循综合型低碳城市模式建设的案例,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建设项目已被搁置,目前发展较好的是以保定为代表的立足新能源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产业主导模式和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代表的新区示范城模式。保定以“中国电谷”和“太阳能之城”为核心战略,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已具备了系统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材料、电力电子与电力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和高效节能设备等6大产业体系,建成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电设备制造等3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新能源产业占保定市工业的比重约为14%,已成为该市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撑。2007年以来,通过在保定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实现了居民小区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营、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来引导城市低碳化建设,在保定已初具雏形。

纵观全国,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多半是“保定经验”的推广与运用,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如德州提出打造“中国太阳谷”,南昌提出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雷同的低碳城市发展定位,反映出低碳城市建设是由地方政府本身主导的,缺乏社会其他力量的参与,更缺乏中央政府的引导与统筹规划,极易引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二)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高

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以及深圳光明新城,现阶段也是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焦点,但都发生在城市新区较小的空间内,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较低。根据国际经验,低碳城市建设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而我国地方政府更多的是着眼于新城区、新兴产业的建设,忽视了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问题。不少城市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却仅仅引入了新能源产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环节,这种看似低碳的建设方式,实际上是增加了碳排放。

(三)减碳的长期性与地方短期政绩观不一致

温室气体虽然是一种变相的污染物,但不会直接、快速地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一个目光长远、行之有效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显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远远超出了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不会对其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减碳的长期性与地方短期政绩观不一致,导致地方政府不重视碳排放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统计、普查与核算工作。由于碳排放“家底不清”,地方政府也难以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考核性高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当国际局势扑朔迷离,中央政府无法作出明晰的减排承诺与计划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就往往遭到搁置。

三、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两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应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既不能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也不能牺牲发展换取环境,而应当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置于同等地位,综合考量其发展途径、建设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公民、市场三方共同参与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主要集中在能源、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并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及城市化发展阶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低碳发展策略。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立法和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由此可见,综合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工程。它既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一的市场行为,而是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一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作用,又要充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作用,还需要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二)中央政府统一筹划,应对碳排放的外部效应

低碳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的城市发展也同样遭遇了碳减排“瓶颈”。由于美国各州政府的独立性较高,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会导致投资一收益分析失效,地方政府很难有效权衡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投入和效益,从而产生决策障碍。温室气体减排的配额和期限,涉及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统治下的众多利益集团,因而备受争议、进展迟缓,单纯靠市场交易机制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许多高碳企业、项目及设施选择从限排区域向外转移,有的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碳排放的外部效应难以核算、难以避免,这一点对我国也不例外。所以,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与部署。一是对外设置进入壁垒,防止在吸收外国产业转移时,过多地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或项目。二是对内设置进入壁垒,避免出现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外溢”,防止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搞低碳经济,而经济后进的地区借机放大传统工业经济,避免造成“10个低碳城市建设起来,20个工业城市带动起来”的局面。三是抑制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各地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实践中,要坚决抵制粗放型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地方政府不理性的投资冲动,避免出口绑架低碳产业,避免我国再次成为低碳技术的“世界加工厂”。

(三)地方政府应以低碳理念规划城市发展

地方政府应坚持以低碳理念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土地、空间、资源进行配置的重要手段,具体包含低碳产业规划、低碳建筑规划、低碳交通规划等方面。要改变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运行模式,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碳排放标准,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如公共汽车、地铁、轨道交通等,以减少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第三,要大力推广建设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第四,地方政府还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步实现低碳生产

在经济挂帅的年代,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较少考虑对社会、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既可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生产低碳化,从短期来看,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效率;从长远来看,则对应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向集约型转型升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工业环境保护理论依次经历了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三个阶段。在末端治理投资巨大、弊端重重的沉痛教训下,企业开始探索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染的产生,融合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理念,力图在产业系统中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资源”的循环途径,实现工业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生产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可见,循环经济的目标与生产低碳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是实现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

(五)市民转变消费观念,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有调查资料表明,近80%的环境压力来自于食品与饮料制造、建筑与运输三大行业,不仅商品的生产环节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燃料的消耗同样会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在消费高碳产品、高碳运输方式的同时,间接消费了供应这些产品、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源,导致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急需市民的配合,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而是为了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资料消费水平,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若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提高物质消费水平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时,限制奢侈浪费行为,拒绝“炫耀性消费”与“一次性消费”,培养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低碳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又是再生产的起点。若消费者具有保护环境与气候的理念,则会引导企业的生产理念向低碳方向转变。低碳消费观念的宣传与普及因而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责任编辑:李小玉

作者:章立东

上一篇:财经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农业科技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