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宜居新型城市建设

2022-11-04

第一篇:低碳宜居新型城市建设

推进新型城市化 共建更宜居家园

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于4月23—24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市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大、规格高、内容多、形式新,来自8县(市、区)领导、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部分村支部书记,以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共近1000人参加了会议。朱书记、谭市长两位领导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与会同志除了观看专题片、到现场参观、听取有代表性的8个单位发言外,还围绕朱书记的讲话和《加强梅州市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梅州市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3个文件,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这是在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一次求真务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动员会,更是一次查找差距、谋划未来,推动工作的现场会。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当前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要学习任务。

朱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对推动转型升级,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提高干部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明确提出了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求我们从规划引领、主体功能分区、重点区域建设、客家特色乡村、环境整治、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十分符合梅州的实际,是这次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这次宣讲的主要内容。

一、准确理解梅州新型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纵观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形态无非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关于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但相对于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它至少有三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其二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其三是破除二元、推进一体、创新发展。美国《商业周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思想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四周盲目扩张,大量失地农民涌向城市,城市人口膨胀,农村人口锐减。这种以牺牲农村利益来推进城市发展的模式,这是传统型也就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硬伤,绝对不是现代的、新型城市化的本义所在。朱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梅州的新型城市化,不是“城市农村化”,也不是“城镇化”,而是按照城市化、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城区,高质量整治规范好乡村,“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大公园”。可见,我市提出的新型城市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是范围内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梅州的新型城市化范围更广,包括城区和广大乡村,内涵更深,不但包括一地方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状况,而且包括该地的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水平,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体现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朱书记在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梅州新型城市化的蓝图:即用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样板,让我市干部群众逐步生活在森林里的宜居城乡,让大家更加幸福和自豪。如此美好前景、光明前途、远大前程,非常值得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骄傲。

二、深刻领会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建设新型城市化工作,尤其是汪洋书记,到广东工作不久,就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农村、宜居乡镇为龙头来改善民生”,做到“市市都有天堂,乡乡都有新村”,并多次就此作出指示。接着,在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省委省政府又把建设宜居城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随后,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美好家园”的宏伟蓝图。为此,省里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和《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建设宜居城乡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措施要求,并决定从2010年起,每两年对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排名。去年12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水平的若干意见》,随后专门召开了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汪洋书记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化工作的认识,将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以城市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我市的这次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统部署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第二,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提升梅州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城乡的宜居程度,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扩大了城镇规模,优化了城乡环境,打造了一批城市名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化发展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朱书记在会上严肃地指出的那样,我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干部群众环境意识薄弱、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城乡建设缺乏个性、公共服务不够配套完善、城市化水平不高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市的新型城市化、宜居城乡建设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南宁、洛阳等地相对比,是远远落后了。南宁、洛阳通过加快城市化步伐,打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在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南宁市,从2006年才真正起步,短短五年时间,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大跨越。朱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先进和落后不是永远的,梅州与这些先进地区相比,虽然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蓝天白云和清风碧水正日益成为大城市的稀缺品,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就一定能够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传统的城镇化为新型的城市化,进一步擦亮梅州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金字招牌”,不断提升梅州的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广东梅州山水人文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创新转型升级,创新实施“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战略,新一届市领导班子创新提出了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市人大六届二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决定》。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是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我们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既不能片面理解成单纯搞旅游,也不能片面理解成是纯粹搞文化,而是以文化与旅游为牵引,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既保护环境又振兴经济,既传承文化又创新转型,既幸福市民又快乐游客。通过推动新型城市化,将有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优化生活和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产业进驻和高素质人才落户,为梅州带来更多的新理念、引来更多的好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吸引更多的游客,盘活资源、激活资本,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

第四,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提升梅州干部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市化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据专家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将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新增投资6.6万亿元,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1.4个百分点,住房消费将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二者综合相加,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就我市来分析,若以全市总人口500万人的基数来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增加近5万城镇人口,将大大促进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对改变城乡面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城乡建设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将有效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暴雨内涝以及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城乡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亮起来,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品味高雅、充满人性关怀的宜居家园,让广大群众出行更方便、饮食更健康、居住更舒适、邻里更和睦,共享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三、全面掌握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梅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魅力城市、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森林里的宜居城乡,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朱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低碳生活”理念,注重“大分区、小混合”,以梅州城区为核心,以七个县(市)城区为重点,科学谋划市域发展,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富庶山城、美丽新城、文化名城、国际慢城。主要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五突出一加强”,具体如下:

(一)突出规划引领,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划,何来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灵魂、是纲领,决定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决定着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水平。过去我们梅州城乡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带来缺乏客家文化特色、千城一面、千村一律,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弱化,因此,朱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必须树立强烈的规划理念,把规划工作放在城乡建设的“龙头”地位。提出要紧紧围绕“文化是灵魂、道路是骨架、产业是支撑、水系是血脉、生态是衣裳、功能是命脉”等六大主要元素,认真抓好城市的规划修编,突出特色建设名镇名村,特别是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多留精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同时要求各县(市)要在上半年率先完成县城发展规划修编。会议还对全新的大范围的梅州市区规划文件——《加强梅州市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征求意见建议。朱书记在会上还提出要加强对乡村的规划建设,要出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全面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同时提出要根据山地、丘陵、平原不同的地形地貌,村镇不同的产业特色,地方不同的民风习俗,延续地域文脉特征,综合考虑山、水、田、路、净、乐的协调统一,体现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统筹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二)突出功能分区,加强重点区域建设。

大家都知道,我市被省确定为生态发展区,所以新型城市化的打造中,市委市政府突出主体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发展格局,引导各地实现错位发展、差别发展和多元发展。同时加强中心城区、各县县城、丰顺新区这三类重点区域建设。

1、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这个中心城区是个大范围的概念,它包括现有的梅州城区、雁洋核心区、畲江工业新城等区域。对梅州城区提出要高起点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江南新区。会议要求上半年完成新区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动工建设世界客商会馆、世界客都展馆和五星级酒店等城市综合体,推进三角至长沙镇沿江景观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及优质生活社区。该项目泽君书记亲自出马,担任总指挥,君铁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要求要拆迁安置方案在1个月内拿出。同时提出要优化提升江北古城。准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保护性开发攀桂坊、凌风路等古巷老街,推动旧城区、城中村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宜居宜业新社区。此外还提出要加快开发芹黄半岛,上半年要完成规划设计,下半年要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翁部长具体组织,同样是要求1个月内拿出拆迁安置方案。对雁洋镇则定位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要求加快推进叶帅故园、桥溪古韵、三乡村野公园、金柚公园等景点景区建设,打好“叶帅牌”、念好“山水经”,这为雁洋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畲江工业园区则定位为“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加大融资力度,加快二期开发,完善服务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转移的承载力。

2、加快推进各县县城建设。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梅县、丰顺、兴宁和五华为重点开发区,发挥靠近珠三角、潮汕平原等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等服务业,发展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尽快形成梅州特色产业增长极。平远、蕉岭、大埔为生态发展区,重点依托山水秀美生态环境,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等产业,争创文化、旅游与品牌农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特区”。

3、重点推进丰顺新区建设。丰顺毗邻潮揭,处于梅州、揭阳、潮州、汕头四市“一小时生活圈”的中心地带,区位好、市场大,拥有独特的客潮文化和丰富的温泉资源,再加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潮揭汕的大发展,布局了许多大项目,必定会给丰顺带来大商机,所以会议提出丰顺除要搞好县城建设外,还要规划建设好丰顺新区,重点推进客潮温泉宜居度假城、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八乡山生态旅游区建设,形成与潮揭汕及周边地区错位互补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创建“潮汕优质生活区、国际温泉度假城”。会议还要求要尽快成立丰顺新区管委会,选好配强工作班子,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应该说,丰顺的美好前景已经绘就,丰顺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下来关键是怎么抓好落实了。

(三)突出客家特色,建设幸福村居。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首先是要规范农村建房。泽君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学习借鉴江浙苏南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施办法》,科学规划、加强引导,促进农民规范有序健康建新房,让农民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提出要严禁占用农田耕地建房,禁止抢建乱建,他在会上严肃警告大家,今后凡是违规新建的农房,一律拆除,处理相关责任人;凡未经批准擅自建房尤其是违法违规建房的,一律不供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有线电视,否则追究责任。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其次是抓好工匠集中培训。泽君书记要求,要以县为单位,对农村现有建筑工匠进行集中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和动态管理。这项工作已列入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将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努力把个体工匠培养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宣传员,从源头上规范农村建房。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再次是保护开发古村落。古村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特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是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保护、开发、利用好古村落,是我们传承客家文化、延续文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议要求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探索建立村民自有房入股、政府赎买租赁、引进外资方式,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让古村落与田园风光相互辉映。

(四)突出卫生整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

城乡环境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关乎梅州的投资环境。在2月底的市委全会上,朱书记就要求要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同时专门强调,而此次整治绝不是走个过场,他本人也将进行明查暗访,对不合格的,将直接追究所在地、所在单位的领导责任。这次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同样把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作为其一项重要内容,并把其上升到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全市干部工作作风的标准的高度。会议对《全市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并修改,明确了遏制“六乱”(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停乱放),抓好垃圾整治、抓好植树绿化等六个方面的整治重点。会议提出要认真学习借鉴南宁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的好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干部带头、企事业单位支持、群众参与,以铁的作风抓落实,以铁的纪律作保障,以铁的措施强推进,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有效实施。在提到强化整治问责时,朱书记特别警告,对那些出去看了感动、听了别人的经验心动,但回来后长期没有行动的干部,要采取措施请其让位,以免错过发展时机,同时希望广大干部自觉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敢于负起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以免被问责。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不定时到各地进行暗访,确保每件事情都有人管,每个区域都有人理,经常有人监督。

(五)突出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会议提出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启动“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支持市人民医院加快建设粤闽赣边区域医疗服务中心,高水平办好田家炳医院,大力发展住疗、食疗、水疗、理疗、医疗等健康产业,打造城市居民15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的“健康服务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让梅州成为中老年人保健养生的乐园、青年人安居创业的乐土。二是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出要抓好公交站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全面开通主要景点景区及公共场所的公交线路。争取丰顺纳入粤东城际轨道交通网,形成对接珠三角、潮揭汕和海西区的快速通道。三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这里提到要学习借鉴南宁经验,逐步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努力形成精确高效、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无缝隙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六)加强领导,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会议指出,市县两级要分别成立新型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领导协调和督促指导。特别要求江南新区、芹黄半岛、丰顺新区等项目建设工作组要有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的领导参加,配强配好工作班子及相关专业人员,形成一种强大的攻势,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廉洁行政,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这里朱书记告诫大家,凡是妨碍重点项目推进甚至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希望大家主动支持、积极参与,齐心协力降低城市开发运营成本,全力推动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

四、积极参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推进梅州新型城市化、抓好城乡环境整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积极为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作贡献是每一个梅州人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单位的干部职工,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带头”:一是带头转变观念和作风。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客都梅州是我家、文明整洁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以“坐不住、等不得”的态度,以的作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力支持、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新型城市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打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新梅州而努力。二是带头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新型城市化的认识,掌握悉进新型城市化特别是环境卫生大整治的政策、法规和知识;另一方面是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成功举措,总结积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同时,要总结推广本地的典型,会议要求县城建设要向梅县学习,旅游区建设要向雁南飞、雁鸣湖学习。三是带头宣传教育。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宣讲报告会、悬挂标语、设立宣传专栏、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大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引导群众的力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变“领导要求”为“群众追求”,营造保护环境、洁净家园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先行先试闯低碳新路 宜居宜业建生态名城

黄楚平

2011年第1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咸宁市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央领导同志联系点、省委试点市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勇闯新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精心营造令人向往的宜居环境,着力打造着眼长远的低碳产业,奋力创建全省低碳示范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城市魅力日益彰显。

未雨绸缪 确立低碳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是指因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经济发展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对咸宁而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适应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克服“无关”思想。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少人觉得与己无关。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创先争优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与己无关的时髦口号与空洞概念。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中国(咸宁)低碳人居环境高峰论坛、领导干部低碳出行、低碳知识竞赛、低碳生活进农家、新闻专题报道等一系列活动,使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切地认识到,走低碳发展道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咸宁自身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

二是增强危机意识,克服“无忧”思想。咸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一些人认为,咸宁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大,任务不重,应该集中精力抓发展。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与危险的。因为咸宁在提速发展的态势之下,环境保护难度会越来越大;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下,环境保护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城市迅速扩张的形势下,环境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在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引发的矛盾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本着对未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科学态度,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三是增强进取意识,克服“无为”思想。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艰难的探索。现实中一些同志片面认为,咸宁是后发地区,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不必急于发展低碳经济,一来避免失误犯错,二来防止自缚手脚。但我们认为,咸宁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一定要敢闯新路又少走弯路,要在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上领先一步,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抢占先机。我们编制出台《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把咸宁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内最有活力的“两型”产业基地、国际性温泉主题旅游名城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

将动先谋 统筹低碳经济布局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新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着眼可持续发展,以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整合生态资源,以绿色宜居的规划理念彰显生态优势,积极摸索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咸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书记担任主任,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新城建设,重点实施了金桂湖低碳示范区、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等“十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清洁”行动,大力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全面实施淦河生态整治、咸宁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组织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调研和督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加大督办落实力度,为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学编制规划。我们立足于彰显咸宁生态优势,修改完善《咸宁市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我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目标纳入《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按照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咸宁市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咸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其中,明确要求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第一,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优化传统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从源头上遏制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二是制定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逐步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倾斜。四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将“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第一审批权”等环境监管目标任务纳入市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内容,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县市区、咸宁经济开发区和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抢占先机 加速低碳产业发展

近年来,咸宁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绿色招商,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快速增长。绿色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2010年元至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027.8万人次,总收入5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2%和116.6%,分别相当于2008年1.83倍和2.5倍。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近3年共关闭关停“九小”企业97家,淘汰落后产能371.75万吨。其中减排二氧化硫8200吨,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09年完成第一产业投资6.5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86.1%,其中林业投资量达2.52亿元,增幅高达1.1倍。生态指标持续改善。全市森林面积达665.6万亩,活立木蓄积137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2%,居全省前列。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65天,优良率居全省第一;重点省控断面地表水达标率100%,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危险废物和放射源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

——低碳产业初具规模。低碳项目整体推进。目前,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总投资114亿元的华彬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园项目已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全面应用当今最先进的各种生态技术,涵盖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污水处理、污泥干化、雨水收集等环保技术,以及绿色交通、环境自控、高效照明等节能技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零排放低碳示范园和武汉城市圈最有活力的低碳产业基地之一。低碳工业发展加速。目前,全市清洁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生物电子等产业集群列入全省5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低碳服务业方兴未艾。目前全市拥有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5家,初步建成投资200亿元,占地54.6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新城,成功举办两届文化旅游节,打造了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并为全国五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城市)。

——绿色能源快速兴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咸宁市目前核电、火电、风电、水电一应俱全,绿色能源开发势头强劲。咸宁核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望建成国内首座内陆核电站,赤壁电厂二期2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已正式开工,九宫山风电一期已投入运行、崇阳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太阳能发电、秸杆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4个项目通过国家和省发改委批准,一批新能源项目正在运作之中。农村新能源建设蓬勃发展,以森工、农业和农村有机废物等生物质能气化项目快速发展,全市新建沼气池24684口,在建大型沼气工程5处。其中通山县农村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达70%以上,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绿色能源县,有望成为全国首家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之一。

后发先至 打造低碳生态新城

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咸宁的生态优势和山水园林特色明显。近年来,我们立足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一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宜居宜业生态新城正在崛起,绿色低碳园林城市正成为咸宁的靓丽名片。

——城乡生态和谐发展。我们大力实施绿色咸宁计划,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城乡绿色化进程,初步形成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绿满咸宁的新格局。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5%、37.1%和10.3平方米。咸宁市和嘉鱼县、赤壁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农田林网建设和庭院绿化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80%的农户庭院实现绿化美化。嘉鱼官桥八组、赤壁市双丘村、通山县宝塔村等11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大力实施生态碧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宜居工程、农村环保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建设绿色家园。大力推进全民节能行动,推进生态咸宁建设,重点实施的陆水、淦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新城、生态工业新城、金桂湖低碳示范园、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五城二区”建设、农村“清洁家园”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西凉湖和斧头湖重点水域防治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容量。市区淦河水环境清理项目荣获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最高荣誉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绿色洼地”显现磁场效应。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在区位、资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开始减弱的时候,优良的生态、宜居的环境使咸宁的后发优势更显突出,为咸宁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正形成日益明显的“磁场效应”。在第二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3家上市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9个,投资总额达252亿元。“磁场效应”助推咸宁快速发展,实现绿色崛起:2010年元至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8.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作者系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第三篇:怎样建设宜居城市

《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这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权威推荐和新浪网调查结果,选取了100个最具人气和旅游价值的地方,通过文字,图片和版式设计的有机结合,让读者在色彩绚烂的阅读空间里,体验到这100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看完不免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地方是人们终身最愿意生活的地方?作为一名××人

,我衷心希望我的家乡××市成为最适宜居住地方,成为每一个××人的理想家园。

近几年来,围绕打造一个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城市功能、城市品位、人文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的基础上,2006年又分别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市、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但今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将逐步提升,资源能源缺乏、环境容量文秘杂烩网饱和、环境承载力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制约矛盾也将逐步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认为××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还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让××成为一个更安全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安全状况,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关系到这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市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就必须以安全作为保障。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民的生命价值越来越受到珍视,城市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今年4月初,我市全面部署开展了平安镇、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道路、平安景区、平安工地、平安市场、平安场所、平安保税区、平安港口等13个方面的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但是仍然有个别区www.域和单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安全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这种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行为,是与我市城市形象极不相称的。

让××成为一个更公正的城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必然随之产生。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拆迁等方面,保持公正性往往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我们必须要能够为所有的居民提供包容性的公正居住环境,不管是穷是富,无论是老还是少,每个人都有权居住在在这个城市,有权享有体面的居住环境、清洁的水、卫生、交通、电力以及其他服务。同时,城市管理各项政策整体性的公正、平等,以及尊重和及时回应市民对城市管理政策的合理诉求,也同样不可或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服务、市政管理及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等等诸多方面还应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同时要加大对城市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关怀。所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地配置各种城市资源,公平、公正的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的目标是我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任务。

让××成为一个更舒适的城市。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很容易可以想到一个中国普通市民可能的遭遇:堵车烦、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水发臭……遇到这些事情怎么能让人高兴得起来。目前,我市已经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光荣称号,而且还在积极申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但在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交通环境、城乡绿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对照市委黄钦书记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中等城市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特色明显增强”这一目标要求,下一步,我们仍然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着力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追求。“人一生要去100个地方”,但人的一生能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捷、舒适宜人的地方就足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相信××市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更有内涵、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第四篇: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宜居++

——政协++市委员会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载体功能逐步完善,同时也给城市市容管理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新问题、新压力。 为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人民提供整洁美观、功能完备、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市管理现状

通过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我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亮化、园林绿化、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城区街道干净整洁,平整易行,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主干道晚上路灯光彩照人,并向小街巷延伸,昌盛街、胜利路、四明街等主要街道进行了以公益广告为主题的墙体彩绘,使市区容貌焕然一新。摊点乱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得到初步遏制,摊区归市、坐商归店的有序商业市场逐步形成。居民区整齐美观,有专人管理,广场、公园风景宜人,设施齐全。尤其是近三年共投资1042.18万元,全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9.12公顷,全城绿化面积达到259.86公顷,达16.24%,在我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城、城市容貌“燕赵杯”检查金奖、河北省第四届人居环境奖、

+++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银奖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全省市级园林备选城市,可以说我市总体上外观齐、视觉亮,感觉好,品位高,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初步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部门和群众把城市管理当作城管一家的事,或者只是打击占道经营,维护城市卫生等小事,没有把城市管理提高到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来认识,对于城管在方便人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强化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够,造成有的群众理解、部门支持配合不积极,投入不足,影响城市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2、政策法规不健全。城市管理缺乏详细可行的法律规范,涉及到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及与其他部门职能衔接等事项的法律法规或没有,或过于笼统泛化,可操作性差,或弹性太强,不便于执行和依法管理,易造成管理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时由于执法主体不同造成宽严不一,引发群众不满。

3、部分市民素质不高。由于部分市民缺乏城市生活的公共道德,习惯性随地乱丢果皮、吐痰、随意破坏街道、广场、公园等地的公共设施;歌厅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高夜间大型车辆速度过快产生巨大噪音,歌厅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高,影响居民休息,部分居民、商店、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

大,破坏城市形象。

4、城市功能不完备,影响城市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功能不完备,小区绿化普遍不达标,按照评选省级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30%,我市还差220.14公顷。居民区缺乏购物点、社区诊所、小型菜市场等服务场所,垃圾转运站、城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公路设计质量不高与水电暖、通讯、电视、网络等脱节,造成部分路面年年挖,部分道路年年架线,且部分单位在道路或便道砖上施工后,不进行恢复或不按要求保质保量地恢复原样,致使便道和绿地损坏严重,且寻找各种方式,逃避处罚,尤其是绿地被损坏后,因为需要一定的生长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原样,破坏了城市景观。

5、占道经营管理难。占道经营管理难是困扰我国多数城市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有的是部分城区没有适合的市场,而居民又有需求,自发而成;有的是由于管理不严,造成商贩逐渐扩大范围,侵占道路。

6、城市牛皮癣治理难度较大。由于部分小商贩和非法经营者违法通过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三乱”形式发布广告形成的城市“牛皮癣”影响市容,这也是困扰全国多数城市的通病。

7、城市管理人员及配套资金不足。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范围随之扩大,人员经费均需增加,部分基础设施由于建设较早,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需改造或更新,城管部门许多设施设备陈旧、车辆、工具严重超龄,耗

损严重,维修费用高,急需更新,需大量资金投入。

三、对城市管理的建议

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政策法规性较强,需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强化,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广大群众创造整洁美观、功能完备、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城市管理工作作为事关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能力和吸引力,服务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给予关注和支持。

2、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组织城管局、法律界人士、市民代表、工商企业界代表、公安、工商、法院、街道、居委会等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完备、科学性、可操作性、易遵守和执行、与其他部门职能相衔接的城市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城管执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使城市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素质。通过电台、新++、广播电台、广场和社区宣传栏、街头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生活公共道德和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等内容,教

育居民自觉维护城区公共卫生和秩序,配合城市管理和执法,形成文明生活的浓厚氛围。加大城管执法管理力度,减少部分居民随地丢垃圾、随意破坏路灯、绿地等市政设施,随意在户外写画等行为的发生;依法查处商店、歌厅使用音响过量,限制大型车辆夜间速度,为居民创造宁静的工作、休闲和休息环境,把++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美丽和谐宜居的城市。

4、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的制定中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前期充分吸收城市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业户的意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功能的影响,按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超前设计,预留出绿化用地及购物点、社区诊所、小型菜市场等服务场所,垃圾转运站、城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用地或配套建好。并严格遵守《城乡规划法》保持规划的稳定性,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随意决策对城市功能的不良影响。公路建设规划建立与水电暖、通讯、电视、网络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全盘考虑,一次建好布好相关设施,避免一条路年年挖、各种线年年架情况,对于不参与初次规划设计而后需改造的,要先交城市改造保证金,把破坏的设施修复后再返还。

5、疏堵结合,依法治理占道经营。对于部分城区居民确实需要的小型菜市场等,设法解决占地问题,对无法解决的,要合理规划出部分空间和时间,加强管理,使其仅限于便道,避免占据交通主干道,影响通行。对擅自扩大占地范围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迫使其退离主干道。

6、部门联动,逐步消除城市“牛皮癣”。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治理城市“牛皮癣”,一方面在广场、市场和部分小区内开辟免费或低收费的广告发布栏,使一些合法的小广告有发布的渠道。另一方面对不按规定发布的广告,尤其是办假证和其他非法活动的小广告,要求工商、公安、通讯、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尽快查处,一是核实小广告发布者的电话等联系方式,一经查实,要求其清理自身及部分区域的小广告,并依法处罚。二对于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立即将其手机、电话等停机,并由保洁员清除各自责任区内的小广告。三是发动小区内居民自觉清理小广告,使其无容身之处。

7、采取多种模式,加大城市维护资金投入。在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拓宽城市管理资金来源渠道,采取出让街道冠名权、绿地认养、鼓励社会捐款等方式有偿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管理中来,为做好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五篇: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宜居城市(多伦多)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历程看,城市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些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

宜居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人居环境问题是在面临城市居住拥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等问题时提出的,因此,起初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是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如关注居住区、邻里环境、居住建设项目等,而后,这个概念在学者们的关注下不断发展,具有了更为广泛而宏观的内容,细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因”: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宜居城市(维也纳)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

上一篇:党团知识竞赛策划方案下一篇:单位节能减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