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

2022-08-07

第一篇: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低碳 经济 思考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这个提法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特恩支持作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o“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这一切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缺油少气,这是国情,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在电力中水电占20%左右,火电占77%,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甘环境的威胁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耗的主体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中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难于令人满意,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以2006年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发展中的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首先,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

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从世界范围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能达到世界电力需求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在“碳素燃料文明”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化能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破经济”、“低破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破经济,实行低碳生活,还要戒除以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例如正当全球包括发达国家都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车来节约能源的时候.而我国2008年一季度全国车市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挡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提倡低碳生活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例如日本私家车普及率高达80%,但日本人出行并不完全依靠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每年行驶一般在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使用私家车,有炫耀型消费的倾向。由于人们将现代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靠高耗能的动力系统,往往几百米路,上几层楼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外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提高,而很多人减肥,习惯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使用电动跑步机,其代价是多耗放能多排温室气体。凡此种种,都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身边作起,这细微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看似数量很小,但乘以13亿就会成为巨大的数量。我们应当遵从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第二篇: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化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企业创新,创造出节能高效的产品,也可以降低社会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消费行为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绿色 GDP 增长,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经济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低碳似乎还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盲目“上项目”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 、 “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 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根据当地的能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定要严防盲目上项目、搞形象,要注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发生。 许多地方政府为推动所谓的低碳经济发展,盲目地上项目,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有专家认为,仔细梳理一下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外资项目,就有好多是国外淘汰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我们不少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香饽饽,作为其炫耀政绩的资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我们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落后的“新项目” 。 此外,借国家扩大内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发展市政建设,不惜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来扩宽马路,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还有些地方过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地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都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因为“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建设温泉、喷泉等项目;还有些城市建设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些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一个设想” ,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四、发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

因此,我认为仅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不够的。人类目前为了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可是解决环境问题要从观念上来做出改变。单单靠着国家的口号和企业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其效果不会很大。环境污染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可是我们却还是没有付诸实践。就譬如在我国,只要GDP能够上去,政府就不管污不污染都把企业作为合法的。目前我国还是有很多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而且外国污染严重的企业也有些转嫁到了中国,再加上国内某些私人企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实际控制。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面临这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虽然提出来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方法,但是不仅仅要企业创新,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要全民参与,从我做起。

作为一个个体,虽然无法改变地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宣传低碳,尽量做到生活低碳。在寝室节约用电,放学后及时关闭教室的电灯。去食堂吃饭时尽量自己带碗,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饭盒。购物时用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日常生活中用手帕代替纸巾。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千万滴水就能汇聚成江河。只要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每一千克碳排放,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低碳中国,我们共同创造,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考

韩建奎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

【内容摘要】 低碳交通运输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能耗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大限度减少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关键词】 低碳交通运输

低碳交通运输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使交通运输行业最大限度减少碳能源的消耗和碳化物的排放。

1.低碳运输的内涵

低碳运输与生态绿色运输具有相同含义,包含运输体系、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方面内容,是一个标准化、体系化、综合性的概念。

一是碳排放量低。由于交通运输机械大部分是内燃机,动力来源于燃料的热能转换,不可能实现无碳化,只能是尽量减少尾气排放。低碳运输的主要特征是指能耗少、碳排少。

二是运输体系低碳化。含盖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结构、运输方式、交通工具等方方面面。所有这些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去不断地优化,满足低碳运输要求。

三是技术措施低碳化。指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网络低碳运输的办法标准,更加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等。

2.低碳运输面临的突出矛盾

我国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看,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运输生产率低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势在必行。

2.1土地资源占用量大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线路和港站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据测算,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占地少于公路和铁路。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单靠加大土地等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选择满足需求、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最佳的运输方式。

2.2能源消耗增加

近来年,交通运输行业按照低碳经济要求,有效、合理地使用能源,优化运力结构、强化组织管理、提升公路等级、降低能源消耗,使行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基本维持在7.5%左右。但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增长率高于社会能耗增长率,公路、水运和民航能耗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因此,发展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有效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交通运输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2.3碳排放量多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如哈尔滨市空气中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约占到总量的80%、70%和60%以上。为了减少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环保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必须采取政策、科技、技术等一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给环境和生态带来沉重负担。

3.构建低碳运输体系的途径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能耗下降,局部领域能耗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各种运输方式能耗增速较快,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能耗结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1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应继续发展铁路在节能环保和优化能源结构上的比较优势。构建以铁路为主导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模式,扩大铁路规模,提高铁路能耗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的比重。同时加大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领域交通工具的技改力度,加大对使用节能环保车和替代能源新式汽车的补贴力度

3.2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节能技术标准。交通运输业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走清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要出台行业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道路运输节能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制定车辆燃料消耗指标。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等评定制度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广节能驾驶方法,严把运输工具的准入关,凡是达不到限值标准的车辆一律不得从事运输。

3.3加快道路运输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科教兴交是我们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主要根本出路。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必须依靠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大力开发应用信息技术,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运输工具,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达到更好地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性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宿凤鸣.我国城市发展体系分析及交通模式选择[J].综合运输,2010(12).

[3]刘树春.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韩建奎,男,1957年6月8日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调研员。

第四篇: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 2010-09-07[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7[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文/ 陶延风、葛福成、王雨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阴霾还没有散去,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把经济的复苏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新名片。

“低碳城市”渐成城市发展新名片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中城市开始努力赢得一张“低碳城市”的新名片。

南昌成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将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放在南昌实施。该项目实施,将有利于借鉴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探索城市经济低碳发展模式,增强经济竞争力发挥先导性作用。近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昌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研究与规划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上海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2008年,上海入选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2008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上海计划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上海还将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高了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

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与统筹城乡实践紧密结合,成都在建设低碳城市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成都实情的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这也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保定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大连欲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大连正考虑在现有高新园区基础上,打造大连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使其成为大连最好的低碳经济范例。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此外,大连考虑以建立低碳产业结构为前提推动城市发展,并将打破单一思考模式,形成系统的、可循环的平台。

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的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像无锡这样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首先是能源供给结构的约束,无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幅度迅速,而无锡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无锡的工业碳排放集中度比较高,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据此,为实现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四城”建设是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要围绕“六大低碳体系”建设,系统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经验,完善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力争成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为此,一要迅速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尽快开展低碳经济的试验和推广;二要从地方法规、地方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统筹,形成适合无锡低碳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外部环境;三要进行价值理念的变革,加快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既要重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更要确保低碳、环保等自然资本的增值。

2、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生态、高效的低碳农业,推进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碳汇。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一步加快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综合优势,力求在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城市照明、变频控制、余热回收、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为建立无锡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交通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化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对已有企业按生产技术水平档次、生产规模实行累进税制,压缩小型落后产能;以市场配额制,促进先进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优先考虑兼并小企业和采用先进技术移植改造小型落后产能;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作者单位:无锡市信息中心)

第五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动态与实践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低碳经济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提升成都的城市功能,实现跨越发展,而且可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城市集群化、技术现代化、生态低碳化,实现城市功能以及产业升级,使得工业化在部分方面一步直接跨越到工业化后期。这样的一个跨越,可以直接影响成都在全球城市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战略、产业链条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引擎经济发展和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四个方面,分析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

一、构建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不是“零”碳排放,而是对碳总量和碳强度进行控制。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成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政府必须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如美国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欧盟拟斥巨资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成都应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尽快研究制定成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抓紧制定适合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和碳排放可量化标准,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低碳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二、改善“高碳化”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一条倒U字形曲线, 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和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例如,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即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如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另外,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

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我市将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产业。成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劣势并存。突出的是在新能源的很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比如我市的LED照明在产业链中居于中下游,产业化、商业化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方面尚存在差距,成都新能源产业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群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

一般而言,第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

35、0.0104

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各国经济结构不同,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导致各国第

一、

二、三产业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度不同。

成都的产业发展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美国在1997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2.0:27.0:71.0和日本的1.9:37.9:60.2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样,与上海相比,也存在差距。上海在2008年

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8亿元、6235.92亿元、7350.43亿元,其比例为0.82:45.52:53.66,第三产业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50%以上。成都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并将力争“十二五”末期,成都

一、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目前的6.9∶46.6∶46.5调整为5∶35∶60,产业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从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看,成都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需加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三、促进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引擎作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核心作用。技术创新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维持在38%以上, 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包括碳捕捉、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打造世界先进的耗能产业装备体系、世界领先的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对未来成都走低碳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依托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都应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研究技术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机理等问题,分析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力的有关战略思路。从我市的市情、实际、发展阶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

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由一般意义上的“绿色技术”, 向新的“低碳技术”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在催生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的同时, 也催生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与低碳经济相伴随的新的技术范式的出现, 以及对各个产业的要求,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及其结构的改善永远有赖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只不过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这些技术层面的创新处处凸显的是“低碳技术的创新”, 使技术创新的竞争步入低碳技术及其创新的竞争。

市政府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明确提出我市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以重点企业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做大做优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10月“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挂牌,标志着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进入了“国家队”。该发展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能力,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及拥有主要的技术支撑,正在形成以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成都未来工业发展布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模式

国际上很多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绿色城市”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如柏林已经制订了有效的气候变化战略和能源战略,通过热电联产来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的目标;编制太阳能地图册,用以管理太阳能应用与节能减排效果监控。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 - 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 %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

伯明翰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

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 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

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如何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接轨。笔者收集了目前国内一些低碳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规划,如表所示: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探索比较

综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

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在朝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奋进的过程中,确保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应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上勇于借鉴,大胆创新,走出独具城市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理念教育等手段,推动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的市场化,从而调动企业、居民的积极性,让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被企业和居民接受。最终才能构建起符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双重要求的低碳化城市。

上一篇:第三章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单位反邪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