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环境法论文

2022-04-20

一、低碳科技创新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一)低碳科技创新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和引擎,依托技术提升实现企业能耗降低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因此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避不开企业的主体性参与。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低碳城市环境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低碳城市环境法论文 篇1:

阿姆斯特丹: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摘要] 2010年,阿姆斯特丹制定了《阿姆斯特丹2040年远景规划》,确立了阿姆斯特丹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基本目标与框架。通过细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高效的机制安排和激励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对话和磋商模式,阿姆斯特丹初步实现了在空气净化、二氧化碳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鼓励循环经济和创新等方面所规划的短期目标,将阿姆斯特丹打造为宜居的绿色低碳城市。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 循环经济; 地方政府治理

荷兰商业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第四大航空港、世界著名的金融商贸之都和文化中心,尤以企业家精神和艺术精神闻名于世。新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倚重科技创新,制定、实施可持續发展纲领,重塑城市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兼顾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中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绿色城市之一。

缔造绿色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动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姆斯特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加上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走向极端,“接受软性毒品和性多元化演变为严重的硬毒品问题和肮脏的红灯区性交易”。1即使对荷兰人而言,阿姆斯特丹也往往意味着是缺乏个人安全感和公共秩序的“问题城市”而非“机遇之地”。“我活着从阿姆斯特丹回来了”这一调侃之语被印在T恤上广为流行,反映了公众对阿姆斯特丹典型的形象认知。2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阿姆斯特丹负面的城市形象及城市治理上的弱点被进一步放大。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环境加速变化、发达城市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布鲁塞尔、巴塞罗那等其他欧洲国家首府对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原动力——投资、旅游者、商业和居民的争夺日趋激烈。这导致与欧洲同等城市相比,阿姆斯特丹在以关键指标衡量的影响力榜单上的排名不断下滑。上世纪80年代末,阿姆斯特丹已经跌出了国际组织、国际企业总部、文化演出以及外国游客过夜数量最多的欧洲国家前十位。3

在此形势下,阿姆斯特丹意识到必须适应内外环境变化,重振城市活力。在“灵感之都”“运动之都 ”“小城市,大企业 ”等短期的、缺乏统一协调的城市品牌营销活动之后,2004年阿姆斯特丹发起了“我是阿姆斯特丹人”战略品牌传播活动,发掘本城建立在创新、创意和商业精神之上的核心价值,塑造和传播了更具现代性、丰富和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1这一活动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是阿姆斯特丹人”仍在维系城市凝聚力、制造认同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本身也已成为城市身份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

但是,仅仅通过传播层面的城市品牌推广活动,不足以令阿姆斯特丹具备全球化竞争的比较优势,解决其面临的内生性问题。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不断增长,阿姆斯特丹同其他大城市一样面临着土地储备不足、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难题。尤其是考虑到阿姆斯特丹特殊的地理环境:阿姆斯特丹是一座低于海平面1~5米的水下城市,气候变暖带来海平面上升、暴雨天气增多等安全问题。可以说,环境问题对其他很多城市而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平衡问题,但对阿姆斯特丹来说,则有可能是一个会在未来影响其存亡的问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阿姆斯特丹政府着手进行长远的环境保护战略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阿姆斯特丹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并且日益相互补充。干净的空气、公共绿地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会增强城市居民对本城的自豪感和忠诚度,复兴商业和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商业投资,吸引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以可持续、可循环的理念升级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也会带来新的产品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出口。例如,阿姆斯特丹自来水公司应用新科技从废水中回收磷酸盐和蛋白质,将污水处理变为商品。循环经济预期将为荷兰创造54000个工作岗位,带来73亿欧元的收益,阿姆斯特丹则力图在这一新的经济图景中占有领军地位。

2010年,阿姆斯特丹政府出台了《阿姆斯特丹2040年远景规划》,这份文件确立了阿姆斯特丹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基本目标与框架。根据这份文件及其后发布的《2020年的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发展机遇可持续未来》《2011~2014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发展日程》等中短期规划,阿姆斯特丹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细化为持续的、目标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实施项目,以全面整体的方式对城市的交通、能源、建筑、水资源和垃圾系统进行改进,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与路径

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围绕可再生能源、洁净空气、循环经济、气候弹性四个方面展开,并制定了相应的定量和定性目标。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阿姆斯特丹致力于能源转型,将生产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到2020年能够实现人均可再生能源量比2013年增加20%,人均能源消耗比2013年降低20%;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期到2025年,能够比2012年降低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主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氮、颗粒物和烟尘成分;更多使用人工动力和低碳能源,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到2025年,保证重污染地区每立方米二氧化氮含量最多为30毫克;烟尘浓度比2013年降低30%。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改变过去线性的从原料——产品——垃圾的生产消费模式,秉承“从摇篮到摇篮”环保理念:产品的原料可经由生态循环回归大自然,或者进入工业循环再制成新产品,高效使用原材料,回收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进行可持续性的消费;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带动金融与商业服务、生命科学和创意创业以及旅游、会展、贸易和物流行业发展。

在气候弹性上,为应对暖冬和炎夏,越来越潮湿的冬天和更频繁的强降雨天气,海平面上升和水位上升等气候问题,从2020年开始,增强气候弹性要纳入相关政府政策。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阿姆斯特丹政府首先实施了2011~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2014年在对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又于2015年通过了2015~2018年中短期政策措施和行动。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阿姆斯特丹的政策实施思路是: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既有能源使用效率。政府鼓励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根据全国可持续能源生产激活计划,为安装风力涡轮机提供补贴,负责同其他地区协商安装地点,计划扩大和升级阿姆斯特丹港口和北部地区的风力发电场,2025年前发电量扩大到200兆瓦;太阳能板到2020年将增加到63万块,提供160兆瓦的能量,覆盖8万户家庭。

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上,阿姆斯特丹2015~2018年的重点工作放在加强可持续性的区域能源,增加区域能源的连接量上。通过热力行动计划,为既有和新建建筑建立可担负的、可入网的、可持续的供热基础框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供暖系统全部由熱交换系统、生物能源和地热等可持续能源支持;同时,在制冷系统方面,计划用地热存储并利用从城市周围深邃湖泊中汲取的冷水来替换电力制冷系统。

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也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点举措。阿姆斯特丹向新建建筑提供能源贷款,从2015年开始,包括住宅、商业和工业建筑等新建建筑必须是气候平衡的,在选择发展规划和承建单位时,可持续性因素的评价权重也将大于30%;到2018年,全市90个大型耗能单位都要遵守全国环境管理法案要求的节能规定或者达成相关协议;小型能源消费单位没有硬性规定,但可以要求政府提供节能信息和有潜力的措施。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屋,提出了不同的节能改造目标和措施,例如住房改造是同住房协会合作,协助建筑公司采取安装太阳能板等节能措施,改造已建房屋,进行1000个零能耗住宅区试点,通过太阳能光电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蓄能技术联合应用,提供和储存电能,以降低建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对学校设施的改造,是根据能源使用效率、空气质量、温度舒适度、视觉舒适度、听觉舒适度指标分成可以接受的(A)、良好(B)、优秀(C)三个等级,新建小学必须达到良好标准B;其他类型学校从2017年开始也要参照这一标准。

提高空气质量是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发展政策中的优先事项。市政府同荷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参与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空气质量合作项目,进行空气污染物颗粒物水平和二氧化氮浓度监测;颁布实施治理目标要高于全国目标的空气质量行动方案;在分析本市污染来源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出行单位,设定了不同的节能减排目标与措施:同本市主要交通污染群体如公共交通公司、货运公司、出租车和旅游公司进行会谈协商,制定减排方案,确保到2025年在A10环路范围内,能有最多的交通群体转为零排放或尽可能降低排放量;在治理私家车污染上,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试点和私家车车龄挂钩的行车许可证制度:从2017年4月1日开始,污染严重的老旧车辆不再有资格获得新的停车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扩大城区停车收费区域;对货运车辆设置禁止货物运输进入的环境区域,提高绿色或清洁卡车的使用比例,对零排放的分销商提供免税机会;提高货物运输效率以减少城市内的运输量。政府还着手进行智能物流和供应规划,在目前三个已经投入使用的货运中心的基础上,再建至少两个货运中心,货物在这里以更清洁的城市运输方式进行转运。

为减少空气污染,阿姆斯特丹还鼓励电力和人力交通。政府推行电力交通补贴和替代性能源补贴项目,2018年计划建成4000个公共充电点;升级、改造阿姆斯特丹同阿姆斯特尔芬、史基浦国际机场、桑河地区、阿尔梅勒等地之间高质量的交通和换乘,令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成为地区间高效的交通选择;并着手研究修建水上电动交通工具充电站的可行性。

阿姆斯特丹是举世闻名的“自行车之城”。骑自行车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共识。政府投资修建了复杂的自行车道网络和便捷的停放设施,车道总长达2.2万英里,其安全和舒适程度足以令儿童和老年人也选择自行车出行。在阿姆斯特丹城A10外环高速路内,自行车已成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未来的目标是在城市外环线之外也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计划研究税收工具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可持续性创新,解决可持续性投资存在的“奖励分散”障碍;将阿姆斯特丹作为循环经济的实验场,积极参与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为公司、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联合创造条件,发起公共和商业单位都可以参加的循环经济创新项目。代表性的如阿姆斯特丹港的转型,计划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基础和循环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从专注于货运量的码头转为能为这一地区提供附加值的港口。

在原料加工和使用上,计划2020年之前,实现本市65%的生活垃圾能够再循环使用,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4倍。公共事业部门也积极提倡环保意识和实践,例如自来水公司在全市安装提供免费自来水的水龙头,鼓励人们使用自带水杯接水喝,减少瓶装水使用。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阿姆斯特丹力图在城市空气、土壤、噪音和用水安全标准同城市扩张、人口集中化之间保持平衡。目前的重点实施项目是自来水公司发起的防雨计划,鼓励居民、企业主、政府官员改建排雨的庭院、绿化屋顶、街道、花园和广场,说服大型建筑加入收集雨水的设施,增加城市的排雨含水能力,使雨水能被吸收而不是造成灾害。政府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以及激励项目鼓励、协助城市居民采取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如计划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居民对住宅进行防水改造;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也在其中起到催化作用,例如绿色商业俱乐部致力于调动区内企业的力量,促进企业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阿姆斯特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活动的系统工程,四个方面的目标及措施相互勾连又相互促进,协同推进城市整体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的转型。对政府而言,在广义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驱动下,制定积极而清晰的政策框架,有助于阐明现阶段和未来可预见时期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发展指明方向。但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同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这种合作可能会发生在各个层面:小到一座房屋的节能改造,政府内部跨部门的协调,同社会各团体的磋商协议;大到同大阿姆斯特丹地区、全荷兰和全欧洲的合作。这意味着,阿姆斯特丹政府必须通过高效、灵活的组织管理和机制安排,进一步细化辅助性、指导性和约束性措施,才能激励和协调利益相关方的意愿和行为,推动实现整体的战略规划及政策目标。

作者:欧亚

低碳城市环境法论文 篇2:

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研究

一、低碳科技创新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

(一)低碳科技创新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和引擎,依托技术提升实现企业能耗降低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因此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避不开企业的主体性参与。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低碳方面的信息,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2008年,美国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低碳会计概念,即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考核的新兴会计科学。低碳会计与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密切相关,在原理和技术层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碳会计包含了绿色会计理论,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碳行为或碳足迹的计量和评价。碳会计信息主要是计量和评价企业对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平、碳排放总量以及为减少碳排放的科技创新投入及其绩效的评价,为资源能源消耗及其低碳科技创新贡献的综合性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会计理论,也发展了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技术操作性难题。传统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取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现有会计报表提供和披露的是以货币计量的体现经济效益指标的会计事项,大量关键性的涉及企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效益指标无法体现,建立碳会计信息体系存在碳排放量计量标准和方法方面的技术难题。

(2)正外部性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尽管低碳科技创新和降低碳排放是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但是成本高业也会阻止企业自愿进行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信息的使用方面可能提高政府对其征收更高碳税或排污费的风险,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

(3)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失。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包括企业碳排放水平、环境污染水平、碳减排技术投入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对碳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碳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难以保证和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世界许多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会计处理有不同的方法,如下表1所示,比较国际经验,中国在研发支出中缺乏专门的信息披露规定,也缺乏低碳科技创新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

(4)低碳科技创新与会计信息披露关联的困境。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产权模糊的低碳科技创新难有足够的利益预期,因缺乏畅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利害关系人。

(5)缺乏有效的碳信息披露实证经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缺乏承担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社会责任,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从事低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缺失。

(三)低碳科技创新需要构建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面向低碳科技创新,向有关利益主体提供准确有效的低碳信息,以满足科技创新者、投资者,消费者、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应该尽快构建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以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依托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低碳科技产品研发、低碳产品生产,获取新的更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场份额。

此外,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促进低碳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碳会计的建立,能加强对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等环节的碳排放监控和碳约束,强化地方政府绿色GDP或低碳GDP考核,限制高碳企业进入,促进会计和国际接轨等。

二、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问题,明确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基本要素,采用科学的碳信息披露技术计量手段和工具,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来构建有效的碳信息评价机制,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在财务会计框架内增加碳排放与交易信息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碳排放与交易成本的核算、管理等,均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股东价值及经营战略。企业构建碳会计体系,是为了使企业发展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履行企业的低碳责任,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促进碳信息披露,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减少碳排放的社会责任。

(一)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要明确目标,即要求在节能减排指引下,强化低碳会计的社会职能和约束功能,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碳排放和低碳科技创新行为选择,以履行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和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选择。

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产品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构建低碳型产品和低碳型企业。具体目标,则是向企业利益关联者包括投资者、政府部门、社会消费者等多方面利害关系人提供企业碳排放和为减排进行创新投入等信息。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基本要素

(1)碳收入信息。即企业通过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企业碳排放量降低、企业碳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和价值评价。

(2)碳成本信息,即企业在生产经营等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碳减排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低碳营销等方面所发生的投入成本和相关费用信息。

(3)碳负债信息。即企业对碳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的尚未支付的,需要在将来支付的债务。

(4)碳利润信息。企业低碳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与企业碳成本和碳负债的总体利润评价信息。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 建立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准确计算企业在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指标。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和计量,在方法和模式上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碳会计信息计算,如实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价值评估和主观评价所提供的碳会计信息,如图表法、文字描述法、专家评判法等。对碳会计信息的计量主要包括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等的评价。如下图1所示,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或低碳因素,形成了低碳收入、低碳成本、低碳负债、低碳利润等指标,碳会计信息披露是对这些指标计量和披露。

对碳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货币形式结算,也可采用实物形式进行确认,两者可以互换。关于碳成本核算, Ratnatunga、 Balachand-

ran等教授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提供核算框架,即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成本及循环利用成本中,对与CO2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予以分离,再归类计量;二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影响对碳排放效率进行计量与成本核算,如表2所示。对于碳收入,主要是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碳减排之后的收入值。碳负债涉及到过去或现在企业行为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社会责任评价问题,主要是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碳利润计算,要求将环境因素和碳排放因素纳入企业利润的范围,综合考虑企业碳收入、碳成本、碳负债、碳资产等因素之后所形成的利润。

三、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策略选择

(一)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比较企业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如下图2所示,应该增加企业在碳排放方面的信息披露,建立企业碳会计系统和企业碳会计报表、企业低碳报告制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企业低碳背景信息和低碳政策法规信息、环境污染信息、企业低碳创新投入信息、企业节能减排信息、企业碳会计政策和碳会计处理信息等。

在企业财务报表应增加对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低碳资产、低碳负债项目,流动负债中增设环境治理费等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低碳补贴收入、低碳成本费用、低碳技术改造、低碳环保设施费用等。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企业低碳会计政策、废弃污染治理办法和政策措施等。建立企业低碳会计评价指标,包括低碳科技投入、低碳环保费用支出率、单位净利润废物排出量、废物循环利用率、废物处理支出比例等。

(二)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选择有效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策略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正外部性决定了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应该选择有效的成本补偿策略。如下图3所示,MPC为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PR为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SC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R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当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社会碳信息披露成本趋于一致时,即MPC=MSC时,将实现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但在Q1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等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企业存在虚假碳会计信息和劣质信息情况。Q2则为企业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实现碳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但Q2的企业边际成本要高于Q1的企业边际成本,难以保障Q2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支出。为此,可以给予企业适当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由Q2向Q3移动,尽管社会收益有所降低,但是高于Q1的社会收益,企业成本也得到适当的降低或补偿。

政府向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补偿等策略。直接补偿要求政府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给予直接的货币补偿。间接补偿则包括逆向定价、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失责的惩罚力度,采取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碳信息披露成本,对公开自身碳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形成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及时披露碳会计信息的长效机制。

(三)制定鼓励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政策 企业及时披露在低碳科技创新、低碳科技研发、低碳科技产品交易等方面的信息,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在财务会计和税收会计上适当分离,对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该在税收上进行减免,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投资,鼓励低碳产品研发和生产,政府设立绿色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和实际的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对这些企业主动披露碳会计信息和积极进行低碳科技投入和低碳科技创新应该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要逐步推行碳税制度和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以此作为政府考核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加强相关奖惩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准确、及时地披露碳会计信息,

(四)完善碳排放交易政策和CDM机制,鼓励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CDM机制,利用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企业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可以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资产或权益进行计量,所支付或获得的资金信息应在企业财务会计中体现,引导企业为进行碳交易而及时披露其碳会计信息。要完善相关的低碳产业法律法规,制定碳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碳会计准则,明确和规范企业碳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操作流程和监管程序,加大对破坏环境和高碳排放企业的惩罚执行力度,提高企业进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管首先应建立企业、政府、研究院所、中介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政府作为政策部门,为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政策指导、监管等服务,企业作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主动披露信息,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提供中介服务。消费者积极购买企业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增强与企业的互动。科研院所加强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高碳会计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促进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和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应用方案,高校加强碳会计人才、低碳信息人才、低碳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信息披露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与低碳科技创新互动和良性发展效应。

此外,还要加强碳会计、低碳科技创新的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督,营造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要求及时转变会计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环保意识,加强碳会计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教育,适应新的碳会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宣传、创新与应用转化,提高对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形成参与低碳科技创新、主动选择和购买低碳科技产品、低碳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加强低碳会计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培训,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会计互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低碳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编号:10CGL055)及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低碳创新城市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5期。

[2]周仁俊、窦智:《R&D:亟待重视的会计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经科学》2011年第3期。

[4]韩鹏、彭韶兵:《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测度及制度改进》,《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5]孟晓俊、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8期。

[6]陈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模型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7]段洪波、张双才、刘花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政府监管——基于规制理论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11期。

[8]李晓花:《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9]Larry Lohmann.Toward a diffe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he cases of carbon and cost- benefit[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9 (34):499- 534.

[作者陆小成系清华大学博士后]

(编辑 陈 玲)

作者:祁琼 陆小成

低碳城市环境法论文 篇3:

从立法角度对城市“屋顶绿化”推广的建议

自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一个低碳经济》报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后,低碳经济开始引起了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的关注。而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倡导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城市屋顶绿化是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一、城市屋顶绿化的概念

城市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荷载及屋顶上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达到节能环保与丰富园林景观的一种形式。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露台、阳台上种植树木花草,进行园林造园。屋顶绿化又可称为“空中花园”、“屋顶花园”或“空中绿洲”。屋顶绿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绿化与土地资源奇缺的矛盾,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空间开辟了新的绿洲。从长远来看,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城市屋顶绿化的作用

1.屋顶绿化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部分的城市夏天奇热无比,空调热气、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得市区成为一个热岛。实验表明,屋顶绿化后的建筑物室内温度可以下降4℃~6℃ ,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热岛效应。

2.屋顶绿化能节省能源。屋顶绿化可以明显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0.5℃~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容量可降低6%。屋顶绿化是冬暖夏凉的“绿色空调”,大面积屋顶绿化的推广有利于缓解城市的能源危机。

3.屋顶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屋顶绿化美化可以改变城市高层建筑周围环境,创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城市景观。在减少了城市的视觉污染同时,还可以软化僵硬的建筑线条给人带来的烦躁感,使城市更自然、更人性化,为人们开拓更多的休闲空间。

4.屋顶绿化有保护建筑物的作用。绿色覆盖的屋顶吸收夏季阳光的辐射热量,有效地减少屋顶表面温度差,从而减少屋顶面板的裂缝。这种由于绿色覆盖而减轻阳光暴晒引起的热胀冷缩和风吹雨淋,可以保护建筑防水层、屋面等,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5.屋顶绿化可以增加城市贮蓄水,节约用水。我国大城市地面硬化率很高,界于80%~90%之间,使地下水补偿功能大大削弱了。下雨时眼睁睁看着降水流入城市排水管网而流失,赶上汛期更势必给城市排水能力造成极大压力,威胁城市安全。而屋顶绿化系统,将极大增加城市贮蓄水能力,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6.防风固尘。经绿化后的屋顶可以吸附空气中30%的粉尘,所以屋顶绿化可以起到防风固尘的作用。

三、城市屋顶绿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不健全。目前屋顶绿化还没有相应政策性文件来指导规范。此外,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相比,复杂性大大增加。哪些楼房适合绿化,怎样绿化能够发挥绿化后最大的效用,既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哪些楼房绿化后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形成“败景”,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做严格考察评估。

2.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应的监管。屋顶绿化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加深,屋顶绿化市场巨大。而目前部分城市虽然推出规范和标准,但政府对屋顶绿化企业还没有资质评审程序,无法规范操作,管理较为混乱。

3.民众对屋顶绿化的理解有误区。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对屋顶绿化的宣传还远不到位,所以国人对屋顶绿化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许多居民担心屋顶绿化形式大于作用,担心漏水,屋顶支撑等问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较多。

4.维护费用高,使业主难以接受。由于特殊的绿化场地限制,导致屋顶绿化的维护费用较高。据有关人员测算,屋顶绿化的维护费用成本大概在15%~20%左右,所以很多业主不愿背上这个包袱。有报道结果显示,有近40%的屋顶绿化由于缺乏后期维护,导致失败。

5.建设资金分摊难以协调。资金是分摊或全部由业主支付,如在小区建,则需要得到小区全体业主的同意并平摊资金,而企业也会考虑到资金的承受能力,认为在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耗资较大,养护麻烦。

6.政府政策力度不够。目前屋顶绿化只是绿化部门的一个倡议。各城市绿化部门的屋顶绿化推广工作无外乎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政府出资建设,全额为屋顶绿化埋单;第二,政府给予完成屋顶绿化的单位一定的奖励或补贴;第三,政府严把工程验收关,将屋顶绿化面积以一定比例折合成绿地面积,以鼓励开发商进行屋顶绿化建设。这样的推广效率十分低下,使得屋顶绿化发展缓慢。

四、城市屋顶绿化状况

城市屋顶绿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从60年代起才开始进行屋顶绿化的研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环境观念的加强屋顶绿化建设已经出现可喜前景。但城市间发展状况相差较大。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屋顶绿化技术与国外城市相比差距都不大。深圳市政府到2006年4月底,已完成屋顶绿化美化面积210万平方米;广州市开始了“绿化覆盖工程”,并规定6层至12层住宅必须进行屋面绿化;北京在中关村地区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空中花园”。城市屋顶绿化在中国整体还处于研究探讨、试验示范阶段。与地面绿化相比有诸多的特殊性。一是施工难度大,投入费用高。二是交叉学科多,技术难度大。屋顶绿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特殊工程,涉及建筑学、力学、材料学、土壤学、植物学、园林学、装饰学、数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由于施工难度、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屋顶绿化的推广和建设,限制了屋顶绿化市场的形成。而国内的中等城市还没有开展起来。

五、对城市屋顶绿化立法的建议

1. 制定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全面的关于城市屋顶绿化的法律

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推出一部专门针对屋顶绿化制定的法律,虽然有已经出台的地方性暂行办法或管理条例但是却不够系统化。屋顶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单纯的对屋顶进行绿化。它需要从建筑设计开始就引入屋顶绿化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屋顶绿化能实现,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这需要相关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各自的工作,但目前没有这样能协调相关方的系统性法规标准。

2.制定强制条款来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城市屋顶绿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环境观念的加强使得屋顶绿化建设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前景。但是目前城市屋顶绿化在我国还未普及,离所要达到的低碳环保的状况相差较大。

比如成都的《成都市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005年成都市内新开工的楼房12层以下、40m高度以下的中层和多层低层屋顶建筑必须实施屋顶绿化。再如2007年1月17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绿化条例》第十七条提出“本市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新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适宜屋顶绿化的.应当实施屋顶绿化。”但这些地方法规政策显然缺少约束力,也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欠缺法律制约,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方法在实施时显得苍白无力,有些项目刚刚触碰到开发商或业主的一点利益就寸步难行。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屋顶进行“强制绿化”。各级政府能否转换角色,变单薄的引导、鼓励为强制实施,为推进屋顶绿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屋顶绿化事业的未来。

3. 制定强制的施工标准和规范来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虽然我国城市屋顶绿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如果在网上搜索“屋顶绿化公司”,可以得到的企业网站有成千上万个,如果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对施工企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必将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最终也会阻碍了“屋顶绿化”的推广。我们应该把城市屋顶绿化事业作为一项产业来看待,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城市的屋顶绿化的成套技术,各种相关产品的规范,施工和监理的规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制推行。

4. 制定规范的各方权利和义务来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由于城市屋顶绿化需要一个比较高的维护成本,即使很多建设起来的屋顶绿化项目,由于维护成本无人可以承担,最终导致项目无法继续。这是由于一方面对屋顶绿化的一些权利和义务不清晰,如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和相关所要付诸的义务都没有一部法律来保障。另一方面目前进行屋顶绿化主要考虑观赏性植物,使得屋顶绿化的维护成本较高,没有充分发挥屋顶绿化的经济价值。其实观赏性植物和经济类植物都可以实现绿化环境的目标。生产型屋顶绿化可主要种植耐干旱的宿根花卉或蔬菜,不仅景观效果相对丰富,还可充分利用屋面的充足阳光生产喜光的宿根花卉或蔬菜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若对型屋顶绿化产权加以明确,可以实施经营权有偿转让,对所有者而言既能达到绿化环境的目标,又可节约养护费用。

5.制定完整的法律以协调各环节来减少成本

目前屋顶绿化综合开发率低,各环节基本相互独立,使得开发一直以高成本在运行。以种植所需要的栽培质为例。我国自然土壤资源的日益缺乏,屋顶绿化逐渐推广对栽培质的需求将日渐加大,植物的生长介质面临供应不足的境况。现在屋顶花园的栽培质一般专门从外购买土壤或者购买全商业的人工栽培质。而另外一方面在进行建筑施工中的土方施工时常有大量的弃土需要外运。这些土壤被作为回填土使用,没有充分发挥土壤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城市可以建立土壤回收体系,将城市有限的土壤集中起来,通过存储、人工改善土壤性质。在要建屋顶花园的房屋修建后再将改良后的土壤运回。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土壤资源。这些环节的协调都应该写入行业的规范,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应,这样才能更好地来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6.制定税收规定鼓励城市屋顶绿化

由于屋顶花园的建设往往会增加建筑屋面工程造价,因此会使业主失去建设屋顶绿化的动力,除了法律强制推行以外,还应通过税收的杠杆来鼓励。如在德国很多城市都颁布了专门的政策法规推广屋顶绿化,规定在城市重点地区内,对实施屋顶绿化,并通过一定论证的建筑所有权者实行5年内固定资产减轻税50%的特例措施。另外德国法律只给任何新建筑的业主三种选择:第一,在其他地方新建一片与屋顶面积等同的绿地;第二,交罚款;第三,进行屋顶绿化。在这三者中间,屋顶绿化是最省钱的方案,而且还可以得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的补贴。

通过制定税收规定,利用税务的杠杆,可以鼓励建设所有者有积极性来投入到城市屋顶绿化的建设中来。

7. 同时修订一些相关法律

除了出台专门的法律以外,也要修订或增补与之相关的一些法律,如建筑法、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土地利用法以及废水处理法来保证屋顶绿化项目的推进。同时把屋顶绿化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法规里,把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看待,就像城市的园林绿化一样,将其建造和维护费用从一开始就归入城市的财政预算中,这样也可以起到推进城市屋顶绿化的作用。

六、结语

屋顶绿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方向, 作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开拓城市空间的空中高科技绿化形式, 被称为城市的“第五立体绿化面”,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是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景观。它是解决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解决各大城市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世纪城市建设的新景观,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亮点。我们应当对它的前景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民盟浙江省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浙江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陈志俊 柴钰淼

上一篇:语文语境素养管理论文下一篇:变电站通信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