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2024-04-29

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通用8篇)

篇1: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1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调查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1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本次调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

1.2进行预调研

在保定周边地区,团队成员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农户进行调查。调研结束后,记录和修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1.3正式调研

考虑到河北省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各异等因素,团队成员在保定、石家庄、邢台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若干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水平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行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农村地区18岁以上的居民;调查内容主要为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63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比例为95.4%。

2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面临很大挑战。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于低碳城市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存在。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资源日渐枯竭,农村环境日趋恶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为低碳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是评价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标准。在低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理念标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北省农村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轮作耕种、秸秆还田等多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专业集群的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也在河北农村地区得到积极建设和发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设较晚、低碳进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费、生产生活碳排放量较高等问题。

3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缓慢;农业经营模式多为粗放式经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力较落后。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而华北地区又是虫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因此,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6]。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另外,河北省农产品的供给层次较为单调,主要为粮食作物,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新农村建设。

3.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区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的严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种多样化的大幅减少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远见,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过度开发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就地排放污染水源。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使农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重视,缺少专业的环境治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经验,多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两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碍。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消耗大,收益的回报期长、见效慢,农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农村地区执法整治力度较弱,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机构进行严厉治理。

3.3农户受传统生活观念束缚,低碳意识薄弱

农户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很难被改变。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低碳意识薄弱。例如,当前河北省农村有国家实行的低碳家电下乡政策,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低碳消费需求不足[7]。在低碳经济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河北省农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单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还存在一些直接燃烧薪柴的方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河北省农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边的粪堆以及垃圾堆随处可见,这“三堆”便反映出农户薄弱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

3.4低碳新理念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现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实和执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农村,政府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小、宣传面窄,这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不够了解,低碳意识较薄弱[8]。实际上,河北省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到农村中去,很多优惠机制没有被农民了解,低碳农村的建设进程受到阻碍。在宣传方式上,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民对低碳新农村知识的需求。

4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4.1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40-5642.[2]高成全,赵玉凤.基于农民意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5(2):61-62.[3]于瑞卿,刘倩.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5(14):5-6.[4]刘倩,马宇博,于瑞卿,等.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75-80.[5]王祥峰,杨萍,李明辉,等.低碳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38-140.[6]武玉安.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37.[7]闫晓静.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J].科技经济市场,2015(2):192-193.[8]赵晓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低碳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5(7):87-88.

篇2: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40(9):5640-5642.

[2]高成全,赵玉凤.基于农民意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61-62.

[3]于瑞卿,刘倩.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5(14):5-6.

[4]刘倩,马宇博,于瑞卿,等.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40):75-80.

[5]王祥峰,杨萍,李明辉,等.低碳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38-140.

[6]武玉安.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37.

[7]闫晓静.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J].科技经济市场,2015(2):192-193.

篇3: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1 漯河市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 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 辖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和高新区, 共有51个乡镇, 4个街道办事处, 1281个村, 总人口256.9万人, 人口密度全省最大, 每平方公里达到982人。境内地势平坦, 四通八达, 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京广、漯宝 (丰) 、漯阜 (阳) 3条铁路和京珠、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及107国道、5条省道贯穿全境, 成为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全市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92公里, 位居全省第三, 基本实现了“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路旁都有树”的交通构想。

2 新农村公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2.1 新农村公路可以改变农村交通面貌,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正如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而农村公路正是公共产品中的基础设施, 其承担着农业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为农民提供生产出行条件、沟通农业生产企业与市场联系的重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快新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可以打破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 有效地促进农村土地、矿产、农产品、旅游等资源的开发, 还可以改善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

2.2 新农村公路可以改变农村消费结构, 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 解决了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 为农民群体扩大消费提供必要条件。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方针, 也是我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不竭动力。9.4亿农村人口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农村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地位重要, 增强农民消费需求, 不断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目前农村交通滞后, 一方面影响农民的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实践表明, 加快新农村公路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获取生活物资、提高收入和消费能力, 从而到达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积极增长的目的。

2.3 新农村公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农村公路可以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在很多地方自从农村道路修通后, 相继启动了改水、改电、改厕等惠民工程,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农村公路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农村交通条件好了, 农民到医院就医方便了, 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3 漯河市新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车速差异大

在农村, 货物流动的方式除卡车, 还有农用车、拖拉机、兽力车、三轮车、板车以及肩挑人扛等;从农民出行方式看, 有的骑摩托车、助力车、电动车、自行车, 有的步行, 有的自备私家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大小、长度、宽度、运载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1.8~2.5m宽的各种机动车辆和0.5~2.6m宽的各种非机动车、摩托车;行驶速度有的可达60km/h有的仅5~10km/h。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速度的车辆同时在农村公路上行驶, 相互干扰大, 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因素。

3.2 道路设施差、技术标准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

首先部分农村公路未按规划实施, 造成道路不成系统, 路网密度低, 通达深度不够。过境公路与农村干道合二为一、“断头路”较多。其次是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农村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 稍加修整而成。因此, 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 道路不堪重负, 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 尤其在雨水季节, 致使很多农村公路被损坏, 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 加重了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再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不高,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 在道路的改建扩建或新建中过分迁就现状, 强调建设的“经济性”, 违背了道路建设的科学性和长远性原则, 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行车视距、交叉口形状及视距三角形, 道路的横坡、纵坡、路面宽度、路面质量、排水设施等方面, 很多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 造成众多交通隐患。

3.3 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成非平衡状态分布

随着商品经济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 农村人口构成中,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镇”的农民和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上学的人数占有较大的比例, 同时, 农村居民的赶集、购物等, 使得农村中行人和车辆的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一天中均有较大的变化, 各类车辆的流向、流量及其比例均不固定, 一般常在早中晚上下班、上学放学、集市时形成流量的高峰时刻。

3.4 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缺乏, 管理水平低

目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道路性质不明确、功能不分、技术指标低, 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 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拥有私家车和运输车的数量不断增多, 农村中心区没有专用的机动车停车场, 车辆任意停靠的现象比较严重。道路沿线的违章建筑多, 违章摆摊设点, 占道经营多, 马路市场十分普遍, 使道路的有效通行宽度减少, 造成交通拥挤、不畅和混乱。

4 漯河市新农村公路建设对策

4.1 落实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利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上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 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 发展新农村公路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 鼓励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 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捐资, 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广泛发动沿线农民自愿捐资投劳, 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

4.2 建设中要充分发扬民主, 调动沿线群众的积极性

要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在进行新农村公路建设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意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实施民主决策, 不搞面子工程, 不搞政绩工程, 不搞大拆大建, 争取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修农民愿意修的路, 修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各级政府要由“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 转变工作方式, 鼓励农民加入到沿线公路建设中。这是又好又快又省地建设新农村公路的一条捷径。

4.3 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公路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 确保农村公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二是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目标责任制, 建立起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 给予交通发展制度保障。三是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四是在落实各级政府养护管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 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 推进公路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同时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4.4 科学规划新建道路与原有路网的结合

农村原有路网系统对农村新建公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规划建设时应结合农村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构想、农村环境状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注意结合旧村改造与新建道路的有机联系, 对已存在的路网、重要道路卡口处不应过于迁就现状;同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 应兼顾原有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以及原有道路空间、尺度和环境特征, 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道路应予以保护。

4.5 新农村公路要同农村景观和面貌相和谐

新农村道路反映着农村的面貌, 是农村形象的窗口, 应该尽可能创造出完好的街道景观。因此, 农村道路系统应力求通畅、完善, 沿街建筑和道路宽度之间的比例要协调, 并配置合理的树丛和绿带。街道造型就是通过线形的柔顺、曲折起伏, 两侧建筑物的进退、高低错落、丰富的造型与色彩, 多样的绿化及沿街公用设施与照明配置等来协调街道平面和空间组合, 同时把自然景色、历史古迹、现代建筑贯通起来, 形成统一的街景, 组成有重点、有主次、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环境, 它对体现整洁、舒适、美观、大方、丰富多彩的新农村面貌起着重要作用。

4.6 注重新农村公路建设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种公用管线一般都沿道路敷设, 因此, 新农村公路系统的规划必须满足各种管线布置和埋设的要求, 要综合考虑农村远期管线的类型、数量、布置方式和技术要求, 统一安排, 使新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线布置相互协调。

4.7 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对停车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客货运输量的增长, 促使交通运输工具在数量上和类型上迅速发展。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 除应增加一定数量比例的公路用地外, 还要有足够的用地供车辆停放。车辆若无固定地点停放, 势必沿路到处停歇, 既妨碍交通又影响新农村村容建设, 或侵占人行道, 影响村民出行。因此, 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停车场十分必要。

结束语

漯河市新农村公路建设, 必须依靠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核心是政策, 关键在发动, 重点是管理, 成败在质量, 提高靠科技, 长效在养护。这样才能发挥新农村公路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农村脱贫致富, 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才能真正把新农村公路做成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参考文献

[1]朱建达, 苏群.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5-19.

[2]占革.河南省农村交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三农, 2005, (9) .

[3]胡源.陕西省宝鸡市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8) .

[4]魏献忠, 彭俊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 2008, (24) .

[5]王中山.助推农村经济发展.造福当地农民群众[J].县城经济, 2008:37-38.

[6]彭俊杰, 刘华伟.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 2010, (7) .

篇4:我国低碳农村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村;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节能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且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节能减排,但总的来看,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道障碍仍然是全国的总能耗和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高居不下。据统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人均能源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15%,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40%,而人均GDP却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0%。基于此,寻求低碳发展会逐渐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模式,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国内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

中国约有7亿多农村人口,农村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而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以秸秆和薪材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逐渐发生重大改变,这也意味着农村节能减排的潜力相当巨大。农村走低碳经济道路,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农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当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概念厘清——对低碳农村的解读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目的是要促进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而低碳农村则是在低碳经济逐步发展下的一个衍生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国家政策规划和制度建设推动下,人们树立低碳思想,以农村为核心,以人民生活和农村环境为行动切入点,以农民种植和养殖高效产业化为核心,实现“低碳经济之路、人民收入增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中,大多数集中在了研究低碳城市等方面,而农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途径一直为人们所忽略,仅仅有少数学者对低碳农业进行了一些探索,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当前我国低碳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虽有个别地方开始将建设低碳农村提上日程,准备走上实现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道路,科学的运用新能源,促进农村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但是,但伴随着这一进程,低碳农村的发展中许多攻坚克难的问题也出现了。如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的概念完全推行不了;又如推行的进程不合理,有的地方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看,制约着低碳农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燃料占了70%以上,这种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不容乐观;2.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民低碳意识淡薄的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3.低碳技术的运用相对缺乏,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先进生产技术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工农业生产高排放,这种情况将极大地增加地区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成本。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促进低碳农村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对低碳农村内涵的深入理解基础上,针对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的問题,笔者特提出几点对策,以期望能为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

(一)宣传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

低碳经济牵涉到了人的行为习惯问题,要促进低碳经济消费意识的形成,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去加大对农村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性的宣传力度。政府和社会不断的引导人们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向大家宣讲节能减排的知识、传授节能减排技巧,引导农村家庭坚持低碳的生产生活运作。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措施来促使人们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不会使现有生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能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低碳农村,就必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突破来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逐步转变,以此应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最有效的莫过于实现农业设施现代化,进行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科学养殖,以此建立相应的低碳农业系统技术体系,实现“循环-再生”的经济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例如,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沼气工程建设,建设农村的沼气工程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如节省煤炭、节省薪材、节省电能等,同时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粪便污染,既保护了环境,又为农民生产生活节约了成本,促进人民收入的提升。据科学的统计显示,一户农民全年使用的沼气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其节省约1200元左右的各种费用,它是促进低碳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开发乡村低碳旅游,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低碳旅游以农村的现有资源为依托,以农业化经营为基础,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使得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逐步向低碳功能、观光旅游功能方向延伸。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重点建设平原农村地区、沿山农村地区周边的田间林带和道路林带,从而形成景观林带,在保护自然生态林的基础上开发沿路、沿山旅游经济,开发修建农家乐、开展花果节等农村特有的旅游方式,既可以充分的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又达到了环境和谐和经济低碳发展。如今,某些农村地区乡村农家乐分布密集,已初步形成规模,家庭式休闲模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推崇,将农村低碳发展与人们休闲旅游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结语

总的说来,低碳农村是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一个衍生概念,其形成与发展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必然会越来越贴近于农村人民的生活。发展低碳农村,就是要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农村低碳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又保护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低碳农村需要被深刻认识,其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深刻的理解低碳农村的涵义,明白制约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行以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农村的建设,探索农村层面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永常,胡全志.低碳村镇:低碳经济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12).

[2] 孙艳.低碳经济的法律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1(8).

[3] 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4] 王丽珩.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当中[J].中国科技博览.2011(7).

篇5: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 要】 多年来,幼儿园的保育员就是被定位在负责照料幼儿生活、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阿姨。随着社会对于健康的认识,已从简单的身体无病状态提升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状态。保育员作为每天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是幼儿依赖的人,更应是给予幼儿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人。幼儿园的保育内涵不断扩大,对保育员的观念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保育员队伍存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工作内容繁琐且方法有待改进以及幼儿家长对保育员缺少应有的尊重等问题。在对策上本文提出了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更新观念、提高意识,强化学习培训以及突出一日工作中强化保教意识等。

【关键词】 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指南》对保育员的角色定位面临着新的思考,保育员的工作技能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各有自己的主要功能,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部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我们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加强保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不少人认为当好保育员关键是要有爱心,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也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育员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育员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教育,与教师密切配合,引导幼儿健康发展。”这些都足可以说明幼儿园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保教质量的过程中,保育员在教育、保育及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可多年来,保育员在幼儿园扮演的是“卫生员”的角色,专门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环境卫生,不少保育员简单把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为生活护理,只关注物,不关注人;只被动配合,不主动协作;只消极干预制止,不积极支持引导;在工作中“重保轻教”,缺乏对孩子心理的关注,缺少主动配合、协作教师教育的意识和行为,忽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且由于保育员都是合同工,上岗要求随意性也大,到幼儿园当保育员的大部分学历层次不高,从而也造成保育员缺乏专业的认可、缺乏自信心。其实保育员每天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她们的道德修养、保教理念及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态度和方法,直接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保育员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不亚于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她们应当成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教育者,使教育和保育密切联系,在一日活动中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二、保育员素质及现状分析

(一)保育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幼儿园,我园也是较早引进保育员的一所农村幼儿园。这些保育员是由本园自行招聘的,文化层次不高,她们多数没有幼教专业知识,对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需求从未有过深层次的思考。她们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保姆”、“卫生员”。在她们的眼里,只要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帮助教师把饭、菜分发完毕,让孩子能吃完一份饭菜,保证看好幼儿的午睡,保证幼儿在园的卫生与安全就足够。因此,加强保育员队伍建设,提高保育员素质迫在眉睫,这既是保育员工作的需要更是孩子的需要。

(二)保育员工作繁琐,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保育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客观上的原因是工作时间太紧,她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只能包办代替算了。尽管保育员对很繁琐的日常生活事务大都能够有计划的、任劳任怨的做好,但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工作方法不当、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信心不足等。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幼儿心理活动、认知特点的了解,使她们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语言很少,甚至由于考虑到时间很紧,而对幼儿的生活包办代替。在处理一些生活细节问题时,出发点通常是她们自己如何方便做事,而不会去考虑幼儿的需求。

(三)家长对保育员缺少应有的尊重

多数保育员认为家长通常都是把她们定位在保姆的位置上,并且只“相信老师,对她们的工作不信任”。对此,保育员表现出了对保育工作片面的认识,但同时也很无奈。正是因为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使得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缺少交流。这一方面影响了保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家长的错误认识也会影响到保育员对自身工作的正确定位,阻碍了保育员以幼儿园重要教育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保育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都是有待提高的,这除了她们自身原因之外,也与保育员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家长不信任等客观因素紧密相关。为提高保育员的素质与工作水平,我们认为应转变观念,树立全面保育观;应提高上岗门槛,稳定保育队伍。

三、我园保育员队伍建设的初步尝试

(一)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提高人员素质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者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发展。而要提高保教质量,顺应课程改革的新需求,首先必须改善和提高保育员队伍的素质。

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着保育员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岗位培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好保育员的“入口关”。因此,我园在选择保育员时,坚持先公开报名,后择优录用的原则,选挑学历、年龄、能力都合适的保育员,最大限度地吸收那些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女青年来园担任保育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保育员的质量。公开招聘制的推行,充分体现了择优上岗的原则,不断促进保育员队伍素质的优化和提升,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二)更新观念,提高保育促教的意识

我园的保育工作坚持“以养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要求保育员不仅为幼儿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更应把教育幼儿纳入职责范畴,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为提高保育员的参教能力,转变她们的保教观念,我们定期召开保育员例会,组织她们学习专业理论、相关技能技巧及优秀经验文章,如学习《保育员应知应会》等内容。通过学习,保育员认识到新时期自己工作的特点,知道自己作为一名保育员,仅仅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在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班级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教育与管理。例如,在户外、早操中,自己不应只是一名旁观者,一名只会收放器械的工作人员,而应是一名能与幼儿一起玩,并能有效指导幼儿玩的指导者;在主题活动中,自己不应只是若无其事的走动,而应做好配合工作,在整个活动中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在一日的生活环节中,自己的工作不应是简单地清洗生活用品,而是要学会了解观察幼儿,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协助教师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我们要求保育员去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在幼儿面前必须使用普通话,帮助她们建立自信心,逐渐克服怕羞心理,认识到保育参与、保育促教的重要性。

(三)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高保育员的专业素质

保育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为加强保育员的保教意识,提高保育员的业务能力,让她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来,我园努力为她们营造“学”的氛围,提供“练”的平台。

1.创设“松”的环境,激发“爱”的情感

保育员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好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幼儿园的保育员队伍里,每年的人事变动较大,如何让保育员熟悉有关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是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我园的做法是:以保育员一日工作规范为准绳去严格要求她们,通过采取“定时、定点、定事、定要求”等方法,让她们知道如何有效、有序地把一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位。如对“杯、巾”的消毒,我们要求她们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里按要求认真完成。但在检查时我们发现,有的保育员工作思路紊乱,早晨入园后不能马上将口杯消毒,擦手巾没在规定时间内清洗,直接影响了幼儿户外活动后的自主饮水。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及时让她们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帮助她们寻找工作的最佳点,解决了幼儿在户外活动后的饮水问题。在工作中除了严格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与保育员交谈、沟通,鼓励她们大胆开展工作,让她们明白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她们的细心、认真及良好的工作态度,都是对幼儿爱的具体表现,也是其本职工作的具体要求。总之,我园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以激发保育员爱幼儿、爱幼儿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2.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为了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使保育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我园建立了保育员培训制度,由我园行政人员、保健老师、骨干教师组织保育员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通过学习,让保育员了解幼教的规律,解读幼儿的心理特点,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

3.施行参与式培训,提高保育员的保教能力

参与式培训是我园培训保育员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根据保育员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际,对保育员进行参与式培训。我园参与式培训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邀请小中大三个年段年级组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开设“如何与幼儿交流”“如何与家长沟通”的专题讲座,指导保育员使用形象生动的幼儿语言,学习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法。精彩的讲解、生动具体的例子,一改过去简单说教的形式,给保育员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保育员的欢迎。二是参与本园教师公开课的观摩。为了让保育员也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优质课,我们组织保育员观摩教师的公开课,做好笔记,对照平时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学习更为恰当的教学行为,提高保育员组织教学的能力。三是组织保育员相互观摩。为了提高保育员的配班能力,我们邀请两位配班能力较强的保育员开课,其他保育员进行观摩。活动结束后,保育员就如何做好配班工作纷纷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想法和见解,为幼儿园下一步更好地开展保教工作积聚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本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保育员老师的教学配班能力,使各位保育员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发展,通过保教结合,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幼儿一日生活中增强保育员的保教意识

为了提高保育工作质量,我们制定了保育员一日工作细则,要求保育员在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班级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参与研究制定教育目标和活动方案,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过程。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美术活动时,应该在照顾好幼儿冷暖、安全的前提下,观察幼儿的情绪,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以及自我服务能力,适时地渗透对幼儿的教育。对体弱儿给予及时的帮助与关怀,与班级教师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做好保教工作。幼儿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内容,都具有保育与教育的意义。《指南》指出“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经历。”引导保育员做教育的有心人、做幼儿的知心朋友,全面增强保育员的保教意识。

1.做教育的有心人

从来园一直到离园,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是保育员。应该引导保育员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教育因素,配合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在接待入园时注意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在盥洗室,协助教师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教育幼儿节约用水;在进餐时协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提醒幼儿不挑食、不浪费粮食、保持桌面和衣服的干净、专心吃饭等;在午睡时协助教师教会幼儿穿脱和折叠衣服,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在游戏活动时,配合教师准备游戏场地和玩具材料,配合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教育活动的需要,配合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在活动进行中观察幼儿的身体、情绪及参与活动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照料,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帮助和鼓励,教育活动结束后协助教师整理环境等,这些都是保育员应该做到的。

2.做幼儿的知心朋友

由于教师忙于集中教学,生活方面的照顾经常就由保育员来完成。家长也习惯有事情总是交代保育员,久而久之,保育员与家长、孩子之间的交流会很多。孩子也觉得和保育员在一起没有距离,保育员与幼儿的沟通变得很自然。尤其是小班新入园的孩子,非常依赖保育员,她走到哪里有的孩子就跟到哪里。因此,我园要求保育员在一日生活环节中要经常与个别幼儿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幼儿可以依赖的朋友。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幼儿更加大胆地袒露心声,展示自我,为保育员的观察指导提供了真实的信息,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的建立为保育员的助教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做记录的实践者

我园注意引导保育员以一日生活环节为线索,在周而复始看似繁琐的保育常规工作中做有心人,进行观察记录,找寻教育契机,努力将教育目标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保育员平时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抹桌椅、洗毛巾等,在简单的劳动中让幼儿初步掌握劳动的技能和生活经验,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发展了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更能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将来成功走向社会垒下一块坚实的基石。

(五)开展业务竞赛和形式多样的观摩活动

为提高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她们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幼儿园开展了专题沙龙活动,把自己在最近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大家讨论以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提供工作中的心得与经验让大家借鉴。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卫生保健知识问答、讲故事、手工比赛、缝被、铺床竞赛、美术活动观摩、一日全程跟踪观摩等活动。活动前,制定出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活动细则,由评委进行当场评析,并给优秀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既不断调动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又提供了一个保育员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形成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共同进步的良好工作氛围。各类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保育员这一群体中从未被发现过的闪光点,部分保育员组织的活动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教师。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月考核制度

为了加强幼儿园保育工作评价的规范,我园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保育员工作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主要有一日保育规范操作、班级清洁卫生及消毒、配合教学活动情况以及幼儿习惯培养等四大块内容。同时,我们坚持月考核同时,每学期期末再考核一次。采取民主测评的方式进行,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来进行民主测评。幼儿园根据满意度来评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考核等次。

四、收获与体会

我园正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向上、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保育员队伍,全体保育员在各方面素质均有了较大的改观,深受园领导、同事及幼儿家长的普遍好评,为我园实施《指南》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

通过学习,保育员纠正了安于现状的错误认识,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增强了自我提高的愿望,大家都意识到不努力提高,跟不上时代将被淘汰,并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接触幼儿的人都是教育者。

(二)教育观念上的更新

保育员从关注“物”到关注“人”,增进了交流,提高了认识;从教育的“旁观者”到教育的“参与者”,从“传授者、维持者、调节者”的角色转换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保育员能认识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健康教育既包含身体健康教育,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保教结合,不仅要照顾到幼儿的“身”,而且要照顾到幼儿的“心”。

(三)参教能力的提高

保育员的观察能力、指导能力、与幼儿和家长互动能力、真实评价幼儿能力及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保育员在不断的学习和探讨中,逐渐掌握了幼儿心理卫生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方法,逐渐完成了保育工作重心由身体向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转变与扩展。但是,由于现有保育员队伍素质的局限,她们还不能真正贯彻与领会幼教改革的精神。今后还需要保育员不断学习,真正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做教师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篇6:优秀作文:我的低碳新学期

暑假结束,新学期来临了,人们都说:“新学期有新气象。”要换上新的书包,新的本子,新的笔等一系列新学习用具。而新学期是大不同,虽然我是一身旧,而我却很开心而我却是一身陈旧迈向新学期。

开学我在新的一学期来临前一个星期里,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提前“上学”。此“上学”非彼“上学”,而是为了新学期做着准备工作。

首先,我整理一下上学时需要用的练习本。我把家里没有用过的练习本全都找出来,数了数后,发现还是差了好几本,我这时看到墙角边落了一大堆以前用过的本子,把它们打开来后,发现大部分练习本才用过了一半左右,如果把它们都卖掉的`话就太可惜啦,于是我就把用过的部分给裁开,你可别小瞧它呦,我只要把它们重新组装好,就又有几个新本子啦。,还有一些练习本用过了许多的,这些也不能浪费,我就把其中没有用过的纸张撕下来,作为草稿纸用,而其余的纸则全部卖废品,这样可以换一些资金来买的学习用品。

然后,就是准备新学期需要用到的笔了。但是家中的笔经过了上一个学期和一个暑假的使用,十几支只笔都多多少少出现一些问题,要么是写不下来水,;要么就是笔套坏了;或者是少了弹簧。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理性一些,因为这些笔只是某个部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就这么扔掉再买的话就太可惜了。,于是我不如将它们拆开,重新组装,就可以得到一批能用的笔了。,而且交换过零件的笔颜色不像原来的那么单一,重组后五颜六色的十分好看。

最后,就是书包了,本来爸爸妈妈是准备给我再买一个新书包的,但是我的这个原来的书包看上去还不错,而且它陪伴了我初一一年了,就这么把它扔掉我有些舍不得。它身上唯一的缺点就是就是它的背带子上裂开了一道口子,但这也只是一个小问题,我完全可以把它解决,我就把它背袋子上的伤用同样颜色的线缝起来,缝好后的书包和新的一样结实。

篇7: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xx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但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一方净土,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又能彰显师生个性,弘扬民族文化。所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8年,认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还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政治运动而进行的;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大多数情况下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道“风景”,因此,不惜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的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布置校园,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我们对一些农村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明显。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和一些先进分子;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被动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思想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轨和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学校发展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学校文化艺术节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学校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是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农村学校必须在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和谐统一的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建设要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力求做到合乎政策法规、体现人文关怀,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形成强力的“教育场”。同时,要积极谨慎的推行在职教师的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盘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绩效挂钩,从而焕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要改进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成绩”定工作教师业绩的旧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那么,如何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呢?一是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好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诗教活动、礼仪教育、爱心捐助活动、星级评比、“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三是协调好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通过以上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篇8: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一、薛镇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薛镇村的党政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 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 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 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 该村农民的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不占重要地位, 一般的家庭文化消费主要为自发的一些活动, 最大的特征就是形式单一, 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二) 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和使用情况

薛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和使用情况可以用“阵地丧失, 设施荒废”来概括。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 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 有的也挪作他用, 名存实亡。

(三) 农村日常文化资源的来源与途径

该村农民日常所阅读的书报、杂志主要是自己花钱购买的, 其次是向他人借阅的, 以及政府和有关单位赠送的。因此, 农民的文化资源主要是靠自己解决, 农民了解国内外信息依然是主要依靠电视广播。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薛镇村的文化建设现状来看, 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 农村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在县城附近的农村, 农村文化活动比较兴旺。有的有较强商业演出的性质, 大多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 开展自娱自乐的演出活动;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活动场所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只有通过电视广播才能填补他们精神方面的空白。

(二) 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薄弱

薛镇村文化站面积狭小, 馆舍老化严重, 年久失修, 设施陈旧落后, 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 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使得许多消极文化现象侵蚀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三) 农村文化活动投入不到位

村社的文化活动室形同虚设, 常年不开展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站工作人员1000元/年包干工资, 享受不到乡镇干部的待遇, 人心不稳, 工作不力;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组织、自主管理。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 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要“新建”。在一些缺乏文化活动的场所, 新建报刊阅读、文艺演出、科普教育等基层文化阵地。二是要“改建”。对闲置废弃的旧校舍、旧祠堂、旧礼堂、旧庙宇进行改造, 加强资源整合利用。

2. 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 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二是要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

(二) 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1.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 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 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 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建设, 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 调整工作思路, 主动送文化进村。在文化娱乐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知识, 让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让农民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总之, 必须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 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才能真正发展繁荣农村文化, 从而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工顶岗的实习报告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