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低碳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1.0%,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2%。继“十一五”之后,国家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设定了新的战略和目标。因此,中国城市面临多重任务:实现国家战略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住宅、交通、环境和卫生等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政府部署了哪些重要的节能减排政策?这些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城市如何在新局势下结合自身优势部署经济绿色增长和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城市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应用的经验是什么?

2010年气候组织发布了旗舰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III:城市》,分析了中国城市在探索低碳和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进展。2011年,气候组织通过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城市低碳行”系列活动,深度调研东部城市杭州、中部城市武汉、东南沿海城市东莞和西部城市喀什,试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理解和分析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有益经验。我们发现:

国家目标强化,布局紧凑。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新能源利用目标通过各部委政策文件得到强化,彰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以试点来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部署。

地方区域发展,各有突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分配给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不同的节能目标。如东部发达地区节能目标18%,中部地区16%,东南沿海开放地区18%,西部地区10-15%不等。各区域结合国家政策,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了本地的低碳发展和转型战略。

东部城市杭州——注重民生和谐。杭州市常住人口年人均GDp达6.8万元,已步入中等发达经济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和民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为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贡献了8%的出行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和易租易还系统使日均租用量达25万人次,而商业化开发使项目

基本运营平衡,并深受市民认可。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杭州市通过电动出租车示范、给予私人购车补贴、推广私人租赁、以及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中部城市武汉——转变发展两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工业城市武汉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仍然是产业转型升级。东湖开发区被升级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两个区域能源中心在东湖开发区的应用为区域能源管理积累了经验。武汉市在碳交易领域的先试先行也正在为其赢得碳商机。

东南沿海城市东莞—世界加工厂升级。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年人均GDp达6.6万元。东莞以发展加工贸易业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外向型典型,成为世界加工厂。东莞经济转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及试点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东莞城市化率较高,已经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东莞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运营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部城市喀什——探索跨越式发展。地处新疆的喀什人均GDp约2.2万元,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文化历史古迹及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喀什今天思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旧城改造项目将文化历史传承的思想纳入其中,探索喀什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可持续理念。在五大国际通商口岸中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本地化、以及金融服务和旅游业,为喀什跨越式发展中的绿色定位提供了机会。

以上案例跟踪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泛意义上的经验借鉴,包括政策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创新、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等。这也是气候组织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并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纳入绿色低碳战略的成果。气候组织“中国再设计”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更积极和有效地实践绿色低碳的转型。

第二篇: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在国务院参事等领导的关怀下成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已与山东德州、湖北大冶市等地方政府达成良好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低碳产业的节能、降耗、减排;致力于推动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协助政府对低碳产业发展实行监督和管理,向政府反映行业分会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行业政策提供依据,支持行业分会及行业分会成员的发展,打造中国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政府、企业、专家、研究机构、资本、媒体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

为了贯彻和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由原国家部委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社团和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媒体人员组成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非盈利组织机构,以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为宗旨,以“共建中国低碳”为目标,打造中国官、产、学、研、资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 主要任务与职责

1、协助理事会企业单位政府高层公关;国家项目资金及专项资金审批,例如家电下乡、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商务部重点推荐名牌出口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报批、中国驰名商标申请报批(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审批(政企联合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审批、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审批、环保部民用核设备安全许可认证、节能惠民工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中国低碳品牌申请报批、中国节能环保品牌报批、中国低碳企业、低碳环保产品、低碳节能建筑报批、太阳能光电应用财政补助资金、节能项目审查评估、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报批、环保部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标志)认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运作、法律援助、择机安排国家及部委领导莅临企业视察等

2、组织理事会企业单位开展“碳交易”--CDM或PCDM项目,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协助联盟理事会企业单位危机公关

3、定期邀请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及国外采购商举办行业进出口洽谈交流会

4、每年评审编制《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向联合国采购司、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国外采购商以及欧盟商业联盟、印度商会、非洲中华总商会、英国商会、日本商会、美国商会、韩国中华总商会、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盟、加拿大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菲律宾华商总商会、坦桑尼亚农工商会 、埃及亚历克山大商会 、开罗工商会 、埃及出口促进中心 、埃及商会联盟 、埃及贸易发展中心 、苏丹商会、利比亚班加西工农商会 、利比亚的黎波里工农业商会等欧盟、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商会组织团体及其会员企业推荐

5、进出口:每月从驻国外205个商务参赞处(亚洲地区39个、西亚非洲地区66个、美洲大洋洲地区48个、欧洲地区46个、国际组织4个、港澳2个)、联合国采购司、开发计划署,我会汇总国外各行业进口采购信息、项目招标信息、项目投资信息进行发布

6、城市投资考察:每月举办1~2次城市投资考察活动,促进企业家与城市主要领导面对面交流,共享城市发展商机。优先推荐理事会企业单位负责人陪同国家领导人出国考察作为随团企业代表成员

7、外交官联谊会:每年4月份,邀请各国驻华大使(每次100位左右)、我国前驻外大使(每个国家1位)与相关会员企业家在人民大会堂欢聚一堂,共谋合作

8、投资全球行:每年举办2~3次财富全球行活动,带领会员企业家走出去开展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届时将邀请所经考察国家政要出席

9、企业融资:整合各类投资家,为会员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机会,常年进行会员资本与项目对接,以及上市咨询促进工作

10、高端沙龙:每月将举办1~2次国内外政要名流小范围高端聚会活动,为相关会员企业家提供小范围合作对接机会

11、慈善环保公益:开展慈善环保公益事业,整合各界慈善家进行慈善环保公益行

12、咨询平台:协助企业进行土地、矿产等项目评估、竞标,卫星城市(卫星都市)开发建设

13、加强行业自律,组织政府代表团进行行业调研,优先考虑理事会企业单位作为政府代表团调研考察企业;编写调研报告并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部分内容免费提供给会员单位

13、沟通政府及有关部门与企业的联系,针对行业政策制定调研,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政策

14、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展览会、招商会、产品推广会、研讨会、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会议,搭建政府、专家、企业、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高端平台

15、组织与同类型组织的国际交往,安排会员对外经贸考察,提供项目投、融资机会,优先考虑副理事长以上级别单位

16、推动和建设绿色的创新型集约低碳工业园区,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生产集约化、清洁燃料供应集约化、三废治理集约化,促进联合会成员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与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7、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基金。

1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世界各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联系、组织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19、加强成员的对外宣传,建立联合会成员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20、为成员提供信息、法律援助、咨询、培训等服务;围绕产业的发展开展咨询,举办研讨会、论证会、推介会、展览会;创办《低碳产业》会刊;组建俱乐部和沙龙;组团参加国内国际行业展览会和博览会。

21、开展宗旨所允许的其它活动。

咨询电话:010-62819750 邮箱:ditanyjy@126.com

第三篇: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2-7-19 9:11 孙明涛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及外交事务的重要话题之一。气候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本文将在分析目前世界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清洁能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契机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

一、二产业为主,虽然近几年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远远不如第

一、二产业。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于第

一、二产业的依赖过于严重。同时,在工业结构方面,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我国第

一、三产业以26.9%的能耗创造了国家51.4%的GDP.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单位GDP碳排量,保证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帮助

1.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十七大指出,我国新阶段的发展路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路线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低碳经济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体系之中。

2.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作支撑。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利益,需要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节能减排在我国还没有转化为企业责任和自觉行动,需要法律进行约束。

(二)政府鼓励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

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始终没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掉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促进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寻求技术突破,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三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要求促使中国企业低碳意识越来越强烈。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市场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能耗,以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四)大力宣传节能减排思想、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目前,世界各国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在日程生活中的排放量和碳排放的危害,这有利于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大力宣传低碳观念,能有效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

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是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定能够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所带来的发展问题,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付允,马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4]姜维久。日本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7,(04):96-99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6]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8]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05)

[9]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0]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11]赵小平。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财经界。2007,(3)

第四篇: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对于正陷入瓶颈的世界经济来说,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再次摆脱低迷,走向繁荣的高峰的火车头。

“低碳经济”,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具体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等。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题中之意和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目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长远实现零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未来全球的发展将面临碳排放空间的严重制约,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严峻挑战。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如新型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服务业需求,而且会促进一系列产业相互融合和集成创新,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低碳经济是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从经济领域看,低碳技术与经济是未来20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调整机遇,尽快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争取在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建立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

然而,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5%,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三大产业仍停留在1∶5∶4的比例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部分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问题仍然突出。

再次,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在我国,尽管相关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有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与此同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示范项目投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还不够。

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困难,但必须重视其重要性,逐步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方式转变。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不占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抢占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在相关方面下足功夫。我认为,具体要实施留六步战略:

1、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是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提高天然气比重;适当扩大外来电的规模。二是加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积极发展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三是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积极发展分布式储能,全方位推广能源智能化应用,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3、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4、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许多国家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作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要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煤炭现象,提高煤利用率,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保障石油安全供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加速发展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调整现有能源结构。发展超导技术,淘汰传统高能耗设备,支持智能能源系统发展。

5、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建立低碳生产、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推行低碳标识,制定低碳产品的技术标准。政府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金融融资支持等手段,引导企业发展低碳技术,实现技术升级。开展低碳经济宣传,使各阶层人群在生活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引导厉行节约,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加强低碳教育,将低碳经济知识引入教科书,推广低碳经济理念和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力。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第五篇: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而言,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

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虽然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种种挑战,但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也有着自己广阔的前景,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如何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呢?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

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之所在。

四是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

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经济政策推动。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有的处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下文从教育、经济、管理、技术、投入5个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低碳教育政策

第一,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第二,筹建专门的低碳博物馆。博物馆是向公民宣传普及各种科技知识的场所,应将低碳博物馆的建立健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填补我国博物馆的这一空白。

第三,设立全国低碳日或世界低碳日。全国性的主题日作为普及相关主题知识的重要载体,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低碳经济政策

第一,推行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我国应积极筹建基于配额交易的碳交易所,完善碳交易所的相关法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

第二,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税,也称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

第三,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

(三)低碳管理政策

第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加速《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比较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第二,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三是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第三,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低碳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低碳认证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意识。应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低碳标志标准,向企业宣传低碳标志的意义,鼓励企业进行认证。

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建议先行在伐木特许权的所有者中实行押金退款制度。

(四)低碳技术政策

第一,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放宽低碳技术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

第二,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政府“低碳”采购,是指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承担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若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成功,投资机构可从企业生产新产品所得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投资的回报。

(五)低碳投入政策

第一,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政府预算支出是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要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稳定,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

第二,完善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积极性的政策。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减排、治理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可采用下述措施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在出台政策过程中要多一些审慎,少一些莽撞,唯有如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才会真正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中国地区方言简介下一篇:扎根边疆奉献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