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3-03-06

1 引言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总的来说, 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成果显著, 从地震中许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贫困山区的支教大学生, 都彰显着新一代大学生强烈而务实的爱国热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例如课堂上理念的单向灌输居多, 爱国教育的社会实践机会不够等等原因。

当下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受到自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 尚不成熟的国内市场经济级文化的国内环境,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 面对这些新形势, 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有效性, 开拓新的教育手段、教育工具, 教育途径。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成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任务和关键化解, 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不仅仅是“两课”, 还要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仍然是分量极重的。如何创新高校课堂教育形式, 真正发挥高校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实践的。在教育方法方面, 我们要综合运用情感熏陶法、隐性教育法、咨询辅导法、自我教育法等多种教育方法,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校课堂教育要更加注重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 通过大家都关心的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从南海问题思考, 锻炼学生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要义, 通过对理性爱国的讨论, 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更深的体会。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 顺其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得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 社会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有效方式

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 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到爱国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产生共鸣和理解, 因此把爱国两个字真正培育内化到学生的心中, 外化成学生的行为行动。

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方式。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 增加了大学生们对国家社会的认识, 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能够让大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爱国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多么空洞, 爱国可以从身边做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国家、了解社会, 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深切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能身体力行。

经过社会实践, 更多的大学生将爱国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人生志向, 这才能说爱国主义教育落到了实处, 有了效果。所以, 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时, 必须重视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 走出校园,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 在矛盾中思索, 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 增强爱国行为的信心和主动性。

我国的劳动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另外,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的纪念日, 历史爱国人物的诞辰纪念等等, 都是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这样的时节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缅怀和纪念活动, 更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另外, 很多地方都有红色爱国教育基地, 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 在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效果远比课堂要好得多。一些高校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举办红歌比赛、红色话剧表演、红色知识竞答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红色文化的魅力, 一些高校邀请老战士到校园里开展爱国讲座, 也有高校组织大学生重走“红色道路”, 到延安、江西等革命发源地去探寻革命先烈的足迹, 体验革命年代的艰难和激情, 都是非常好的实践形式, 值得继续探索。

4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并涵盖院领导、教职工,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把爱国的要义, 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把校风、校史、校训文化教育, 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校风、校史、校训里折射着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优良校风, 铭记光荣校史, 践行校训文化, 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熏陶作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军工文化”为核心, “军工文化”中学生的“爱国”道德情操更是摆在第一位的, 校园文化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最好载体。

高校要利用好传统的校园宣传手段, 继续发挥好校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各舆论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打造孕育爱国主义的有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我院为例, 在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中, 学院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新媒体、以接地气的方式、活泼的符合年轻人的话语方式, 向大学生推介宣传以爱国主义教育指导的内容。另外高校也要举办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知识竞赛、辩论会、学习报告等活动, 指导学生成立围绕相关内容的社团、兴趣小组、协会等学生组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 处在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能否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化和认同, 校园文化必须实现培育工作的全覆盖、全渗透。

5 网络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和突破口

据调查, 网络已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去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网络的开放性加速了当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人们越来越难以置身于网络之外。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以网络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新兴媒介带领我们走进信息时代, 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一起方便、丰富了我们生活, 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 国家要从大环境上对加强对网络监管和引导。第二, 理论课教学时多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 其视觉、听觉的延伸, 可以给课堂更丰满充实生动的内涵呈现。另外, 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内涵的高校校园网站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占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之地, 以提高当代大学生们对政治的觉悟与认知能力, 并增强大学生们对负面信息的抵抗、免疫能力, 使当代大学生们可以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QQ、人人网、微博、微信、贴吧、BBS等现代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学会运用他们语言、他们的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思想。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 影视作品借助于网络、通信工具等电子技术成为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爱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新闻事件报道和访谈节目都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和案例, 更直观, 形象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据调查, 一些高校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拍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微电影、网络剧等活动。比如推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为指导的手机报、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等。网络是当前社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平台, 如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这么重要的地方缺位, 那些模糊甚至歪曲的国家观念、价值观念、低级的审美情趣就会乘虚而入,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方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发展方向, 使得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深化了大学生的认同感。

6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细活慢活, 更注重隐形教育, 不能止于理论和口号, 应该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关注大学生生活细节, 按照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 研究新一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让爱国思想内化成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成才动力, 外化成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用行之有效的理性务实的行动, 来推动和促进未来我们国家的发展。

摘要: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当前这项工作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巨大影响,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理论课、加强社会实践、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内涵以及把网络当作爱国主义突破口几个方面着力, 培养大学生爱国的思想、精神和行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勤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2] 景彩云.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D].南昌大学, 2013.

[3] 李文莉.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韩国爱国主义教育为借鉴[D].苏州大学, 2014.

上一篇:毫米波疗法的临床应用下一篇:学校应该重视“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