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媒体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这对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者、教育目标和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使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1:

论刘公岛景区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刘公岛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对于当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刘公岛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也与部分高校展开了有效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刘公岛景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受众面还比较狭隘,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也比较少,历史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这就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刘公岛景区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独特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刘公岛;红色资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抽象空洞的课堂说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起到突出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打破课堂单一的说教,通过其他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切身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刘公岛是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久负盛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载体,充分运用刘公岛景区的红色资源,可以有效推动当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刘公岛红色资源在当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刘公岛景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博览园、海洋森林、动物园等,岛上还能提供食宿之便,可供游客旅游度假。但作为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公岛景区的旅游主题还必须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和优良载体。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刘公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岛上有“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但最让人们熟知的,也是刘公岛最为重要的历史内涵,还属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和英租威海卫的历史。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中国人自强、自救的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华民族打开国门、寻求自强的积极探索,这是一种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洋务运动从兴起到失败,北洋海军从发展到没落,还有威海卫被英国强租四十余年的屈辱历史,无不告诫着国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亡国。虽然历史是悲恸的,但是志士是英勇的。面对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他们身上所凝聚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都是后人需要牢记和学习的。无论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还是英勇救国的民族精神,这都是刘公岛的丰富历史内涵,也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科书。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红色旅游能够承载红色文化这一特定内涵,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刘公岛作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无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北洋海军提督署遗址、丁汝昌寓所,还是新建的中国甲午战争陈列馆,都能有效地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以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等景点为主体的遗址类博物馆,通过后期的修葺和维护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是一个综合性展馆,借助历史图片、声光电、3D影视、场景还原等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了甲午战争历史,集真实性、可观性为一体,给予游客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感染力。除此之外,黄岛炮台、东弘炮台、旗顶山炮台等也通过开发维护为游客感悟那段沧桑斑驳的历史提供了参观资源。这些红色资源都为刘公岛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良物质载体。

二、刘公岛红色资源在当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2]既然刘公岛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作为教育载体,刘公岛红色资源在当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据刘公岛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山东大学(威海)是威海市唯一一座与刘公岛有着密切合作的高校,以下将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一)与高校合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3]因而,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刘公岛作为威海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当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山东大学(威海)是威海当地的高校之一,刘公岛在其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0年,刘公岛与山东大学(威海)合作建立“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并达成协议每年9月至10月免费向新生开放。这一合作,使得山东大学(威海)的爱国主义教育走出了单纯的课堂教育,通过学生在甲午战争博物馆前宣誓,导游的引导解说、学生自身的参观体悟,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每逢重要节日,山东大学(威海)的学生也积极组织活动,去刘公岛进行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山东大学(威海)的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为广泛的机会和途径。

(二)红色历史走进校园

红色历史是红色旅游景区的精神支撑,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山东大学(威海)近些年来有三大品牌活动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即大学生红色之歌演唱会、思想政治风采大赛以及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刘公岛多次冠名这三大品牌活动,通过这种与大学生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将刘公岛的红色历史传播给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风采大赛和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更是多次以刘公岛的红色历史为主题,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深入学习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以及英租威海卫等历史,也更为有效地对全校大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另外,由山东大学(威海)红色社团联盟主办的《红色之旅》期刊,也是传播刘公岛红色历史的有效工具。期刊通过开辟“刘公岛之声”专栏,刊登学生在以刘公岛为主题的征文竞赛中的优秀文章,在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向更多的学生传播红色历史。把红色历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为有效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刘公岛红色资源在当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完善措施

大学生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爱国主义教育,都不是简单的课堂教育可以实现的,学生的自觉学习更能达到理想效果。刘公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自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场所,山东大学(威海)与刘公岛的合作,对威海市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了更加充分利用刘公岛的有效资源,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高校加大投资力度

“红色旅游资源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课堂、鲜活教材和独特载体,其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其他旅游项目无法比拟的。”[4]刘公岛作为威海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当地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目前,刘公岛仅与山东大学(威海)保持合作,要想对全市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扩大合作范围,将受众面发展到每个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政府同样担负着重任。刘公岛要想对全市的大学生都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仅仅靠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刘公岛在担任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支撑景区的发展,所以仅仅靠刘公岛来完成威海所有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配合。如若威海市政府每年能投资财力和人力来帮助高校借助刘公岛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大高校也与刘公岛建立长期良好合作,这将有力地提高全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二)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建立红色网站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高校,大学生社团相对其他组织来说是进行社会实践较多的一个学生团体,因而,利用高校社团这一组织来对大学生宣传刘公岛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较好的实践途径。刘公岛景区可以与高校合作,在各大高校成立专门的红色社团用来宣讲、传播刘公岛红色历史,通过红色社团来影响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活动中学习、感悟历史。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动经验,探讨活动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逐步扩大。另外,红色社团还可以建立红色网站,通过网络来传播红色历史文化。这样不但威海本地高校大学生能够从中接受教育,还能影响到外地的教育部门和学生,扩大受众面。

(三)建立文化研究所

刘公岛景区要想有效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除了与高校加强合作联系,提供实践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现在对于刘公岛的研究并不少,诸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甲午纵横》等书籍刊物,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威海晚报》也开辟了《刘公岛之声》专栏等等,这些都为刘公岛景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仅仅靠这些来实现刘公岛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刘公岛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需要刘公岛景区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刘公岛景区可以以当地高校为智力依托,成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所,对刘公岛景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能吸纳借鉴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的经验措施,推动刘公岛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2:89.

[2]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陈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4]郭代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党史文苑,2009,(5).

[5]王丽鸥.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式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陈晨

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2:

浅议微媒体影响下对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媒体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这对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者、教育目标和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使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

关键词:微媒体;技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微媒体对技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在影响

1.对技工学生教育形式的影响

在微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学生经常手机不离手,通过手机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网络信息进行查阅和学习,改变了以往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微媒体的教育形式已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对技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教育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人们对于社会思想以及行为方面的要求。微媒体的信息相当复杂,导致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消息,致使技工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和情感受到相应的淡化和动摇。

二、微媒体对技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挑战

1.给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挑战

长期以来,在技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学生获取信息唯一渠道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技工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技工学生在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互动性、时效性以及开放性的平台上可以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致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地位有所动摇了。

2.给传统教育带来冲击

对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各大学校的主要授课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课堂的方式。主要是教师对爱国主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第二种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教育理念主要是“全员化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育人过程化”,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对于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接受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疑惑,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当前的网络化信息环境下,以上培育方式和途径仍然能够在技术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作用,但是,微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筛选和掌控。

三、教育者的应对措施

1.教育者更主动,创新教育观

高校要时刻把握微媒体对信息的开放力度,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融入互动理念。微媒体平台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场地和领域,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也具备一定的信息开放性特点,在交流互动方面也有着很强的优势,这些都将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多元化的意识价值观念进行统一,从而加强教育者对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教育,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2.教育目标更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十九大报告中谈到“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应采取分类引导的教育方式,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应进行科学、理性的教育。在分门别类调查中,应将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进行可行的、科学的、理性的爱国教育。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将不同类别的技工学生的特点进行总结,从而探索一定的改革手段、载体和路径等,使得爱国主义创新教育工作更加贴切。在微媒体平台下,学校应逐步探索对教育内容更为有利的传播方式,使之更加贴近每个技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而以更加通俗易懂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念来代替烦琐的传统性条文,引导技工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对其自身发展有益的世界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最终体现。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者所产生的感染力,其中,最為关键的是要找到一个特定的主题,从而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系统化的材料整合,最后把它转变成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而接受教育的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文奇.探析微博在技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2012(8):104-105.

[2]张慧.微博时代:积极探索技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5-146.

[3]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研究,2011(11):114-116.

作者:李宗茂

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3:

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代民族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院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课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对策探究

在民族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及等方面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挑战

1.民族院校自身面临的挑战。首先,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团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摆在民族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点,加之其生长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为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如今国内外的某些势力也利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也使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复杂矛盾和特殊困难,这些都给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战。

2.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某些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上我国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环节,这些都使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带来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的改革和建设过程当中,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有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导向,社会逐步转型,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冲击着社会的原有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感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问题

1.教育内容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触爱国主义教育,到了中学和高中也会继续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修养,到了大学,我们还是在简单地重复从小到大所学的内容。理论导向过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内容重复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

2.教育方式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形式,多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一直是被动“填鸭式”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爱国主义意识。一些高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阅读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高校中学生对专题讲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别认同,往往都是被动听的多,主动学的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造成了民族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好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育时效性问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富有时代特征,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多停留在历史时期或者战争年代的人物故事,离目前较近的也就是抗日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这些题材缺乏时代感,从而对爱国主义有距离感,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感受最为敏锐、行动最为积极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增加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展开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发言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门学科和各种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及内容,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相结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情,进而深度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2.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拓展教育新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丰富有效的校园文化,因此,各高校应顺应形势,把握规律和时代特征,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才多艺,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各高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主的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政热点讲座、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让他们从多渠道、多途径了解爱国主义,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党校培训班、团日活动等形式,这些让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他们的表现可以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感染周围的同学,同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顺应时代发展,努力开辟教育的新途径。民族院校在继续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学术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已经不满足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单纯形式,因此,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自己感受参与、切身体会往往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亲身了解国情,感受生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使爱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民族院校更应牢记使命,认清形势,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维护好祖国的和平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8,(4).

[2]吴永刚.何晓东: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

[3]杨琼.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与实践[J].青年论坛,2013,(1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67)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宫小淇(1989-),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玉明慧(197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作者:宫小淇,玉明慧

上一篇: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论文下一篇:桥隧相接段施工质量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