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新课程

2022-10-11

构建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 实践信息技术新课程,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成长的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构建信息技术和谐教学的意义

1.1 构建信息技术和谐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非同于其它文化课程, 它是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为学习对象, 以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网络等作为操作对象, 它的作品千姿百态纷繁众多。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是辅助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又是真正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甚至终身学习, 营造学习型社会的好手段。正因为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如此的特殊身份, 因此,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才能使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中, 才是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保证。

1.2 构建信息技术和谐教学是实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要关照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要强调学生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要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只有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才能让每位学生都自觉地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进行合作交流, 创新实践,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既关注了当前的学习, 又重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构建信息技术和谐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 现在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今天的学习不光能学到科学知识, 更要能形成一种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和谐是一种愉悦的平衡状态, 构建信息技术课堂和谐教学,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教学水平, 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各种教学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施任何学习的基础, 他们知道如何学习, 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 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2 信息技术和谐教学的特性

2.1 资源共享性

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在学生机上建一个自己的资料文件夹, 把平时搜集到的资料如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等分门别类地存放在资料文件夹中, 当制作作品完成作业需要时,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通过教室局域网很容易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减少了学生因查找资料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和创新上。

2.2 共同进步性

由于学生都处在同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在以小组形式的学习活动中, 同学们是一种团结互助的学习关系, 相互之间关系更加融洽, 情感更为细腻, 更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弱点, 也比较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 更容易听进去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自然形成了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环境, 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以完成学习任务。

2.3 自主学习, 主动建构知识的特性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以小组和交流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抗奋的情绪之中, 况且又能及时看到别人的优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因此,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自主学习, 都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以在更高层次上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3 以生为本, 积极构建和谐教学, 实践信息技术新课程

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才能构建和谐教学,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开展教学, 学生乐学好学。

3.1 以生为本, 师生情感交融, 构建和谐教学

构建和谐教学, 实践信息技术新课程,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爱护学生, 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一切教学设计, 采用的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材, 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授课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不断构建自己的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接收、掌握和处理水平。

3.2 以生为本, 多种教学形式并进, 构建和谐教学

以个人学习为主,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分层教学为辅, 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以小组学习为补充,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习上起到互助互补和共同提高的作用。

3.3 以生为本,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 构建和谐教学

在知识建构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设计支持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习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多维互动, 也要善于组织学生与教学媒体进行多维互动, 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新现象, 构建新知识。

3.4 在信息交流中构建和谐教学

交流能营造和谐氛围, 交流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重视学生信息交流习惯的培养,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交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信息交流是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交流过程中各种思想和思维模式相互碰撞, 使学生顿悟、思维开阔, 产生新的思想,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可以是师生交流, 也可以是生生交流, 还可以与其他有关人员交流。可以是单向的, 也可以是双向的多向的, 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 多对多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大家都是交流的对象, 共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 都是互助协作平等式的关系。

交流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活动, 形式多种多样。可面对面交流, 可在教室局域网上交流, 也可在校园网上交流。借助互联网交流, 趣味性强, 及时快捷, 解决问题速度快, 交流范围广, 学生可同时接收多向的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获取的信息量大。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论坛公告板 (B B S) 、电子邮件、Q Q等, 也可以是语音视频等。网络把每个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 对学习较为重要, 如可通过互评作业等形式进行交流。同位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小组, 每次作业要求相互之间阅读作业, 学习对方的优点, 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建议。通过不断修改达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再相互评价作业, 以达到培养鉴赏和鉴别能力的作用。

3.5 以生为本改进评价方法, 构建和谐教学

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为指导思想, 建构新型的模块化多元化过程记录式的学习评价体系, 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模块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每上一节课, 只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极积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就能得到一分, 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得一分。同时表现好的还可以加分, 如上课积极主动发言, 作业有创新或创意好的等加一分。通过这种动态的过程式的多元化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完成自己的作业, 在参与过程中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章节、单元考试, 考试有卷面考试也有上机操作考试。有教师命题学生做综合性的作品考试, 也有学生自己命题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上交的作品考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 旨在督促学生要撑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一种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同时又能使每位同学发挥和表现自己的特长。如电子报刊的制作, 美术水平好的学生在版面设计和布局上可能要好些, 而文学水平好的同学在文字内容和措辞上可能更突出些。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使每位同学在考试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已学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水平。

新世纪是知识爆炸, 经济全球化的世纪, 终身学习营造学习型社会,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是学生成长的需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构建和谐教学, 实践信息技术新课程是课程本身的要求, 是实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谐教学的特性在于资源共享, 学生共同进步和自主学习, 主动建构知识的特性。以生为本, 师生情感交融, 多种教学形式并进,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 在信息交流中, 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为指导思想, 建构新型的模块化多元化过程记录式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构建和谐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教学,信息技术,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审定稿) , 2003, 2.

上一篇:办公用品管理现状及对策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