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的研究意义及其策略构建

2022-11-04

自一个世纪前西方启蒙运动以来, 在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 教育被抽象化了.而此刻已经进入了全面的实验阶段的新课改, 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进而使学校教学工作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普通高中新课程显现了教育功能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其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多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 可以说新课程呼唤和彰显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教育”和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等诸层面的“人文教育”, 期盼的是一种洋溢着“和谐”旋律的教育。

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呼唤着教师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 迫切地期盼着教学过程的“人文化”实施和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而要真正走近教育的对象——人、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终身发展, 则需要我们针对高中生的身、心、智的特点思考学科教学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现象——和谐, 思考如何在“和谐教育”理念下探循出适合新课程思想的普通高中学科教学的“和谐教学策略”和操作流程。

1“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

1.1 对“和谐教育”的认识

要理解什么是“和谐教学及其策略”, 则必须首先要理解“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诉我们:所谓和谐的教育, 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 使得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自我表现, 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这种教育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历程”中的“统一与协调”的最佳途径。就学科教学而言, 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一种“和谐”的教学?进行“和谐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谐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1.2 对“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的认识

从“和谐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角度来看, “和谐教学”实质就是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教材文本、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教法、学法等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相对共振、反馈谐调、平衡共生的一种状态和活动。“和谐教学”的实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合并且具可操作性的策略, 那么关于“和谐教学策略”及其本质特征, 我们有以下的理解和认知:“和谐教学策略”是一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融通性的教学策略, 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

一, 地位层面:主体与主导界位既分明又协调统一。

二, 结构层面:结构开放、多元互动、动态生成、融合多元目标。

2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意义

2.1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时代意义

一, 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体现了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需求。

二, 进行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新课程的需要。

2.2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理论意义

首先,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 体现出的一种超越特征。要实现这种超越, 就使得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对“和谐教学策略”的出现而显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求之若渴, 这种需求也正导致了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 新课程倡导“主体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 渴求“和谐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主体性”、“人文性”与“素质教育”是统一, 核心指向学生。

2.3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实践意义

首先, 通过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 能够促进教师发展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观, 能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进而使之能真正地把教育主体的需要和发展置于教学价值的核心位置。

其次, 通过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 能够形成富有创造性、智慧型的新型教师和研究人员。从而为可持续实施新课程培养坚实的骨干力量, 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充满生机活力。

第三, 通过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 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 和谐教学构建的基本策略

3.1 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浓厚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地顺利进行, 这是进行“和谐教学”重要前提。做好这点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从事业的高度认识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 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和展示自身的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做一个有吸引力的人。

3.2 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允许他们充分地发挥“主体性”, 给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的时空, 让他们在争辩中练就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的“自我表现职能”自然地流露出来, 他们就能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3.3 激发、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 可以说激发、维持和巩固兴趣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实现这一任务其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设计:

首先, 设置悬念教学, 激发兴趣。

例如, 在学习高中生物的体温调节知识时, 我们提出:“为什么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打寒颤?而在炎热的环境中又会多流汗?”这些源于生活实际的悬念设置, 顿时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

其次, 重视并加强现代媒体的运用。

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实践,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声、象、色融为一体, 是学生兴趣激发、维持、巩固, 甚至生长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故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彰显着教育功能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呼唤着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教育”和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等诸层面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应是一种洋溢着“和谐”旋律的教育。就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而言, 新课程呼唤着“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本文就“和谐教学及其策略”的概念、本质特征、研究意义和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策略等几个方面谈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和谐教学,新课程,策略,教育方式,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上一篇:公诉对侦查的引导与监督——以实物证据的调取为例下一篇:结构力学在变形监测应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