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检测的意义

2022-09-12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 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 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 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 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笔者结合实际检验病例谈谈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检测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8例, 其中56例为感染性病例, 其中急性白血病16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例。全部病例分别于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前及开始下一治疗周期前抽取静脉血1~2m L至EDTAK2抗凝管内混匀, 2h内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小板参数测定。测定标本时, 同时测定质控品。检测的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采用同样方法采集和检测健康志愿者血小板参数。

1.2 结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16例AL, 18例MDS和22例ITP。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L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ITP、AL和MDS患者的PLT和PCT无明显差异;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 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A L和M D 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AL和MDS患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L和MDS患者的MPV和PDW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接受治疗后缓解组和未缓解组的血小板参数: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 而PDW下降, 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 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2 讨论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 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 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 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败血症, 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伤寒、结核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为用草酸铵溶液作为溶血-稀释剂, 在相关显微镜下, 肉眼计数血小板, 但该方法存在如血小板在计数板上的分布误差, 充池是否均匀等众多因素影响[1]。由于仪器在此原理上的限制, 仅能对体积呈正态分布的血小板进行“准确”计数, 当样本中富含大型血小板时, 将漏掉部分异常大的血小板, 致使计数结果假性偏低。ADVIA120采用两维激光的原理, 能够测定大至60fl的血小板。Gill等推荐应用免疫学方法, 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作为目前检测血小板的参考方法, 但免疫学法要用昂贵的荧光标记单抗和高档的仪器, 操作也较为繁锁;此外, 有些人血小板表面不表达CD61, 而表达CD62或CD42b, 这种病人就不宜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小板, 因而免疫学法难以在常规工作中推广使用。从我们的结果可以看出, 手工法和Coulter-JT法与参考方法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121和0.7669, 而ADVIA120与免疫学法相比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且操作非常简便, 因此, 我们认为ADVIA120血液分析仪是当前检测血小板较理想仪器之一。

血小板是具有酶和生理活性的细胞, 一般认为体积较大的血小板是较年青的血小板, 其功能活性较强, 随着血小板的老化, 体积收缩, 功能降低。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含有较多致密颗粒, 可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 其聚集和粘附功能较强, 发生脑血栓等疾病的机会较大。大血小板还出现于其它疾病;急性心肌炎的病人, MPV升高, 这可能与血栓增多有关, 同时, 肾上腺素生成增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心肺旁路术后止血功能发生障碍, 随着血液的流换, MPV升高, 这主要是因为将贮备的大血小板释放入循环血液中;体外循环术或血液病时, 血小板数减少, MPV增加, 是骨髓对急性要求的反应, 此血小板称为“应激血小板”, 是畸型的群体, 不代表正常年青的血小板群;在冠心病中, MPV升高, 且血小板凝集性增强, 在背上腺素作用下变化更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小血小板更容易消耗及梗塞后血小板存活缩短所致;恶性肿瘤病人, 由于化疗等治疗后, 血小板数目减低, 也产生“应激反应大血小板”;川合阳子等[1]认为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人也可能出现较多的大血小板, 这可能与血小板破坏增多有关。总之,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摘要: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参数变化检测

参考文献

[1]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03~189.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下一篇:经济学角度下中国婚姻法的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