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原因120例临床分析

2023-03-07

临床上,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会出现皮肤, 黏膜出血, 严重者会出现内脏出血, 危及生命。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必须明确病因。本文对我院12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6~2008年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共计120例。其中男性33例, 女性87例。年龄16~78岁。

1.2 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标准》[1]。

2 结果

临床表现

⑴淤点;⑵口腔齿龈及舌黏膜血庖;⑶月经过多;⑷视网膜出血;⑸内脏出血;⑹手术后出血。

2.2 治疗

(1) 去除诱因; (2) 输血小板; (3) 应用激素, 丙球。

3 讨论

3.1 本文资料表明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共71例占59.2%, 应用激素后, 预后良好。82.6%缓解。与文献80%相近[2]。女:男=4:1, 轻中度血小板减少见于服药, 感染, 脾功亢进, 慢性肾功不全, 重度血小板减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2 血小板基本功能

包括黏附, 聚集和释放。在正常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正常人1/3的血小板在脾脏内暂时被扣留, 脾脏内的血小板与外周血循环中的血小板保持动态平衡, 血小板在体内平均寿命为10d。此后, 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系统清除。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 在骨髓中并无储备[3]。

3.3 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

(1) 血小板生成减少, 如再障, 化疗后; (2) 血小板破坏过多, 其中包括免疫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免疫性, 如感染, 肝素诱导,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4 预后

⑴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出血症状轻, 感染治愈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⑵慢性肾功不全所致血小板减少原因可能由于产生与排泄琥珀酸和酚类化合物障碍有关, 透析后, 血中毒性物质被清除, 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⑶对临床上血小板重度减低而又无出血倾向者要注意EDTA抵抗。⑷对重症感染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注意监测血小板情况, 警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⑸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在无应用激素禁忌征的情况下, 可考虑早期应用激素治疗。

摘要:通过对12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 分析和探讨其发病原因。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临床,病因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 季林祥, 杨德光, 王枚, 等.西艾克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5, 16 (3) :42.

[3] 李军民, 沈志祥, 王振义, 等.成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J].中国血液学杂志, 1994, 15 (5) :251.

上一篇:泵站微机保护选型和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下一篇:挖掘新闻价值抑制僵化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