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2022-08-17

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

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

(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

(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

(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舒生]

第二篇: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

赵明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必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重新选择课程内容,并将内容重新排序。

本文就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对专业“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技能包;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07)0025-0009-02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到底如何构建?岗位技能究竟如何培养?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我院通过“技能包”的开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能力方向),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毕业实习岗位)上强化训练的技能,属专业岗位技能。

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构建了各专业的“技能包”。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我们构建了含14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6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如“养猪岗位技能包”、“养牛岗位技能包”、“养羊岗位技能包”、“养禽岗位技能包”、“兽医卫生检疫技能包”和“宠物门诊技能包”)。“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二、“技能包”的应用

1.“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技术”、“病原性细菌的常规检查”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养猪技术、养牛技术、宠物疾病诊疗技术等)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学院提出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动物医院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养猪生产技术课程中,公猪采精技术、母猪配种技术、妊娠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母猪接产技术、仔猪饲养技术、饲料配方设计、猪的防疫技术和给药技术等,就是在学院的小梅山猪育种中心和商品猪生产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标本和教学课件,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利用生产间隙,在实训基地的教室,通过问题释疑,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第二个阶段为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师傅)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如“奶牛的配种技术”、“奶牛的妊娠诊断”、“奶牛的接产技术”等。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2.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前进行,各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现场打分,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随机、多次考核,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猪场实习的学生,就应考核“养猪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或用人单位聘用)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技能考核方能通过,否则,不予毕业。

三、“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技能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1.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①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增加实验实习时间,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②将每周2节课的生产劳动,调整为每学期2周的综合实践,将学生分布到校内各实训基地(猪场、牛场、羊场、动物医院、药房等)进行生产实习,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③将三年制的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调整为一个学年,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就业机会。

(2)编写“技能包”以及与“技能包”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如畜牧兽医专业编写了“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包”,编写并出版了《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实训教材,同时制定了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技能训练考核方案,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畜牧兽医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中心、畜牧教学工场、宠物医院,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学院和各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学院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3.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高职的扩招,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加强技能培训,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来校任教,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尤其是实验实习课,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景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田.教育与职业,2006,(16).

[2]姜大源.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动向田.职业技术与教育,2005,(18).

第三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主体三方面构建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的职业教育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它更注重于传授工作过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已成为各大院校的教学趋势,因此要尽快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一、目前高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单一,没能全面反映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多以理论知识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内容中涉及职业素质、工作过程知识、职业技能等实践性知识的不多,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几乎空白。评价内容不结合职业岗业(群),评价标准不贴切实际,评价结果不被企业接受。

(二)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支持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考核。仍有不少院校沿用传统的期末测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方法虽简单易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方式过于单一,无法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评价主体单一,没有包括掌握考核者全面信息的主体。不合理评价主体的设置,将会影响到考核的实施与效用。目前在很多学校里,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本人、企业及家长均无法参与评价。单一的评价主体由于无法掌握考核者的全面信息,所以容易导致考核结果片面、偏差大,甚至有失公平公正的情形。

二、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守的原则

(一)评价内容以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评价内容要对接职业岗业(群)的要求,将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重点,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式应与评价内容相匹配。结果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期末教学活动已告一段落时,为了解教学效果而组织的考试。结果性评价适用于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专业知识目标要求。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形成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去体现,所以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结果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三)评价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化的原则。为了避免单一考核主体易导致考核结果片面、偏差大的情形,学校应构建一个由教师、学校、学生、企业和家长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角度更客观公正,评价结果更贴近企业需求,评价结果的反馈才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由于各类考核主体掌握的考核信息不同,在具体操作时,应将评价内容按考核主体掌握考核信息情况的不同进行分配。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尝试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要求构建学习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的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此,我们将评价内容分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类。

1、职业能力评价内容。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内容进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知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中初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招聘专员、培训专员、人事代理等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6个方面进行考核。

2、职业素养评价内容。职业素养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它反映了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既要求从业者具备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职业素养是内涵层面,通过个体在学习及工作中的行为体现出来。可从奉献服从意识、认真负责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成本意识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构建。学生总分由形成性评价结果和结果性评价结果两部分构成。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结果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为此,我们加大了形成性评价结果在总分中占的权重,占到总分的60%。真实记录学生的纪律情况、学习态度、团结协作情况,在实训教学中给学生实训结果进行打分,这些都是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结果性评价方式实质上采用了传统考核方式,在学期结束时,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制试题,将学生需要掌握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体现在试题上,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三)评价主体的构建。构建由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企业专家组成的多元化考核主体。教师重点评价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同学互评有助于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企业专家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弥补了教师考核仅限于理论知识掌握层面的局限性。学校管理人员参与考核,可从总体上把握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是学生众多信息的知情者,最适合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及行为表现。在评价活动中,教师是评价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与企业专家、学校管理人员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评价信息,共同制定评价策略。

四、结束语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开展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早日成为国家建设栋梁之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JGB467

第四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覃国庆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旅游行业需求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区域,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对旅游英语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旅游英语工作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覃国庆(1965- ),女,广西来宾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课程论。(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100-03

一、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对从业英语导游的要求

第五篇: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过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过程教学研究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存在狭义的“方法论”和广义的“教学链”两个考察角度。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结果本身。然而,关于过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国外经验借鉴形式化、教学方式选择不当等问题尚需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关键词:过程教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教育体制

1过程教学的内涵

1.1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数学教学领域,部分数学教师把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依据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和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数学教学工作。例如,何良仆认为,过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详细分解解题思路,阐析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1]。之后,这种以过程式为取向的教学方法又应用到了英语教学、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等领域[2-4]。学科教学中运用认知理论来发展过程教学是必要的,但该视角仅把过程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研究。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适用领域存在局限性,它比较适合那些具有明确的步骤衔接或因果关系的学科,对于人文社科等诸多不具备此特点的学科则基本不适用。因此,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论是一种狭义的研究角度。

1.2作为“教学链”的过程教学

该视角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认为过程教学是由前后相继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条。过程教学要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出发,依次经过大纲编写、教材研读、教案书写、课堂设计、教学组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答疑解惑、教学评估等环节[5]。过程教学重视上述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将教学分为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的视角是广义层面上的过程教学研究。但该理论采取流程式的线性研究角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立体化与多元性特征,容易造成教学实践的枯燥乏味。此外,几乎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如何授好课”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容易形成唯授课是论的偏隘。最后,“教学链”理论只探讨了课堂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更为广阔和重要的课堂外教学环节。

1.3过程教学新解

过程教学是作为传统教学理念的修正而出现的。其要义在于,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仅仅看重学习的结果;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过程方面而非结果方面,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作为结果的意义。教学结果并非不重要,但是没有立体丰富的教学过程就难以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好的教学结果只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之水到渠成的副产品。所以,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朴素但却长期被遗忘了的道理:过程决定结果,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结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源于过程,结果只是过程的体现方式。以过程为导向,过程教学理论不但强调课堂教学,而且更加重视课堂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强调良好的教学结果,而且更加重视科学的过程设计对达成良好教学结果的决定性意义;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存量积累,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教学理论期望通过对教学中“过程”观念的强调,克服学生学习短视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通过对立体多元、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能够达到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终生钻研的目的。之所以称之为“过程教学”而非“教学过程”主要有两点考虑:其一,“过程”放在“教学”之前,意在强调过程之于教学的首要意义;其二,“教学过程”的提法在传统教学惯例下很容易被误解为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实际上过程教学理论的内涵远远超出课堂之外。

2过程教学势在必行

2.1对课堂教学中心地位的审视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传统教学在经济与效率方面的优势。但课堂教学过分凸显了教师的权威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填鸭式的知识传递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操练思维的空间,这是导致学生主动思考与勇于挑战的精神消淡的重要原因。课堂时间比例过大,学生对课堂上的所学没有时间去体味和消化。课堂教学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课堂信息交流变得极为困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以中低职称为主,专家教授难得一见,这也使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课堂外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课堂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远远超过课堂时间,能否把握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

2.2对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思考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变迁有关,同时也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当前各类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体制沿袭了几十年前计划时代的思路。国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标准来考量学校的办学情况,学校又以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框定和要求所有的学生,以致学校难以特色办学,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难以各抒所长。其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了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负担,自上而下的学习压力很难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学习动力问题。西方哲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种,火种的点燃需要过程教学理念的实践。

2.3对学校教学考核机制的探讨

中国教育系统现有的考核指标多数是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的关键词为“结果是什么”,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结果是如何达成的”。此外,学校教学考核中突出强调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多学校采取专家督导、同行评教、集体备课、学生评教等途径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些措施集中于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课程设计层面的考察,没有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重视教学考核无疑是正确的,但传统考核机制避重就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培育学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做得显然不够,与之相应的考核标准也严重缺失。结果,表面上严谨的教学考核方式难以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实现。

3关于过程教学的几个难题

3.1过程教学在理论研究上的难题

国内理论界尚未把过程教学发展为包含完整教学要素的理论体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至少有两个。1)如何从理论上阐述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问题。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成为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指标。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杜绝教育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提高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统一的标准在实质上抛弃了“因材施教”理念,忽视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应当允许、鼓励并提供条件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奋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显然,过程教学是一种基于差异性的教学理论,是对所谓的教育标准的修正,但过程教学理论目前也尚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如何从理论上厘定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行政对教学的干预由来已久。政府行政干预校内行政,校内行政干预教师教学,于是教育与教学无法按照自身规律科学的发展。自上而下行政一体化的教学体制,其实质是以行政为中心而非以教学为中心,是以行政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非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是以行政领导的政绩为归宿,而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归宿。去行政化研究几乎没有可资依赖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形成学校去行政化的基本路线图。过程教学理论的提出从过程导向的角度对去行政化问题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3.2过程教学在国际经验借鉴上的难题

当代教育格局早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研究西方的办学模式,但在借鉴中却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1)办学主体的界定问题。西方的名校多是私立的,有自己的董事会、基金会等,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而国内学校多是公立的,学校的管理者宏观上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微观上是校内行政系统,学校职能部门与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走了一条行政一体化的道路。改变的途径之一是转变法人主体性质,不过该路径的难度很大。2)借鉴的有效性问题。真正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过程导向的办学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导师制和寄宿制。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与今天中国普遍实行的班建制和学分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班建制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限于短暂的课堂时间,课后师生互动很少发生。学分制以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不在教与学的过程,而在最终的分数。导师制更像是一种师徒关系,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目前中国只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实际上本科和中学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试点。以高校为例,按照中国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1:14的规定,高校推行导师制并没有技术性障碍。寄宿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导师制的进一步延伸,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师生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3过程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难题

1)课堂之外的教学问题。学生课堂外时间的分配呈现两极分化倾向。中学以下和大学以上阶段,学生的课外时间非常丰富;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之上。现在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如何科学的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上的时间分配。对此,我们尚没有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主要的做法是因循传统和借鉴他国经验。其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对于中学以下阶段的学生,主流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至于其他方面则没有更多的要求。对于大学及其以上阶段的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完全任由自己随心支配,在没有硬性任务、指导方案和评估体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课外时间近乎放任自流。实际上,任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之外都有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与。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自修、兴趣小组、主题辩论、情景模拟、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等等。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都被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替代。2)课堂教学方法问题。过程教学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6]”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因为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依,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知己知彼,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的把握。传统教学理论多是从“教”的角度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方法与规律,很少从“学”的角度寻找创新性的教学路径。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带有主观性,课堂实施效果未必理想。此外,在现代传媒普及的条件下,一些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学中的技术方法和语言技巧方面,试图通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或语言风格的吸引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良好的技术与语言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取代诸如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方法,片面追求风格的异化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良仆.揭示数学过程及其要素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9):17-19.

[2]张永中.过程教学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进的新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8-110.

[3]万敏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实施物理“过程教学”[J].中学物理,2010(3):17-18.

[4]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1-4.

[5]王松国.简论过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27-128.

[6]王玲.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与创造性的教学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6.

上一篇:家用净水器价格多少下一篇:教育局宣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