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2024-04-29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共11篇)

篇1: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容桂城西小学岑万泉

在教育线上工作了七年了,正值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我对此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要。在课程内容上,现行小学教学教材内容贪大求全,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既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教学效率低等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向往。在学习状态上,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情感上讲是被动的、缺乏自信帕,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从知识

形卷上讲更多是结论的知识。更多是技能技巧的,更多是缺乏应用价值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前压力。而不是来自耐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一些教师比较认同教师就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创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窗帘布的花边、吊扇的安装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

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与新课程改革相距甚远的地方,如: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

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田地,使我们的教学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但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与我们教师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反思,让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中零散的、潜在的人文因子,在教学时间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素质,做到授知和育人并重。

篇2: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任大红

(武威市马行河小学甘肃 武威733000)

摘要: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即将产生深

刻影响。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广

泛讨论了:“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转变哪些观念?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关注学生什么?怎

样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力推动了课改的深化。文章就新课

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谈几点学习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1领会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与现实社会、与生产劳动、与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识、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化“静”为“动”

新教材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留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站在数学教学新的理念高度,根据本地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况来呈现教材。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的复习、例题、习题讲述的,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呈现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的动态生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采用课件演示:一个两分硬币重1克,1000个两分硬币放在一起称重量是1000克,也是1千克。然后让学生自己称苹果,看几个苹果是1千克,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通过看、称、掂等活动体会1千克有多重。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特别好。

3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1重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的落脚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真正承担起教师应当负有的责任。

3.2正确认识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学习,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教学广角”这一课时.先出示动物画面和录音,老虎大王说:“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你们能写出几个?”学生写出12、2l后提问:”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了“个位和十位数字交换了位置”的结论,为后面作了铺垫。接着让学生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一摆,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老师板书各组的结果。(1)12、13、21、23、31、32,(2)2l、31、12、13、23、32,(3)12、23、13、21、31、32。检查各组写出的两位数,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写和不漏写?学生通过观察、互相交流,最后发现其中的规律:1打头的数能写两个,2打头的能写两个,3打头的能写两个。也可先写12,交换位置写出21,13交换位置写出31,23交换位置写出32。学生在初步建立数感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发现其中规律。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培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结束语

篇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一、学生参与设计, 积极面对考试

历来试卷内容的安排是教师的权利,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自己的经验来设计试卷, 学生只有做试卷的义务.然而, 如果教师下放考试内容设计的权力, 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试卷内容的设计, 则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交流传抄, 研究解答方法, 而后由教师选出或组合数张编得好的试卷在考试中使用.当考试的时候, 学生一改往日考试时的严肃与紧张, 轻松、坦然地接受了考试.从认识过程上说, 出题比解题更为深刻, 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的课程内容, 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综合性地思考.另一方面, 学生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传抄、交流本身就是学习, 通过这一过程, 他们弄懂了以前不懂的东西, 思考了以前没想过的问题, 思维深刻了, 知识面宽了.尤其是学生想知道教师选中了哪些题目, 他们期待着教师选中自己的题目, 由此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态度的考试形式.有些没有被选中题目的学生说:“今后我要出得更好些.”有些选中题目的学生说:“下次我要出得更妙一些.”这就调动了学生深层次的动力, 而这种动力又促使他们进一步去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二、教师整合设计, 丰富试卷内涵

每次单元教学结束, 我除了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外, 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 设计一、两道题目.教师再把这些题目进行适当整合, 力求在试卷上体现下列要求:

1. 注入暖意, 凸显“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就应该体现人文性, 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享受到关爱, 感受到愉悦.传统的数学考卷, 语言表达过分严肃、呆板, 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 容易产生压抑、厌烦、恐惧等心理现象.我们应该把考试当作一种教育学生的机会, 注意发挥试卷的教育功能.课改实验后的试卷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 精心构划版面, 精心设计插图, 比如可创设“照镜子”、“智慧宫”、“大闯关”等栏目, 另外还可在试卷旁边写一些提示语, 如“考试是特殊的作业, 题目一定要看清, 书写要端正哦!”“别着急, 你能行!”“我是小法官, 巧判是与非!”“题目做好了, 请别忘了检查!”等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测试, 真正让测试变成孩子们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2. 返璞归真, 体现“生活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必须植根于生活.”传统的数学命题为了巩固数学知识, 在某一现实问题的原型上经过高度加工而成, 因而拉大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造成设计的问题离学生太远,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面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枯燥乏味, 兴趣索然.因此, 我们认为数学命题设计不能局限于现成的书本, 应该拓展思路, 扩大视野, 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新意的试题.如学校举行运动会, 运动员的编码设为4位数字, 第一位代表年级, 如一年级用“1”, 二年级用“2”……第二位代表班级, 末两位代表学号, 那么一年级二班34号的运动员编码是多少?

3. 因人而异, 关注“差异性”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 选择和编制适合不同层面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的试题, 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有利于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因此, 命题时既要达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 又要找准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合格水平, 使多数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是, 用同一张卷子的内容来考查所有的学生, 这无疑会使一些后进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会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针对学生的差异, 考卷可以按能力层次的要求分A, B, C卷,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考卷, 也可以在同一份考卷内把部分题目分A, B, C题让学生选做, 还可以设计思考题、附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4. 引领应用, 突出“综合性”

新课程不仅对教学目标, 对教学行为, 或是教学评价, 都注重整体、综合.落实在数学学科里, 既可以是数学内部的综合, 体现数学之间的联系, 又可以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乃至生活实际的综合, 体现数学的价值.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有一块长30米、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 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 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正好占整块空地的三分之二, 你认为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 (请作图表示) 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它融阅读理解、分数含义、面积计算、图案设计为一体, 不仅趣味性、应用性、创造性强, 还渗透了美的设计理念.由于每名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他们会对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理解、思考, 并作出不同的个性化的解答.

篇4: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评价 评价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评分成为人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只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根本算不得教育者?我们只看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过程中,如何更加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改变传统评价方式,用简单的分数给学生作业做出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评价,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不用说通过作业评价发挥导向、调控、激励等一系列功能,因而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改变传统作业评价方式,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让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在这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每一个同学,不论成绩如何,内心想法都是一样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中,学会采用赏识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每一次批阅学生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无论该同学作业做得如何,都要学会从他们的作业中找闪光点,然后在他们出错的地方进行鼓励和订正,当他们拿到作业本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作业尽管错了,老师还给了赞美的语言,这时他们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在愉快的情绪中再看看教师给予的订正和鼓励,就会越来越努力,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赞美。在以后作业中,一次比一次表现得好,爱上数学课堂,让师生之间的情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通过这种独特的评价方式,我们更容易亲近学生,把每一次作业过程当做和学生交流的过程,让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我们的评价过程中获得满足与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让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成为改变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润滑剂”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各方面都还不稳定,所以可塑性非常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非常容易可塑的一面。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数学作业中不出现错误,而要正确认识到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独立认真地思考。但是对于一些不爱好数学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显得比较不耐烦。如何区别对待呢?通常我会采用“优+字迹工整=特优”和“良+如果能认真订正作业=特优”不同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类似其他方式,如通过贴不同表情的小贴画的方式,低年级小朋友更加容易接受。

通过小学作业不同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慢慢改变学生书写习惯,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们的课堂表现。其实有些时候采用“等级+简语”式作业评价不仅是教师在描述学生的作业情况,更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皆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改变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让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转变的“调节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采用激励的导向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不难发现那些上课非常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得往往比较落后,这时我们要在作业评价中把本来上课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入作业评价,如可以这样写道: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所以老师在想你肯定能够把数学学好的,老师也非常想给你帮助,那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在以后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讲哦!

在评价过程中,当发现一些同学有进步的时候,就要抓住机会及时表扬,如给他一个大拇指,轻轻摸一下他的头等都是很好的表扬方式,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和赞美,肯定他们在数学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每一个同学都希望被关注、被赞美。看似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实际上是通过作业评价方式和学生交流的过程。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只大花瓶,他既没有懊恼,又没有等闲视之,而是精心收集满地碎瓦片。并把这些瓷片按大小分类,分别称出重量,结果惊奇地发现依次的碎片的重量均为16倍的关系,得出了对恢复不知其原貌的文物、陨石有重大帮助的著名的“碎花瓶理论”。所以,无论我们在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要学会善待学生的“错误”。并且通过我们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把“错误”变成“正确”,把“粗心”变成“细心”,并把这种改变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左晓明,等.基于GeoGebra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101.

篇5: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文中指出了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实施途径.

作 者:王联荣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改革

篇6: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对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学生觉得高中数学难学,尽管他们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但高中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甚至有些过去的尖子生变为数学的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新课改下的高一新生在数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l)运算能力减弱.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估算能力,鼓励使用计算器。以上课改新理念是正确的,但由于不能合理使用计算器,许多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解决,心算、口算能力不强,计算的准确率低。同时由于平时教学注意不够,许多学生的基本数、式运算(例如恒等变形)能力也较为薄弱,解题过程中很基础的运算都容易出错。

(2)演绎推理能力也有所减弱,解题不够规范,思维不够严密。初中课标教材对证明部分进行降低难度和弱化处理,如对圆与三角形相似等相关知识的证明大大削减和降低难度,所以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也就会相应减少和削弱。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差异。(1)教材内容的差异。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各种情况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这增加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多且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2)教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3)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的细,类型归纳的全,练的多,练的熟,考试时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高成绩。因此学生惯于围着教师转,独立思考的少,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自己总结的少。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要自己多看一些参考书。然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连完成作业也有问题,导致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效果不佳。

三、努力作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必修1 中第三章“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可先复习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必修2 中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运用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的方法、圆中弦心距、半径、弦长之间的关系、配方法等。

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初中已有知识和新学内容加以区别联系,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必修1 中“函数的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用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再学习新的用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予推广和延伸,进行升华与提高。如:在必修1 指数幂的研究中,从初中的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进而到无理数指数幂。

四、作好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较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篇7: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和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三方面谈了自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解和认识:一,根据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整合时要遵循一定原则;

二、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就是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平台上,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使数学课程资源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中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整合时要遵循一定原则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学科,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然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无止境的。特级教师马明说:“数学教学有四个层次:解题术,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我们追求的不能是低层次而是所有层次。

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整合时,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从多种形式、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运用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的数学思想和数

学方法。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更好的整合,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等于“混合”

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到哪些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应无目的依赖电教手段,使学生只看热闹,不动脑筋。具体来讲,函数教学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y=kx+b(k≠0),判断k值不同时直线的倾斜程度。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数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如函数以表达式和图像两种同时呈现,并且图像还可以是通过跟踪满足函数关系的点的轨迹得到,这样学生学会了函数表达的3种方法。为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延伸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上要灵活、创新,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采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创设不同的任务情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以体现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优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个别化教学。

二、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优势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以往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常常是演绎性的,掩盖了思考的过程。但实际上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猜想和发现的过程。几何画板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例,从中发现规律并主动探索。如探索“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以往需要画出许多的图形并画出不同位置的圆周角和圆心角,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使得教师不得不减少学生的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圆形进行尝试证明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只画一个圆形,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改变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尝试——错误——纠正的过程中,学生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获得初步结论,在此过程中,也将增强学生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前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经过在新问题、新情境中的具体应用,使原有的知识得以完善,实现由知识和技能向能力的转化。例如,利用信息技术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越接近于900,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0?如果达到90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此时顶点又在哪儿呢?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进传统作业方式

传统的教学作业设计,往往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内容一样,要求一样,评价一样。学生每天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应付了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灵活性及知识技能性,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改变教师布置作业的习惯,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而言,做作业不再是讨厌的事,比如学完知识点之后,可布置一下几套作业让学生选做:① 做课后习题,让基础差点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②课程练习,是中等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③课外习题,使优等生有所提高。这样人人皆有机会获取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消除了某些学生因长期无缘成功而产生的倦怠感,畏惧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让因材施教告别“纸上谈兵”,让教学达到令人“欣喜不已”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h)2+k” 这一节中,研究它的图像时,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设置a、h、k的值,控制函数图像随着值得变化而变化,演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改变a、h、k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探索出a、h、k的值对图像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中,探索变化的规律,并认清外问题的本质,在教

师的点拨、指导、反馈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数学结果,并利用Word、PPT或投影将自己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想。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及其实施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由技术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一)从呈现方式上来讲,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快速成象容易阻碍人们对数学研究对象深入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产生直观的图像,但是这一特点也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如是否有了计算机,就不需要手工作图、计算了。的确,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作图、计算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计算机图像或计算结果带来的这种完善的、非常光滑的表征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很难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首先,如果学习者仅仅是按动按钮在计算机辅助下生成图像、算出结果,或者仅仅通过教师的演示接受这种结果,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其次,使用计算机制作、计算或观察已做好的结果,都不能保证能将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概念或原理中的因素表达清楚,例如:输入函数表达式后计算机给出的函数图像,看不到图像上各点的坐标。并会因此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计算和画图能力的培养。要安排恰当时机使用技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脑和动手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数学是一种理论实践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互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媒体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媒体,媒体只能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补充。

(三)从工作方式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黑箱”,容易使一些学生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 在讲轴对称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将一个图案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通过翻折与另一部分重合,以示其轴对称时,翻折的过程是否能保证图形的形状不变,引起一些学生的疑惑。所以,这种工作原理容易导致一些理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最后呈现的结果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合理的,是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整合中不能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应当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从交流方式上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容易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习以及技巧的训练,往往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展示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而不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想法,反而不如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更能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更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班级中基础知识欠缺、课堂反应慢的学生来说,经常会有某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反复解释。如果教师只用课件授课,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会使讲课速度加快,一些学生反应跟不上,且不易记笔记,容易导致上课没听懂,下课无法看笔记的现象。此外,由于教师更多关注课件的播放,减少了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问题越积越多,会有“气喘吁吁”还是赶不上教师脚步的感觉,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使用技术反而起到不良的效果。

在整合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数学教育的需求出发,结合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C].北京:万

篇8: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一、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数学课堂,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的, 正确树立并落实好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的成长观。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比如: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和在作业设计上区分层次 (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 这实际就是在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强化师资, 更新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和提高教师的素质, 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和校本研究。 师资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形式。 例如:本校每年都会派一部分教师外出培训, 让老师们吸收新思想、新理念, 增强对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

三、科学编班, 合理排座

学校应按随机原则科学编班, 不分设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应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和排座。 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到各班, 每班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在 (40—50) 人为宜。 各班应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小组 (前后两桌或三桌为一组) , 并按其身高、视力状况等合理排座。 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平均分配在每个学生上的时间要相对多些。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能迅速准确地获得学情反馈, 适当调整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有更多机会质疑、表达独立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真正体现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主人翁地位, 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把握目标, 挖掘教材

长期以来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过于依赖教材, 把教材当做“教本”和“学本”, 有绝对权威性。老师习惯于讲教材, 让学生学教材。 其实教材所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范例, 只是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 并非是知识的全部内容。 教材面对的是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 不可能与各地的实情完全吻合。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 被教材所束缚, 应根据本地和学生的实情灵活掌握并进行再创造。 纵观小学教材, 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让学生动起来。对一些隐性活动因素, 我们必须深入钻研, 认真挖掘。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 教师设计一个握手游戏, 学生就会明白分别去乘的含义。 在挖掘教材时要兼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知识彼岸的灯塔, 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因此,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准确、合理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明确目标, 应以教材为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每个知识点的隐性和显性活动素材后, 针对其重、难点确定活动目标。 目标一旦确定, 就要围绕目标精心设计落实目标的活动策略。

五、方法得当, 追求高效

课堂高效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是关键。 现在的教学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讲生听、师教生记, 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生为主体, 师为主导, 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 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构建快乐和谐的高效课堂。

篇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08-01

课堂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场所,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充分解决问题,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重点研究,希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友好关系。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数学知识中一些基本概念、正反比例问题以及方程问题等,要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导,使小学数学课堂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实现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掌握,才能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本的教学理念,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自己进行预习,了解一下生活中存在的四边形。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创建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才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所以说,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最关键的条件,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适当的创建教学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也会变得非常生动,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2]。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创建适合的教学情景,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继续引进年、月、日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年月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要求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并且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合作过程中还能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实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创建合作学习的情景。其实,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个体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所以说,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一种服从关系,而是双方的互相认可和接受。要想让学生在潜意识下主动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不仅要为学生创建外部的合作氛围和环境,还要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情景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3]。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会出现各种颜色鸭子,之后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鸭子的数量。这个任务如果学生单独完成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就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且要明确每个人的任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统计。

其次,抓住小组合作的时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如果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从而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在学生有争议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标准下,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一定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4,02:205.

[2]何豪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4,35:69.

篇10: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起来看,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既有教材、教法的问题,也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多,全体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少;数学知识教的多,数学能力培养的少;画重点词、背关系式多,理解算理、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少等等。针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这一既重要又显得薄弱的环节,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说,教材的编排既要遵循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既要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色来改革教法,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必须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它的解答思路。为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从审清题意,弄清要求入手,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必需的条件,得出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显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犹如抓住了开启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准确、简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重点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渐进层次的特点,经过逐步渗透、放手探究、逐渐熟练、不断巩固、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它的思路昵?课堂结构如何安排效果较佳?对这个问题我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复习渗思路

复习渗思路是指在授新课前,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围绕新知识涉及的解题思路,通过直观、操作或笔练等手段进行复习,渗透解题思路,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习渗思路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重点是复习思路,原则是全体学生参与。如教学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时,先复习如下的两步解决问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解答,使他们熟悉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为学习新的解决问题渗透了解题思路。

二、尝试探思路

尝试探思路是指授课开始时,先通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看看是否能独立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所在,为指导学生讨论提供依据。

尝试探思路的关键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重点是探索解题的思路,原则是让学生先独立试做。

继续以在“归一”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为例。教师出示例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学生试做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5条船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300+100=400(元)

第二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共有多少条船?15+5=20(条)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20=400(元)

第三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通过试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没有弄清求每天共收入多少元,是求增加5条船后,也就是(15+5)条船,共收入多少元。

三、讨论导思路

讨论导思路是指在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路,辨别正误,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讨论导思路的关键是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正确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原则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上题,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三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求出5条船收入多少元,不是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符合题目要求。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的5条船收入多少元,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5条船后,一共有多少条船,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共同特点是先求出一条船收入多少元,这也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题的思路。

四、练习悟思路

练习悟思路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悟理、悟法,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练习悟思路的关键在于“悟”,即:通过多层次的反馈练习,不断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重点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让学生悟出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原则上是重视思路的训练。

继续以上题为例,首先通过改变复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

“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两种解法:一种是:300÷15×20-300;另一种是:300÷15×(20-1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和例题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渗透两步解决问题与三步解决问题的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然后再进行选择答案、编题等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悟出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明思路

总结明思路就是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明确算法,掌握解题的思路。

总结明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重点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回忆和总结。原则是注重思路总结,防止模式化。

篇1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陈艳)

湖北省兴山县昭君镇中心小学

陈艳

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立足课堂,以优化教学策略,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根本,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本次培训内容,联系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在工作中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对策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暑假中我就开始备课,用心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相关的资源)。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我说完课后,虚心听取老教师的评课和建议。对自己的备课再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环节,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有效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有效组织教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备好课,接下来就要组织好上课了。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是大多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技巧。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做到三看,看书本,看教师,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终关注着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当学生有开小差或者讲话的情况,我会停下来,眼睛注视着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拉回他们注意力。同时,我们做教师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数学教师的语言在做到精炼简洁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生动。如果语调平缓缺乏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优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优于这部分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关注这部分学生。比如,一些简单基础的问题可以请这部分学生来回答,例题后的同类练习也可以请这些学生来黑板板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做作业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减少他们做题的数量,比如布置四道题,只要求他们选择其中的两道完成。同时重点巡视他们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给他们指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分层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现在的课堂存在着这种现象,有不少老师拿着课本按部就班的讲,书上有多少习题,全部都要处理完,所以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本就完不成。我认为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练习,练习还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用于例题讲解完以后,这类练习题和例题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这类练习在基础题的基础上略有改变,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基本题是“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我把基础题改编为“红花有40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米。黄花有多少朵?”比黄花朵数的2倍少22朵,变成了比黄花朵数的2倍多22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抓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在完成这两道题以后,我又出了一道题“红花有40朵,黄花朵数比红花的2倍少22朵,黄花有多少朵?”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用方程来解答,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明白后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了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思维的敏捷性。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就是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如“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16本,每本单价相同,甲乙两个书店都在出售这套丛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促销方式:甲书店:购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购3本赠1本。如果买一套书,到哪个商店去买最合适?”这一题,既综合了“打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知识,而且和生活紧密联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的意识。

四、设计弹性作业,提高学生兴趣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统一作业,结果导致学困生遇到灵活的题目不会做,为了完成任务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我的作业基本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说给家长听。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及时的对当天内容进行复习,在讲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块,是进行当天的内容的巩固练习。在布置作业时,我给学生选择上的一些自主权。比如说:学困生,可以只选择基础题;优等生,对于已经掌握很好的基础题目,可以不做,把重点放在那些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上。这类题学生如果能做对,就说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第三块,是预习作业。顾名思义,就是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完成预习题。这样尝试了一段时间,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学困生对自己定位不足,往往为了少写作业,不去完成基础题,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复习和预习作业对于他们流于形式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继续改进。

五、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上一篇:组织培训下一篇:浅夏的书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