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解与高等学校英语教学

2022-10-14

二十一世纪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 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展, 这个时代对外语人才的数量会有更多的需要, 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英语教育要面向二十一世纪,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外语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而是要进行英语整体素质的教育, 即不仅培养人才的英语素质, 而且培养其文化素质, 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实现运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能力进行成功交际的目的。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一谈到外语教学, 人们往往只想到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 以及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英语教学法上也多是有关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以及如何培养听、说、读、写语言技能, 很少涉及文化传授的问题。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所学外语的语音语调上正确, 词汇掌握不少, 语法规则熟练, 而且听、说、读、写等技能似乎都掌握得不错, 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 也能通过相当级别的考试, 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在交际中经常犯基础知识方面的错误, 其中犯的更多的是“文化错误”。“文化错误”是指在语言交流中所表现的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人们常认为, 学习了一门外语就自然能够进行成功的交际,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很多情况下, 交际不成功是因为双方文化背景相异, 价值观念不同, 结果导致未能正确判断对方话语目的而犯了“文化错误”。[1]

这些“文化错误”多由于忽视“文化语境”。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语境”下过定义, 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 以及每个语言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 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应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 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 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词语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 词语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 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文化语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社会历史差异。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 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词语来体现本民族鲜明历史文化差异。例如, 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 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 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 两个词语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 但喻义相同, 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词语的学习及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二,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词语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 也影响着英汉词语的学习及翻译。在西方, 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 基督教产生时, 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 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 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有人提议, 上帝决断)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天佑自救者) 。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 “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 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 指前生、今生、来生, 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 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 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意义。三, 神话传说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 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 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 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比如说“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 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 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这也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词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 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 是其它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学习及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 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四, 价值观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不同, 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 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英语中有不少词语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竞成) 、“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 、“You have to blow your o w n h o r n.” (应吹自己的号角) 。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 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 不愿引人注目, 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 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 在学习及翻译过程中, 大家应充分考虑原词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 充分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 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 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2]

除此之外我们的高等教育也犯了一些错误:其一, 我国高等专业英语教学中一般设有文化教学课程, 但其中多以英美文化基础知识及英美文学为主要内容。其二, 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没有明确定义, 多把文化教学看作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 而且大多是笼统、概括性的文化知识。其三, 教学方法以灌输法将大量知识性信息通过听读方式介绍给学生, 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意识的培养, 使得学生毕业后仍然认为只要学好了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口语, 就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而实际上, 他们对在校期间所学的与文化相关的课程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同此, 多数的英语教学只能说是在培养语言知识方面取得了成功, 在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却是失败的。[3]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能力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己不能满足时代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英语教学不但要跨越培养语言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 还要帮助他们跨越文化隔阂, 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异国文化, 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 文化意识为桥梁, 以文化理解为最终的目的。[4]

那么, 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实现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目标呢?一、确立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中心、以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二、开设实用英语类和较成熟的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可增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还可开设“广告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 以达到学以致用。并鼓励学生选修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 以达到目的语文化学习与母语文化学习的积极互动。三、选择的教材在内容上要出自名家, 教材应融语言知识、应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一体,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意识。四、正确理解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任何教材只能给教师提供静态的语言素材, 教师才是教材的活化者。只有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材进行活动才能赋予教材以生命力。教师决不能被教材缚住手脚, 而是应该通过教材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教材提供的语言素材, 使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这也就是真正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在使用课程指定的教材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 自学其它参考资料。五、把教师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为文化中介人, 要突出强调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运用的同时, 还要教授语言的使用规则, 使学生得体地利用所学语言, 少犯“文化错误”,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六、邀请中外的“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 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七、测试内容应与文化理解能力相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视程度。

如上所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无处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只学语言不懂文化, 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脱离了文化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强调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 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教语言, 又要教文化, 寓文化于语言的教学之中。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也是英语教学的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传播媒介, 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但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训练, 而不够重视文化传授的偏废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 从文化的角度对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作一些新的审视、探索, 无疑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理解,文化错误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2]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商务印书馆, 1944.

[3]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 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M].外语教学, 1987.

[5] Alptekin.C“.Target-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 ELT Journal, 1993.

[6] Driven, R&Putz.M.“Intercultutal communication”[J].Language Teaching, 1993.

[7] Brown.D.H.“Principles of La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J].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4.

上一篇:贺州市有机稻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思路下一篇:关于高中英语情景教学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