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

基于加强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专业认知不足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指出了加强专业认知教育的意义,并给出了提高专业认知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专业认知 教育质量 计算机专业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全面高度关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从如何培养“乐之者”入手。当前的本科专业教育也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地充分地理解、认知,甚至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成长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 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各阶段专业认知现状

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只有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通过把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与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相对比,才能得到一些深刻体会,对专业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管是从学生的比例还是对专业的认识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过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而毕业生的情况经统计则仅有不到70%的学生了解专业目标,能够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现实情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盲目地接受外界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影响,对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到了高年级则由此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最初对专业积极地认识,随之学习和理解的深入,最终转变为喜爱甚至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或错误认识,而导致厌学甚至排斥现象,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学习、怕学习,以至自暴自弃的情况。这类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缺乏专业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就业对专业认知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喜爱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优势,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特点的应聘者。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认知的同学往往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特点鲜明,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些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什么都可以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学生,则很难顺利就业。

2 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 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 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 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 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 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 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入手,让学生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完成专业兴趣匹配,从而更早的确立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通过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2007-01-22].http://www.moe.edu.cn.

[2] 邱钦伦.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现状[J].计算机教育,2012(11):68-71.

[3] 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工程[J].计算机教育,2010(6):40-42.

[5] 姚屏,罗小林.数控专业认知导航系统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47-49.

作者:魏丹 赵新强

第二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

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 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 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 (4):32-34.

[2] 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 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4] 王娟,卢花.学科交叉融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挑战[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3):21-23.

作者:柳惠秋

第三篇: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跨专业知识培养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和技术“只专不博”,难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理论解决其他专业问题的状况,在分析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必然性基础上,结合跨专业知识培养现状,提出了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跨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

伴随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中面临越来越多大型复杂问题,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涉及的内容,还是涉及的对象,都横跨了专业知识领域。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在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中,力争顺应这种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趋势,把跨专业教育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帮助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搭建起更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从多专业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在求职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重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普通本科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现状,本文就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分析,以及培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跨专业知识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趋势

计算机专业起源于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本身就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而且应用范围广、服务性强,一直呈现出专业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大致有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类。虽然本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但更提倡以应用型技术为主导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各行各业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又要对行业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丰富了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内容。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应用发展趋势,在本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又应兼顾跨专业知识点的融合。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即所谓“厚基础、宽专业”,以及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职场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改善本科学生知识结构

为了克服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深化基础理论以及其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从而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通过跨专业培养能够避免受到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或某一理论和方法的制约,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最终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多专业知识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得到改善,并不断地进行优化。表1列举了与计算机专业交叉的部分学科。

1.3提高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当今,具有跨专业教育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显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跨专业知识培养。

跨专业知识培养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同专业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超越专业界限,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概念移植、理论渗透与方法借用,以及从不同专业中寻找新的思想营养、研究思路等。最终,在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创新思维;而且,在增强利用多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与仅仅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相比,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面广、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应用多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去开拓新的领域,是专博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拔尖性的完美结合。

2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2.1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观念误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多方面的误区,致使立志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探索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协作与支持。一是来自传统学科观的阻力,学科高度分化和专业深化使计算机专业师生只专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二是专业偏见的存在,部分计算机专业师生(尤其是学生)认为学习跨专业知识是“不务正业”,其它专业的学习将挤占本专业学习的资源。

钱学森认为跨学科综合交叉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集大成,得智慧”[1]。钱伟长也提出了包括“破科系之间的墙”的“破四道墙”[2]。这些前瞻性的指导观点,对于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重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就必须破除传统的小学科观念,改正“重专轻博”的错误观点,提倡教育观念转化。事实上,在四年本科学习后,因为专业兴趣爱好的再次确定、就业条件的限制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甚至出现进入社会培训学校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井喷式出现,应该对计算机专业师生有所启迪,使其在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跨专业知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资源与环境是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物质基础。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在学科专业不断分化的背景下,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教学管理等基本条件,以及合理的教育机构管理。

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跨专业知识的师资。这类师资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二是引进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但是受2.1节提及的几个误区影响,这两个渠道都不是很畅通。对于第一个渠道,现有老师在进一步的“硕士”、“博士”深造过程中,为了专业上所谓的“根正苗红”,不愿意选择其他专业,担心职称评定等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思想存在狭隘性和功利性。而第二个渠道,部分高校在教师招聘上就有不公正的限制,要求“本硕专业一致”。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认为只有“本硕专业一致”的老师知识根基深厚,专业程度高。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能够成功地跨专业考研,说明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较高程度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胜任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而且以前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是难得的跨专业师资力量,更应珍惜。

在学校教育机构管理方面,体现出学科定向院系、功能定向院系和交叉学科院系三大类型的院系建制。学科定向院系主要是培养专门化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及理论发展工作,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观念。功能定向院系主要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定向工程师,以及适应本方向发展的各类跨学科人才。交叉科学院系主要是在学科定向院系和功能定向院系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硕士和博士生等交叉复合型人才[3]。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所在院系大都属于功能定向院系,如笔者所在的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因为培养目标是“适应本方向发展的各类跨学科人才”,所以在教学设施上、教学理念等方面为跨专业知识培养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环境。

3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对策

3.1建设具有跨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教育师资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施动者,拥有过硬跨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教师是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要保证。具备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寻求其他专业在概念、原理、规律、方法上面和计算机专业的共同点,通过整体把握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设想、新构思,并将其他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到计算机专业内容中。这种融合是跨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相互协调的“化合”,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混合”,体现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目前大多数计算机院系还没有做到,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1) 依靠较丰厚的物资条件、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具有跨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所谓跨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有两种含义:其一,本科阶段为计算机专业,而在后续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是其他专业;其二,本科阶段为其他专业,而在后续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是计算机专业。前者计算机专业相对扎实,在涉足其他专业后,知道如何运用哪些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他专业问题;而后者,能够更清楚地知道在其他专业的哪些点上能够结合计算机技术。

2) 鼓励其他学科院系的教师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计算机专业院系的教学以及课题项目中,并逐渐培养为合格的跨专业教师。加大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领军人物选拔与培养,整合学科资源,鼓励跨学科合作,实现教师向“学术型、思维型、开拓型”转变,为培养“智能型、复合型、思维创新型和发明创造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3) 对于具有博士点、硕士点的高校,可以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为跨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对于无硕博学位点的高校,则可以鼓励现有教师在深造时,进行跨专业的进修。如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实施了“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该计划为青年教师制订了交叉学习培养计划,在专业性交叉学习计划中,学校列出了20门跨学科选修课,老师跨学科进修经历还将成为人才评价、职务晋升的一项必要指标[4]。

3.2鼓励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适当地跨专业选课

提倡、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当地跨专业选课,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理论,和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进行开拓性研究时所必备的思维工具。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按照两个大类模式来进行培养:其一是培养未来从事学科发展的创新人才;其二是培养未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般性应用开发专门人才,包括从事跨学科应用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第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因此,培养中可以在确保本学科专业核心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一组其他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使之将来能够胜任跨学科工作的需要。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电子、通信、土木、财经、法律、广告、财经等专业的相关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我国新型工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为学生打破“以单一计算机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开设学科性课程的同时,增设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以跨学科、专业课程作为辅助或外围课程,以及为计算机学科课程和辅助或外围课程提供保障的综合基础课程,其中,辅助或外围课程以跨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为计算机课程提供课程信息资源,是沟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桥梁和中介。

最后,编写和使用跨专业知识的教材也是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因为教材既集中反映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又是联系教育与教学的又一中介和桥梁。

3.3推进“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成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跨专业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综合多学科专业知识,这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和优势互补。学生通过多学科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来拓宽知识面,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优势互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部分同学明确了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所以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时也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彼此相关,以便对自身发展有所裨益;其次,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在高考时选择了并非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这时有机会选择做自己喜爱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既满足了个人的专业需求,又扩宽了专业知识面;第三,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

计算机专业的“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首先可以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研讨,寻找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切入点,确定与计算机专业进行交叉综合的形式和具体内容;然后在相应的指导下,进行题目申报、人员组织、课业组织、答辩组织等。其中人员组织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协助指导;源自多个不同专业导师的指导,学生有不同的专业体验和学术熏陶,从而激发跨学科研究兴趣。

3.4改革计算机专业教材,有机融入其他专业的内容

教材在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给主体性教学提供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计算机专业教材实施改革,引入其他专业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在一门教材的“教与学”过程中,能自然地涉及多门专业知识。

在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时,应重视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融入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达到整体性。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构建各基本环节的整体性,包括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选择、实施过程等;其二,在编写教材体系时,力求反映整体的知识架构;其三,保证知识融合能够发挥系统交叉和整合功能。

4结语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和服务型的专业,必然与其他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已经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培养大量以计算机专业为基础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全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推动许多行业的产业升级。跨专业知识培养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具体操作上主动求变,力求通过跨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拓宽加深基础,提高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翠兰. 系统科学、集成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2):25-28.

[2] 唐瑜,蓝英. 钱伟长:一片丹心为报国[J]. 中国监察,2008(21):59-61.

[3] 刘仲林,程妍.“交叉学科”学科门类设置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0-15.

[4] 浙江大学“交叉学习培养计划”备受青年教师欢迎[EB/OL]. [2006-11-16]. http://www2.seu.edu.cn/~ccp/party3/ gaojiaocankao/2006gjck9.htm.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ulti-disciplinary for Computer Major Undergraduate

ZHAO Xue-fe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major;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 creative thinking

(编辑:彭远红)

作者:赵雪峰

上一篇:如何写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