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探讨——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对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毕业去向的调查,发现90%以上都升入大专院校。直接就业特别是直接对口就业率不足2%。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长不急于让孩子赚钱养家,二是计算机中职生的“专业技术不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职业规模、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中职生升学与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说明了“中职谈升学、高职谈就业”的合理性,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对口

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我校近几年招录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如下表及趋势图:

通过图表可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基本呈递增趋势。2019年,我校为了平衡各专业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根据教学资源编班,对计算机专业的招录人数做出了限定性控制,才出现目前的136人,按学生及家长选择专业的意愿达到201人,实际也呈递增趋势。这种明显的递增,反映出计算机应用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对社会意识的反馈,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需求不断扩大。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达90%以上,这与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招生计划不断扩大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我校近五年来的中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直接就业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数不足2%,从事相近专业的比例也不足5%。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数据,我国中职毕业生连续9年包括对口升学学生数在内的就业率在90%以上,2019年,我国中职生包含对口升学在内的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除去对口升学学生数,中职毕业生直接走向就业岗位的就业率与对口就业率均成逐年下降趋势。

在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中,不能对口升学的,大多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即使有从事相近专业的,也只是如单位收银员、打字员、电脑销售员、网吧管理与维护人员等临时性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性工作。在单位中,这些人与大专毕业生或本科以上毕业生比起来具有明显的职业劣势,工薪相对较低。从2017-2019的调查中发现,县域内一般在1500-2000元,在沿海如广州、深圳等地,一般在3000-4000左右。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全国中职学校已达1.03万所,招生人数达到559.41万,在校中职生1551.84万,新招生和在读生的职普比分别达到0.70与 0.65,中职教育随着系列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教育体系的完善,普职比将会接近一比一,走向平衡已是大势所趋。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将在我国发展战略中起举足轻重的影响。

全国范围内对本专业中职生的统计数据还比较难找。本县的几所中职学校,除通城职高是公办,前几年主要面向技能高考外,其余几所如鄂南技校 科达技校等均为民办,面向就业。由于生源不断萎缩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学校不得不转变办学方向。原来的南鄂技校早两年已更名为南鄂外国语学校,办普通教育。每个地区中职学校除对口升学外的就业率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与办学者及学校管理层有很大关系。办学方向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就本地中职生来说,除去升学,对口就业率非常低,中职办学方向针对极少数人“面向就业”值得深思。通过对本校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希望孩子考大学在未来有更好发展的占92.5%,希望孩子毕业后立即工作的不足8% 。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扶贫政策的“两不愁 三保障” ,已使得本县老百姓不愿再让自己孩子过早打工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二是中职毕业生与普高毕业生年龄是一样偏小,基本是由刚成年或未成年人组成。全国范围内普通高考录取率2018年达到81.83%,2019年达90%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普高毕业生也仅有不足10%的学生被动走向社会就业。对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我们可以从湖北参加技能高考学生人数大致估算全国的发展规模。2019年湖北中职毕业生参加技能高考的计算机类学生人数有13848人,占参加技能高考学生总数25.3%,是湖北省技能高考10个类别中参考人数最多的类别。

国家制订各项职业教育政策肯定是要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样,中职学校的教育导向应尽量满足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否則,职业教育只会走进死胡同。

对近9年我国中职毕业生数进行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 2013年达到最大值674万人,从2014年开始下降,到2018年达到487万最低值,2019年略有回升,平均达581万人。

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呈减少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家长们的教育需求正在由初级逐步向高级转化。如果没有中职对口升学通道,假如湖北省取消技能高考与单招,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中职规模将进一步萎缩。但越来越多的省份已打通中职毕业生升大学的通道,甚至可以升本科及考研,中职已不再是“断头教育”。中职学校的生源也正在向多元化迈进,不再是只盯着初中毕业生。普高毕业未升学学生、已在岗职工与农民工、甚至退役军人都可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当然,对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来说,短期业技术培训目前形成规模的不多。现在学校主要的生源仍旧是“适龄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也许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短期培训的长短结合,才是我国中职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中职谈升学,高职谈就业”不得不说更符合职业教育目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陈回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00(017):227-228.

[2]刘瑞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7(18):81-83.

作者:毛圣治 黎春芳

第二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

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 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 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 (4):32-34.

[2] 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 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4] 王娟,卢花.学科交叉融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挑战[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3):21-23.

作者:柳惠秋

第三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背景,进行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后阐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大智移云技術的崛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标准,已经在国外广泛应用,并引起了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与世界同步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教学研究,旨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因此,适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1工程教育认证的性质

与我国的传统教育评估不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性质为通过社会工程考核来评价办学单位的办学状况,即通过办学单位的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工程需求来评价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强调基于产出的目标导向原则,坚守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底线,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1.2 工程教育认证的特点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该认证不同于评估,也不同于评优,而是具有“合格性”认证的特点,提出了人才培养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特色办学;第二,该认证具有“自愿性”的特点,由人才培养单位自愿提出申请,并根据标准自评合格后,再申请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最后由专家组表决认证结果;第三,该认证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与评估和评优不同,该认证的专家组不仅由教育界领导组成,还包括科技界、产业界等行业专家。

1.3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用标准。所谓通用标准,即人才培养单位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发展、制度相关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第二,补充标准。所谓补充标准,即根据人才培养单位的特点提出的特有标准,例如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补充标准主要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特有标准,人才培养单位可以按照任意一种标准来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即只要达到其中任意一种认证的标准,就被认为是该人才培养单位达到了合格等级。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2.1 教学体系不完善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高的专业,但由于教学理念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体系理论部分过重,缺乏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部分高校对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第三,部分高校的教学体系对其他高校教学体系的借鉴过多,导致缺乏办学单位自身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当前一些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很难跟上时代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的现象,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第二,目前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多为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良好地发挥;第三,目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不足,难以锻炼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2.3 教学硬件资源不足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需要配置较高性能的计算机,而部分高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践场地不足,且实验设备较为陈旧,难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部分高校的实验室配置不够合理,例如实验室的功能过于单一,导致利用率不高,大大减少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第三,实验室管理不够完善,维护和更新不够及时,从而导致实验设备完好率较低,进而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4 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仍不完善,尤其缺乏具有较高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没能跟上时代,及时转变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明确;第二,部分教师没能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没能进行持续学习和不断地自我提升,导致自身难以更新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前沿技术;第三,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即任教,没有步入社会从事工程项目工作,缺乏对工程知识、工程规范和开发流程的了解,严重缺乏软件开发相关的实际工程经验,从而导致难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进而导致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5 教学管理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相对独立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一般依附于具体课程,很难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部分高校即使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但仍存在管理落后的现象,对实训、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综合性的实训和实验课程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获得很好地锻炼;第三,部分高校虽然很重视实验教学,但缺少专业实训和实验课程的监督人员,即使有教学督导,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很难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地监管,从而可能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开展长期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实践训练。

3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完善教学体系

在大智移云时代,应适时根据市场要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具体策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第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特点明确毕业要求;第四,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第五,毕业要求主要包括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意识、素质和能力;第六,根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主要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第七,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意识要求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意识等;第八,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第九,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等;第十,课程体系是培养体系的主要部分,因此,课程体系必须基于培养目标构建,结合师资力量和学生特点进行设置。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思想之一,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讲授型”教学带来的大量问题,因此应根据该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改革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二,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三,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四,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第五,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六,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3.3 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非常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根据工程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环节应立足于课程,不能与工程项目脱离,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行业需求;第三,实践课程体系应层层深入,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机会;第四,可以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3.4 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较为落后,应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改进质量评价体系,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评;第二,教师评价;第三,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4 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后阐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软件项目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代码编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涵,高航,黄元元,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重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2):105-108.

[2] 黎永壹,杨忠强,胡俐蕊,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J].钦州学院学报,2019,34(3):72-79.

[3] 孙涵,陈兵,陈松灿,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4] 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71.

[5] 谷林,黄国兵,牟莉,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8(9):157-159.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王斌 孟凡波 刘阳 刘义

上一篇:历史纪录片论文范文下一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