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计算机专业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前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较大,但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讨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的论文

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跨专业知识培养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和技术“只专不博”,难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理论解决其他专业问题的状况,在分析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必然性基础上,结合跨专业知识培养现状,提出了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跨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

伴随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中面临越来越多大型复杂问题,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涉及的内容,还是涉及的对象,都横跨了专业知识领域。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在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中,力争顺应这种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趋势,把跨专业教育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帮助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搭建起更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从多专业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在求职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重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普通本科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现状,本文就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分析,以及培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跨专业知识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趋势

计算机专业起源于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本身就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而且应用范围广、服务性强,一直呈现出专业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大致有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类。虽然本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但更提倡以应用型技术为主导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各行各业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又要对行业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丰富了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内容。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应用发展趋势,在本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又应兼顾跨专业知识点的融合。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即所谓“厚基础、宽专业”,以及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职场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改善本科学生知识结构

为了克服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深化基础理论以及其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从而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通过跨专业培养能够避免受到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或某一理论和方法的制约,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最终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多专业知识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得到改善,并不断地进行优化。表1列举了与计算机专业交叉的部分学科。

1.3提高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当今,具有跨专业教育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显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跨专业知识培养。

跨专业知识培养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同专业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超越专业界限,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概念移植、理论渗透与方法借用,以及从不同专业中寻找新的思想营养、研究思路等。最终,在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创新思维;而且,在增强利用多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与仅仅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相比,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面广、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应用多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去开拓新的领域,是专博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拔尖性的完美结合。

2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2.1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观念误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多方面的误区,致使立志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探索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协作与支持。一是来自传统学科观的阻力,学科高度分化和专业深化使计算机专业师生只专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二是专业偏见的存在,部分计算机专业师生(尤其是学生)认为学习跨专业知识是“不务正业”,其它专业的学习将挤占本专业学习的资源。

钱学森认为跨学科综合交叉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集大成,得智慧”[1]。钱伟长也提出了包括“破科系之间的墙”的“破四道墙”[2]。这些前瞻性的指导观点,对于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重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就必须破除传统的小学科观念,改正“重专轻博”的错误观点,提倡教育观念转化。事实上,在四年本科学习后,因为专业兴趣爱好的再次确定、就业条件的限制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甚至出现进入社会培训学校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井喷式出现,应该对计算机专业师生有所启迪,使其在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跨专业知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资源与环境是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物质基础。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在学科专业不断分化的背景下,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教学管理等基本条件,以及合理的教育机构管理。

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跨专业知识的师资。这类师资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跨专业知识培养;二是引进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但是受2.1节提及的几个误区影响,这两个渠道都不是很畅通。对于第一个渠道,现有老师在进一步的“硕士”、“博士”深造过程中,为了专业上所谓的“根正苗红”,不愿意选择其他专业,担心职称评定等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思想存在狭隘性和功利性。而第二个渠道,部分高校在教师招聘上就有不公正的限制,要求“本硕专业一致”。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认为只有“本硕专业一致”的老师知识根基深厚,专业程度高。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能够成功地跨专业考研,说明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较高程度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胜任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而且以前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是难得的跨专业师资力量,更应珍惜。

在学校教育机构管理方面,体现出学科定向院系、功能定向院系和交叉学科院系三大类型的院系建制。学科定向院系主要是培养专门化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及理论发展工作,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观念。功能定向院系主要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定向工程师,以及适应本方向发展的各类跨学科人才。交叉科学院系主要是在学科定向院系和功能定向院系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硕士和博士生等交叉复合型人才[3]。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所在院系大都属于功能定向院系,如笔者所在的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因为培养目标是“适应本方向发展的各类跨学科人才”,所以在教学设施上、教学理念等方面为跨专业知识培养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环境。

3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对策

3.1建设具有跨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教育师资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施动者,拥有过硬跨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教师是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跨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要保证。具备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寻求其他专业在概念、原理、规律、方法上面和计算机专业的共同点,通过整体把握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设想、新构思,并将其他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到计算机专业内容中。这种融合是跨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相互协调的“化合”,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混合”,体现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目前大多数计算机院系还没有做到,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1) 依靠较丰厚的物资条件、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具有跨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所谓跨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有两种含义:其一,本科阶段为计算机专业,而在后续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是其他专业;其二,本科阶段为其他专业,而在后续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是计算机专业。前者计算机专业相对扎实,在涉足其他专业后,知道如何运用哪些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他专业问题;而后者,能够更清楚地知道在其他专业的哪些点上能够结合计算机技术。

2) 鼓励其他学科院系的教师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计算机专业院系的教学以及课题项目中,并逐渐培养为合格的跨专业教师。加大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领军人物选拔与培养,整合学科资源,鼓励跨学科合作,实现教师向“学术型、思维型、开拓型”转变,为培养“智能型、复合型、思维创新型和发明创造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3) 对于具有博士点、硕士点的高校,可以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为跨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对于无硕博学位点的高校,则可以鼓励现有教师在深造时,进行跨专业的进修。如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实施了“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该计划为青年教师制订了交叉学习培养计划,在专业性交叉学习计划中,学校列出了20门跨学科选修课,老师跨学科进修经历还将成为人才评价、职务晋升的一项必要指标[4]。

3.2鼓励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适当地跨专业选课

提倡、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当地跨专业选课,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理论,和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进行开拓性研究时所必备的思维工具。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按照两个大类模式来进行培养:其一是培养未来从事学科发展的创新人才;其二是培养未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般性应用开发专门人才,包括从事跨学科应用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第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因此,培养中可以在确保本学科专业核心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一组其他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使之将来能够胜任跨学科工作的需要。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电子、通信、土木、财经、法律、广告、财经等专业的相关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我国新型工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为学生打破“以单一计算机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开设学科性课程的同时,增设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以跨学科、专业课程作为辅助或外围课程,以及为计算机学科课程和辅助或外围课程提供保障的综合基础课程,其中,辅助或外围课程以跨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为计算机课程提供课程信息资源,是沟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桥梁和中介。

最后,编写和使用跨专业知识的教材也是跨专业知识培养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因为教材既集中反映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又是联系教育与教学的又一中介和桥梁。

3.3推进“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成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跨专业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综合多学科专业知识,这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和优势互补。学生通过多学科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来拓宽知识面,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优势互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部分同学明确了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所以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时也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彼此相关,以便对自身发展有所裨益;其次,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在高考时选择了并非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这时有机会选择做自己喜爱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既满足了个人的专业需求,又扩宽了专业知识面;第三,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

计算机专业的“跨专业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首先可以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研讨,寻找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切入点,确定与计算机专业进行交叉综合的形式和具体内容;然后在相应的指导下,进行题目申报、人员组织、课业组织、答辩组织等。其中人员组织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协助指导;源自多个不同专业导师的指导,学生有不同的专业体验和学术熏陶,从而激发跨学科研究兴趣。

3.4改革计算机专业教材,有机融入其他专业的内容

教材在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给主体性教学提供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计算机专业教材实施改革,引入其他专业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在一门教材的“教与学”过程中,能自然地涉及多门专业知识。

在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时,应重视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融入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达到整体性。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构建各基本环节的整体性,包括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选择、实施过程等;其二,在编写教材体系时,力求反映整体的知识架构;其三,保证知识融合能够发挥系统交叉和整合功能。

4结语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和服务型的专业,必然与其他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已经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培养大量以计算机专业为基础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全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推动许多行业的产业升级。跨专业知识培养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具体操作上主动求变,力求通过跨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拓宽加深基础,提高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翠兰. 系统科学、集成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2):25-28.

[2] 唐瑜,蓝英. 钱伟长:一片丹心为报国[J]. 中国监察,2008(21):59-61.

[3] 刘仲林,程妍.“交叉学科”学科门类设置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0-15.

[4] 浙江大学“交叉学习培养计划”备受青年教师欢迎[EB/OL]. [2006-11-16]. http://www2.seu.edu.cn/~ccp/party3/ gaojiaocankao/2006gjck9.htm.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ulti-disciplinary for Computer Major Undergraduate

ZHAO Xue-fe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major;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 creative thinking

(编辑:彭远红)

作者:赵雪峰

第二篇: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

摘 要:当前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较大,但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讨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IT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市场份额的1/3。IT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在短期内培养学生掌握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就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较高,但是在教学中,高职高专院校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鉴于上述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或学科竞赛为教学方式,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实用性的专职技能人才。

2面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2.1 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面向服务和管理的、处于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与维护知识。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当前教学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以为,进入大三,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更加偏重于应用,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如何对网络进行维护、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对网站进行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侧重于如何应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对网络信息或者企业信息进行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学生,着重培养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造型的辅助设计。

2.2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

在学校内部开展学科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实用技能。

2.3 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而言,社会对其要求更多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大量的实践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首先,在参观实践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到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就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和主动性,通过参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以改善当前被动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应用设计实践方面,可以举办诸如学科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操作流程,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出应急处理,并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次,在多角色实践方面,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求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如培养学生应用B/S架构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管理系统等。

最后,在毕业实践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对接,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拓展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或者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上岗。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实用性IT人才,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共存共赢。

参考文献:

[1]葛世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段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樊登焕.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1,(02).

[3]陈步英.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03).

[4]王应时.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5]李晓坚,孟庆波.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9,(18).

作者:宋春丽

第三篇:基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的研究

摘 要: 本文从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挖掘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补充计算机专业性教学内容;构建中职英语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立交桥”;模拟计算机专业与岗位的实况设置情境,进行英语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联手课堂、联合考评、强化学生通用(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等五个方面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英语教学 “专业因子”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目前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接近尾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本文的研究就是要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面向社会中等技能型人才紧缺这一就业环境,弱化传统英语教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以有利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其就业需求为引擎,重构当代中职英语教学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范畴中加入专业英语的内容。

一、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背景

计算机专业在职业高中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过高速、快速发展期以后,从原有的火热,到现在的艰难维持,计算机专业似乎已经被很多中职学校介定为“重点、难点”专业,进入该专业的许多学生无心向学、沉迷于电脑游戏,一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如VB、数据库编程等课程,不是打瞌睡就是像听天书一样昏昏沉沉。

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很多职高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可以说,中职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中学时代的学习失败而带来的阴影影响了学习的自信。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上存在着偏差;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于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而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比较大,学习时间的分配也倾向于专业课,这让英语老师更难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中职学校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教材还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相适应的教材难以统一编写。教师比较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评价上,还是以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随着高等职业大学招生数的逐年增加,应试教学的影子在较多的学校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现,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基本是一个教育历年,那就是为升学而准备,存在着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成为高考附庸的危险倾向。

二、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最简约的说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中职课程体系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大块课程组成。文化课是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而技能课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是核心,专业技能课是关键,三者都是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三大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归结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考察中职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不能单纯从升学的角度来指导英语课的教学。那么如何结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渗透“专业因子”,这就成为了我们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出发点。

虽然许多学校开始注意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中渗透“专业因子”,更有些中职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英语课堂,还有些学校编写中职计算机英语校本教材,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但往往许多学校没有达到目的,使这些教学计划流于形式,甚至刚实施不久因效果不佳而被取消。因此如何有方法、长足而有效地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渗透‘专业因子’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到学好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在具体的时间操作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英语老师更好地结合计算机英语的特点进行英语教学,渗透计算机“专业因子”,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扭转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劣势局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初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要实践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的教学探索,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高度的教学切入点,巧妙地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纳入到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轨道,实现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接驳。

但凡教材都有其通用性、经典性及学科稳定性的一面,中职英语教材也不例外,然而英语教材却又独极鲜明的主观性、多视角性,英语教学的开发空间和改革能量都是巨大的。据此,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从迥异的角度去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只要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教学突破口,完全可以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

我们希望这种英语课兼容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境界,不仅能彻底瓦解学生“英语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学英语耽误时间”的错误思想,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英语能助他们专业学习以一臂之力,犹如拿到了一把开启专业技能学习、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金钥匙,同时,他们的专业特长也在英语课上大有用武之地,英语学习的态度会因此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2.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补充计算机专业性教学内容,构建中职英语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立交桥”。

再优秀的教材都只能是教学的一个纲领和框架、一种思路和导向,更何况中职英语教学要因教学对象及专业、岗位、工种的不同而施教,所以,要使中职英语教学真正地鲜活、实用、“有血有肉”起来,关键还是依靠教师“对症下药”,把握好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的粘和点,补充大量适用、实用的最新专业性教学资料,以英语技能的训练为枢纽,兼顾、辐射至本专业、岗位直至工种,构建中职英语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立交桥”,以便学生日后能顺利踏上自己理想的职业之路。

3.模拟计算机专业与岗位的实况设置情境,进行英语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凸现中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

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是中职英语教学的精髓与极致,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组织和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教师要粗略知晓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素,并以此为向导,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权衡,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英语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为今后胸有成竹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或者联手课堂、联合考评,构建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师不妨“就地取材”、备课时积极主动地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与磋商,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度高的课堂,也可以尝试“双师”教学,即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课堂,并可实现资源共享。课后作业和考评测试也可以实现英语课与专业课的“联姻”。

5.继续发扬英语学科的传统教育功能,强化学生通用(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职业技能,又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识与素养、语言交际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再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等任何专业和岗位都需要的通用性(普适性)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固然重要,可以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用”,也满足了社会的“急用”,但是,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要求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因为就业结构始终是个动态的发展性网络,学生也必须具备转岗的能力、再就业能力、继续深造学习的潜质,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的教学探索中也不应缺少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

以上五个方面的探索,需要组内教师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的鼎力相助才有可能付诸实践。我已就此论题,申请课题研究,希望能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新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www.moe.edu.com).

[2]娄俊林.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张云.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4.5.

[4]杨利.关于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科技文汇,2006.7.

[5]《继续教育》2006年第10期.

[6]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2003,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作者:盛月微

上一篇:毕业论文灯具论文下一篇:诗词欣赏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