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起到保障作用。

第一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中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摘 要:文章以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为例,对中美两国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优化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教育;计算机科学;课程结构;本科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加强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地方和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课程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对具体科目或课程类型精心设计,还不能忽视对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关照。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学校课程,其课程结构的好坏影响课程整体功能能否形成、课程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由于笔者就职于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UST)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CSUN)作为访问学者对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调研,因此,本文将以NUST和CSUN为例,根据两校最新的本科课程目录、教学计划和师生访谈[1-2],对中美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教育概况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其培养方针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相结合,研究型和工程型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体系,以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基本实践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的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了解计算机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有应用的能力,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培养中则关注于软件的设计和构建而创造各领域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机器人、网络、图形、软件工程和安全。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与问题解决的原理,关心产业中计算实践和新兴技术,了解社会环境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并愿意继续追求有价值的专业职业生涯,

终身学习。

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都是紧紧围绕着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以下则会对两校的课程从总体和各部分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比较分析

本节将从总学分要求、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总体结构、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几个角度对NUST和CSUN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构不同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一)总学分的要求

NUST当前的本科教学计划要求本科生共完成180学分,CSUN则要求完成120 units的课程。由于两个学校对于学分的计算方式完全不同,所以不可简单地认为CSUN的本科课程总量比NUST要少。NUST的课堂授课的1学分=16学时=45×16分钟=720分钟。实践类1学分=40学时=45×40分钟=1800分钟。CSUN的unit的计算根据lecture还是lab而不同。Lecture的3units表示一学期每周2节课,其中1节课1小时15分钟,1学期大概为16周。Lab的1unit的时间要求与Lecture的3units相同。因此,CSUN的lecture的1unit=75×2×16/3分钟=800分鐘,lab的1unit=75×2×16分钟=2400分钟。

从具体学习时间的角度重新计算:

NUST:180×720=129600分钟

CSUN:120×800=96000分钟

由于以上计算以lecture为例,因此应该说,CSUN和NUST的本科课程总量是相当的。

(二)课程的总体结构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专业选

修、通识、数学、哲学、实验科学和全校选修7大类,本节将分别对NUST和CSUN计算机科学学位课程按这7大类进行对比和分析。

从专业课程上看,NUST的核心课程(必修课)所占比例远高于CSUN,而专业选修课则是CSUN更高。从通识基础课程上看,CSUN的数学、哲学、科学、GE所占比例均高于NUST。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教育中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大学教育更注重于基础学科的培养。基础课程的宽泛有利于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拓展,利于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给出更广博的选择空间。在美国访问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大比例去从事非所学专业的职业,或者我们称之为“所学非所用”。而中国大学生大部分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关的职业。这一点除了與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之外,也与大学教育过程中重基础教育的体制有关。

(三)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

在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对比中,笔者将分别对NUST和CSUN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比较。

1.专业必修课。NUS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必修课无论门数还是学分数都远比CSUN要多。在硬件方面,增加了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这些电子类课程,还设置了CSUN所没有的网络类课程。因此,NUS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教育注意广度,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软件、硬件、网络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CSUN的专业必修中更侧重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中,CSUN更注重课程的深度。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CSUN将“数据结构”课程分为“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和“高级数据结构”2门课程,2门课程对数据结构知识点覆盖极广。而NUST的“数据结构”课程这只有一门,知识点只有CSUN“数据结构”内容的2/3不到。而CSUN的“数据结构”课程则覆盖了NUST计算机学院ACM队的教学内容,也就

意味着,CSUN计算机科学专业普通学生所学习的数据结构的深度与NUST的精英学生相同。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NUST的专业必修课程广而不精,而CSUN的专业必修课程精而不广。在对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访谈和调研中发现,CSUN学生的独立构建系统和编写程序的平均能力明显高于NUST学生。这应该与软件课程内容更深、要求更高有直接的关系。

2.专业选修课。在NUST,计算机科学专业选修课提供有10门,要求学生从中选修10学分。可选择的课程有:“.NET编程技术”、“J2EE实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分布式系统”、“计算机仿真”、“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格计算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移动自组织网络”。CSUN则要求从“人工智能”、“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多媒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安全”、“嵌入式”、“人机交互”等20余门课中选修15 units。

应该说,CSUN可供选修课程更多,学生在对计算机软、硬件領域基础课程理论和方法深入掌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方向的课程。因此,CSUN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选择尊重个人自愿,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的提高。

(四)非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

1.GE通识课。GE课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方面,NUST有政治课、思想品德課、军事课、历史课和法律课。CSUN则要求学生学习美国历史与制度。这说明两所大学虽然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但都通过课程保证学生对其社会制度有基本的理解和忠诚。但该类课程虽然NUST和CSUN都具有,比例却有所不同。该类课程NUST共21学分,占GE课程的53.85%;CSUN仅6学分,占GE课程的20%。因此,中国高校对于学生政治素养的要求高于美国。

第二类是人文课程。NUST和CSUN均把英语作为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提高英语沟通技能(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差别。英语在中国属于外语,且中国不属于移民大国,因此在中国高校开设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而作为中国第一语言的中文,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这使得部分学生中文沟通能力反而较弱,尤其是中文写作能力较差,经常在学术论文中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现象。英语在美国属于第一语言,虽然有大量非美国学生在美国高校就读,但在美国高校开设英语课程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属于职业基本技能之一。除语言外,CSUN注重人文与艺术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大量交汇融合,因此该校还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美国的多元文化。NUST在GE课程中没有该类课程。人文课程NUST共10学分,占GE课程的25.64%,且均为语言类课程;CSUN共24学分,占80%,语言类课程与文化、艺术等人文类课程并存。

第三类是体育课程。NUST将体育课程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符合中国对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有强健的身体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本钱。而CSUN则没有相应课程。

第四类是工程基本素养课程。由于NUST是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工程制图课程也纳入GE课程中,用于培养学生作为创造性思维基础的空间想象力及构思能力。

2.数学。NUST与CSUN计算机科学专业对于数学的要求基本一致,“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应用统计”均为必修课程。CSUN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组合算法”课程。C“组合算法”课程介绍各种计算机算法,相应内容与NUST的专业主干课“算法”类似。

3.科学实验。CSUN的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允许学生从物理、生物、化学或地质中选择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及其实验课程。而NUST只提供了物理及实验课程。

4.形式逻辑。CSUN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必修“形式逻辑”课程。该课程由概念、判断、推理(必然性推理和非必然性推理)等若干部分组成, 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课程主要讲述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给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表述论证思想时经常运用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以达到正确认识和严密论证的要求。学习形式逻辑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形式逻辑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助于训练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学习形式逻辑,能够给学生探求新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有助于准确地、严密地表述和论证思想;掌握逻辑工具,有利于反驳谬误、揭露诡辩;还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而NUS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中有数理逻辑课程,但数理逻辑课程仅涉及形式逻辑中必然性推理这一小块,完全不能取代形式逻辑课程对于批判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5.公共自选课。公共自选课这是在全校各学科各专业提供的公选课中选择。CSUN的公选课要求并不高,只有2—4units,而NUST的公选课学分要求较多,为14学分。在GE课程中,NUST的人文类课程较少,可以在公选课中得到补充。

三、课程时序要求比较

为了保证进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的质量,CSUN将培养过程划分为Pre-major Program和Major Program阶段。学生必须首先完成计算机科学的前期专业培养,包含7个低级课程,有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培养基本技能的全校常规课。只有7门课程全部达到C或以上,且课程整体2.0平均积点后,学生才能申请进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许多课程都有先修课程prerequisite。只有通过先修课程,才能进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选择课程中只要能够按pre-major program到major program,从先行课程(prerequisite)到课程的顺序进行即可,而在这些阶段内部的课程选择时间则由学生自主进行。基本所有课程在每个学期都开设,即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都开设,这使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每个学期的课程数量,调节自己拿到学位的时间。

NUST的培养计划中,基本严格给出了4年培养过程中每个学期所学的课程,即,严格给出了课程的时序。但是,如果学生前期课程不及格,并不会影响他选择后续课程。这种安排,这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地保证专业培养的质量,使得有的学生在专业基础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进入专业高级内容的学习中,而无法真正跟上课程。虽然NUST的培养计划中同样也允许学生3—5年攻读学位时间,可以自己調节。但是由于每门课程一个学年只在固定的时间开设,例如春季、夏季或秋季。也就是说,学生针对一门课,在一年中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这使得学有余力的學生也很难跨年度的高一级选择课程,而不及格的学生又必须等上一年才有重新学习该课程的机会。

通过对NUST和CSUN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和两校学生最终能力的分析,对于NUST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建议。

1.为了提高学生交流能力,除了需要加强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语等国际交流能力外,最好能够设置一定量的中文写作和沟通课程。虽然学生从小就有语文课程,但是科技论文和报告的写作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演说能力并不能在以前的语文课程中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而这些能力作为职业的基本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

2.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软件类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有着扎实的软件基础。

3.为了让学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

习,应设置必要的前续课程。当基础课程不能通过,即没有扎实掌握的基础上,不能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本科专业介绍[EB/OL].[2016-04-01].http://cs.njust. edu.cn/29/b0/c1743a10672/page.htm.

[2]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EB/OL].[2016-04-01].http://www.csun.edu/engin- eering-computer-science/computer-science/bache- lor-science-degree-computer-science.

作者:衷宜 陆建峰 蒋卉

第二篇:大学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培养研究

【摘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起到保障作用。但现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各个专业的应用技术有所差别,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掌握的能力也不同,要让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采用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是符合现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为专业发展的服务能力起到保障作用。本论文主要从分专业分层次培养意义、存在问题、解决措施进行研究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

【关键词】   大学    計算机基础    分专业    分层次    培养

引言:

大学对学生展开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符合计算机行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因此,将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创新与完善,对学生展开分成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并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得到有效培养。对大学生展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培养意义

(一)拓宽学生视野

大学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也是以此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为学生后续学习计算机课程打下扎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因计算机专业是信息技术组成的一部分,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高校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使学生能将生活与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此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掌握计算器专业知识显得十分重要[1]。

(二)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但高校在扩大学生数量过程中,学生的生源质量也有所降低,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提高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此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当中,对学生展开分层教学,不仅符合现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还能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使学生成为的专业水平符合社会所需人才。此外,对学生展开分成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在毕业后创业和就业的信心[2]。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教学内容并未跟进我国信息化发展,教师仍对学生展开基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符合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等教学内容,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内容也不断随之更新,但高校并未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优化,导致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其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也未重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并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进而无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培养的效率[3]。

(三)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目前,因高校扩大了招生数量,其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而高校对学生展开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或计算机知识,对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一定阻碍[4]。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程度不同,高校在对学生展开实际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跟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下降。

(四)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专业、分层次培养与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并未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仍对学生采用传统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因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传统,教师仍围绕着计算机考试开展,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进教师教学进度,进而无法在课堂中熟练操作及掌握计算机技能。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专业分层次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从知识、概念以及应用整个过程具有较强逻辑性,不利于更新和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这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掌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将每层计算机教学内容当中的知识融合成完整知识体系,并且使计算机每层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并有效将计算机教学内容融入分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5]。

此外,计算机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教学模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对学生展开计算机分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使学生能在分层教学内容讲解中,学习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革新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与培养,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热情与欲望,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新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展开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此不断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将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不仅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部分学生无法跟进教学进度的情况,还能提高每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调整,对提高整体学生学习效率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另外,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教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还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不同计算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水平,使学生成为符合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开展分层次教学

目前,因教师未重视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导致同年级不同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程度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与培养,对全体学生展开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教师根据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的要求,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学习计划,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减少基础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压力现象,不断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此外,高校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将教学模式进行分层,还有将教学目标、教學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考核进行分层,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与热情[6]。而将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考核进行分层,不仅能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心,还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以此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教师要重视将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掌握现代化教学理念,意识到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今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不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不断掌握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技能。另外,教师不仅要积极更细自身教学理念,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有效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和培养,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断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展开分专业、分层次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革新计算机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以此有效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作者单位:褚翠霞    仙桃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 刘宏.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2] 闫魁颖,谭辉.  计算机基础教改探讨 [J].技术与市场. 2011(05)

[3] 邵梅,靖宇. 谈如何加强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 [J]. 吉林教育. 2009(10)

[4] 肜丽,栗磊. 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 [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06)

[5] 万德年,熊发涯,孙俊,罗幼平,刘宝平.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J].计算机教育. 2010(18)

[6] 李娜.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 [J].网络财富. 2008(11)

作者:褚翠霞

第三篇:探析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之路

摘要:本文就目前大学计算机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需建立终身学习的高素质教师协作团队,提出大学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培养建设的体系结构,并就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就面向工业接轨还是面向科研等教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建设;终身学习;面向工业

近10年来,我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T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全民的信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然而调查发现,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需求量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唯一的解释是我们计算机教育的培养体系结构有问题,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叹学得杂,学得浅,硬件方面不如学电子的,软件方面不如学数学的,网络方面不如学通信的。总体来说,该专业学生甚至老师的专业认同感都比较低。而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计算机教师产生较强的职业挫折心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等同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让一些闭门造车的老师们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1],让缺乏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流不断面临就业危机,而我们也不能把大学计算机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走一体化建设培养的道路。所谓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力量,高校推动,企业服务,政府扶持,三方优势互补,建立良性发展的体系制度,将职业规划融入4年制的系统教学,培养合格的高层次IT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个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都亟待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大学计算机教育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1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学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而教育的方式也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协调,以下就计算机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1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考核机制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重复。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安排需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性学科,计算机科学显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方面都呈现出较其他学科更突出的问题。而如果延续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学生高分低能、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高校计算机教育已经迫切感受到改革的需求。计算机教育首先必须有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软硬件平台为支撑,其次需要合理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不断审视教学内容及课程实践。例如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时,开设Java还是C++?学生选学Web程序设计时,开设ASP、JSP还是PHP?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硬件实验课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课程的知识衔接及内容上怎么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体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越性?学科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2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为热点的社会问题。本科阶段固然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基础,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而《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速度随着大学扩招产生突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产生了质变,也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想致力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社会对IT人才,如学术性人才(科研、教育等),工业社会应用人才(工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等),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服务、复合应用等),职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等)的需求是呈倒金字塔分布的,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刀切”思路不相协调。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因此高校教育是同省市情况、区域情况息息相关的。

职业规划的思想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但职业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教育。如果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开展大学教育,让一个有计算机天赋的学生只成为普通的网络管理员,同样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学校和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肩负着发掘人才的使命。大学是象牙塔,但学生迟早要走出去,因此职业规划对学生非常重要。当然,一所好的大学不能只看就业率,更要看其就业水平,包括人才的能力、学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国内外工业环境的社会背景差距,如专业认证等还未到位和细化等因素,也是直接制约高校计算机人才职业规划的社会客观因素。

1.3软硬件环境与师资建设

计算机教育需要强大的硬件环境支持和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建网、建库、建队伍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强大的网络硬件环境支持是一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序的虚拟环境和网络关怀更容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归属感,特别是目前提倡的Web2.0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更容易拉近学习者的距离,实现深度交流和深层次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师权威的怀疑让计算机教师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挫折心理,这也导致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才能感染学生,端正专业态度。因此,打造好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中之重。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对计算机教师而言是一条必由之路[2]。

古语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是一个创造性职业,其主观幸福感更多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注重计算机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最终促进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幸福感,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协作团队,建立愉快的师生互动团队,才更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2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政府和工业不断致力建设规范的人才行业认证制度,政府和教育要不断分析研究工业领域的人力资源现状,工业及教育应不断促进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养成。整个产学研的过程应该也遵循一种循环互动模式,做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势人才互补,因此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凭借政府、高校、企业的合力。

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由学校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使教学实践环节得到真正强化[3]。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知识及能力,如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结构、算法知识、软件工程知识、网络知识等,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及实践,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升,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用名目众多的庞杂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味求变,而应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实践,得到社会反馈再实践。

一体化还应体现在教育应与工业接轨。中国的Internet蓬勃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规模化和规范化,企业对IT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越来越高,而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作为一个人才输送的工厂,学校的最大愿望是输出的毕业生被社会高度认可,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计算机教育,其教育成果应该是面向工业现状的,其专业定位更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托优势资源,强化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意识到培养转型人才并展开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实践,如针对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问题,某些高校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http://www.chinacdio.cn/)。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一些高校把国外推行的IBL(Inquiry Based Learning)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到本领域等。

一体化的关键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高效的配置。学校教育应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分流学生,如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方向,以便在培养过程中确定培养目标和完善实施细则。一体化方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面向工业需求或科学研究分流,以便制定一个统一的系统规划。例如在四年制专业培养的第四年,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加入科研所或教师的科研团队研修,完成实训项目或科研论文。当然,为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不足,可考虑聘请校外导师加入指导团队,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配套的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综合因素的保障,如教师团队的效能仍需要良性的管理发展机制等作保障,项目开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实施保障将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社会的三赢,而促成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校内部还要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和选择机制。

2.2几个关键问题

针对一体化培养体系,以下几个问题不得不引起特别关注。首先即学校定位问题,高校定位高不成低不就,直接造成了学生就业尴尬;其次是师资结构问题,高校师资主要源于高校,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存在弊端,而目前高校把师资朝着科研型、教学型或是科研教学型分流,教学成果很难量化,审核的“一刀切”机制问题突出;第三,面向工业不等于工业指导,学校教育成果即人才要面向工业现状,但不等同于工业指导学校,学院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师和学生还应潜心做学问,学校本是非盈利性团体,我们在产业化的今天一样要强烈呼吁纯科学研究,这同样需要政府和学校根据区域特点进行调研,并提供有效支持;最后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问题,大学和企业关系对学术机构既有利益又有风险,如何建立区域经济中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模式,有效抑制产学研合作中的投机行为等,也直接影响一体化的发展[4]。总之,整个一体化系统工程是诸多环节的有机组合,仍需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建立一个互动的协作机制,不断探索和实践。

3结语

就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来说,走一条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协作的互动之路,已经成为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选择。而要开展一体化建设,学校要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组建高质量的教师协作团队,将职业规划的思想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知识构建。在政府扶持、企业服务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合格IT人才,使IT产业更加规范,产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2] 傅金兰,安洪涛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与生命完善[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78-80.

[4] 刘和东. 产学研合作中的投机行为及其有效抑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11-14.

Building an Integrated Developing System for University Computer Education

YIN Lan, WANG Jia-wei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 2.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Center,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

Key words: computer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ing; industry-oriented

(编辑:张玥)

作者:尹 兰 王家玮

上一篇:幼师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