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专业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计算机工程专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背景,进行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后阐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篇:计算机工程专业论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以持续质量改进为基本理念,该文结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四个主要矛盾,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并在計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探索。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英语;OBE;角色转变;质量监督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发起和签署。该协议用于各国本科学历资格之间的互认,凡是成为签约成员的,其认证的工程学历将被其他成员所认可,相应的毕业人员将被所有签约成员国认可其所获得的学术资格。我国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属于预备成员,2016年年初通过了转正考察,并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也就是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通过认证的专业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

《华盛顿协议》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评价和衡量本科毕业生是否通过专业认证的标准如下: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工具去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还要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视角,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实现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的互认,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与相关专业发展。计算机课程的知识体系最早起源于欧美,相关体系资料基本都以英文形式呈现,而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其开设的目的就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术语及常用表达方法,熟悉专业词汇的构词方法,理解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及分析方法;学会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掌握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与理解总结能力;掌握学术论文书写的一般要点,锻炼英文撰写能力,能够为将来查阅与运用科技文献资料、专著和进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遵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和持续质量改进这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核心理念,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现状分析

(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限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进度授课,基本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学习效果和疑问等,这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要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意愿与能力下降。

(二)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受限

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课本或课件,很少把技术发展前沿引进课堂,更不能结合实际进行讲授内容的扩充和更新,这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新鲜知识很有限。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可能及时学习了解到最新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前沿,学生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有效拓展。

(三)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创新和启发的能力发展受限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上课就是带着耳朵听的固定上课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教师很少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中心,其任务就是按照教学大纲进度对教材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只能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去被动接受,而且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缺乏,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启发教育,从而对课堂理论问题缺乏探究和理解不深刻。

(四)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给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这就直接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上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现状在多数高校课堂中普遍存在。面对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矛盾,相关高校急需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形成一套高效的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相关高素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角色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这个认证强调以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为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充分获得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其评价机制长至毕业后五年内,这就改变了过去以少数案例或平均成绩来评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也要求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改变,从过去的以听为主改变为课前预习、课堂上主动思考、课后主动复习;而教师也要从过去的中心地位中出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创造与创新的意识。明确学生为教学主体后,我们主要通过下述具体方式实现学生毕业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学期之初就要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同课程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角色和教师的教学角色。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知识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参与方法,教师在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就要做好方案和规划。现以我们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加以论述。教师要先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基本点和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与学生共享并进行讨论和最后商定。如图1所示,我们在学期之初就为学生做好分组,然后各组选出组长,组长要负责分配组员任务,组织本组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图2和图3为教师提供选题给每组学生选择并对选题进度加以说明,各组经过讨论后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进行探索和交流。

课程教学进行中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切换:当教师作为讲授者角色时,学生就是倾听者角色;当学生成为演讲者或报告者角色,教师则主要充当主持者、提问者和总结者等角色。当学生以演讲者或报告者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学生本人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极大鼓舞,学习收获自然不同。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理论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事物事情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属于学科前沿的主题有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兴趣。通过这些办法,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还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了求知欲和表达欲,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以成果为导向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

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要求各个教学环节必须达到专业需求与毕业要求,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为达到学生毕业要求需要提供以下支撑:一是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学会查阅文献,分析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三是具备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如表1所示。

面向社会需求以及本行业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需求,根据这些反馈制定、改革学习内容和体系,同时基于OBE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我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首先,教师在学期之初就要在课堂上公布选定好的本专业热点主题及进度安排,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其次,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重视讲透关键术语、关键句型、关键表达和用法,每次上课之前提前发布下一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己先行查阅资料,在下一次授课时对重点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重点思考。再次,教师讲透基本和常用的專业句式和语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内容,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专业词汇、句法等的积累,为后面撰写计算机专业论文、信函或申请书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实施合理监督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持续质量改进。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中,我们坚持对备课、讲稿、上课、作业和考试等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每年根据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更新课件内容,重视学生教学评价并不断改进教学。

学院和教务处也会开展教师和学生互评、督导组院系两级评教、同行评教、学院中层干部进课堂评教等常态评价体系。在每学期期中,院系两级还要组织期中教学座谈会,让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及教辅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持续改进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学院还坚持委托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及其深度分析报告,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成果导向”的评价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结语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角色转变、以成果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实施合理监督方案的改革举措并实施了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善于沟通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不断求知的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马常霞

第二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背景,进行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后阐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大智移云技術的崛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标准,已经在国外广泛应用,并引起了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与世界同步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教学研究,旨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因此,适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1工程教育认证的性质

与我国的传统教育评估不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性质为通过社会工程考核来评价办学单位的办学状况,即通过办学单位的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工程需求来评价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强调基于产出的目标导向原则,坚守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底线,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1.2 工程教育认证的特点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该认证不同于评估,也不同于评优,而是具有“合格性”认证的特点,提出了人才培养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特色办学;第二,该认证具有“自愿性”的特点,由人才培养单位自愿提出申请,并根据标准自评合格后,再申请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最后由专家组表决认证结果;第三,该认证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与评估和评优不同,该认证的专家组不仅由教育界领导组成,还包括科技界、产业界等行业专家。

1.3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用标准。所谓通用标准,即人才培养单位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发展、制度相关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第二,补充标准。所谓补充标准,即根据人才培养单位的特点提出的特有标准,例如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补充标准主要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特有标准,人才培养单位可以按照任意一种标准来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即只要达到其中任意一种认证的标准,就被认为是该人才培养单位达到了合格等级。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2.1 教学体系不完善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高的专业,但由于教学理念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体系理论部分过重,缺乏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部分高校对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第三,部分高校的教学体系对其他高校教学体系的借鉴过多,导致缺乏办学单位自身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当前一些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很难跟上时代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的现象,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第二,目前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多为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良好地发挥;第三,目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不足,难以锻炼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2.3 教学硬件资源不足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需要配置较高性能的计算机,而部分高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践场地不足,且实验设备较为陈旧,难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部分高校的实验室配置不够合理,例如实验室的功能过于单一,导致利用率不高,大大减少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第三,实验室管理不够完善,维护和更新不够及时,从而导致实验设备完好率较低,进而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4 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仍不完善,尤其缺乏具有较高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没能跟上时代,及时转变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明确;第二,部分教师没能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没能进行持续学习和不断地自我提升,导致自身难以更新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前沿技术;第三,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即任教,没有步入社会从事工程项目工作,缺乏对工程知识、工程规范和开发流程的了解,严重缺乏软件开发相关的实际工程经验,从而导致难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进而导致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5 教学管理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相对独立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一般依附于具体课程,很难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部分高校即使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但仍存在管理落后的现象,对实训、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综合性的实训和实验课程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获得很好地锻炼;第三,部分高校虽然很重视实验教学,但缺少专业实训和实验课程的监督人员,即使有教学督导,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很难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地监管,从而可能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开展长期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实践训练。

3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完善教学体系

在大智移云时代,应适时根据市场要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具体策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第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特点明确毕业要求;第四,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第五,毕业要求主要包括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意识、素质和能力;第六,根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主要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第七,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意识要求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意识等;第八,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第九,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等;第十,课程体系是培养体系的主要部分,因此,课程体系必须基于培养目标构建,结合师资力量和学生特点进行设置。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思想之一,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讲授型”教学带来的大量问题,因此应根据该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改革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二,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三,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四,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第五,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六,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3.3 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非常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根据工程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环节应立足于课程,不能与工程项目脱离,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行业需求;第三,实践课程体系应层层深入,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机会;第四,可以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3.4 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较为落后,应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改进质量评价体系,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评;第二,教师评价;第三,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4 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后阐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软件项目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代码编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涵,高航,黄元元,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重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2):105-108.

[2] 黎永壹,杨忠强,胡俐蕊,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J].钦州学院学报,2019,34(3):72-79.

[3] 孙涵,陈兵,陈松灿,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4] 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71.

[5] 谷林,黄国兵,牟莉,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8(9):157-159.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王斌 孟凡波 刘阳 刘义

第三篇: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摘 要]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安排到培养计划的实施,都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 “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

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

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

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 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3] 牟蕾,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13(3):46-48.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胡建人 李文举

上一篇: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下一篇: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