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分、学科内部及与相关专业的整合、探寻新的培养方向。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发展水平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就业现状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调整中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初探

摘要: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经费单一实际问题,分析了当前社会人才需要与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情况,提出整合优势、联合发展、交叉共建的计算机学科群建设方案,专业间交叉共用师资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等一系列专业群建设意见,实践结果证明专业群建设对学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专业建设都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专业群;计算机;民办高校

0 引言

民办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专业培养方向灵活、专业特色显明、工作效率高和毕业生诚恳踏实等特点。国外民办高等学校已经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实践证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支持和社会逐步认可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成功,培养的毕业生也深受各企事业单位欢迎[1]。然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教学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等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以探索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培养专业间复合式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以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整合现有资源为目的的专业群建设与研究,对民办高等学校来讲研究意义更大。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特色专业的建立;有利于学科间复合式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专业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

1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建设内容及步骤

1.1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能够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在必要的教学成本控制前提下,形成计算机专业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

(2)能够提高专业配置水平,制定符合服务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地方区域内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能够形成师资队伍优势,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4)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多形式、多样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开拓就业渠道。

1.2 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专业群建设主要根据专业间的相关性,以有限设备与人力资源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实践条件建设方面,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等,整合优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专业间优势互补,方向上提高目标性和针对性,最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1.3 专业群建设的步骤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展专业群建设首先要深入调查人才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考察社会的新发展、新形势、新政策,实事求是完成社会调研工作,正确统计、判断人才需求,弄清各方向技能要求,制定一套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

(2)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群建设应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扎实的教学队伍。

(3)实践设备是实践教学的保证,专业群建设应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构建结构完整、合理的实验系统。

(4)专业群建设要围绕建设优质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突显专业的示范性与辐射效应。

2 青岛工学院专业群建设介绍

青岛工学院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2011年转设成立,作为一座成立不足十年的普通民办本科高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于2005年成立),借助中国海洋大学母体学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了独立学院设置时的“民、独、优”的特点[2],目前以“工学为主、兼顾文理,教学型、综合型高校”的办学特色逐步鲜明,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实际。信息工程系成立于建校之初,目前已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6个本科专业,配有专业实验室30余间。

在青岛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群建设从2007年开始校级立项建设。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开展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为对象,进行独立学院三本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监督与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3],对教学质量提高很大,效果较好。同时研究发现,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作为信息类相关专业,可借鉴计算机研究成果,继续开展专业群建设研究。2011年开始在专业资源整合方面开展研究,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师资团队建设,探索整合资源,高效共建专业群的路子。

2.1 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学校2008年汇集教学一线老教师和青岛区域内计算机行业专家,在多方面、多层次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人才需求,修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2012年有进行了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专业上与青岛海信集团、海尔软件、青岛海飞新科、杭州创业软件、北京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岛软件园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H3C网络学院、IBM软件学院和Intel软件学院。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各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具体专业培养方向设置如图1所示。

按年级开课进度,五个专业的前3个学期教学内容打通,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从第4学期开始到第6学期各专业分方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方向,软件工程分Java和.Net方向,数字媒体技术分虚拟现实与影视动画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分信号与系统和嵌入式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方向结合)、通信工程分计算机网络通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网络方向结合)和无线通信方向。第7学期和第8学期打通,设计了毕业生出口有: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等。

低年级打通,淡化了专业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共性,避免了学生入学时对专业认识不足,选择专业盲目,大二下学期即第4学期分专业,入方向进行培养,方便了学生专业选择。第4到第6学期分方向培养,为学生就业发展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第7和第8学期主要开展校内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校内实训分方向进行,根据学生是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还是创业,开设对应专业限选课的课程,学生进入不同的指导班级学习,提高了就业率。

2.2 结合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的生师比的办学要求,结合专业群建设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人人参与,不养闲人”为目标,立足现有教师情况,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方向,培养建设了嵌入式、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Java软件技术、.Net软件技术、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和信号与系统八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配置了1—2两名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3—5名讲师以上的主讲教师。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24名教师同时持有专业职业证书,专业技术扎实,通过专家评估、就业数据、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各方数据评估专业培养过程,几年来纵向看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2.3 结合专业群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整合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在有限的资源内开展多方位的专业共建,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上作了如下工作。

(1)专业实验室方向教学专业间共用。

(2)发挥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优势,补充专业实验室不足。

(3)综合实训平台综合考虑相关专业的需要。

(4)可升级改造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实验室。

近3年实验室建设时,结合以上原则为学校至少节约了100万以上的投入,同时满足甚至开拓了专业实践教学。

2.4 专业群建设成果

通过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我们去的以下成果。

(1)通过考察社会的新发展、新形势、新政策,实事求是完成了社会调研工作,正确统计、判断人才需求,弄清了各方向技能要求,制定出一套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

(2)整合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满足了个专业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人均成本。

(3)建设了具有教授、副教授带头的、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8个教学团队。

3 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特色专业的建立;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专业建设成本;有利于专业教师团队培养,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形成办学特色和树立专业品牌;但是专业群建设也会受到阻力也很大,需要全校上下动员,特别是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都有所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民.《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及其政策课题[J].教育研究, 2004,(4):38-43,52.

[2]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5):7-12.

[3] 梁宏涛.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207-209.

作者简介:

梁宏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分布式系统与并行计算.

作者:梁宏涛 房正华

第二篇: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分、学科内部及与相关专业的整合、探寻新的培养方向。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发展水平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就业现状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调整中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 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 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 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 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兴趣。目前国际上数字化技术日益活跃,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媒体制作、传播和使用技术,在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众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发展需要的,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以及开发制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影视、电子游戏、数字娱乐、新闻传媒、商务媒体等行业对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以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主要课程:数字媒体导论、绘画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音频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数字摄影、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旨在培养产品创新设计领域具有宽广的“传统文化视野、国际文化视域、市场经济视角”,并对生活方式设计有敏锐感悟力的产品艺术设计人才;重点研究物质、精神生活形态与产品的关系,将产品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的能力,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审美要求以及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本专业培养方案着重构建学生的“两个系统能力”,即:“创新思维与工作方法的系统能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设计的系统能力”,将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设计人才培养。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及电子、通信、数字媒体、家电、汽车、电视台等领域的大型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研究、教育、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创业与管理、数字艺术与设计、数字传播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主要课程:绘画基础、效果图、设计基础、基础技法、工艺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计算机图形基础、设计概论、设计思维与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式与方式设计、图形与编排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整合与创新设计等。

结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实际,计算机学科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合作,才会为大学的教育与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计算机学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计算机系应该在整合经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此本科专业。另外,湖南以原创动漫制作为主体、以龙头制作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动漫产业的创意、制作、技术和传播平台,全省形成了年动画制作量27000分钟的产业优势,产量和播出均居全国第一。2005年我国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湖南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批准的全国同类型的4个基地中,是唯一一家以卡通动画为特色的基地。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优先发展领域。传统的美术学科包括与计算机紧密联系的工业造型、平面设计、动画等专业,而计算机系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特色不鲜明,计算机系可申报电脑游戏与动漫专业。211或985大学大都不重视这些交叉学科,认为这些都是一些技术型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定位不相称;另外,这些学校教师的现有知识和技术结构,使得转方向的机会成本太大。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张白纸,注意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在这些交叉领域大有可为。

4结束语

尽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遇到就业的困难,但如果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大背景来看,不能将这个困难简单地归结为规模问题。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要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8],而不仅仅是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的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称下的5个方向相互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方法和一些重要结果被具体应用到其他各个方向中,对各个方向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反之,各个方向的发展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计算机科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将推动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计算机科学之外的几个方向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 DRAFT[R]. 2004,1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7-10.

[3] 翟玉庆, 邓建明. 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5,(1):31-33.

[4] 徐宝文, 聂长海.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特点及其相关专业方向的比较[J]. 计算机教育, 2005(11):3-7.

[5] 张建明, 左伟明. 新组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 24(3):124-126.

[6] 蒋宗礼, 赵一夫. 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9):24-27.

[7]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EB/OL]. http://www.sigcse.org, 2006-07-22.

[8] 陈道蓄. 什么叫“我是搞计算机的”?[J]. 计算机教育, 2005,(1):28-30.

投稿日期:2006-07-30

作者简介:

张建明(1976.12-),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

谭新良(1974.4-),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

杨格兰(1975.10-),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水印。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XCGJ200603)。

作者:张建明 谭新良 杨格兰

第三篇: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提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这些专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实践结果表明,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所运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可行。

关键词: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法;实践结果

当今,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部分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将培养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定位,以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但是,作为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其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为此,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构建与培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约10%的学生受聘用于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30%的学生到中学、职业中学或培训机构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25%的学生进入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工作,15%的学生到计算机软硬软件销售公司从事营销工作,10%左右的学生从事行业CAD、文字处理、平面图像处理工作,5%左右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5%左右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从

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将他们从事的工作归纳分类,我们发现其专业方向性要求分布如下:对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方向要求较高的学生约40%左右,其中10%到软件公司,30%从事教学与培训工作;对网络管理、行业软件系统的应用方向要求较高的约35%左右,其中25%左右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10%左右从事行业软件应用;对计算机组装与网络组网方向要求较高的约15%左右,主要是进入软硬件销售公司。近年来,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基本能够顺利就业,但是,学生寻找工作的过程饱含艰辛和遗憾。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但是,专业能力差,尤其是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业就非常困难,不管是学校推荐还是自己投简历,都很少得到用人单位的回应,有些学生因此而错过很好的单位。现在,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这些都说明,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非常重要。

2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考核以及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方法、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专业能力,有些学生还具备较强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即使如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是存在不足。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不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等。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对办公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不够重视,有些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公司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网络布线、组网和应用软件使用,但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或组网,个别学生甚至做不好网线头,不能熟练操作常用软件系统。

2)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较低,对常用的算法掌握不多,不能独立解决较复杂的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编程的基础,是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但是,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讲解得不够,偏重程序语句的解读,忽视算法的分析;学生对算法设计与分析重视不够,只满足于课程简单算法的代码描述,而不重视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过程。

3) 编程能力偏低,读程与算法实现能力明显不足。学生阅读程序量少,常用算法的代码掌握不多;学生在校期间,编写的程序太少,有些编写的代码总数不超过5 000行。但是,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应达到20 000行到40 000行以上的程序量[1]。

4) 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高,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模仿教材例子的水平;有些学生会做系统的前台界面,却不会设计后台数据库,或设计的功能子程序却访问不了后台的数据库,总体来说,其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较低。

3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并分别由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培养科学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2]。但是,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招生人数、师资以及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和IT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等实际情况,不能按四个专业方向来设置,并培养上述三种类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只能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各行业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结合上述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应包括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类型,即培养偏向软件开发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由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的软件工程型人才。我们所指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综合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学计划设置来进行培养的;我们讨论和研究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也是包括了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

根据软件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我们制订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为: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 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 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6) 初步具有大中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掌握和适应新的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

7) 有较强的组网能力、网络编程、设计与开发、维护与管理能力。

上述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包含人才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和能力要求。其中,规格中的第一二条是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第三四条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第五六七条是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上述人才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们认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等四个方面[3]。

为了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我们综合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制订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并从多方面提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以保证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成效

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科学的实施方案才能够实现。为此,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来开展。

5.1教学体系改革

5.1.1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原来只设置两大类课程,一类是公共必修课程,另一类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对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要求发展成对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要求。为此,我们从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出发,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置成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实验与实践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计算思维等能力服务;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服务;专业必修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专业选修模块又设置“软件开发与软件外包装方向”、“网络技术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方向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实践类模块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系统开发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组网等基本操作能力,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

5.1.2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除了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之外,我们还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学分)进行修改,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从原来的67∶23调整为49∶41,将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到与理论课程接近1∶1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加强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增加了基本操作类课程、案例教学与综合开发实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软件系统开发能力。

5.1.3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主干课程除了适当更新教学内容以外,主要在于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并根据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从两个系列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一个系列是微软平台的开发工具,如C、C++、C#、ASP、.NET等开发语言,一个系列是以Java为基础的跨平台开发工具,如Java、JSP、J2EE等开发语言。改变以往只注重开设微软平台开发工具的做法;学生通过选修某一系列的课程,以适应软件开发企业不同的需要;增加小组开发过程等团队协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2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分析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算法分析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

我们通过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算法、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教学加大学生的读程和编程量,提高学生的读程和编程能力。通过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网站设计、网页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系统案例分析、小组软件工程等课程,加大学生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中小型软件系统的架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系统编程能力。

5.3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1) 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多年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广、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层次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就业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我们培养的专业学生很多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从事文员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使学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适应计算机销售公司的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布线、局域网的组网、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能够从事网络安装、建设与维护工作;熟练掌握某一行业的应用软件,使学生能够从事该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管理以及二次开发工作。如开设的Photoshop、Flash、AutoCAD、用友财务软件等课程,学生通过选修Flash课程,熟练掌握Flash动画的制作,就可以应聘于游戏制作企业、新闻广告公司、网络管理机构、学校的课件制作中心等单位。我们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月等活动,开展汉字录入比赛、计算机组装比赛、网络布线与组网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操作能力。

2) 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基础以及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理念,学会基本的算法分析与设计;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数据结构如何设计与存储,算法如何分析、设计与实现;开设数据原理及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及编程操作;开设面向对象语言实验,使学生掌握当今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语言,学会建立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前台;开设网络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编程实验,使学生掌握面向Internet的C/S模式或B/S模式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尤其是使学生学会建立软件系统的前台与后面的连接与访问操作;开设软件工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系统所需要经历的步骤以及每一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我们还通过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编程,要求学生编程量至少要达到20 000行以上,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系级的、校级的、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程序设计大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算法分析和编程能力。

3) 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使用面向对象语言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的界面及各模块功能程序;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建立软件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根据所建立的软件系统,编写完整的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分析与设计文档,并编程测试、运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训,以软件系统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语言、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一个B/S软件系统,或建立一个网站;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4) 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从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并实施“两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即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学会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学会建立“一个”网站,并从此开始了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活动。为顺利有效执行此次活动,我们制订了“两个一”工程的管理条例与奖励措施、导师制实施方案,建立学生选导师系统,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2005—2009年已有多个年级共450多名学生、教师80多人次参与该项活动,开发了450多个功能比较完整的简单系统和网站,一些学生开发的系统或网站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多年来,该方案得到顺利有效的执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系统开发能力。

多年来,我们通过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

划、课程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采用多种培养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了计算思维、计算机基本操作、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综合设计开发等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两个一”工程活动实践表明,我们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和途径是可行而有效的。

4结语

大多数IT企业选拔人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他们所需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但是还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对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一些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都要求我们动态地跟踪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25.

[3]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Training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

LI Wenjing, LIU Zhijia, BI Yingzhou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culture methods; practice results

(编辑:郭小明)

作者: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

上一篇:英语教学法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