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2022-09-11

目前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 我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之行列, 以年龄上划分, 生理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 而高龄老人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社区门诊以安全、方便、经济等优势已越来越成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首选的医疗机构, 约70%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为老年人, 高龄患者也不断增多。由于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高龄患者。为此, 该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患者1 039例, 进行分析, 探讨分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提出相关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该院社区门诊进行输液的高龄患者1 039例, 其中男397例, 女642例, 年龄80~94岁, 平均80.1岁。大部分患者正常语言交流和感觉反应能力较差。治疗时间最短5 d, 最长14 d。

2 潜在的风险因素

2.1 高龄患者的生理及临床特点

由于机体器官出现进行性改变及功能衰退, 表现为听力、视力、理解力下降, 反应迟钝, 行动迟缓, 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现象, 影响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1]。病情进展快而多变, 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 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2 高龄患者的心脏及局部血管特点

由于高龄患者心脏基础病变或生理功能衰退, 输液进程中易发生心衰, 肺水肿等。另外高龄患者因皮下脂肪少, 皮肤薄且松弛, 血管细, 弹性差, 脆性增加, 末梢循环欠佳, 静脉输液易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皮下淤血、皮肤破溃等。

2.3 缺乏家庭社会支持

高龄患者在社区门诊输液时, 时常有一些家属或陪护依赖社区门诊有医护人员, 待患者开始静脉输液便擅自离开, 高龄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高龄患者往往不能正确表述影响抢救, 加之无陪护, 缺乏家人现场凭证, 易引发医疗纠纷, 影响护患关系。

2.4 高龄患者或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不少高龄患者病情较重, 因缺乏家属支持, 或经济原因, 不愿住院。由于高龄患者输液速度慢, 时间长, 容易耐心减失, 出现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引起不良反应。

2.5 医源性因素

①护理人员配备少, 一般每班只有一名护士独立工作。②急救设施不全, 只有药品抢救车、吸氧设备等简单抢救设施。③一些医生受经济效益驱动, 不能恪守“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病原则[2], 滥开静脉用药, 且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输液总量。据统计, 社区门诊约70%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①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责任心。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病人多时, 超负荷的工作量, 人力不足, 导致护士不能保证有效的输液巡视。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使用, 护理人员对不少新药的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缺乏了解, 难以确保输液用药安全。

3 护理对策

3.1 护理人员提高法律意识, 强化安全意识

增强患者安全及自我保护理念, 通过观察与高龄患者或家属的交谈, 阅读病情记录, 对高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生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对病情危重的高龄患者向家属解释在社区门诊输液治疗存在的风险。劝其遵医嘱住院接受系统检查及治疗, 患者及家属因各种原因坚持在社区门诊输液, 向其交代病情的严重程度, 要求家属陪护, 并对家属作相关的宣教, 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 提高其正确的认知能力, 可有效避免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无家属在场作证, 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些高龄患者在本院总部就诊后带药来门诊进行输液治疗, 对需皮试的药物或中药针要求首次在医院使用过。

3.2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病情、年龄、既往史、过敏史, 肢体活动度等) 及局部评情况 (穿刺处的皮肤状况、静脉情况) , 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3.3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提高输液技术

选择血管部位时, 首先上肢的浅静脉,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同时避免选择在关节活动处、虎口进针, 穿刺动作轻、准、快, 力求一次成功, 避免重复回针, 在同一穿刺处不宜超过3针, 以减少穿刺失败造成皮下瘀血、皮肤破溃的机率。

3.4 重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教育

鼓励患者的家属或朋友陪同患者, 针对高龄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依从性差[3], 滴速慢、时间长, 易导致疲劳、烦躁等精神或身体不适感[4], 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调节的滴速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而定, 不可擅自调快滴速, 以免诱发心、肺水肿的发生;指导患者穿刺侧的手臂尽量减少活动, 从而避免药物外渗, 确保输液安全。

3.5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程监护, 重点巡视

对高龄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输液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的速度及穿刺部位有无药物外渗、肿胀等,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3.6 注重细节护理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 由于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减退, 选择选择51/2号针, 可避免调节器失灵造成的输液滴速过快, 加重心衰的发生。另外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 减少因穿刺失败造成皮下淤血的机率。特别关注高龄患者如厕的安全问题, 防止意外的发生。协助无陪护的老人如厕, 对如厕回来的高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穿刺部位、滴速等, 以防脱针、药物外渗等。对无陪护的视力障碍的高龄患者, 护士协助按压。对输液过程中有不适者, 输液结束时, 应留观20 min, 无不适, 方可离开[5]。

3.7 沟通技巧

与高龄患者沟通时, 语言宜通俗易懂, 语速宜慢, 交待反复, 对听力下降的患者, 与其讲话时, 适量大声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同时做好陪护家属的宣教。

3.8 加强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和临床应用, 护士对新药的名称、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学习, 在使用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确保用药安全。

4 结果

1 039例高龄患者, 1例91岁的男性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病情加重,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 汇报医生, 迅速联系120, 顺利转诊。2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 配合医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余者均安全进行了输液治疗, 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5 小结

高龄患者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其他患者要高, 随着高龄患者的日益增多, 通过对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后, 护理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心, 提高输液技术, 保证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赖度, 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社区门诊在居民心中的地位。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时的潜在的风险因素, 保证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方法 对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时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护理人员强化职业责任心,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各环节的工作, 才能防患于未然。结论 针对社区门诊高龄患者输液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有效地保证了社区门诊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护理,高龄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杜红春.整体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0) :4912.

[2] 袁赛霞.老年人输液中和若干问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8) :1061-1062.

[3] 林建华, 卢少萍, 徐永能.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9) :126.

[4] 杨晓云.社区门诊输液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社区护理, 2007, 13 (3) :216-217.

[5] 卞江红.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求医问药, 2012, 10 (6) :460.

上一篇:《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稿说明下一篇:浅析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